陳明武
(普寧市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nèi)科,廣東 普寧 51530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 為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病變主要累及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以腹痛、腹瀉、黏液血便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1]?,F(xiàn)階段,臨床治療UC 以水楊酸類、免疫抑制劑、糖皮質(zhì)激素等藥物治療為主。免疫抑制劑、糖皮質(zhì)激素不良反應大,而單用水楊酸制劑存在治療時間長、副作用增加的不足。近年來,腸道菌群紊亂在UC 發(fā)病中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布拉氏酵母菌為最常用益生菌,可改善腸腔內(nèi)環(huán)境,增加黏膜通透性,對UC 治療至關重要[2]。同時,基礎研究表明,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1(MMP-9)、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 異常表達在UC 發(fā)病機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可作為評估病情活動性及嚴重程度的指標[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UC患者40 例,旨在從療效、癥狀改善、血清MMP-9與IGF-1 水平等方面探討布拉氏酵母菌聯(lián)合美沙拉嗪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UC 患者40 例,根據(jù)治療方案不同分組,各20 例。對照組女8 例,男12 例,年齡22~54 歲,平均年齡(37.25±6.19) 歲,病情分度:輕度3 例,中度9 例,重度8 例;觀察組女7 例,男13 例,年齡21~55 歲,平均年齡(37.62±6.54)歲,病情分度:輕度4 例,中度9 例,重度7 例。2 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二、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 ⑴均經(jīng)結腸鏡及病理活檢確診;⑵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承諾書。
2.排除標準 ⑴合并免疫功能缺陷及其他免疫異常性疾?。虎?月內(nèi)使用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質(zhì)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⑶合并其他急、慢性炎癥疾病;⑷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三、方法 2 組均給予補液、支持及對癥治療。1.對照組 給予美沙拉嗪治療,1.0g/次,口服,4 次/d。
2.觀察組 給予布拉氏酵母菌(BIOCODEX,批準文號S20150051) 聯(lián)合美沙拉嗪治療。美沙拉嗪用法同對照組,布拉氏酵母菌0.25g/次,口服,2 次/d。2 組均持續(xù)治療2月。
3.檢測方法 空腹采集靜脈血3mL,離心(3000r/min,10min,離心半徑為10cm),取血清,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9(MMP-9)、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試劑盒由浙江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四、觀察指標 ⑴療效。⑵2 組治療前后Mayo 疾病活動指數(shù)評分、結腸鏡檢查評分。Mayo疾病活動指數(shù)評分:癥狀緩解≤2 分,輕度活動3~5 分,中度活動6~10 分,重度活動11~12分。結腸鏡檢查評分:正常0 分;黏膜充血、水腫,黏膜下血管影模糊1 分;接觸性出血、彌漫性糜爛,血管紋理紊亂2 分;自發(fā)性出血,多發(fā)糜爛或潰瘍,血管紋理消失3 分。⑶2 組治療前后血清MMP-9、IGF-1 水平。⑷不良反應。
五、療效標準 癥狀(腹瀉、解粘液膿血便、腹痛等) 消失,病變黏膜基本恢復正常為顯效;癥狀好轉(zhuǎn),黏膜有輕度炎癥表現(xiàn)(充血、水腫等)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將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六、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 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2 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一、療效 觀察組顯效12 例,有效8 例,總有效率100.00(20/20);對照組顯效8例,有效6 例,無效6 例,總有效率70.00%(14/2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4.902,P=0.027)。
二、Mayo 疾病活動指數(shù)評分、結腸鏡檢查評分 治療后觀察組Mayo 疾病活動指數(shù)評分、結腸鏡檢查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三、MMP-9、IGF-1 治療后觀察組血清MMP-9 水平低于對照組,血清IGF-1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四、不良反應 觀察組發(fā)生惡心1 例,口干1例,肝功異常1 例,發(fā)生率15.00%(3/20);對照組發(fā)生惡心1 例,腹脹1 例,發(fā)生率10.00(2/20)。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χ2=0.000,P=1.000)。
討論 UC 為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癥,現(xiàn)階段,其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感染、免疫、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有關。目前,臨床治療UC 尚無特異性根治措施,免疫抑制劑、柳氮磺胺類等傳統(tǒng)治療藥物側重于抗炎,且不良反應多。生物靶向制劑價格昂貴,且長期應用安全性有待評估。故尋找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為UC 研究熱點。
美沙拉嗪屬5- 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為輕中度UC 患者首選用藥。美沙拉嗪可通過抑制炎性因子(前列腺素、白三烯等) 合成、結腸黏膜分泌、過氧化物酶生物活性等,阻斷炎癥遞質(zhì)釋放所致的白細胞級聯(lián)放大效應,進而抑制腸壁炎癥。同時,美沙拉嗪不含磺胺成分,安全性高。近年來,微生態(tài)制劑在UC 治療中的作用受到廣泛關注。研究指出,益生菌制劑可通過促進腸道菌群平衡、調(diào)節(jié)腸黏膜免疫功能、增強黏膜屏障,改善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促進宿主腸道維持正常功能。布拉氏酵母菌為最常用益生菌,其主要作用機制為:⑴抑制免疫活性細胞分泌炎性因子,緩解腸道應激反應,改善腸道黏膜免疫功能;⑵合成嗜酸菌素、溶菌酶等抗菌物質(zhì),并與腸道內(nèi)致病菌競爭營養(yǎng)素,抑制致病菌生長繁殖;⑶促進腸黏膜上皮細胞分泌黏液,形成生物性防護膜,發(fā)揮黏膜屏障修復保護作用。同時,布拉氏酵母菌為生理性真菌制劑,與細菌類益生菌相比,其對胃蛋白酶、胃酸耐受性更強,且安全性更高。張莉等[4]研究表明,布拉氏酵母菌輔助治療UC 患者,可降低Mayo 疾病活動指數(shù)評分,提高總有效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Mayo 疾病活動指數(shù)評分、結腸鏡檢查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布拉氏酵母菌聯(lián)合美沙拉嗪治療UC患者,可促進癥狀緩解,療效顯著,安全性高。
表1 2組Mayo疾病活動指數(shù)評分、結腸鏡檢查評分對比(±s,分)
表1 2組Mayo疾病活動指數(shù)評分、結腸鏡檢查評分對比(±s,分)
Mayo 疾病活動指數(shù)評分組別結腸鏡檢查評分例數(shù)20 20治療后 治療前8.21±2.75 2.38±1.65a 2.34±0.52 0.84±0.32a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8.39±2.82 4.06±2.37a 1.63±0.57a t 0.204 2.602 5.405 P 0.839 0.013 2.31±0.50 0.186 0.853<0.001
表2 2組血清MMP-9、IGF-1水平對比(±s,ng/mL)
表2 2組血清MMP-9、IGF-1水平對比(±s,ng/mL)
注:表1、2 中,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P<0.05。
MMP-9組別IGF-1例數(shù)20 20治療后 治療前34.68±4.29 19.13±3.86a 41.26±8.03 68.37±9.24a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35.06±4.43 26.54±5.17a 57.15±10.06a t 0.276 5.136 3.673 P 0.890<0.001 40.85±7.62 0.166 0.869<0.001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血清MMP-9 水平低于對照組,血清IGF-1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MMP-9 為一種明膠酶,與基底膜膠原代謝密切相關,可通過激活P53 發(fā)揮促進細胞凋亡的作用,其高表達可誘發(fā)腸黏膜損傷。研究表明,UC 患者血清MMP-9 表達升高,可能通過增高腸黏膜通透性,增加病變嚴重程度及病變范圍[5]。研究證實,高炎癥狀態(tài)為UC 腸黏膜損傷的病理生理基礎[6]。IGF-1 具有促進細胞外基質(zhì)合成及上皮細胞修復的作用,但高炎癥狀態(tài)可抑制其表達。研究表明,UC 患者血清IGF-1 水平顯著降低,且活動期患者低于緩解期患者[7]。提示IGF-1 參與UC發(fā)生發(fā)展。上述結果表明,布拉氏酵母菌聯(lián)合美沙拉嗪治療UC 患者,可調(diào)節(jié)血清MMP-9、IGF-1水平,可能為其促進癥狀改善、提高總有效率的重要機制。
綜上可知,布拉氏酵母菌聯(lián)合美沙拉嗪治療UC 患者,可促進癥狀緩解,調(diào)節(jié)血清MMP-9、IGF-1 水平,療效顯著,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