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杰,梁德勤,羅 云,金傳山,張 偉,甘宜杰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2.中藥飲片制造新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 合肥 230012;3.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藥劑科,安徽 合肥 230022;4.安徽協和成藥業(yè)飲片有限公司,安徽 亳州 236800)
白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古往今來,中藥飲片的切制大多遵循“質松宜厚,質堅宜薄 ”的原則[1],白芍一直根據此原則切為薄片,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中對于白芍飲片的形成過程描述為“洗凈,潤透,切薄片”[2]。應切為薄片的藥材若切厚片,有效成分難以煎出,既影響療效,也浪費藥材,且切片過厚無法將其“味”煎出,如桂枝湯中的桂枝與白芍,桂枝以氣勝,白芍以味勝,若白芍片過厚,煎煮時間短,雖能保全桂枝之氣,卻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時間長,雖能取白芍之味,卻失桂枝之氣。白芍切薄片,可氣味兼顧[3]。《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第一部和2005年《安徽省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均記載白芍飲片為1~2 mm的薄片[1,4]。但通過對亳州市康美中藥材大市場、十九里中藥材交易市場及多家中藥飲片加工企業(yè)的走訪發(fā)現,白芍飲片切制時,以3~4 mm厚片居多,甚至有超過4 mm的厚片。因此本實驗擬對不同厚度白芍飲片的碎屑率、翹片率及其干膏率以及其中主要成分煎出率進行測定,以期探尋白芍在產業(yè)化加工中切厚片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1.1 儀器 Thermo Fisher Ulti Mate 3000 高效液相色譜儀(LPG-3400SDN 四元泵,DAD-3000 檢測器):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上皿電子天平(FA2004):上海精科天平;百萬分之一微量分析天平(EX-H3052):上海贊維衡器;循環(huán)水式真空泵(SHZ-DⅢ):湖南予華儀器有限公司;電子萬用電爐:興化市滬興電熱電器廠。
1.2 試藥 氧化芍藥苷(批號 B21472,純度≥98%)、芍藥內酯苷(批號 B21149,純度≥91.4%)、芍藥苷(批號 B21148,純度≥98%)、苯甲酰芍藥苷(批號 B20086,純度≥98%):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乙醇(分析純):上海潤捷;乙腈(色譜純):Oceanpak;磷酸(分析純)。
2018年分別在安徽亳州、四川和浙江采集7批樣品,采收信息見表1。經安徽中醫(yī)藥大學金傳山教授鑒定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的根加工出的白芍藥材。
表1 白芍樣品信息
2.1 不同飲片厚度白芍樣品的加工 取各批次白芍藥材12 kg,按粗細分為3個級別,分別進行軟化,軟化結束后將大小混勻,平均分為4份。
1.5 mm飲片厚度白芍飲片A1—A7:將軟化后的白芍藥材按以往復式切藥機切制飲片厚度切成約1.5 mm的白芍飲片,低溫干燥至含水量為9%左右,得樣品A1—A7。
2.2 mm飲片厚度白芍飲片B1—B7:將軟化后的白芍藥材按以往復式切藥機切制飲片厚度切成約2.2 mm的白芍飲片,低溫干燥至含水量為9%左右,得樣品B1—B7。
3 mm飲片厚度白芍飲片C1—C7:將軟化后的白芍藥材按以往復式切藥機切制飲片厚度切成約3 mm的白芍飲片,低溫干燥至含水量為9%左右,得樣品C1—C7。
4.5 mm飲片厚度白芍飲片D1—D7:將軟化后的白芍藥材按以往復式切藥機切制飲片厚度切成約4.5 mm的白芍飲片,低溫干燥至含水量為9%左右,得樣品D1—D7。
2.2 碎屑率、下料率及翹片率檢測 將干燥后飲片通過2 cm篩和6 cm篩,2 cm篩篩出的稱為碎屑,6 cm篩篩出的為下料,下料一般不作飲片應用,通常作為提取原料使用。實驗將邊緣翹起、飲片不平整的白芍判定為翹片。碎屑率即為碎屑質量與飲片質量之百分比,下料率為下料質量與飲片質量之百分比,翹片率為翹片質量與飲片質量之百分比。碎屑率、下料率及翹片率的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不同切片厚度的白芍飲片的碎屑率、下料率及翹片率有明顯的差異性,且飲片越薄其碎屑率、下料率及翹片率越高。
表2 不同厚度白芍飲片的碎屑率、下料率及翹片率比較
注:與1.5 mm白芍飲片比較,*P<0.05;與2.2 mm白芍飲片比較,#P<0.05
2.3 白芍飲片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白芍飲片粉末(過4號篩)0.5 g于25 mL容量瓶中,加入稀乙醇20 mL,放入超聲儀中超聲30 min(功率270 W,頻率40 kHz),取出,待溶液冷卻后用稀乙醇定容至刻度,搖晃均勻,用0.45 μm濾膜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白芍飲片供試品溶液。
2.4 標準湯劑供試品溶液的制備[5-7]取白芍飲片100 g,加7倍量水浸泡30 min,加熱回流1 h,趁熱過濾,藥渣加6倍水加熱回流40 min,合并兩次濾液,濃縮定容至500 mL,即得濃度為0.2 g/mL的標準湯劑。取白芍標準湯劑1 mL,加甲醇定容至10 mL,搖勻,靜置20 min,分出上清液,0.45 μm 微孔濾膜過濾,即得標準湯劑供試品溶液。
2.5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分別精密稱取對照品氧化芍藥苷、芍藥內酯苷、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適量于1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配制成芍藥苷0.375 6 mg/mL,氧化芍藥苷0.116 6 mg/mL,芍藥內酯苷0.151 8 mg/mL,苯甲酰芍藥苷0.075 1 mg/mL混合對照品溶液,搖勻,備用。
2.6 色譜條件 色譜柱:WondaSiL C18色譜柱(4.6 mm×250 mm,5 μm);流動相:乙腈(A)-0.1%磷酸(B),梯度洗脫(0~5 min,8%~12% A;5~20 min,12% ~ 20% A;20~30 min,20% A;30~35 min,20% ~ 35% A;35 ~ 45 min,35% A);柱溫:30 ℃;容積流量:1 mL/min;進樣容積:10 μL,波長230 nm。高效液相色譜圖見圖1。
注:1.氧化芍藥苷;2.芍藥內酯苷;3.芍藥苷;4.苯甲酰芍藥苷
圖1白芍混合對照品溶液(A)、白芍飲片(B)和標準湯劑(C)的高效液相色譜圖
2.7 方法學考察
2.7.1 線性關系的考察 分別取適量的7種成分對照品,用甲醇溶解,定容,并將其稀釋成6個梯度,取各梯度對照品溶液10 μL,進樣,記錄其峰面積。以對照品質量濃度(ρ)為橫坐標,以峰面積(A)為縱坐標進行線性回歸,建立各成分的標準曲線,線性方程、相關系數及線性范圍:氧化芍藥苷,A=1 210ρ+0.579 2,r=0.999 5,線性范圍0.017 2~0.274 7 mg/mL;芍藥內酯苷,A=4 689ρ+5.020 8,r=0.999 6,線性范圍0.020 2~0.324 0 mg/mL;芍藥苷,A=5 716ρ-21.783,r=0.999 8,線性范圍0.061 1~0.978 1 mg/mL;苯甲酰芍藥苷,A=9 766ρ+20.988,r=0.999 5,線性范圍0.009 2~0.146 9 mg/mL。
2.7.2 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10 μL,連續(xù)進樣6次,測定峰面積,計算相對應的RSD,結果顯示白芍飲片和標準湯劑中氧化芍藥苷RSD依次為0.06%、0.26%;芍藥內酯苷RSD依次為0.09%、1.16%;芍藥苷RSD依次為0.07%、0.09%;苯甲酰芍藥苷RSD依次為0.10%、0.08%。表明該分析方法精密度良好。
2.7.3 重復性試驗 取同一樣品6份,制備成供試品溶液并進行含量測定,測得白芍飲片和標準湯劑中氧化芍藥苷RSD依次為0.10%、1.37%;芍藥內酯苷RSD依次為0.08%、1.16%;芍藥苷RSD依次為0.08%、1.37%;苯甲酰芍藥苷RSD依次為0.12%、0.33%。結果表明該方法重復性良好。
2.7.4 穩(wěn)定性試驗 精密稱定粉末0.5 g,按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2.6”項色譜條件操作,分別在室溫下放置0、2、4、8、12、24 h后進樣分析,記錄峰面積。結果顯示,白芍飲片和標準湯劑中芍藥苷對應峰面積的RSD分別為0.07%、1.86%,芍藥內酯苷對應峰面積的RSD分別為0.10%、0.89%,氧化芍藥苷對應峰面積的RSD分別為1.32%、1.11%,苯甲酰芍藥苷對應峰面積的RSD為0.06%、0.45%,說明供試品溶液在24 h內穩(wěn)定性良好。
2.7.5 加樣回收率試驗 精密稱取已知含量的白芍粉末約0.25 g,按1∶1加入適量的對照品,制備6份平行樣,按“2.6”項中色譜條件進樣,計算回收率及RSD。白芍飲片中芍藥苷、芍藥內酯苷、氧化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的平均加樣回收率分別為99.38%(RSD 1.64%)、99.57%(RSD 2.32%)、100.06%(RSD 2.52%)、101.92%(RSD 1.67%);白芍標準湯劑中芍藥苷、芍藥內酯苷、氧化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的平均加樣回收率分別為99.00%(RSD 2.79%)、99.27%(RSD 1.89%)、99.25%(RSD 1.85%)、100.51%(RSD 2.50%)。結果表明該方法準確可靠。
2.8 樣品含量測定 分別精密吸取混合對照品溶液、白芍飲片供試品溶液和白芍標準湯劑供試品溶液各10 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按“2.6”項下的色譜條件測定,記錄各樣品峰面積,以標準曲線法計算各樣品含量,結果見表3。1.5 mm飲片厚度白芍飲片的標準湯劑中4種化學成分含量最高,與2.2 mm飲片厚度白芍飲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5 mm飲片厚度白芍飲片中芍藥苷和苯甲酰芍藥苷含量與3 mm飲片厚度和4.5 mm飲片厚度白芍飲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不同厚度白芍飲片中主要成分含量比較
注:與1.5 mm厚度飲片比較,*P<0.05;與2.2 mm厚度飲片比較,#P<0.05
2.9 不同厚度白芍飲片標準湯劑轉移率和出膏率測定
2.9.1 不同厚度白芍飲片標準湯劑轉移率比較 按照下列公式分別計算出芍藥苷、芍藥內酯苷、氧化芍藥苷和苯甲酰芍藥苷的轉移率,結果見表4。按文獻[8]計算轉移率。轉移率=w/m×100%。式中w表示1 g白芍飲片在標準湯劑中被提取的物質的質量(mg),m表示1 g白芍飲片經超聲提取的物質的質量(mg)。對不同厚度白芍飲片標準湯劑中各成分的轉移率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隨著白芍飲片厚度的增加,其標準湯劑中4種化學成分的轉移率逐漸降低,其中1.5 mm白芍飲片標準湯劑中4種化學成分的轉移率均顯著低于4.5 mm白芍飲片(P<0.05)。
2.9.2 不同厚度白芍飲片標準湯劑出膏率 分別精密移取不同厚度白芍飲片標準湯劑50 mL于已恒定質量的蒸發(fā)皿中,105 ℃烘4 h后取出,置干燥器中冷卻0.5 h,立即稱質量,計算出膏率,結果見表4。不同厚度白芍飲片的標準湯劑平均出膏率分別為15.22%、14.89%、12.89%和10.52%。結果表明白芍飲片越厚其出膏率越低。
表4 不同厚度白芍飲片標準湯劑轉移率和出膏率比較
注:與1.5 mm厚度白芍飲片比較,*P<0.05;與2.2 mm厚度白芍飲片比較,#P<0.05;與3.0 mm厚度白芍飲片比較,△P<0.05
由不同厚度白芍飲片的碎屑率、下料率及翹片率結果可發(fā)現,隨著白芍飲片厚度增加,其碎屑率、下料率及翹片率總體為下降趨勢,當白芍切為薄片時,其損耗率較高,翹片率也極高,且其在貯藏與運輸過程中極易破碎,會進一步增加碎屑率,增大損耗,且等量的白芍切薄片較切厚片更耗費人力、物力和時間,增加生產成本,不適用于產業(yè)化生產。從此角度考慮,白芍切為薄片值得進一步商榷。
從不同厚度白芍飲片干膏率結果可看出,隨著飲片厚度增加,其煎出的干膏率逐漸降低,但1.5 mm薄片與2.2 mm左右的厚片出膏率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3 mm厚的飲片相比,下降了2個百分點,實際煎煮中也許可通過延長煎煮時間來提升煎出的出膏率。
不同厚度白芍飲片中主要成分在標準湯劑里的轉移率的平均值表明,各成分的轉移率隨著飲片厚度的增大而變小,其中飲片厚度為1.5 mm的白芍飲片的標準湯劑中各成分轉移率最高,而當切片厚度超過3 mm時,芍藥苷、芍藥內酯苷、氧化芍藥苷和苯甲酰芍藥苷的轉移率低于56%。據相關文獻報道,此4種成分為白芍總苷的主要成分,具有保護肝臟、止痛及抗炎等作用,故白芍飲片厚度可能會影響其臨床藥效[9]。
從碎屑率、下料率、翹片率及干膏率和主要成分轉移率綜合來看,白芍切為1.5 mm左右的薄片雖出膏率及多種成分的煎出率較高,但其翹片率及損耗率較高,且不利于控制生產成本,2.2 mm的飲片翹片率顯著降低,且其出膏率與1.5 mm薄片相當,主要成分煎出率下降不明顯,但當厚度控制在3 mm左右時,其干膏率和主要成分煎出率下降較明顯,不建議切至此厚度。通過研究,結合產業(yè)化生產實際,建議亳白芍飲片厚度以2 mm左右為宜。此結果也說明從古自今白芍炮制方法的正確性。至于白芍切薄片其碎屑率、下料率及翹片率較高的問題,可通過改進切制設備以及干燥方式等方法來解決,這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