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廳里不同的位置聽到的效果一樣嗎?其實,每一座劇院、音樂廳都是一個聲學空間,聲學與建筑的融合情況,決定了這個空間里的音效,進而影響到我們欣賞音樂的體驗。
澳大利亞經典的悉尼歌劇院內部金碧輝煌,可在里面聽到的聲音卻并不悅耳,甚至有些聲音是聽不到的,可以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
無獨有偶,1962年,紐約林肯中心音樂廳也曾發(fā)生過一場建筑聲學引起的風波。由著名聲學家白瑞奈克擔任聲學顧問的音樂廳,完工后的第一場演出就被聽眾發(fā)現了問題:低音怎么不見了?經過數次改建,依然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后來這座音樂廳只好被拆掉重建。
白瑞奈克在經歷了紐約的失敗后,痛定思痛,在東京做出了一座日本頂級的音樂廳——東京歌劇城。悉尼歌劇院的聲音表現力很弱,是因為它內部沒有做可以反射聲波的設計,導致整個聲音只會向上飄,層次感隨之消失。而有一個削尖頂的東京歌劇城,在天頂做了很多階梯狀的設計,并且添加了反射板。這樣一來,聲音就被均勻地反射到每個座席上。
白瑞奈克在測量了全世界的 86個音樂廳之后,評出三個A+級音樂廳。
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大廳:波士頓交響樂大廳是一個狹長而高挑的“鞋盒”形,能夠把聲場完美地包圍起來,上面那些曲面的欄板可以很好地反射聲音。
維也納金色大廳:金色大廳看起來中規(guī)中矩,但在大廳兩側的小金人,以及頂部的吊燈和裝飾板可以非常好地把聲音反射、散射出來。
柏林愛樂音樂廳:愛樂是比較典型的梯田式音樂廳,它的優(yōu)勢在于,短短的側墻可以快速地把聲音反射回來,讓聽眾不管坐在哪個區(qū)域都能享受到極佳的音效。
當然,即使再好的音樂廳,各區(qū)域座席的聽覺享受還是有差異的,這也正是票價有高低之分的原因。那么,聽音樂會的時候,越貴的票一定越好嗎?
兩年前,我去上海音樂廳聽音樂會,發(fā)現朋友送我的高價票座席在樓下的后座,聽得并不是很清楚,而樓上的低價票座席,因為更接近屋頂的反射板,聽到的音質反而更好。可見,票價并不能完全體現我們聽到的聲音品質。
后來,我們做了很多實驗,希望以此對音樂廳加以改造,甚至實現99%以上都是好位置。我們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的邊邊角角吊了很多小雨傘,補全這些位置的聲音頻率,如果你現在去那里聽音樂,基本上沒有太差的位置。 ? ?(摘自《青年文摘》 2019年第28期 杜銘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