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戰(zhàn), 肖根先
(1.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2.徐州市模具新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江蘇 徐州221116)
數控機床由于加工精度高、柔性好,在機械制造企業(yè)應用日趨廣泛。立式數控銑床是數控機床中應用較多的品種之一,在機械加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理地規(guī)劃工藝可有效地提高零件加工質量和數控機床利用率[1]。凸模類零件在生產中廣泛存在,故本文以典型凸模零件為載體,研究凸模零件的數控加工工藝設計及編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圖1所示為某凸模零件,毛坯為長方體,外形尺寸為95 mm×95 mm×25 mm,材料45鋼,切削性能較好,單件小批生產,未注表面粗糙度為Ra3.2 μm,未注圓角半徑為R5。由圖1可知,該零件主要由平面、帶拋物線的凸臺外輪廓、傾斜矩形腔、均布三角形槽及孔結構組成,結構較為復雜,具有典型性??紤]到該零件為單件小批生產,加工內容多且精度要求較高,因此適合采用數控銑床加工。
圖1 零件圖
基于零件的工藝性分析,考慮到工序集中、先面后孔及先粗后精的工藝原則,確定該零件工藝路線有6道工序,具體為:1)銑六面。工序內容為采用數控銑床銑毛坯4個側面和上、下平面,保證外形尺寸90 mm×90 mm×20 mm和對面平行、鄰面垂直。2)鉆、擴孔。內容為采用數控銑床在凸模頂面上鉆3-φ3 mm定心孔,鉆3-φ9.9 mm通孔,并擴mm孔,將其孔徑尺寸由φ9.9 mm加工至φ20 mm。3)凸臺拋物線外廓和沉孔加工。內容為粗、精銑凸臺拋物線外廓,以銑代鏜的加工方法半精銑、精銑沉孔4)斜矩形槽和三角形槽加工。內容為粗、精銑斜矩形槽,粗、精銑3個三角形槽。5)鉸孔。內容為機動鉸削兩個通孔。
根據數控車間現有設備情況和零件毛坯的外形尺寸95 mm×95 mm×25 mm,選擇機床型號為VM600立式數控銑床。
工件的裝夾主要解決零件的定位和夾緊問題,由于該零件生產類型為單件小批,且形狀為長方體,故選擇精密平口鉗裝夾。零件銑五面后裝夾時,其下底面與墊塊接觸,零件后側面與固定鉗口接觸,用活動鉗口夾緊零件,并通過零件中心對刀建立工件坐標系與機床坐標系之間的位置關系。
刀具的選用主要取決于被加工零件的形狀、材料和機床性能[1]。該零件各道工序刀具選擇分析如下:1)銑六面。平面一般采用端銑刀和立銑刀加工,端銑刀用于大平面的銑削,刀材為硬質合金,而立銑刀用于小平面的加工,刀材為高速鋼。由于該零件六平面尺寸較小,因此選擇直徑D16 mm的立銑刀。2)鉆、擴孔。鉆孔類加工為定尺寸加工,即加工孔的直徑與刀具直徑一樣大小。刀具材料選為高速鋼,刀具規(guī)格為鉆中心孔選擇直徑D3 mm的定心鉆,擴孔加工分別選擇直徑D9.9 mm和D20 mm的麻花鉆頭。3)凸臺拋物線外廓和沉孔加工。凸臺外廓由于沒有內凹輪廓,從理論上講選任意大小直徑的刀具加工均可;沉孔的圓形輪廓屬于內凹輪廓,選擇的刀具半徑要求不大于沉孔半徑12.5 mm,并考慮到減少刀具的規(guī)格,粗、精加工均選擇與六面銑同一把刀具。4)斜矩形槽和三角形槽加工。由于斜矩形槽和三角形槽的拐角半徑均為R5 mm,拐角屬于內凹輪廓,因此選擇的刀具直徑要不大于R5 mm;再考慮到斜矩形槽的粗加工走刀路線,如圖2所示,刀具先沿旋轉后的坐標系從P1到P2滿刀加工一刀,建立刀具半徑左補償,再沿矩形輪廓走一圈加工,最后由P2返回到P11,取消刀具半徑左補償,由此可確定該走刀路線加工不留殘料的最小刀具半徑R=矩形槽寬度/6=25/6≈4.17 mm,由此可知,刀具半徑應滿足4.17 mm≤R刀≤5 mm。本設計選擇刀具半徑R5 mm的鍵槽銑刀,鍵槽銑刀的特點是切削底刃過中心點,可直接在實體上Z軸進刀。5)鉸孔。選擇直徑D10 mm鉸刀。
圖2 矩形槽粗銑走刀路線
在數控編程時,編程者必須確定每道工序的切削用量,并以指令的方式編入程序中。切削用量數值合理與否對加工質量、加工效率、生產成本等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2]。根據切削用量的確定原則,銑刀切削用量的確定步驟為:
1)確定背吃刀量。根據工件的材料及工藝系統(tǒng)的剛度來決定[3]。在數控銑床系統(tǒng)剛度允許的條件下,粗加工時應盡可能使背吃刀量與工件的加工余量相等,這樣可提高生產效率;精加工時一般留0.2~0.5 mm精加工余量,且余量均勻,目的是保證加工表面質量。
2)確定主軸轉速。主軸轉速n應根據允許的切削速度vc和刀具直徑d來選擇,其計算公式為:n=1000vc/(πd)(式中:vc表示切削線速度,m/min,依據刀料和工料查切削手冊可得;n表示主軸轉速,r/min;d表示工件或刀具直徑,mm)。由上式計算的主軸轉速n取整作為編程轉速,實際加工時應根據切削狀況調整主軸倍率來修調主軸轉速。
3)確定進給速度。進給速度主要根據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及刀具、工件的材料性質選取[1]。查切削手冊可得刀具每齒進給量fz,將每齒進給量fz代入公式:vf=z·fz·n(式中:z為齒數;fz為刀具每齒進給量,mm/z;n為主軸轉速,r/min),即得到刀具進給速度,實際加工時應根據切削狀況調整進給倍率開關來調節(jié)進給速度。其余刀具切削用量確定方法與銑刀相類似。
綜上所述,確定切削用量的加工工藝卡如表1所示。
數控加工程序的編制一般經過工件坐標系的建立、走刀路線的設計、基點/節(jié)點坐標的確定和程序代碼的編寫等4個環(huán)節(jié)。文中僅分析與研究編程難點拋物線輪廓的編程,其余不再贅述。拋物線編程方法有自動編程和宏程序編程,鑒于自動編程必須建模且編制的程序冗長、可讀性差、精度控制能力差、柔性差[4],而宏程序可克服上述缺點,因此確定拋物線采用宏程序編程法。
表1 數控加工工藝卡
該零件XY軸零點確定在工件的對稱中心,Z軸零點在零件的上平面,建立的工件坐標系如圖3所示。
圖3 走刀路線圖
凸臺拋物線輪廓采用G41指令編程,其粗、精加工只需改變刀具半徑補償號D01和切削用量即可,簡化了編程。采用G41指令編程對應的外輪廓走刀路線為順時針,相應的切削方式為順銑,順銑加工能保證加工質量、延長刀具使用壽命,一般優(yōu)先選用,只有在工件有硬皮的情況下才選擇逆銑[5]??紤]零件加工精度和方便編程,走刀路線的切入切出路徑采用徑向方式。綜上所述,設計的走刀路線為圖3所示的A1→A2→A3→A4→A5→A6→A2→A1。
通過CAD查詢法得到:圖3的拋物線外廓走刀路線基點坐標為A1(55,0)、A2(27,0)、A3(27,-30)、A4(-4.5,-30)、A5(3.625,35)、A6(27,35)。
圖3中走刀路線上A4點到A5點為拋物線,其節(jié)點坐標確定的算法如下:由圖1可知,拋物線的焦距P為20,頂點坐標為(-27,0),拋物線方程為y2=f(x)=40×(x+27),這里選取y為自變量,y∈[-30,35],則x為因變量,由拋物線方程可推得因變量x計算公式為x=f(y)=-27+y2/40。為實現該拋物線的加工,本設計采用等間距法直線段逼近拋物線,即將Y坐標軸劃分成相等的間距Δy,如圖3所示,根據上述方程x=f(y)=-27+y2/40,可由Yi求得Xi,Xi+1=f(Yi+Δy)。如此即可求得一系列節(jié)點坐標值。在粗加工時Δy應取較大值,以提高機床加工效率;精加工時Δ應取較小值,以提高零件表面質量[6]。
加工程序的編寫即是將上述內容代碼化,編制的參考程序為O0003。粗、精加工時只需修改D01值和切削用量即可,粗加工D01為8.5 mm,精加工D01理論上為R8 mm,實際加工時需根據實測結果來修正。
O0003;(刀具直徑D16 mm)
G17G21G40G49G80;(初始化)G91G28Z0;(刀具Z軸回零)
G54G90G00GX55Y0S500M03;(建立G54工件坐標系,刀具XY平面內快速運動至下刀點,主軸正轉,轉速600 r/min)
G00Z50;(刀具快速運動到Z50)
G00Z5M08;(刀具快速運動到Z5,切削液開)
G01Z-4F50;(刀具切削進給至加工深度Z-4)
G41G01X27Y0D01F80;(建立刀具左補償)
G01XY-30,R10;(刀具切削進給到A5點,采用倒圓指令簡化編程)
X-4.5;(刀具切削進給到A6)
#1=-30;(自變量賦初值-30)
#2=0.05;(自變量遞增值0.05)
#3=20;(拋物線焦距賦值20)
#4=27;(拋物線頂點賦值-27)
WHILE[#1LE35]DO1;(當型循環(huán)判斷語句)
#5=#4+#1*#1*/[2*#3];(計算拋物線動點X坐標值)G01X#1Y#5;(刀具走微小線段擬合拋物線)
#1=#1+#2;(自變量遞增0.05)
END1;(循環(huán)結束符)
G01X27,R10;(刀具切削進給到A6)
G01Y0;(刀具切削進給到A2)
G40G01X55F500;(取消刀具半徑左補償)
G00Z200;(刀具快速運動到Z200)
M30;(程序結束)
在凸模零件工藝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了該零件的數控加工工藝,編制了拋物線輪廓加工程序。將編制的凸模零件加工程序輸入數控銑床后,進行了程序校驗、試加工與優(yōu)化。結果表明,該數控工藝方案正確、合理,程序運行平穩(wěn),可保證零件加工精度,縮短加工時間,對同類零件的數控加工工藝設計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