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鵬
河南省新密市婦幼保健院乳腺科 452370
臨床常見疾病中乳腺膿腫具有極高的發(fā)病率,哺乳期與產褥期女性是主要發(fā)病人群,臨床存在腫塊波動感、乳房疼痛、乳房紅腫等癥狀[1]。乳腺膿腫臨床主要是采用手術進行治療,以往臨床通過膿腫切開引流術開展治療,但具有愈合后瘢痕明顯、病程長、創(chuàng)傷大等基本缺陷,同時還會反復發(fā)作,對哺乳產生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醫(yī)學技術發(fā)展腳步逐漸加快,臨床開始應用微創(chuàng)技術進行治療,不但可使泌乳功能有所保留,還可使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本文對我院收治的乳腺膿腫患者分別采用常規(guī)引流術、雙套管持續(xù)灌洗負壓引流術進行治療,現將兩種治療結果對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乳腺膿腫患者110例,均為產后女性;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7.88±6.25)歲;所選患者均結合B超檢查、臨床體征、臨床癥狀等資料,與診斷乳腺膿腫的相關標準互相符合;所有患者均為單側發(fā)病,膿腫深淺、位置不一,同時合并疼痛、發(fā)熱等全身感染癥狀。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組研究,且簽署手術同意書,將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5例。兩組各項臨床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價值較高。
1.2 方法 觀察組通過雙套管持續(xù)灌洗負壓引流術進行治療,要求患者取平臥位,根據要求給予常規(guī)鋪巾、消毒,并給予局部麻醉,通過B超引導對膿腔進行刺穿,對乳房膿液位置確定之后,于膿腫最低位以及乳頭以放射狀呈現將皮下組織、皮膚切開,切開長度1~2cm,通過手術經切口位置慢慢進入膿腔,并間隔分開膿腔,為后續(xù)全面引流提供便利。將所有壞死的膿液以及壞死組織有效去除,并通過生理鹽水對膿腔進行沖洗,接著在膿腔位置放置一根細沖洗管、一根引流管構成的雙套管,通過分析膿腔大小與膿腔位置,于膿腔內部引流管做3~4個側孔,對皮膚進行縫合,使沖洗管、引流管有所固定,引流管應與負壓引流袋相互連接,通過分析引流管形狀以及量對沖洗的量、次數進行確定。沖洗操作時需要打開夾閉狀態(tài)的沖洗管,完成沖洗后將沖洗管關閉。對照組通過常規(guī)引流術進行治療,幫助患者取平臥位,局部麻醉之后利用B超觀察對膿腔進行試穿,對膿液給予確定之后,在與膿腫靠近最低位置的乳暈邊緣做長度約2cm的弧形切口,采用鈍性分離的方式在膿腔內進入,在膿腔內深入手指使膿腔分離,使所有的壞死膿液、壞死組織有效清除,利用生理鹽水或者3%過氧化氫溶液對膿腔進行沖洗,接著經切口將引流管放置于膿腔位置,通過分析膿腔大小與位置在膿腔內部做3~4個側孔,對皮膚進行縫合后使引流管有所固定,負壓引流袋與引流管應相互連接,并對引流的實際情況進行觀察記錄。
觀察組、對照組完成手術后24h需要進行1次換藥,并觀察引流管是否出現堵塞情況,若引流量連續(xù)3d低于5ml,且患側乳房皮膚沒有出現熱痛、紅腫癥狀,采用B超進行復查發(fā)現膿腔消失后,則可將引流管拔出。
1.3 觀察指標 由責任護士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換藥次數、住院時間、瘢痕長度等術后指標進行觀察記錄;同時對患者進行為期4個月的隨訪,觀察患者疾病復發(fā)情況以及乳房變形情況。
2.1 兩組術后各項指標對比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換藥次數明顯較少,住院時間明顯較短,瘢痕長度明顯較短(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各項指標對比
2.2 兩組疾病復發(fā)與乳房變形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疾病復發(fā)率、乳房變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疾病復發(fā)與乳房變形發(fā)生率對比[n(%)]
哺乳期乳腺膿腫患者臨床主要是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乳房病灶直接切除術、微創(chuàng)旋切術、超聲引導下反復穿刺沖洗術、雙套管持續(xù)藥物灌洗負壓引流術、常規(guī)負壓引流術、傳統(tǒng)直接切開引流術等方式進行治療[2]。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傳統(tǒng)直接切開引流術用于乳腺膿腫臨床治療會出現術后復發(fā)率高、術后瘢痕大、術后恢復慢、住院時間長、手術切口大等缺陷,臨床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超聲引導下反復穿刺沖洗術僅對于膿腔直徑≤5cm的病灶有效,若膿腔直徑超過5cn,通過該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微創(chuàng)旋切術屬于一種新型的手術方法,用于乳腺膿腫患者臨床治療中具有術后瘢痕小、療效好等優(yōu)勢,但因為需要花費較高的費用,患者經濟負擔較大,導致全面推廣該手術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3-4]。雙套管持續(xù)灌洗負壓引流術是以常規(guī)負壓引流術作為基礎,該手術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如下:(1)美容效果較好。傳統(tǒng)手術主要是膿腫波動感明顯位置做放射狀切口,切口愈合后存在明顯的局部瘢痕,具有較差的美容效果[5-6]。而該手術主要是乳暈邊緣做一切口,在愈合后瘢痕不明顯,具有較好的美容效果。(2)能明顯降低患者痛苦。傳統(tǒng)治療方法患者需要每天進行換藥處理,在換藥期間要將膿腔內紗條有效拔除,對膿腔進行沖洗后要將紗條再次填入。而負壓引流法不需要多次換藥,在換藥期間不會對切口產生刺激,能明顯降低患者治療痛苦。(3)治療期間不需要回乳。大部分乳腺膿腫患者合并乳汁瘺,會導致大量乳汁在膿腔內流入。傳統(tǒng)手術方法需要較大的手術切口,且要回乳治療,導致切口愈合速度明顯減慢[7-8]。負壓引流法具有較小的切口,可以及時引流膿腔內部存在的乳汁,不需要進行回乳便能開展治療。(4)具有可靠、確切的治療效果。負壓引流術可以促進膿腔內產生的血液、膿液得到充分引流,不會刺激切口,能明顯降低術后疼痛。據分析本文結果得知,觀察組換藥次數、住院時間、瘢痕長度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乳房變形發(fā)生率、疾病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P<0.05);但應用雙套管持續(xù)灌洗負壓引流術治療期間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治療期間應采用足量抗菌藥物給予抗感染治療;(2)若出現引流管堵塞的情況,需要立即將引流管更換;(3)若要通過彈力胸帶對患側乳房進行包扎,要將乳頭露出,避免乳頭出現缺血壞死的情況;(4)手術縫合期間需要確保切口縫合處于全部封閉狀態(tài),避免出現漏氣的情況[9-10]。
綜上所述,乳腺膿腫患者臨床采用雙套管持續(xù)灌洗負壓引流術進行治療,不僅能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還可降低疾病復發(fā)率,提高治療美觀性,應全方位推廣應用[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