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畜牧總站 830000)
豬梭菌性腸炎是由C 型魏氏梭菌所引起的一種高度致死性腸毒血癥,也被稱為豬壞死性腸炎。 又由于7 日齡的仔豬最易感染本病,因此俗稱仔豬紅痢。 本病具有病程短、死亡率高、腸壞死等特點,以出血性下痢、小腸后段的彌漫性出血或壞死性變化為主要臨床特征,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C 型產氣莢膜梭菌又被稱為C 型魏氏梭菌, 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原菌[1],廣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 本病原菌呈卵圓形,革蘭氏染色為陽性,有莢膜,不運動,厭氧,可形成芽孢,因此在90℃30min 或100℃5min 條件下才可以徹底殺死本病原菌。本病原菌可產生多種外毒素和致死毒素,其中C 型菌株可產生α 和β 毒素,引起腸毒血癥、壞死性腸炎,且以仔豬紅痢最為常見。
1~3 日齡初生仔豬是本病原菌的主要侵襲對象, 病死率一般為20%~70%。 C 型魏氏梭菌廣泛分布于土壤、人畜腸道、飲用水或空氣的塵埃中,是腸道的常在菌之一。 由于氣候、飼料、環(huán)境等因素改變,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導致本病的發(fā)生。 新生仔豬由于消化道特別是胃腸道生理機能不完善, 吮吸被污染的奶頭或接觸污染物感染魏氏梭菌, 則病原菌經消化道在小腸內大量繁殖,產生誘發(fā)本病的毒素[2]。 豬梭菌性腸炎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分布,雖然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春秋季較為多發(fā),潛伏期一般是短則數小時,長則1~2d。
本病依據病程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3],大部分的豬只呈最急性或急性經過。 最急性的患病豬只死前無明顯癥狀,主要表現為仔豬出生后幾個小時內突然發(fā)病,整個后軀被血樣糞便污染,精神委頓,病豬極度衰弱和消瘦,往往當天或第2d 即死亡。 急性型病程為3~4d,發(fā)病初期病豬體溫略微升高,排含灰色壞死組織碎片的稀糞,呈紅色或紅褐色,皮膚無彈性,日益消瘦,一般3d 內就因機體極度衰竭而死亡。 亞急性型病程稍緩為5~7d,病初精神萎靡,排米粥狀黃色軟糞,后呈清水樣內含壞死組織碎片,往往一周內死亡。 慢性型病程通常超過一周,病豬多表現為間歇性或持續(xù)性腹瀉,排黃灰色黏糊狀糞便,且生長發(fā)育受阻,經過幾周后即死亡,偶有不死者多成為僵豬。
空腸是本病的主要病變部位,病變腸段腸壁呈深紅色。病變腸段剖檢后肉眼可見腸黏膜及黏膜下層有出血, 腸內容物中有小氣泡,且為暗紅色液狀,腸系膜淋巴結呈深紅色。 腎皮質部有點狀出血,整個腎為灰白色,胃黏膜有出血點并出現脫落現象,膀胱黏膜也有點狀出血。 心肌蒼白,心內外膜有點狀出血,肝腫大,膽汁充盈,膽囊腫大。
本病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取疑似患病的豬只小腸脫落黏膜為病料,涂片,滴加生理鹽水,鏡檢,可觀察到兩端鈍圓,有莢膜的大桿菌。 將小腸脫落黏膜置于80℃,水浴加熱30min 后無菌接種于肉肝胃膜湯中,于37℃條件下培養(yǎng)4h,湯中開始冒有小氣泡,繼續(xù)培養(yǎng)18h 后,湯中出現大量氣泡且肉肝胃膜湯變混濁,顏色由橙色變黃。 若要進一步確診還需進行腸毒素試驗。 無菌采集剛死亡病豬空腸內容物,按1∶1 比例加無菌的生理鹽水混合均勻,3OOOr/min 離心30min,取上清液進行無菌過濾,將濾液靜脈注射于5 只健康的體重相當的小鼠。 對照組小鼠則注射上述濾液與C 型產氣莢膜梭菌抗毒素的混合液。 如果出現第一組小鼠迅速死亡,而對照組小鼠正常,則確診為豬梭菌性腸炎。
免疫接種是預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最有效的方法是對懷孕母豬進行兩次C 型魏氏梭菌類毒素疫苗的注射, 第一次在分娩前一個月,第二次在分娩前半個月左右,劑量為5~10mL,即可促使其分泌的初乳中含有抗體, 確保新生仔豬通過哺乳獲得抗體以免發(fā)病。 若未給妊娠母豬進行免疫接種,則在仔豬出生后若發(fā)現有患病的仔豬,則立即對全部仔豬肌肉注射仔豬紅痢血清,每千克體重3mL。 同時還要加強飼養(yǎng)管理,保持豬舍的干凈衛(wèi)生,及時清理糞便,定期進行消毒,尤其是做好產房的衛(wèi)生,可用生石灰消毒以殺滅病原。 同時母豬生產前對其奶頭要進行清洗和消毒。 可添加微量元素硒和維生素D 于飼料中, 有助于預防本病。 此外,可采用藥物預防本病,仔豬吃奶前后3d 口服氨芐青霉素片,可有效預防本病。
由于本病病死率高,病程短,往往一旦發(fā)病來不及治療則死亡,因此藥物治療往往效果不明顯,主要以預防為主。 緊急發(fā)病的豬要立即口服抗生素如氯霉素,每日2~3 次,病程稍緩的可用土霉素等藥物進行治療。 仔豬未吃初乳前,口服青霉素、鏈霉素各每千克體重10 萬IU,療效較好。 此外,也可腹腔或皮下注射1∶1 混合的1.5%葡萄糖鹽水和5%碳酸氫鈉注射液,每日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