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林
信息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應用速度之快令人驚訝,它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要想適應這種改變,年輕人比較容易,但對不少老年人來說則比較吃力。
最近遇到兩件事讓我感觸頗深。
有一次,我在一個一線城市的火車站乘車,進候車室時是用驗票機驗票的,沒有人工檢票口。這種驗票方式我是第一次遇到。機前擺了個小小的顯示屏,反復播放操作程序,只有身份證或車票上下位置、正反面放對了,閘門方能打開。排隊時站在我前面的一位老者操作了三四遍仍未成功,我仔細看了一下他的操作過程,發(fā)現(xiàn)了他的錯誤,幫他糾正后,他才驗票成功。
還有一次,我到一家省級醫(yī)院幫別人拿X光片,沒想到片子和檢查報告需自己在機器上打印,醫(yī)務人員是不提供的。有些年紀大的人弄不來,還好有年輕人在邊上幫忙,否則,靠他們自己是拿不到片子和檢查報告的。
如今,信息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智能、先進,人們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完成許多操作,辦好許多事情。然而,對有些老年人來說,由于視力不好、記性差、反應遲鈍、理解能力不足、互聯(lián)網(wǎng)知識薄弱,做這些事,往往感覺麻煩、復雜,容易弄錯,操作難以成功。就像過馬路,對正常人來說不算個事,對身體狀況不佳的老年人來說,旁人不攙扶一下,還真是個難事。竊以為,時代在進步,關懷老年人也須與時俱進,例如在不得不應用的高科技方面,就應該給老年人一些“指尖”上及相關方面的關懷、幫助。比如將產(chǎn)品盡量做得“傻瓜”點、簡單點、方便點。只有降低門檻,更加人性化、適老化,才能讓我們這些“慢半拍”的老年人逐漸融入信息化社會。此外,全社會都應擔負起為老年人網(wǎng)絡掃盲的責任。比如,街道、社區(qū)等基層單位可以開辦免費培訓班,老年大學也應該多開辦這種培訓班。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老年人的家人應多盡些責任,少讓老年人做“指尖”操作方面的事。譬如,老年人乘火車,晚輩應盡量把其送到車站,幫其在取票機上取好票,送其通過驗票閘口。但有些事老年人并不想子女等家人跟在身邊,如到銀行查詢存款、取錢,現(xiàn)在很多銀行都要求在機器上操作,他們不想讓子女看到,自己操作又很費勁,銀行工作人員如不提供幫助,有些老年人自行操作是很難得心應手的。
就老年人自身來講,也要講求活到老學到老,不斷提高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技能,適應時代發(fā)展需求。我有一位老師,已逾古稀之年,最近他寄快遞拿了一張大額鈔票付郵寄費,對方說沒錢找。于是,他找在場的其他人換零錢,人家說:現(xiàn)在還有誰身上會帶現(xiàn)金呢?通過這件事他下定決心,趁自己還沒老糊涂學會用手機支付。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學會用手機付錢和收紅包了。面對當今生活方式快速變化、更替的新時代,他在我們這個均為60歲以上年紀的師生微信群里呼吁:老年朋友們,跟上時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