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華 齊冰
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廣大中小學教學計劃按下“暫停鍵”,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反思教育失衡和不足的契機:教育功利化,注重“死知識”的灌輸和記憶,以考試升學為目的,缺少必要的美育、生命、自然和人文教育,不利于廣大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文觀、自然觀、衛(wèi)生觀、健身觀、風險觀和科學觀。
目前全國各地中小學普遍的做法是停課不停學,開設線上課程。但這些網(wǎng)上教學大都還是以書本知識課程為主,照搬線下常規(guī)教學。筆者倒是認為,不妨借著這段時間引導孩子們正確看待疫情,并為中小學生補足人文和自然等方面教育,這些都是各級學校課堂教育過去很少涉及的內(nèi)容。
第一,教育青少年樹立科學的自然觀和正確的生命觀,形成文明的飲食文化。
發(fā)達國家食品教育已經(jīng)形成體系。食品教育在美國納入K-12體系中,食品教育也是學生最樂于參與的課程之一。而食品教育在中國還未起步,我們的義務教育仍存在過多關注書本知識教育而忽視自然和社會情懷教育的傾向。長期以來,因缺少科學認知以及受到一些傳統(tǒng)飲食陋習影響,我們的一些飲食習慣不僅有悖自然生態(tài),而且嚴重影響中國的公眾健康甚至國際形象。
因此,建議在此次疫情期間著力培養(yǎng)中小學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比如拒絕食用野生動物,破除野生動物養(yǎng)生等盲目迷信。促進中小學生了解國際上多數(shù)飲食文化中注重必要的能量配比、熱量成分和營養(yǎng)均衡等科學內(nèi)容,進而養(yǎng)成積極健康科學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
第二,開展健康衛(wèi)生教育,幫助青少年培養(yǎng)講衛(wèi)生、愛環(huán)境的責任感和法律意識,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和理性精神,教育引導青少年遇到危機事件時避免迷信盲從或不必要的恐慌。
同時還要加強美育。這場疫情導致新學期延遲,對廣大中小學生學習生活和心理造成不小沖擊。對中小學生階段而言,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我們可以把時代所需的人文精神寓于美育之中來實現(xiàn)。當然,加強體育鍛煉對培養(yǎng)青少年積極向上、陽光進取的精神也很重要。將新時代中國社會所需的精神氣節(jié)寓于體育教育之中,讓他們在疫情期間學習科學鍛煉知識,疫情過后愛上一項體育運動。
第三,樹立正確的風險觀。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的暴發(fā)有很大意外成分。相比正面引導、心理輔導,更重要的是掌握求生急救的基本技能。勇于面對意外天災,處理應急風險,是我們整個社會都需要的,也需要在大中小學中組織專門宣傳和教育活動。積極鼓勵各級各類學校參加預防火災或消防演練,組織一定規(guī)模的應對突發(fā)疫情的演練,促進學校危機管理和應急能力整體提升。
第四,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文明觀。這次疫情波及甚廣,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境外媒體甚至一些國際主流媒體上出現(xiàn)了一些辱華言論。面對這種國際輿論局面,我們在予以駁斥的同時,也要因勢利導,引導青少年反思和換位思考,培養(yǎng)青少年胸懷全球、平和包容的大國心態(tài)。
現(xiàn)在中小學生這一代是互聯(lián)網(wǎng)學習的新一代,也是平視西方文明的一代,教會他們?nèi)绾慰创腥A文明以及如何看待西方文明至關重要。文明就是人類擺脫蒙昧、野蠻的狀態(tài),中華民族有著堅忍不拔、戰(zhàn)勝困難、創(chuàng)造奇跡的精神品質(zhì),我們的民族不是“東亞病夫”,中國人也不是“烏合之眾”,只要持身端正,俯仰皆無愧于天地。做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的中國人,才是大國需要的“接班人”。
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shù)摹薄R獙崿F(xiàn)歷史的進步,就要能將危機轉作契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fā),不僅是中國國家治理的一次大考,也應該成為中國社會的一次集體反思。
疫情洶涌,社會上下需要有戰(zhàn)勝病毒的勇氣和決心,需要堅守底線的自律,更需要逆向而行的犧牲。而疫情面前,功利化、應試化的學校教育,平日強勢灌輸?shù)闹R傳授,缺乏人文精神的意識形態(tài)灌輸,此時都顯出了些許笨拙和缺失。中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培養(yǎng)千千萬萬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能無懼風浪、沉著冷靜,面對重壓不卑不亢、堅韌不拔。勇于面對困難的挑戰(zhàn),關切人類命運,才是大國“接班人”應有的樣子。
抗擊疫情,不應僅止于與“瘟神”的戰(zhàn)役,還應使其成為中國社會自我凈化、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一次契機。只有推動學校教育的去功利化,大幅提升中小學生人文和科學素養(yǎng),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新人。愿此次疫情也能成為我國學校教育深刻反思的一次難得機遇?!?/p>
(作者分別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所長,北京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