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夢麗
童年于我們而言并不陌生,是每一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正如著名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言:“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蓖昶趯σ粋€人的一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不知何時起,那令人著迷的童年游戲悄無聲息地消失了。后來,游戲伙伴也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學前班、興趣班、素質班、補習班,鋼琴、小提琴、電子琴,各種顏色的畫筆。兒童開始奔波于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之間,每天像陀螺一樣忙得團團轉,只顧著轉卻忽略了成長過程中的美景。
一、陀螺童年的表征
(一)“孩子氣”的缺失
所謂“孩子氣”是指孩子的本性,他們活潑善良、純真可愛、天真無邪?,F(xiàn)在的孩子雖說比以往幾代的孩子懂得更多的知識,也更聰明,有的孩子在2歲已掌握1000個字,4歲掌握小學文化,從小開始學國學,背古詩詞,忙于迎合家長要求,卻逐漸失去本該擁有的童年生活。我們更多看到的是許多孩子雖然年齡不大,卻會看大人的臉色來做出相應的行為,以討得大人的歡心,這種“小大人”行為即兒童成人化的典型表現(xiàn)。過早的成熟不是一件好事,“孩子氣”的喪失容易導致兒童成為精神上的畸形兒。
(二)兒童游戲的減少
游戲給予兒童探索空間,滿足了兒童的好奇心、探索欲,驅動兒童向前發(fā)展?,F(xiàn)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高樓大廈被建起,孩子的玩伴、游戲場所逐漸減少。一些幼兒園的小學化,致使許多孩子放學后,依舊是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玩耍于他們來說好似一種奢侈。完成學習任務后,孩子依舊是在家看電視或者是打電子游戲,很少看見幾個孩子一起玩捉迷藏、跳方格這些兒時我們經常玩的游戲。自由、自主、自在開展的有趣的游戲活動逐漸減少,真正留給兒童的空白時間也日益減少。
(三)兒童游戲活動的功利化
“兒童的游戲已經成為成人熱切關心的事情,它已經變得非常職業(yè)化,已不再是一個脫離了成人世界的世界?!眱和螒虿恍枰魏伟才?,游戲的目的就是為了快樂、開心。在實際的幼兒教育實踐中,受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人們將游戲作為教育目的的手段或途徑,游戲被賦予工具性價值,那些跳方格、捉迷藏看似無用的游戲被家長拋之棄之。功利化的游戲無形中使孩子喪失對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思維的下降。
(四)兒童主動學習被忽視
主動學習是指學習者出于內在動機,主動地、有創(chuàng)造性地去學習?,F(xiàn)在的兒童在教育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他們更多的是接受成人的要求和命令,更多的是服從。有的孩子喜歡鋼琴,想要學習鋼琴,可家長偏偏認為舞蹈更好,所以也不經過兒童的同意,就給兒童報了舞蹈班。成人強迫孩子來適應他們的教育方式,為其安排成人認為最好的道路,兒童的選擇權、主動權被剝奪。殊不知,在剝奪孩子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扼殺了孩子的天性,阻擋了孩子的自然生長。
二、陀螺童年的影響
(一)認知能力的缺乏
游戲是兒童認識、接觸世界的途徑,是兒童認知的重要來源。兒童在自主、自發(fā)的游戲中會主動學習、探索。傳統(tǒng)的自發(fā)游戲活動漸漸的消失,兒童失去了認識和探索客觀世界的機會,致使兒童認知來源的缺失和認知能力的缺乏。此外,以電視、手機為核心的電子媒介代替?zhèn)鹘y(tǒng)游戲成為兒童的主要娛樂形式,破壞了兒童認知的順序性和漸進性,導致思維缺乏深度,阻礙兒童理性思維的發(fā)展。
(二)創(chuàng)造精神的匱乏
游戲承載著兒童豐富多彩的夢想,在游戲中,兒童可以在想象中自由地遨游,盡情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著無限的可能。家長對孩子事情的包辦、幼兒教師對游戲設置過多的標準和統(tǒng)一的要求,不僅束縛了孩子個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發(fā)展,漸漸地兒童會產生依賴性思想,遇事不愛探索與思考,一昧的依靠家長與教師,最終失去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
(三)情緒情感的欠缺
游戲是兒童表達和調節(jié)情緒的重要途徑,兒童能通過游戲,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調節(jié)不良情緒,從而促進其情感的健康發(fā)展。童年游戲被電視、手機等電子游戲替代,兒童游戲時間、游戲種類、游戲形式的束縛,消極的情緒無法通過游戲來排解,長此以往就會導致情緒的持續(xù)性低落;游戲伙伴的減少,社會性交往的缺失,致使兒童“共情能力”減弱,久而久之便導致兒童情感的冷漠。
三、陀螺童年的成因分析
(一)錯位偏差的兒童觀
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他們希望兒童能按他們所想來發(fā)展,把孩子塑造成“聽話的孩子”,希望孩子不僅學習好、懂禮貌,還要多才多藝,好似一件令眾人瞻仰的藝術品,兒童作為父母希冀的寄身只能言聽計從。父母忘了孩子只是兒童,兒童不是知識的容器,更不是他們炫耀的資本。有多少家長真正的以一位朋友的身份與孩子相處,去傾聽孩子內心最深處的聲音;又有多少家長愿意蹲下來,與孩子四目相對,去體會孩子清澈眼眸中透露的我想……
(二)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
應試教育開啟了公正公平的教育模式,開創(chuàng)了公正公平的教育環(huán)境,但它片面強調智育,忽略了德育、體育和美育。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幼兒園為迎合家長與市場需求開始教授寫字、算術和英語等小學生學習的內容。即便如此,家長仍不放心,生怕孩子脫離起跑陣線,所以孩子在上完幼兒園之后像只小陀螺,不停地在各種興趣班、培訓班之間旋轉。
(三)電子媒介的出現(xiàn)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電視、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功能日益豐富,吸引了許多孩子的眼球。不可否認,電子媒介的出現(xiàn)擴大了兒童的視野,使兒童學到了更為廣闊的知識。但這些知識不能給兒童提供真實的體驗,電子游戲剝奪了孩子戶外玩耍的時間和機會,兒童沒有真真切切的去和大自然、大社會接觸,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兒童應多一點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去聞聞花香、看看綠油油的小麥、體驗一下田野生活,收獲一份專屬幸福。
(四)教育的社會流動性
當前我國出現(xiàn)階層固化(階層固化是社會流動的一種特殊狀況,指階層與階層之間流動比較困難)的局面,這導致社會流動比較困難。故許多家長想子女能通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社會價值,他們希望孩子可以擺脫他們當前這種社會地位,邁向一個更好的層次。所以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參加早期教育和特長教育。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變得更好,但他們卻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過度的教育,不僅剝奪了孩子休息、玩耍的時間,也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導致了孩子陀螺般的童年。
四、陀螺童年的應對策略及思考
(一)尊重兒童的天性,學會傾聽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和世間萬物一樣,兒童有自己的發(fā)展歷程,家長應轉變觀念,樹立科學的幼兒主體觀,把兒童的權利歸還給兒童,為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有序的物質環(huán)境和輕松、溫馨的心理環(huán)境,注重引導、保護幼兒的自主探究精神。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遵循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不盲目超前。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開始跑得快的不一定能跑到終點,而開始跑得慢的,也不一定就落后。所以,請家長蹲下來,學會傾聽,學會做孩子的朋友!還孩子一個本真的世界,讓他們在這個小小的世界里可以隨意地暢想和翱翔,每一個天馬行空的“鬼主意”都會被認真傾聽,每一次的成長和進步都會被小心珍視,為童年的回歸創(chuàng)造條件。
(二)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
這個社會處處存在著競爭,競爭在某種程度上會推動社會以及個人的發(fā)展。競爭是社會生存的一項基本法則,但對于一些兒童來說卻是很可怕的存在。至今,那句“看看別人家的XXX”,我們依然不喜歡從父母口中說出。在還沒有分別是非的時候,過度的引入競爭,會使孩子認為“我的好就是要建立在別的孩子壞的基礎上”,而這種陰暗的心理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引導,可能對孩子的一生都產生影響。家長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多鼓勵自己的孩子,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試著推后競爭觀。
(三)多一些留白時間
留白其實就是什么都不干。多給兒童一些留白時間,讓兒童自由的分配這些時間,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記得以前小時候,沒有這些高樓大廈,也沒有先進的電子產品。生于農村的我,有的只是大自然。那時,可以一下午一個人蹲在草地上釣“駱駝”,又或者和小伙伴一起玩過家家、搭石塊等。這些時間看似無用,卻發(fā)展了我的專注力、探索欲望、社會性交往能力,這與學習品質不謀而合。給兒童足夠的留白時間,家長作為觀察者、引導者,將主動權交與兒童,讓他們自己去發(fā)揮、去想象、去給這張童年的畫紙畫出炫彩的顏色。掙開“陀螺”這個枷鎖,耐心地陪伴這只“小蝸?!币黄鹇爻砷L。路途雖慢且長,但旅途中的風景卻是獨一無二的,不容錯過。
(四)創(chuàng)設“自然的游戲場域”
教育家陳鶴琴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作為家長和教師應多帶兒童出去走走,去用心地感受大自然,接觸同伴,為其創(chuàng)設有利的游戲環(huán)境。此外,也可以與兒童一塊玩自己兒時常玩的游戲,為他們提供游戲所需的器材,并鼓勵兒童自己創(chuàng)設自然的游戲場域,發(fā)揮其自主性,在自發(fā)自愿的游戲中充分體會其中的樂趣。游戲是童年歡樂的源泉,是兒童的本能,兒童愛笑、愛跳、愛跑、愛鬧,給予他們盡情玩耍的機會就是對他們最大的獎勵。孩子們在游戲中成長,獲得了智慧的豐盈和情感的滿足,自然而然地就減少了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而這又將兒童從冰冷的屏幕前解放出來,用手、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溫度,為童年涂上繽紛的色彩。回歸兒童的本真,還兒童一個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