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太圣
分源別流理文獻,探尋陶學新天地——《承繼與嬗變:陶行知研究的學術譜系》讀后
操太圣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副院長)
陶行知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是“萬世師表”,其開創(chuàng)的生活教育理論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艱苦卓絕的教育實踐更是激勵后人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將教育的發(fā)展與社會的改造緊密結合起來。在其偉大精神的感召下,研究學習者源源不絕,研究成果也層出不窮,日漸豐富。但與此同時,也出現(xiàn)了“研究成果的重復化”“碎片化”和“研究隊伍的分散化”等狀況。因此,迫切需要有研究者將紛繁復雜的文獻進行內容上的梳理,對不同作者之間的學源關系進行細致的考證,從而更加清晰地為后來的陶研工作定位。很高興,劉大偉博士以此作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花費數(shù)年時間沉浸其間,取得豐碩成果?!冻欣^與嬗變:陶行知研究的學術譜系》(以下簡稱《承繼與嬗變》)正是其基于博士論文數(shù)據(jù)更新后的最新成果,該書的出版對深化陶行知研究、推動陶行知學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
《承繼與嬗變:陶行知研究的學術譜系》,劉大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為實現(xiàn)分源別流理文獻的目的,劉大偉博士與周洪宇教授在合作編撰《陶行知年譜長編》和《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港臺卷)的基礎上,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尤為難得的是,他引入新的方法論作為譜系構建的重要工具,即口述歷史與敘事史學方法論,以對當代從事陶研的重要學者進行相關資料的搶救工作,如對90高齡的章開沅先生、董寶良先生等所做的口述史研究。通過這些從事陶行知研究的重要前輩和學者對其自身陶研工作的歷史回顧與反思,有助于人們對百年來陶行知研究之跌宕起伏的命運產(chǎn)生真切的移情式理解,對不同群體的內部學術關系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從而成功地將陶行知研究的學術史延展到當代。
所謂陶行知研究的學術譜系,就是將從事陶行知研究的諸多學者之間的學術傳承關系(包括師承關系在內)梳理出來,共同繪制一張不同代際的陶研工作者的關聯(lián)圖像。因此,《承繼與嬗變》一書不同以往一些注重制度描述和思想闡釋的學術史的梳理方式,而是突出了陶行知研究中的具體“人”,通過借助中國傳統(tǒng)的“學案體”,以學緣、實踐和學術為維度,仔細遴選了百年來陶研隊伍中的代表性學者,通過對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或一門學科層面上學術人的產(chǎn)生、運作、發(fā)展以及在社會中演化的歷史過程及一般趨勢,回答了“他們?yōu)槭裁磿呱咸昭兄??他們的觀點是怎樣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為什么同一個陶行知在不同的人眼中會有不同的樣子?為什么因為時代的不同導致同一人眼中的陶行知幾經(jīng)變化?”等問題,這在學術史的研究方面也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
當然,學術譜系的梳理還僅僅是一個手段,本書的最終目的還在于明晰陶研的主流思想,為未來深化陶研明確新的出發(fā)點和方向。陶行知研究目前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的體系,它以教育學為基礎,涵蓋了哲學、社會學、政治學、語言學、文學、人口學、管理學等多門學科。但本書也清楚地指出,上述看似繁榮的背后,掩蓋不了近年來陶研工作的蕭條,以至于學者隊伍中出現(xiàn)了“老者退、中者離、幼者不入”的困境。對此,本書從作為能動者的“人”與外在的社會“結構”之間的緊張進行了分析,特別討論了中國社會結構的整體性變遷以及近年來我國高校所實施的量化評價的學術管理方式,對陶研工作本身及陶研工作者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
面對上述發(fā)展困境,劉大偉博士在書中沒有繼續(xù)討論,看似留下了一個懸念。但其實,在其近期出版的多本陶研著作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給出了明確了答案,就是不斷挖掘陶行知研究的資料、豐富陶行知研究的理論視角、優(yōu)化陶行知研究的方法、關照當下的教育改革實踐,為陶行知研究的深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