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民強
開欄語
一支粉筆勤耕耘,三尺講臺育桃李。
時間能褪去“稚嫩”的外皮,但它仍記得你第一次站上講臺的場景。第一次上講臺,即使練習了無數(shù)遍,依舊不知如何開口;第一次面對學生求知的眼神,即使已經(jīng)備好了課件,但依舊害怕學生聽不懂……“第一課”或帶來莫大的信心,或是無情的打擊,但它卻是育人路上有力的推手,激勵著教育者不斷前進。
親愛的老師,或許你是初登講臺,或許已經(jīng)桃李滿天下,又或者已是教育系統(tǒng)的中流砥柱。但是踏入講臺的第一課,你還記得嗎?從本期開始,課堂版將推出“我的第一課”專欄,分享大家的故事。
1982年夏天,我被分配到一所鄉(xiāng)村初級中學當教師,一干就是38個年頭。
第一個教師會,學校進行了分工分課,我被安排帶初中畢業(yè)班兩個班的語文,并擔任其中一個班的班主任。會后,領(lǐng)到了教材和備課本,教導主任囑咐備好第一堂課。
9月1日,學生報到時,我發(fā)現(xiàn)有好幾名和自己年齡相當?shù)母咧小暗沽魃?,他們重讀初中是為了考中專。想到明天上課要面對這些個頭和我差不多、年齡相差僅一兩歲的“大學生”,心里就發(fā)毛。
下午我開始為教師生涯的第一課做準備。第一課是茅盾先生的作品《白楊禮贊》,由于沒有教學參考書,所以對教學目標十分模糊。最后,認真閱讀了老教師的備課本,根據(jù)師范學習的備課方法和格式,開始了第一課的備課。
我備的是詳案,教案寫好后,我便和一同分配去的老師,在教室里相互“上課”,一個人講,一個人聽,并相互提意見,反復練習,直到滾瓜爛熟。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在昏暗的燈光下,試教試到了半夜。
第一次上講臺的情景,讓我終身難忘。一走進教室,幾十雙眼睛盯著,特別是教室后面那些高中“倒流生”的目光,令我手腳都不知道怎么放,腦袋一片空白。早先試講了多次的內(nèi)容,都說不出來,好像失聲了。這樣尷尬地站了兩分鐘,教室里靜得連掉一根針都能聽見。我想,說不出話,那就在黑板上寫出來。于是我轉(zhuǎn)身,在黑板上開始寫下“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茅盾先生的作品《白楊禮贊》……”的導語,接著是作者簡介,但寫到范讀課文時,不知從哪里來的勇氣,我轉(zhuǎn)過身,拿起課本,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朗讀課文。讀完,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好像找到了自信,說話逐漸流利起來,教學生字詞時,我將生字詞板書到黑板上,注上拼音,然后教學生拼讀……這節(jié)課特別漫長,半節(jié)“無聲”的第一課總算“熬完”了。
幸運的是,我的學生沒有起哄、也沒有嘲笑,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著,他們的目光好像在說“老師,你能上好課的”。下課后,那幾個“大學生”跑來問問題,還和我開起了玩笑。同學們的真誠和友善,驅(qū)走了我的陌生感和緊張感,令我以后更有勇氣和信心地去面對每節(jié)課。
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yōu)秀,后來才明白,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yōu)秀。真心感謝,我第一次走上講臺面對的同學們,對于一個剛畢業(yè)踏上講臺、毫無授課經(jīng)驗的老師,是如此的理解、包容和不嫌棄。
是的,學生的理解、包容和不嫌棄,伴隨著我走過了38年的教師生涯,直到今天,依然是那樣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