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陳家庚
(西安石油大學 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根據教育部發(fā)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生目的國[1]。教育部頒布的《留學生計劃》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全國內地高校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達到15萬人[2]。留學生管理,尤其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心理適應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行為心理學的觀點,環(huán)境的刺激會直接影響人的心理變化,來華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期間,“由于失去熟悉的社會交流信號或符號,對對方的社會符號不熟悉而產生深度焦慮癥”[3],很容易在多方面影響下產生心理問題,造成“文化休克”,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yè)造成影響。
本研究著重對留學生的社會心理適應狀況做出調查,分析總結在華學習過程中留學生心理適應發(fā)展的共同特點,結合外部條件和留學生本體的內在聯系做出解釋和預測,對于可能出現的心理紊亂現象提出解決的措施,為留學生管理工作和留學生自身健康發(fā)展提供借鑒。
本次調查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和結構化訪談兩種途徑進行調研。留學生以無記名的方式填寫調查問卷,調查時間為2019年5月,并隨機就問卷中的問題對受試者進行訪談。
發(fā)放的問卷分為英語和漢語兩個版本,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基礎信息統計和來華留學適應狀況調查表。基礎信息包括以下六個內容:性別、年齡、地區(qū)、來華時長、學習階段、專業(yè)。適應度調查表分為日常生活、學業(yè)、人際交往、中國文化適應和語言五個方面,每個方面設10道判斷題選項,總計50道題目。該適應狀況調查表采用5點式計分方法,分別為“非常不適應”“有點不適應”“一般”“比較適應”“非常適應”,對應為“1”“2”“3”“4”“5”。筆者采用每項適應程度平均值的方法來判斷留學生的社會心理適應狀態(tài)。適應程度平均值≤1為“非常不適應”,1<適應程度平均值≤2為“有點不適應”,2<適應程度平均值≤3為“一般”,3<適應程度平均值≤4為“比較適應”,4<適應程度平均值≤5為“非常適應”。
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為西安各高校留學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漢語培訓生、漢語語言預科生、短期交流生和其他項目人員(包括校企合作等項目來華的留學生)。通過抽樣調查的方法,共發(fā)放問卷150份,回收132份,回收率為88%。
調查結果顯示,受試的來華留學生的總體適應度平均值為3.49,是“比較適應”。其中感覺“非常不適應”為0人,感覺“有點不適應”的占3.33%,感覺“一般”的占16.67%,感覺“比較適應”的占66.67%,感覺“非常適應”的占13.33%??傮w而言,西安來華留學生的社會心理適應度為“比較適應”,有少量來華留學生感覺適應周圍環(huán)境很難。
適應程度調查問卷表分為五個方面,其適應程度值以升序排列,如表1所示。由此可知,受試留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適應難度最大,“日常生活”方面適應能力最強。在適應程度調查表中,留學生適應值最低的幾項分別為“我在課上能夠跟得上老師的步伐”“我能夠很容易理解中國人的笑話和幽默”“我認為中國同學都很熱情,容易交往”“我非常喜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適應值分別為2.8、2.7、2.8、2.8,表現為“有點不適應”。
表1 適應程度情況分析
根據受試來華留學生的基本信息統計特征,通過對比適應程度均值的方法,從來華留學生的性別、年齡、留學時長、留學身份、所學專業(yè)、地區(qū)分為六個方面探討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狀態(tài)的問題。
1.不同性別。受試留學生中,男性92名,占60.98%;女性58名,占39.02%,男生、女生適應平均值分別是3.48和3.5,均為“比較適應”。從圖1可知,男性和女性在適應平均值上沒有較大差別,但通過訪談得知,在實際生活中,與男性相比,女性更能夠融入到在華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在訪談中多數女性表示“能夠較多的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而男性幾乎很少表示“能夠得到別人的主動幫助”,認為“中國人對外國人有距離感”。在“語言”方面,女性表示“覺得漢語很難,但是能夠慢慢學會”,而男性對學習漢語的自我滿意度要比女性低。
圖1 不同性別適應程度
2.不同年齡。受試的來華留學生年齡可分為三個組,分別是“18—23歲”“24—29歲”“30歲以上”。從圖2可見,來華留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適應能力逐漸增強。通過訪談了解到,“30歲以上”的來華留學生來中國之前大多有著去過其他國家的經歷,能夠接受不同文化的差異,即便不能理解也“保留自己的意見,以便于慢慢觀察”?!?8—23歲”中的留學生有很多是第一次出國,所以他們表示“比較難以理解中國式的幽默”“不能了解中國人的真實想法和客氣的方式”,總之在人際交往方面面臨很大的困難。同時,這三個年齡組都覺得“中國同學不是很熱情,比較難交往”,適應度平均值僅為2.7。
圖2 不同年齡適應值
3.不同留學時長。受試的來華留學生按照留學時長劃分,可以分為5組:“1—6個月”“7—12個月”“13—24個月”“25—36個月”“36個月以上”。從圖3可見,感覺到適應程度最低的是來華時間為36個月以上的留學生,整體適應度呈現一個逐漸升高又下降的過程,并且在13—36個月之間能保持一個長時間的穩(wěn)定狀態(tài)。通過訪談了解到,來華時長1—6個月的留學生大多表示“充滿新鮮感,能夠嘗試不同的體驗”。來華時長7個月以上的留學生表示也有過新鮮感,但是新鮮感結束后,又開始慢慢出現“漢語說得不好,學習壓力大,金錢緊張”,“很想家,想趕緊回去”等問題??梢?,隨著留學時長的變化和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留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呈現一定的變化。
圖3 不同留學時長適應值
4.不同留學身份。受測試的來華留學生身份主要分為七類: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漢語培訓生、漢語語言預科生、短期交流生和其他項目人員(包括校企合作等項目來華的留學生)。由圖4可知,在受試的留學生中,博士生和其他項目來華交流人員的心理適應程度最低,短期交流生和語言預科生的心理適應程度較高。博士生和其他項目來華交流人員有較大的“課業(yè)壓力”和“工作壓力”,在華留學過程中的適應問題較多。短期生和語言預科班的學生“想好好學習漢語,以后考慮在中國讀書或者工作”,對在華生活有一定程度的期望值,心理適應狀況相對較好。
圖4 不同學習階段適應值
5.不同專業(yè)。受試留學生的專業(yè)可分為三大類:人文社科(漢語除外)、理工科、漢語。由圖5可見,在受試留學生中適應程度最高的是人文社科(漢語除外)類學生,其次是漢語學生,適應程度最低的是理工科的留學生。根據訪談了解發(fā)現,三個專業(yè)的留學生普遍認為“自己的漢語有很嚴重的口音”“自身的漢語水平影響了自己上課的學習效率”。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留學生都表示“有較強的學習動機”。
圖5 不同專業(yè)適應值
6.不同地區(qū)。由圖6可知,西安各高校留學生的生源大多來自亞洲、非洲和歐洲國家,占到總數的95.12%,是西安高校留學生的主體,在此具體分析這三個地區(qū)的留學生適應程度值。其中,亞洲留學生在華留學期間的適應程度最高,其次是非洲留學生,歐洲留學生在華留學期間適應能力最低。通過訪談了解到,歐洲學生包括其中大部分的俄羅斯留學生尤其表示“不習慣中國的飯菜”,可見飲食帶來的差異會影響適應程度。不同地區(qū)的留學生由于受本國文化的影響,早就形成了固有的價值觀和獨特的學習生活習慣,不同國家的留學生也會存在適應程度的差異。
圖6 不同地區(qū)適應值
以上調查表明,來華留學生根據性別、年齡、地區(qū)、來華時長、學習身份、學習專業(yè)的差異,會體現出每個階段的適應性問題,在日常生活和學業(yè)方面,整體適應程度較高,但是在人際交往方面,整體適應程度最低。具體來看,女性的適應能力比男性更強一些;隨著留學生的年齡增長,對有過跨文化交際經歷的留學生來說,其適應能力會相對較強;留學生的整體適應度隨著留學時長呈現拋物線的發(fā)展趨勢,院校需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幫助留學生渡過需要適應的“挫折期”;課業(yè)壓力和工作壓力能夠對不同學業(yè)階段的留學生產生壓力影響,其中博士生的適應程度最低,壓力較大;人文社科專業(yè)的留學生相較于理工類留學生的適應能力強;亞洲學生由于占有地緣文化優(yōu)勢,適應能力較強,而歐洲學生在華期間適應能力較低。
文化休克是指個體進入到嶄新的環(huán)境中,從淺層的語言、生活習慣到深層的思想觀念都失去自己所熟悉的所有社會交往圖式而產生的一種迷茫、無助、抵觸甚至恐懼的感覺[4]。文化休克一般是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劉珣認為在跨文化交際中,或是進入非本民族文化的生活環(huán)境中,以及學習目的語文化的過程中,文化差異都會引起人們的心理反應[5]。在華留學時間較長的留學生,先后經歷了“蜜月期”“挫折期”“調整期”和“適應期”四個階段。從數據分析得出,有些“36個月以上”的來華留學生在“挫折期”階段由于沒有得到及時的心理支持和調整,隨著時間的增加,心理適應狀況越來越差。因此,結合問卷調查和訪談的結果,針對留學生出現的適應問題和潛在的適應危機,建議采取以下相應的解決措施。
調查顯示,留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適應程度最低,這表明留學生并沒有真正地融入來華留學的正常社交生活中去?!拔覈咝5牧魧W生管理模式大多是‘特殊照顧’,即對外國學生與本國學生進行區(qū)別化管理?!盵6]這種管理模式為留學生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隱私空間,但同時也會導致兩個群體不能夠有很多的機會進行社交,減少了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正常交往的機會,留學生人際交往的需求受到影響。
留學生所在的高校應該通過積極的手段幫助留學生適應在華的社交生活,比如在管理上采用“趨同化管理”的模式,打破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群體的界限,學校還可以舉辦豐富多彩的體育競技等活動,幫助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友情。另外,學校要出臺政策限制留學生出入酒吧、夜店等社交場所,引導留學生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留學生活習慣。留學生通過這些積極的社交活動,能夠在實踐中有效地提升對中華文化、中國社會制度和人際交往關系的認識,進而幫助留學生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沖擊,減少心理危機產生的可能性,建立積極健康的心理態(tài)度,提升留學生的精神面貌。
語言是思維的表達,來華留學生在華生活必須通過漢語和周圍的人交流,但是很多留學生因為漢語水平較低,給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語言關是來華留學生要適應國內生活和學習必須通過的首要關口,語言障礙也是導致原本心理健康的留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盵7]因此,幫助留學生盡早地通過語言關顯得尤為重要。
學??梢园l(fā)動本校語言專業(yè)的學生和留學生建立語伴關系,形成互利共贏的語言學習幫扶模式,或者通過“漢語角”“傳統節(jié)日體驗”“文化體驗之旅”等形式為來華留學生的語言、文化生活等提供學習的窗口。此外,要對留學生進行準確的漢語等級檢測,在留學生課堂上針對性地結合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水平進行具體的指導,對語言能力較差的學生通過語言學習班組織培訓漢語能力,定期抽查留學生的漢語水平,檢驗他們的學習成果。發(fā)動語言學習較好的留學生引導水平較低的留學生學習漢語,交流經驗和方法,增強留學生學習漢語的信心。
有些來華留學生在“挫折期”階段沒有得到及時的心理支持和調整,隨著時間的增加,適應狀況越來越差,導致出現心理問題。在對留學生開展心理輔導時要認識到其特殊性,“留學生管理工作者在關心、重視留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同時,還要具備跨文化管理的意識,要理解和包容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要能準確把握因文化差異引發(fā)的矛盾和問題,還應從跨文化管理的角度對留學生進行多元化管理”[8]。
留學生的心理適應危機是多種復雜的因素共同推動造成的,因此,除了學?;镜奈镔|環(huán)境和制度管理以外,還需要對高校留學生管理人員、留學生輔導員進行相關培訓,同時積極發(fā)揮學生群體的作用,及時了解掌握留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引導留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組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心理輔導隊伍。此外,要結合跨文化交際理論,在留學生來華“7—12”個月左右經歷“挫折期”的階段,組織文化體育活動,轉移留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座談會等形式了解留學生的困難,幫助留學生適應在華生活,渡過“挫折期”,避免留學生進入“文化休克”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