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鶴
縱觀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方式,不難發(fā)現(xiàn),課文基本以現(xiàn)當代作品為主,但古代作品也占一定比例,其中尤以文言文比重最高。而在學習過程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文言文部分教學是最讓老師和學生頭疼的事情,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課上學不會,課下記不住,導致的結果就是分值比重高,學生考分低。長期以往,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學生談“文”色變,逐漸喪失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成就也就無從談起。
面對這樣的情況,筆者也在做一些積極的嘗試,試圖扭轉這樣的現(xiàn)象。因為筆者深知:文言文學習在中學生生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大而言之,文言文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學好文言文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鑒賞能力,對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有著深刻的意義;小而言之,學好文言文是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法寶,也為將來進一步深造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礎。因此,在教學《曹劌論戰(zhàn)》一文中,筆者帶著這樣的一種心理,摸索方法,企圖為學生探索到一條“捷徑”,讓他們能夠在記憶詞語與理解文意中找到平衡點,完成對重點詞語的識記工作,提升學生閱讀、賞析文言文的能力。
《曹劌論戰(zhàn)》是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左傳》。文段記載了中國戰(zhàn)爭史上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zhàn)例,文章語言樸素簡潔,選材詳略得當,意蘊深廣,是先秦散文的典型代表,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同時本篇也是中考的重點篇目,綜合以上因素,筆者決定將教學本文作為一次新的嘗試,努力為學生找到記憶詞語與理解文意的平衡點,從而實現(xiàn)記憶效率的提高,優(yōu)化學生的課堂學習。
《曹劌論戰(zhàn)》主要圍繞著“鄙”和“遠謀”這一文眼,通過人物的對話總結戰(zhàn)爭的經(jīng)驗,刻畫了曹劌這一愛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才能的人物形象。而九年級的學生對閱讀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基礎,積累了一些閱讀經(jīng)驗,同時又對中國歷史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對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戰(zhàn)役也略有所聞,也知道一些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因此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來看,在學習本文時,固有的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雖然減輕了幾分,但是收效甚微,對于文意疏通和文意理解而言,依然是個老大難。所以,在初學本文時,筆者除了按照慣常的思路讓學生進行朗讀,感知文意外,添設了一些新的環(huán)節(jié),主要有這些:
第一,研讀文本時,找到文章的“文眼”,即“鄙”和“遠謀”。在此基礎上,筆者繼續(xù)追問,找到文章中凸顯曹劌特質的詞語,這時候學生將會把答案鎖定在“遠謀”一詞上。而根據(jù)文言文翻譯中,“組詞法”的翻譯原則,“遠謀”即是“深謀遠慮”之意,那么在進行完這樣一個練習之后,學生就明確了這么幾個要素:一是關于“遠謀”一詞在文章中的作用,即抓關鍵詞對于理解文意的重要性;二是明確了“組詞法”這一翻譯方法的實際運用;三是熟練掌握了“遠謀”一詞的翻譯。
第二,筆者繼續(xù)追問學生“遠謀”的出處。學生會明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該句中,“肉食者”是一個需要引起學生注意的概念,一個簡單的詞匯,既明確了曹劌對自身身份的認定,又表現(xiàn)了曹劌對自己“遠謀”的肯定。盡管“肉食者”的概念不難厘清,課下已有注釋,但是要讓學生深入把握這個詞的核心要義,借助于《孟子·梁惠王》中的記載:“公膳(在公朝辦事用餐)日雙雞。”更加易于記憶。通過這樣的聯(lián)想方式,學生對“肉食者”也將有一個深刻的認知。
第三,“肉食者”的特點是“鄙”,那對于“鄙”的翻譯到底該怎么來界定呢?到底是“目光短淺”還是“地位低下”呢?這里就可以借助前面所學,幫助我們來記憶“鄙”之意。在“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我們已經(jīng)記住了“遠謀”一詞的含義,而根據(jù)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我們可以推知,它的釋義應與“遠謀”相對,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知悉,“遠謀”是“深謀遠慮”之意,那這里“鄙”應該取“目光短淺” 之意,而不是“地位低下”。在分析“鄙”的意義時,我們用到了結構分析法和比較法,而不是單純的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記憶重點詞語。
第四,當解決了這句話中“肉食者”“鄙”“遠謀”這些關鍵詞的釋義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句話背后的含義也已了然于胸了。它指的正是顧炎武提出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與擔當,這一句將曹劌關心國事,胸有良謀的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為我們進一步理解曹劌的“遠謀”張本,同時,我們也應明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古已有之,它已經(jīng)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堅守。
第五,曹劌的“遠謀”不僅表現(xiàn)在他對“肉食者”的預見中,也表現(xiàn)在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上。
第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體現(xiàn)了曹劌卓越的智謀。
第七,戰(zhàn)后追擊時,曹劌選取的時機是“轍亂旗靡”之時,而沒有在“齊師敗績”后立即展開追擊,在勝利后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盲目的乘勝追擊,可以看出曹劌考慮問題周到,做事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再次展現(xiàn)了曹劌軍事上的“遠謀”這一特點。
在筆者的嘗試下,借助對曹劌“遠謀”的認識,運用“組詞法”、“聯(lián)想法”、“結構分析法”、“比較法”積累了文章中一些重要的詞語,如“肉食者”“鄙”“遠謀”“取信于民”“一鼓作氣”、“彼竭我盈”、“轍亂旗靡”等,還領悟了傳統(tǒng)文化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內涵,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對“民本”思想的認識。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發(fā)現(xiàn),“文與言”的學習是相輔相成的,積累文言詞語、成語典故、名言警句作為一個系統(tǒng)性的工程,它們彼此之間相互融合、貫通,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既可以使積累文言詞語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又可以豐富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
當然,筆者也深知,“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據(jù)文體特點,挖掘文章特色,喚起學生與古人“對話”的熱情,才能真正將學生帶入到文言文學習的情境中,摹思古人“千古文章”情意,漸次體悟我們作為來者的“寸心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