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潔
近些年來筆者發(fā)現學生的作文越來越呈現低幼化、浮淺化的傾向,一些常規(guī)的、老套的題目(例如寬容、理想、挫折等)都能侃侃而談,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稍微有些難度的問題就不知所云了。
有一次筆者布置了一則材料作文,大致內容是富蘭克林與同事看見一位女士摔倒了,他拉著同事躲到了墻后面,待女士站起來走后他才對同事說,每個人都不希望別人看到自己尷尬的時候,不去幫助她,既是理解,也是尊重。這則材料,是讓我們思考怎樣的幫助才是別人需要的,讓我們明白幫助應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其實沒有很大的審題難度,富蘭克林的話已經作了提示,而且審題方法也講過多次。但學生作文交上來后,卻令我大跌眼鏡。有的聯(lián)系社會上不敢扶老人的現象,不具體分析材料、不分青紅皂白批評富蘭克林冷漠、自私,認為不幫助別人就是不對,完全陷入慣性思維;有的不立足材料本身,而是主觀臆想,那位女士因為沒人幫助會怎樣怎樣,然后再在此基礎上立論,讓人啼笑皆非。能夠寫好的并不多。這讓我陷入了思考,一則看似并不難的材料,學生的理解怎會有這么大的問題?
一、高中生低幼的原因
1.網絡快餐文化的影響。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的出現,使得不少的學生課余休閑時間都埋首電腦、手機,而網絡上的東西雖然新鮮有趣、光怪陸離,但很多都是碎片化、浮淺化的,更新速度快,還要搏點擊率,自然沒有時間沉下心去思考。學生長期受這種快餐文化的影響,自然就會營養(yǎng)不良,思維層次又怎么可能高。
2.經典作品閱讀的缺失。高中生課業(yè)負擔重,課余有限的時間又被網絡搶占,閱讀經典的時間自然就少之又少。從筆者課堂調查來看,學生閱讀經典的人數一屆比一屆少,甚至有學生不知曹雪芹是男是女。面對此種狀況,筆者深感憂慮,不閱讀經典,何來底蘊,何來思想?
3.慣性思維的影響。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形成了許多的慣性思維,當遇到一些復雜的問題而又受思維層次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理解時,自然就會滑向慣性思維。學生的狀況就是如此。只有讓學生的思維層次得到提高,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才能擺脫慣性思維的桎梏。
二、提高學生的思維層次的方法。
1.有效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提高文化素養(yǎng)、思維層次。經典是經過了時間的淘洗留存下來的人類文化的精粹,它們的思想、眼界、厚度、深度不是網絡文學所能比擬的,從經典中汲取營養(yǎng),一定量的積累后才能有文化底蘊、思想深度。
我們的教材中有不少經典作品的節(jié)選部分,四大古典名著都有涉及,此外還有《平凡的世界》《邊城》《家》《紅高粱》等的節(jié)選部分,教師應利用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對經典的興趣,布置學生利用周末、寒暑假閱讀整部作品,并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進行名著閱讀交流,有效地引導他們閱讀經典,讓他們將時間與精力從網絡世界中分一部分到經典作品上來。只要長期堅持,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思維層次是可以提高的。
2.引導學生就社會熱點問題發(fā)表意見,提高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直觀、直白、浮淺的網絡文化的浸淫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思想的蒼白、低幼,面對復雜問題無法理解時,不自覺地滑向慣性思維。所以我們還應引導學生沖破慣性思維的桎梏,獨立地思考問題。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對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允許他們發(fā)表個人意見并加以引導,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提高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一篇好的議論文,語言是外殼,思想才是靈魂 。而有思想深度,恰恰是當下相當部分的學生作文所缺失的。所以,我認為提高學生思維層次,是高中階段議論文教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