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卓梅
(濱州醫(yī)學院煙臺附屬醫(yī)院,山東 煙臺 264199)
腦病科疾病的易發(fā)人群大都是老年人,近些年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一般而言,腦病科患者對環(huán)境及自身疾病存在恐懼感和陌生感,情緒波動比較大。尤其是在接受非全身麻醉之后,患者全程都是清醒狀態(tài),恐懼不安情緒更加嚴重。因此,要采用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護理,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差異化的干預方案,克服患者的恐懼感,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提高臨床治愈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腦病科收治的80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40名,男性20名,女性20名,患者年齡為48-72歲,觀察組40名,男性21名,女性19名,患者年齡為49-70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方面具有可比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主要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對患者術前情況的了解,對患者講述非全身麻醉、手術的注意事項,做好患者術后的相關護理,做好患者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等。觀察組患者采用全面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做好手術前期的準備工作,護理人員要做好患者病房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注意病房的通風換氣,及時對病房進行全面的消毒,保證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其次,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想給患者講解非全身麻醉和手術的具體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隨時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tài),把患者焦躁、恐懼的不良情緒及時疏導;再次,要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引導家屬積極幫助患者克服對疾病的恐懼心理,提高痊愈的信息;第四,要根據手術的具體情況進行手術室溫度、適度的設定,避免出現器械相碰的情況,要幫助患者放松肌肉,在手術過程中,要與患者進行交流,耐心、熱情回答患者的各種疑問,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的環(huán)境;第五,在手術過程中,如果患者有特殊的要求,比如突然疼痛,或者過于緊張,護理人員應該及時進行幫助,提高患者的安全感。
1.3 指標觀察和評定標準。本文主要對兩個指標進行比較分析:對比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對照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舒適度評分根據簡化舒適狀況量表進行評定,主要包括社會文化、環(huán)境、心理精神和心理四個方面,得分越高,說明舒適度越好;護理滿意度主要是通過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工作方法、工作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評定,總共100分,其中60分以下為不滿意、60-69分為基本滿意,70-89為滿意,90-100為非常滿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利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 兩組患者的舒適度比較,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舒適度評分比較
從兩組患者簡化舒適狀況量表的測定結果看,觀察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要高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n(%)]
手術作為一種強烈的應激源,可能會引發(fā)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反應,尤其是在非全身麻醉的情況下,應激反應的更為強烈,嚴重的時候會出現加劇病癥的風險,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須要從護理的角度出發(fā),加強對患者的護理,降低甚至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害怕的情緒,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和患者早日的康復。
護理干預作為一種整體性、綜合性、針對性的護理模式,通過制定主動性、預見性的護理方案,患者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在具體的護理過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心理溝通,構建和諧的護理環(huán)境和醫(yī)患關系,從而深層次、多角度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舒適度。在本文的研究中,通過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舒適度、護理滿意度方面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促進了患者生活質量和提升和病情的康復。因此,對腦病科非全身麻醉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護理效果非常明顯,患者的舒適度和護理滿意度提高,臨床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