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孟子之“禮”

        2020-02-10 19:46:30金正昆張春雨
        江西社會科學(xué) 2020年3期
        關(guān)鍵詞:孔子

        金正昆 張春雨

        在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孟子作為儒家主流派心目中的“亞圣”,對其貢獻良多。孟子所述之“禮”,是其學(xué)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仁”“義”“智”并列為孟子本人所倡導(dǎo)的“人之四端”之一。它既是對儒家奠基者孔子之“禮”的傳承,又多有孟子本人的獨到見解。具體地探討孟子之“禮”,有助于更好地解讀與弘揚中華“禮”文化。

        近年來,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已成為國人的共識。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本要素的中華“禮”文化,也越來越受到關(guān)注。但是,談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時,人們往往聚焦于老子、孔子、孫子,而對與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孫子、韓非子等一起被習(xí)近平同志譽為中華民族“聞名于世的偉大思想巨匠”[1]之一的孟子,明顯重視不夠;提及中華“禮”文化時,人們常常言必稱孔子之“禮”,而對孟子之“禮”知之甚少,有人甚至認為孟子忽略了“禮”或不重視“禮”。這種狀況倘若繼續(xù)下去,顯然不利于更好地、更為全面地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未免會對中華“禮”文化以偏概全。

        在中華“禮”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長期過程中,孟子作為儒家主流派心目之中的“亞圣”,自然對其貢獻良多。忽略了孟子之“禮”,對中華“禮”文化的理解無疑將是十分片面的。

        筆者認為:孟子之“禮”,即孟子有關(guān)“禮”之論述,是其學(xué)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孟子之“禮”,既是對其“先師”、儒家奠基者孔子之“禮”積極而主動的傳承,其中又多有孟子本人的獨立思考、獨特見解。對孟子之“禮”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探討,必將有助于更好地解讀與弘揚中華傳統(tǒng)“禮”文化。

        以下,筆者將不揣冒昧地從孟子對“禮”的獨特詮釋、“禮”在孟子思想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孔孟之“禮”的異同以及孟子之“禮”對后世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對孟子之“禮”具體地加以探討。

        一、孟子對“禮”的獨特詮釋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語境中,作為孟子思想集大成者的《孟子》一書,通常被視為孟子本人之作或孟子與其學(xué)生萬章等人的合著。不論司馬遷、朱熹還是古代權(quán)威版本《孟子注疏》的作者東漢趙岐,均持此觀點。“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2](P4)

        現(xiàn)存的《孟子》一書,共七篇。根據(jù)趙岐的統(tǒng)計,全書“凡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3](P197)。再據(jù)楊伯峻統(tǒng)計,“禮”在《孟子》全書中出現(xiàn)過64次;與此相關(guān)的“禮貌”“禮際”兩詞,則在該書中分別出現(xiàn)過3次與1次。[4](P419)由此可以推知,“禮”無疑頗受孟子的關(guān)注,而非為其所忽略。

        具體而論,在孟子本人心目中,究竟何者為“禮”呢?研讀《孟子》,便可略知一二。

        (一)“禮,門也”

        孟子是一位著名的“性善論”者?!懊献拥佬陨疲员胤Q堯舜。”[3](P254)他認同“人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堯舜”。[3](P345)身為一名教人入世或曰教人向善、向上、向前的儒者,孟子力主“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員”;“規(guī)矩,方員之至也”。[3](P280-282)故此他所主張的“人皆可以為堯舜”也是有其一定之規(guī),是大有其門道的。正如他所言:“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3](P329)

        在包括孔子在內(nèi)的孟子之前的中國古代先賢那里,“禮”主要是作為一種國家的基本制度,即作為“禮制”來被定義的。梳理《論語》《禮記》《孔子家語》等儒家經(jīng)典可知,孔子之“禮”較為發(fā)散。孔子之“禮”,既包含國家根本的體制,又涉及維護秩序的道理、社會交往的規(guī)則。[5]相對而言,孔子所述之“禮”的內(nèi)涵與外延均十分寬泛。

        《禮記》嘗言:“禮,時為大?!保?](P280)孟子對此顯然十分認同。因為與孔子所處的時代大相徑庭,孟子之“禮”,在內(nèi)涵與外延上則比較收斂。筆者認為:孟子之“禮”則更多的是面對蕓蕓眾生來說的,更多的是指教其成為正人君子的個人修養(yǎng)之“門”,是引導(dǎo)其入世的規(guī)矩,亦是教其向善、向上、向前的門道。這樣一來,“禮”自然會受到更多人的重視。

        筆者認為:孟子的“禮門義路”之說,在某種意義上進一步推動了中華之“禮”的普及,因為人人皆愿為堯舜。而習(xí)禮、知禮、行禮、守禮,已被孟子具體地定義為正人君子的必經(jīng)之“門”。

        (二)“有禮者敬人”

        自古至今,往往有人將中華之“禮”視為一種規(guī)范的“形式美”,即所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言詞有度、打扮得體;時至今日,還有人把弘揚中華“禮”文化完全等同于穿漢服、行古禮、誦《禮記》。

        自哲學(xué)視角觀之,上述做法雖不能稱之為南轅北轍、張冠李戴,亦可視之為好讀書不求甚解,知其一不知其二。有道是:沒有形式,便沒有內(nèi)容;形式可以表現(xiàn)內(nèi)容,內(nèi)容通常體現(xiàn)于形式。完全否定形式,自然是片面的。但同時必須意識到:絕對不能以偏概全,絕對不可以將博大精深的中華之“禮”僅僅等同于某一種規(guī)范的“形式美”,絕對不可以忽略中華之“禮”蘊含深刻的“內(nèi)容美”,否則便失之于淺薄,便是對中華之“禮”的一種有害的誤讀。

        筆者認為:通過梳理孟子對“禮”的各種論述,便可對世人的上述誤讀有所校正。

        孟子嘗言:“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保?](P296)換言之,他認為:知其不為,然后可以有為??v觀《孟子》可知:孟子所謂之“有所不為”者多多。但其核心之點:孟子所倡導(dǎo)的“有所為”,即其所謂正人君子之“門”,亦即待人以禮。在此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孟子所推崇的“禮”,并非僅僅指的是為人處世的規(guī)范化的、約定俗成的形式,而是更強調(diào)其實質(zhì)、其內(nèi)涵。孟子曾就此明確地指出:“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保?](P303)筆者認為“有禮者敬人”“以禮存心”,即孟子所推崇的“禮”之內(nèi)涵與本質(zhì)所在。

        對于以上觀點,國內(nèi)許多學(xué)者都有過類似的看法。夏傳才便認為:“在孟子生活的戰(zhàn)國中期……繁瑣的禮制和禮儀落后于社會發(fā)展,大多不再通行。孟子把‘禮’簡括為‘敬’,稱為‘恭敬之心’,即以恭敬之心對人對事。”[7](P93-94)

        依據(jù)《爾雅》的釋義:恭,敬也。不論“恭敬”,還是“恭”“敬”,本質(zhì)上指的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人、對事所表示的尊重,是一種為人處事善意與重視的態(tài)度。因其如此,孟子特意十分明確地指出:“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禮也”。[3](P334-335)

        與此直接相關(guān),孟子對“禮”之用的基本見解是:“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保?](P242)“恭者不侮人?!保?](P289)“敬人者人恒敬之。”[3](P303)

        如上所述,孟子之“禮”之所以強調(diào)“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之所以明示“以禮存心”“有禮者敬人”,意在明確:“禮”之用,須出自內(nèi)心對人對事的敬意,亦須言行一致、內(nèi)外兼修、表里如一。筆者據(jù)此認為:“有禮者敬人”即孟子所述“禮”之正門,亦即孟子所論“禮”本質(zhì)之所在。也就是說,“禮,門也”與“有禮者敬人”,實際上是孟子對“禮”所進行的不同角度的闡述。在孟子看來:凡“禮”,皆有其一定之“門”;而“有禮者敬人”即其正門。

        僅就上述幾點而論,孟子之“禮”不但見解獨到,而且對先賢之“禮”多有發(fā)展。孟子之“禮”,無疑令中華之“禮”更接地氣,也更為嚴謹、更加充實、更具深意。有關(guān)孟子忽略了“禮”或不重視“禮”的說法,顯然都是站不住腳的。

        二、“禮”在孟子學(xué)說體系中的地位

        眾所周知,孟子曾提出過非常著名的“人之四端”或“人之四德”之說。這一著名論述,在《孟子》里原文如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保?](P239)“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保?](P362)

        比較而言,后人謂孔子有“三德”之說??鬃訃L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保?](P116)《中庸》將此稱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保?](P29)筆者認為:所謂孔子的“三德”之說標準過高,可能令普遍民眾望塵莫及。而孟子“人之四端”說顯然更為充實,更加完善,更適合于當時的普通民眾用以律己。

        在孟子所謂“人之四端”中,“禮”屬于其中之一,既不可或缺,又并非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也就是說,孟子認為:在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成其人的過程中,“禮”與“仁”“義”“智”相輔相成,共同發(fā)揮教化之作用,而絕非唯此唯大。曾有學(xué)者指出:“孟子則更多的從‘四端之心’的發(fā)用,即仁義禮智整體上來說禮?!保?]筆者因此推斷此即“禮”在孟子學(xué)說體系中所處的實際位置。

        若對《孟子》全書在宏觀上加以梳理,便會注意到:“禮”這個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64次),遠不及“仁”(157次)、“義”(108次)出現(xiàn)的次數(shù)。[4](P394)

        通讀《孟子》,則進一步可知:“禮”固然屬于孟子學(xué)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并非舉足輕重。

        實事求是地說: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仁”與“義”顯然更受孟子青睞,并且處于更為核心、更能發(fā)揮主導(dǎo)作用的位置。以下,筆者將以孟子“人之四端”說為視角,對孟子之“仁”“義”“智”,略加分析;并將孟子之“仁義”“禮義”,與“禮”分別地加以比較。

        (一)孟子論“仁”“義”“智”

        在孟子學(xué)說包括孟子的“人之四端”說之中,“仁”“義”“智”是其核心的概念之一,“仁”與“義”并且還處于同樣屬于其核心概念的“禮”之前。

        首先,孟子論“仁”。在《孟子》一書中,“仁”被無比地推崇。孟子曾直言:“仁者無敵?!保?](P206)由“仁”所演化出的“仁政”,亦被后人視為孟子學(xué)說的亮點之一。孟子認為:“仁也者,人也?!保?](P375)由此可見,他與孔子一樣,將對人的關(guān)注作為自己學(xué)說的立足點與出發(fā)點。他甚至前無古人地明確表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3](P375)有學(xué)者指出:“孟子的這種事君態(tài)度,代表了當時士人階層在日益威嚴的君權(quán)面前不愿丟失自己人格尊嚴的普遍心態(tài);在更為深遠的意義上,則是對儒家基本價值的捍衛(wèi)?!保?]孟子重“仁”。他認為:“仁”為天下之至“道”。他不僅認為“仁也者,人也”;而且還就此坦言“合而言之,道也”[3](P375);“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3](P324)。他還特別地強調(diào)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P243)。具體而言,孟子認為“仁,人心也”;[3](P340)“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3](P241)。站在“性善論”的立場之上,孟子所認同的“人心”,自然便是“仁者愛人”。他由此而論:“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保?](P371)“仁則榮,不仁則辱?!保?](P237)

        如上所述,孟子之“禮”以教化眾生為其出發(fā)點,非常重視民眾的教化、理性的喚醒,乃至個人與他人的和睦相處。孟子所謂之“仁,人心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即指民眾的教化。孟子所謂之“仁者愛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即指人之理性的喚醒。孟子所謂之“仁也者,人也”,即指個人與他人的和睦相處,亦即強調(diào)妥善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性。正如他所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P243)

        總之,孟子認為:“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3](P283)在《孟子》一書中,“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面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3](P280),是其重要觀點之一。孟子主張:國君既要施行王道,更要為民父母、體恤臣民、與民同樂。這一被后世稱為“仁政”的重要思想,顯然是發(fā)端于孟子的“人之四端”說。

        其次,孟子論“義”。研讀《孟子》可知,“義”是孟子重點使用的基本概念之一,而且往往與“仁”、與“禮”相提并論,合稱為“仁義”“禮義”。因其如此,有必要對孟子之“義”明確地加以界定。在現(xiàn)代漢語中,“義”的主要含義是:意義;合宜;合乎正義;公正而合宜的道理。在中國古代,它則屬于意義非常廣泛的道德范疇之一,意為道義、義務(wù),或合乎正義。一般認為:管仲率先在這一意義上使用了“義”。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即管仲所言。

        筆者認為:《孟子》一書中的“義”,大致上指的是其屬于道德范疇上的含義,即指人們按照常規(guī)的道德規(guī)范所應(yīng)當去做的事情。也就是說,所謂孟子之“義”,意即道義、義務(wù),或合乎正義。在《孟子》中,孟子不但強調(diào)“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而且還曾具體指出:“夫義,路也;禮,門也?!薄叭?,人心也;義,人路也?!保?](P340)在孟子看來,“義”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所發(fā)揮的對正人君子的導(dǎo)向性作用,在于它是正人君子所必由之路。它既是行“仁”之路,也是守“禮”之路,更是合“智”之路。有專家指出:“這里所說的‘人路’不是指人走路,而是指人生之路。人生之路需要有價值觀的指引,需要有正確的方向。”[10]誠哉,斯言!

        簡言之,孟子之“義”的本質(zhì),就是要求有志成為正人君子者:言行一致,并身體力行地將踐行儒家所提倡的“尊尊”“親親”之“仁”、之“禮”、之“智”,視為一種不容置疑的責任與義務(wù)。

        再次,孟子論“智”。在古代漢語中,“智”通常被其通假字“知”所取代?!墩撜Z》便曾提及:“(樊遲)問知。子曰:‘知人?!保?](P140)老子亦曾有言:“知人者智。”[11](P84)“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保?1](P178)由此可推之,在老子與孔子看來,所謂“智”,意即了解他人、通曉人性、懂得人性世故。在現(xiàn)代漢語中,“智”則指的是“智慧”,即一個人所應(yīng)當具備的良好的判斷能力與選擇能力。

        在《孟子》一書中,“智”出現(xiàn)過31次,“智慧”則出現(xiàn)過1次。[4](P498)總體而言,孟子之“智”與現(xiàn)代漢語里的“智”基本含義不相上下。如孟子嘗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薄拔┲钦邽槟芤孕∈麓?。”[3](P215)此外,在《孟子》一書里所提及的“智”,往往是與“仁”、與“禮”相提并論的。在明言“仁則榮,不仁則辱”之后,孟子直言不諱:“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保?](P240)

        (二)孟子論“仁義”“禮義”與“禮”

        一般而論,重視教化,是儒家有別于其他諸子百家最為明顯的特征之一。著名歷史學(xué)家呂思勉便就此指出:“儒家也最重教化?!薄八^教化,全是就實際的生活,為之軌范?!保?2](P37)具體涉及民眾的教化時,儒家十分重視其良知的啟迪。在此方面,孔子的做法是:一則以“仁”規(guī)范人際關(guān)系,一則以“禮”明確人際關(guān)系的基本操作規(guī)則。梁啟超認為:“以仁為人生觀的中心,這是孔子最大發(fā)明,孔子所以偉大,亦在此?!保?3](P22)“孔子以禮為教?!保?3](P27)樓宇烈則明確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為,強調(diào)制名(禮)教,規(guī)范人性。”[14](P189)孟子言“禮”,自然意在教化民眾。但具體而論,孟子之“禮”,是由“仁義”所統(tǒng)率與引領(lǐng)的,同時也往往是“禮”與“義”相提并論、“禮”為“義”所主導(dǎo)的。

        首先,“仁義”與“禮”。在繼承孔子上述思想的同時,孟子曾經(jīng)明言:“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保?](P366)縱覽《孟子》一書,可知道孟子既重視“仁”,更是往往將“仁”與“義”相提并論,明言“居仁由義”。曾有學(xué)者指出:“以仁弘義,以義輔仁;仁以愛人,義以持我。這種方法,孟子極力提倡,極力講究?!保?3](P29)“仁義”一詞由孟子率先采用,早已是學(xué)術(shù)界的共識:“義之一字,孔子所不講,孔子只講智、仁、勇。仁義對舉,是孟子的發(fā)明。”[13](P22-23)“孟子經(jīng)常將仁和義并列連用?!保?](P93)孟子認為:所謂“仁”,發(fā)于內(nèi)心;所謂“義”,則是指的具體路徑、具體行進方向。如其所言:“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3](P340)筆者認為:正是基于這一認識,孟子才將“仁”與“義”相提并論。瀏覽《孟子》的各個篇章,“仁”與“義”并舉之論,甚至直言“仁義”之說隨處可見:在談及人之心智時,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3](P334)在論及人際關(guān)系時,孟子直言:“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保?](P360)在涉及人生之路的選擇時,孟子則強調(diào):“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保?](P287)如此種種表明,在其所謂“人之四端”中,孟子對“仁義”往往更為重視,并認為應(yīng)將其置于統(tǒng)率與引領(lǐng)的位置之上。在具體討論“仁”“義”“禮”“智”等“人之四端”的彼此關(guān)系時,孟子一方面強調(diào)“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另一方面則對此四者之關(guān)系的實質(zhì)有所論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保?](P292-293)

        由孟子的上述論述可知:他顯而易見地將“仁”與“義”置于“禮”與“智”之上的位置。在他看來:“智”之實質(zhì),即必須意識到“仁”與“義”不可或缺、不可分離;“禮”之本質(zhì),即可用以表達、調(diào)節(jié)或修飾“仁”與“義”??傊献訉ⅰ叭省迸c“義”并列,是用以指導(dǎo)“禮”與“智”的;后者服務(wù)于前者,并在某種意義上被視為前者的具體表達方式。

        其次,“禮義”與“禮”。國人目前在表述“禮”時,通常使用的大都是“禮儀”一詞,梳理《論語》與《孟子》則可發(fā)現(xiàn):孔子與孟子均未使用過“禮儀”一詞。在《論語》中,孔子每每只言“禮”。在《孟子》中,孟子除言“禮”之外,“禮義”一詞也時有所見。據(jù)筆者本人統(tǒng)計,在《孟子》現(xiàn)行本中,“禮義”一詞共出現(xiàn)過5次?!睹献印芬粫杏醒浴岸Y門義路”,并且明確“禮義由賢者出”。[3](P226)孟子還曾進一步強調(diào):“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保?](P296)“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保?](P286)孟子甚至認定:“無禮義,則天下亂?!保?](P374)

        筆者認為:孟子之所以采用“禮義”一詞,其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孟子非常重視“義”。儒家的經(jīng)典之作《中庸》中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3](P28)這一論斷表明:在儒家看來,“仁”本為發(fā)自人內(nèi)心的情感,其具體指向為一個人依照其本性“肯定會做什么”;“義”出于人的社會義務(wù)與社會責任,其具體指向則為一個人在社會上“應(yīng)該要做什么”。在此意義上,“禮”即“仁”與“義”之形,“仁”與“義”則為“禮”之本。清人戴震在詮釋孟子的以上見解時曾指出:“言義可以賅禮,言禮可以賅義?!保?5](P48)“賅”的本意之一,是“使……更加完備”。故此戴震所謂“言義可以賅禮,言禮可以賅義”可被解讀為:講“義”可使“禮”更加完備,講“禮”亦可使“義”更加完備。筆者認為:戴震此說甚佳。

        第二,孟子意在強調(diào)以“義”率“禮”。筆者認為:既然孟子之“義”的基本含義是“宜也”,是個人的社會義務(wù)與社會責任,具體所指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上“應(yīng)該要做什么”;那么孟子使用“禮義”一詞或許是要表明:習(xí)禮、知禮、行禮、守禮,乃“義”之所在,乃“君子異于人者”,同時也是每一名正人君子所應(yīng)盡的社會義務(wù)與社會責任?!抖Y記》中所稱的“禮聞來學(xué),不聞往教”[6](P3);孟子所說過的:“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3](P339)在以上意義上,均可得到較好的解釋。

        概而言之,筆者認為:孟子所使用的“禮義”與“禮”可謂殊途同歸。孟子講“禮”,意在使“仁”與“義”更好地得以貫徹執(zhí)行;孟子講“禮義”,則是為了強調(diào)習(xí)禮、知禮、行禮、守禮乃一個人的社會義務(wù)與社會責任之所在。實際上二者互為因果。

        如上所述,在孟子的整個學(xué)說中,“禮”的具體位置比較特殊。它既是不可被替代的、不可或缺的,亦非舉足輕重、主導(dǎo)一切的。

        三、孔孟之“禮”的異同與孟子之“禮”對后世的影響

        孟子本人對孔子評價甚高,“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3](P320);“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3](P235);“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3](P236)。但這并非意味著他在傳承孔子之“禮”時僅僅只是墨守成規(guī)。眾所周知,在儒家思想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中,盡管人們往往將孔孟二人相提并論,但因其所處的時代、所面臨的問題大相徑庭,孔孟二人的學(xué)說實際上也“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具體涉及“禮”這一范疇,孔孟亦是有“同”有“異”的。以下,將對孔孟之“禮”的“同”與“異”進行分析,并對孟子之“禮”對后世的影響略加探討。

        (一)孔孟之“禮”的同與異

        毋庸諱言,作為傳承者的孟子之“禮”與孔子之“禮”,顯而易見地有“同”有“異”。對此進行分析,將有助于深化對孟子之“禮”的認識。

        首先,孔孟“禮”之同。

        筆者認為:孔孟“禮”之同,主要體現(xiàn)為如下幾點。

        一是孔孟言“禮”,均講規(guī)則。在孔孟那里,“禮”的最大公約數(shù)當屬規(guī)則。也就是說,孔孟講“禮”時都非常推崇規(guī)則。細而言之:孔子所講的規(guī)則十分寬泛,具體包括了有關(guān)國家體制的規(guī)則、有關(guān)為人處世的規(guī)則、有關(guān)社會交往的規(guī)則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對于有關(guān)國家體制的規(guī)則,即所謂“禮制”極其關(guān)注;孟子所講的規(guī)則較為微觀,主要指的是有關(guān)個人為人處世所須遵守的規(guī)則,亦即所謂“禮義”;或曰為“義”所導(dǎo)之規(guī)則。

        二是孔孟倡“禮”,均重教化。孔孟言“禮”的共同點之一,在于二人都非常重視“禮”之所具有的教化眾生的功能??鬃铀^“不學(xué)禮,無以立”[3](P174),“不知禮,無以立也”[3](P196),孟子所謂“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無疑都是以民眾之教化作為“禮”的出發(fā)點。孔孟二人言“禮”的這一共同點,主要是由儒家勸人入世、教人化人的本質(zhì)所決定的,孔孟皆視“禮”為民眾教化之工具。

        三是孔孟明“禮”,均淡化其具體的定義。在《論語》與《孟子》中,孔孟尤其是孔子對“禮”所直接給出的明確定義難得一見。二人所述之“禮”,更多地是以其如何“有所為”、如何“有所不為”的具體可操作性來加以體現(xiàn)的。例如,孔子論“禮”,往往都是就事論事,非常具體,“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3](P166);“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3](P133)。孟子論“禮”,亦僅僅言及“禮,門也”;或者只是強調(diào)“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3](P304)。

        其次,孔孟“禮”之異。

        與孔子之“禮”相比,孟子之“禮”在下述幾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一是孔孟之“禮”的行為主體存在差異。考諸孔子之“禮”,可知其更加注重國家體制。子曰:“為國以禮?!保?](P132)“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3](P72)“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曰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3](P132)便是其最為直觀的例證。在孟子之“禮”的具體語境里,“禮”則主要是指正人君子之所為,是指對民眾的教化,是指民眾個人所應(yīng)具備的“恭敬之心”。在具體回答高足萬章的問題“敢問交際何心也”時,孟子便直截了當?shù)卮鹨浴肮б病?。?](P324)在《論語》里,孔子曾提到“修己以敬”[3](P160);“居處恭,執(zhí)事敬”[3](P147)。但他當時僅僅論述的是仁者之所為、君子之正道,而不像孟子這樣直接將“恭敬之心”與“禮”畫上了等號。《論語》記載,孔子的高足有若曾經(jīng)說過:“恭近于禮?!保?](P52)但此語對“禮”之認識的深刻程度,顯然不能同孟子所言“恭敬之心,禮也”相提并論。自孟子明確而系統(tǒng)地論述了“恭敬之心”為“禮”之后,“勿不敬”[6](P1),“禮主于敬”,“所以治禮,敬為大”[16](P545),“禮”由心生,已逐漸成為中華主流社會對“禮”之本質(zhì)的一種共識。

        二是孔孟之“禮”的側(cè)重點存在差異。筆者認為:孔子之“禮”,通??吹酶匾氖恰盀閲远Y”,故可稱之“國之禮”;孟子之“禮”,則對與人為善、“恭敬”更加關(guān)注,更多的是從為人之規(guī)這一意義上來明“禮”、論“禮”的,故可稱之為“人之禮”。雖然孔子有時也言及“人之禮”“事之禮(理)”,孟子偶爾也涉及“國之禮”,但二人所言“禮”之側(cè)重點截然不同。換而言之,同樣是言“禮”,孔子往往更看重“國”之規(guī)范;孟子所言則多為“人”之規(guī)范。這一點,便是孔孟之“禮”最為明顯的不同之處。

        三是孔孟之“禮”在其各自學(xué)說中所處的地位存在差異。必須正視的是,“孔子以禮為教”,因而他把“禮”看得更重。故此在談及“克己復(fù)禮”時,他再三強調(diào):“一曰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鼻拔臉I(yè)已指出:孟子之“禮”,則僅僅屬于其構(gòu)建的“人之四端”之一,而并非處于其學(xué)說核心的位置。孟子對“禮”的主要見解是:“禮”應(yīng)當為“仁”所導(dǎo)、為“義”所驅(qū),并要以“仁義”為其根本。

        (二)孟子之“禮”對后世的影響

        章太炎曾有評價:“孟子通古今,長于《詩》《書》,而于《禮》甚疏?!保?7](P36)筆者對此并不完全認同。筆者認為:孟子之“禮”,對中華“禮”文化有所發(fā)展、有所深化,并且也是與時俱進的。在中華文化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之中,孟子學(xué)說包括孟子之“禮”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時至今日,這一影響?yīng)q在。

        僅就孟子之“禮”的具體影響而論,一方面,它充實了中華之“禮”的內(nèi)涵、拓展了中華之“禮”的外延,令中華之“禮”更加豐富、更為完備;另一方面,它澤被后人,令中華民族“以禮存心”、以心存“禮”,以待人友善與謙恭敬人之心境,以溫文爾雅與彬彬有禮之姿態(tài),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孟子之“禮”對后世的重要影響主要有三:

        首先,孟子講“禮義”,令“禮”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準則。《中庸》曾記載:“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保?](P23)如上所述,孟子認為:“禮”既發(fā)乎人之內(nèi)心,又為“義”所導(dǎo)、為“義”所驅(qū),為正人君子所宜行、須行、必行之則。孟子認定:“無禮義,則天下亂?!痹诿献拥拇罅Τ珜?dǎo)之下,中華大地上“禮門”與“義路”相得益彰、并行不悖。所謂“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xué)者亦必以規(guī)矩”[3](P343)。自孟子以后,“禮”不但逐漸地成為中華民族主流的行為規(guī)范,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準則之一。久而久之,“禮”已經(jīng)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之一。

        其次,孟子講“恭敬之心,禮也”,令“禮”之內(nèi)涵更為充實、外延更易于掌控。孟子曾經(jīng)直言:“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彼€明確指出:“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薄叭柿x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3](P335)筆者對孟子此語的解讀是:“禮”由心生。心存恭敬之心,即“禮”;以恭敬之心待人,即“禮”;內(nèi)存“恭敬之心”、外化“恭敬之心”于形,即所謂完整版的孟子之“禮”。

        再次,孟子之“禮”,不僅令中華之“禮”更為充實、更加完善,而且已經(jīng)約定俗成地使其成為教化中華民族的一種有效方式。中華文化,歷來重視對人民大眾的教化。在中文里,“文化”一詞的含義之一,即為教化。習(xí)近平同志指出:“禮儀是宣示價值觀、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保?8]他的這一論斷,便是對中華之“禮”教化功能的最明確的肯定。

        四、結(jié)語

        筆者認為:孟子對“禮”有自己的獨特詮釋;孟子注重“恭敬之心”“以禮存心”,深化、拓展并豐富了中華之“禮”的內(nèi)涵;孟子明確“禮,門也”,令中華民族家家重視此“門”、人人皆愿為堯舜;孟子倡導(dǎo)“禮義”,以“義”率“禮”,強調(diào)個人修養(yǎng)須表里如一、內(nèi)外兼具,將孔子的“國之禮”變?yōu)椤叭酥Y”。在孔孟以及中華民族各位先賢的共同推動下,中華之“禮”已經(jīng)相沿成習(xí),并已成為教化中華民族的有效方式之一。

        猜你喜歡
        孔子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你好,孔子
        中國漫畫(2022年3期)2022-04-19 12:59:1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家教世界(2021年16期)2021-06-21 08:45:56
        孔子愛書
        快樂語文(2021年9期)2021-05-06 02:19:38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慘童年
        孔子避雨處
        孔子在哪兒
        亚洲天堂成人av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国|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少妇被按摩出高潮了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香蕉亚洲欧洲在线一区| 男人的精品天堂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337p粉嫩日本欧洲亚洲大胆| 黑人巨大白妞出浆| 国产精品日本天堂| 亚洲国产国语对白在线观看|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夜爽8888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高清| 亚洲丰满熟女乱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导航| 成 人 网 站 在线 看 免费| 成人黄色片久久久大全|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va视频v|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嗯啊 不要 啊啊在线日韩a| 天天色天天操天天日天天射| 人妻熟女一区二区三区app下载| 五月天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性色|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久久av|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激情五月天色婷婷久久| 精品视频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夫| 麻豆精品国产专区在线观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成人无码a级毛片免费| 日本加勒比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91综合久久婷婷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在线|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国在线| 久久国产热精品波多野结衣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