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冠 義
(鎮(zhèn)平縣人民醫(yī)院 南陽 474250)
功能性胃腸病屬于臨床常見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惡心、腹脹、腹痛、腹瀉和便秘等,發(fā)病率較高,約為34.6%。其中功能性食管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肛門括約肌疾病和腸易激綜合征是臨床常見胃腸疾病類型。當前,尚未確定該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但是其與環(huán)境、心理、基因等因素有一定關系[1]。相關研究顯示,功能性胃腸疾病患者普遍伴有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不利于病情治療,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探究對功能性胃腸病更好的治療方式,本次研究針對藥物聯合心理干預治療方式進行了分析,具體如下。
將本院于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收的功能性胃腸病患者中選出64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入組標準:(1)疾病相關癥狀存在3個月以上;(2)無器質性疾病患者;(3)無精神障礙、溝通能力良好者;(4)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者。觀察組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21~63歲,平均年齡(47.21±3.52)歲;病程5個月~2年,平均病程(1.02±0.33)年;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9例,功能性便秘7例,腸易激綜合征8例,功能性腹瀉8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8例;年齡23~64歲,平均年齡(48.61±3.43)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病程(1.13±0.54)年;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9例,功能性便秘6例,腸易激綜合征10例,功能性腹瀉7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無顯著差異性,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兩組患者均實施基礎治療,比如保護胃黏膜、抗酸藥物、促胃功能藥物等治療[2],告知患者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忌煙忌酒、多食用水果蔬菜,合理膳食。如患者為腸易激綜合征則避免食用過多產氣食物。對照組口服藥物治療:枸櫞酸莫沙必利片(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9990315)5mg/次,3次/d,飯前口服,埃索美拉唑腸溶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46379)20mg/次,1次/d;給予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枯草桿菌二聯活菌腸溶膠囊(北京韓美藥品有限生產;國藥準字S20030087)2粒/次,3次/d,谷氨酰胺腸溶膠囊(地奧集團成都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3598)2粒/次,3次/d,蒙脫石散劑(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00690)。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心理干預治療,具體為:(1)給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勵,患者入院時以和藹、熱情的態(tài)度迎接,贏取患者信任,引導患者家屬積極配合,給予患者充分尊重,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樹立治療信心;(2)部分患者伴有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不利于病情治療,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護理人員分析患者焦慮、抑郁的原因,給予針對性疏導,與患者建立朋友關系,成為患者傾訴的對象,減輕患者心理負擔;(3)對患者認知進行干預,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措施以及治療優(yōu)勢,使患者對疾病有正確認知[3]。
(1)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患者各項臨床不適癥狀消失則為顯效;患者各項臨床不適癥狀得到一定程度緩解則為有效;患者各項臨床不適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則為無效??傆行蕿轱@效率與有效率之和;(2)觀察兩組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采用HAMA量表和SDS量表判定。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比較
組別n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觀察組321911293.75對照組32159875.00χ24.267P0.0039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兩項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nHAMASDS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3220.74±4.3510.13±2.7951.25±7.3237.74±5.24對照組3220.69±4.3614.64±3.5252.08±7.0544.87±7.32t0.0465.6800.4624.480P0.9640.0000.6460.000
功能性胃腸病在臨床并不少見,且其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一些功能性胃腸病患者的胃腸道平滑肌無法正?;顒樱赡苁鞘艿絻扰K高敏和動力性障礙影響。一旦患者出現感染,將會引起肥大細胞加快增值,因此功能性胃腸病患者的發(fā)病原因可能和感染有關[4]。當前對于功能性胃腸病的治療有較多方案,未定義統(tǒng)一標準。但臨床大多采用先改善胃腸動力,再對病因進行治療的方式。一些學者倡導在采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以心理干預提高治療效果。這是由于心理干預可能會延緩功能性胃腸病患者胃腸道的排空,使患者內臟痛覺閾值降低,使患者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更好地配合治療。
隨著近些年臨床醫(yī)學的研究發(fā)展,對心理因素和功能性胃腸疾病的研究也逐漸深入。雖然未明確精準機制,但卻有越來越多的報道指出人精神壓力過大,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狀態(tài)會影響人心理健康,并經過大腦邊緣和下丘腦使神經功能發(fā)生改變,迷走神經功能因此而發(fā)生紊亂,引發(fā)胃腸平滑肌張力不足。有相關文獻指出,功能性胃腸疾病患者中約有40%~90%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比普通胃腸疾病患者的焦慮、抑郁比例更高。另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對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以及胃食管返流等常見功能性胃腸疾病患者開展心理測評,結果顯示,患有這3種疾病的群體焦慮和抑郁評分無明顯差異性,但是與健康群體相比則差異顯著。由此可見,功能性腸道病的發(fā)病與心理因素有密切關聯,患者長期處于情緒低落、壓抑狀態(tài)下,肥大細胞表現為脫顆粒,消化道粘膜無法起到相應的作用,由此而引發(fā)功能性胃腸病[5]。因此對于該病的治療除采用適合的藥物之外,心理干預也尤為重要。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從有效率看,觀察組的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患者情緒狀態(tài)看,治療后觀察組的HAMA評分與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同樣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心理疏導和行為干預可提升功能性胃腸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尤其是針對于心理因素有關的患者,可有效緩解臨床不適,增加藥物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對功能性胃腸疾病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以心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改善預后,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