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忠亮,夏潤梁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88)
壓制干擾對偵察引導需求低,是雷達對抗裝備在復雜電磁環(huán)境下的一種有效對抗手段。但壓制干擾等效輻射功率需求大,特別是雷達采用副瓣對消等抗干擾措施后[1],等效輻射功率需求急劇增大,給壓制干擾裝備在工程實現(xiàn)和成本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
分布式協(xié)同是有效提升干擾系統(tǒng)對抗自由度、擴大干擾掩護區(qū)域的干擾方式,將分布式協(xié)同和壓制干擾相結合,是解決對抗雷達副瓣對消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多干擾機協(xié)同壓制干擾時,需要合理部署,盡量用較少的干擾機實現(xiàn)相同的有效干擾空域。
文獻[2]對方位飽和干擾進行了分析,驗證了多方位飽和干擾的有效性。文獻[3-4]分別對欺騙干擾、壓制干擾機載預警雷達的多干擾機部署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主瓣干擾、副瓣干擾情況下最大干擾站間距。文獻[4]指出多干擾機對抗副瓣對消時,最大干擾站間距同雷達干擾分辨角有關(雷達干擾分辨角定義為:雷達副瓣對消將2 個干擾站的干擾信號當作一個方向的干擾處理時,2 個干擾機到雷達連線的最大夾角),但并沒有給出雷達干擾分辨角的相關求解過程,對于指導具體工程實現(xiàn)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多干擾機協(xié)同壓制干擾有效對抗副瓣對消的條件,重點對雷達干擾分辨角進行了仿真分析,給出了雷達干擾分辨角的仿真近似解,對多干擾機部署壓制干擾雷達副瓣對消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導意義。
副瓣對消的基本原理是通過設置適當?shù)妮o助天線陣列,對主天線和輔助天線陣列的輸出做自適應加權求和,然后再與主天線的輸出相減,從而使輸出干擾最小,達到抗副瓣干擾的目的,其中,副瓣對消干擾源的最大個數(shù)等于輔助天線的個數(shù)[5-7]。圖1 為有N 個輔助天線副瓣對消系統(tǒng)的原理框圖。
圖1 N 路副瓣對消原理框圖
根據(jù)Wiener-Hopf 方程,保證自適應天線副瓣對消系統(tǒng)相消輸出的均方剩余功率最小的最優(yōu)權值為:
多干擾機壓制干擾雷達副瓣對消時,當干擾機數(shù)量小于雷達輔助天線數(shù)量時,雷達典型副瓣對消深度達10 dB 以上,干擾功率需求急劇上升;其次,當干擾機數(shù)量超過雷達輔助天線數(shù)量但干擾機之間間距過小時,雷達將多部干擾機視同為單個方向的大功率干擾機,導致干擾機自由度仍小于雷達輔助天線自由度,此時雷達對消仍能正常發(fā)揮作用;當干擾機數(shù)量和干擾機間距都滿足要求時,即干擾機自由度超過雷達副瓣對消天線自由度時,雷達副瓣對消處于過載狀態(tài),此時雷達天線方向圖平均副瓣與雷達常規(guī)副瓣電平(無干擾對消時)相近,甚至惡化。
因此,多干擾機協(xié)同實現(xiàn)有效對抗雷達副瓣對消,需要同時滿足干擾機數(shù)量、部署間距、干擾功率條件:干擾機的數(shù)量應大于輔助天線的數(shù)量,飽和雷達的抗干擾自由度;在部署優(yōu)化方面,任何兩干擾機至雷達的夾角應大于雷達干擾分辨角,保證干擾自由度有效;在干擾功率方面,當雷達干擾自由度超過雷達副瓣對消自由度時,副瓣對消對抗可等效為常規(guī)副瓣對抗,考慮到副瓣起伏影響,任意1 個干擾機的干擾功率均需滿足常規(guī)副瓣對抗需求。綜上所述,多干擾機壓制干擾副瓣對消系統(tǒng)需要同時滿足3 個條件:
1)干擾機的數(shù)量大于輔助天線的數(shù)量;
2)任何2 個干擾機到雷達連線的夾角大于雷達干擾分辨角,使得雷達不會將任意2 個干擾機分辨為1個干擾機;
3)單干擾機滿足常規(guī)副瓣對抗功率需求。
設相鄰2 個干擾機間距為l,雷達位于2 干擾機連線的一側,若滿足2 干擾機與雷達連線夾角大于雷達干擾分辨角θ0,雷達所在區(qū)域須是2 干擾機連線與過2個干擾機半徑為R 的圓的優(yōu)弧圍成的區(qū)域,如圖2 中陰影部分所示。把這個圓稱為構成有效干擾空域的基本圓。這里的有效干擾空域是指:在此空域內,雷達的副瓣對消不會將2 部干擾機當作1 部干擾機處理[3]。
圖2 2 干擾站有效干擾區(qū)域
基本圓半徑R 與干擾機間距l(xiāng) 之間的關系為:
采用多個干擾機連續(xù)部署對抗雷達副瓣對消時,可擴大干擾掩護區(qū)域。假設雷達具有m-1 個輔助天線,m 個干擾機的有效干擾區(qū)域為m 個基本圓的公共區(qū)域,如圖3(a)所示。因此,n 個干擾機線性部署時的有效干擾空域如圖3(b)所示。在該空域內,任何時刻均至少有m 個不同方向的干擾信號進入雷達,使得雷達副瓣對消始終處于過載狀態(tài)。
從式(2)可以看出,隨著干擾機間距l(xiāng) 的增大,基本圓半徑R 也增大,即有效干擾空域增大。但是受到單干擾機等效輻射功率的限制,導致基本圓半徑不能無限增大。因此,干擾機間最大部署間距受到單干擾機干擾功率的限制,以便滿足圖2 所示有效干擾區(qū)域內的功率要求。
圖3 多干擾機對抗副瓣對消時的有效干擾區(qū)域示意圖
設各干擾機功率相同且與雷達距離相當,考慮到雷達副瓣起伏,進入雷達接收機的干擾功率由各干擾機方向的雷達最高副瓣電平?jīng)Q定,即進入雷達接收機的多干擾機功率之和由主干擾機功率決定。因此,忽略大氣損耗和系統(tǒng)損耗,多干擾機對雷達的支援干擾方程可簡化為單干擾機支援干擾方程,即:
式中,σ 為雷達探測目標的RCS;Pt為雷達發(fā)射功率;Gt為雷達發(fā)射天線增益;Rr為雷達到目標距離;Rj為干擾到雷達的距離;Gr雷達接收天線增益;G′r為雷達接收天線在干擾方向上的增益;Pj為干擾發(fā)射機功率;Gj為干擾天線增益;Δf0為雷達接收機中頻帶寬;Δfj為干擾信號頻譜寬度;K1為雷達對目標信號和對干擾信號脈壓增益比;K2為雷達對目標信號和對干擾信號接收的相干積累增益比;K3為雷達其他抗干擾得益因子(副瓣對消等);Kj為干擾壓制系數(shù)。
在多干擾機使雷達副瓣對消能力過載時,支援干擾方程中的K3可取為1,此時,根據(jù)式(3)可得:
為滿足干擾功率條件,需保證干擾區(qū)域內,最遠干擾距離時的干擾功率滿足要求。如圖3 所示,即干擾距離Rj=|AJ1|時,干擾機J1的干擾功率滿足要求。根據(jù)圖3 中幾何關系可知:
式 中,|J1Jm|= (m-1)l,|AJm|=|AB|+|BJm|=(R2-(ml-l)2/4)1/2+(R2-l2/4)1/2。
將式(5)代入式(4),可得干擾功率一定的情況下,滿足圖2 中有效干擾區(qū)域的最大干擾機間距為:
從式(6)可以看出,最大干擾機間距同雷達干擾分辨角密切相關。從副瓣權值最優(yōu)解式(1)難以給出雷達干擾分辨角的解析表達式,因此本小節(jié)對干擾分辨角進行了仿真分析。
仿真中考慮具有2 個輔助天線的雷達系統(tǒng),利用3部干擾機進行干擾,其中分別在-20°和+20° 2 個足夠遠的角度設置了2 個固定干擾源,通過改變第3 個干擾源的部署角度,判斷干擾置零效果進而仿真求解雷達干擾分辨角。
本節(jié)分別基于16 陣元線陣和32 陣元線陣對干擾分辨角進行了仿真分析,分別采用-30 dB 和-40 dB副瓣加權,主瓣波束寬度分別為7.7°和4.2°。圖4 和圖5 中分別畫出了主天線方向圖和考慮輔助天線的對消方向圖,通過對比主天線方向圖和對消方向圖可以看出采取對消后,指定方向的置零深度變化。從圖4 可以看出,隨著第3 個干擾源角度逐步接近第2 個干擾源(20°位置干擾源),對第1 個干擾源的置零深度影響不大,但是對第2、3 干擾源的置零深度逐漸增加。當?shù)?、3 干擾源的角度差大于雷達波束寬度的1/2 時,雷達置零后效果基本同雷達平均副瓣水平相當。從圖5 可以看出,32 陣元線陣仿真結果與16 陣元仿真結果一致。從仿真結果可以看出,雷達干擾分辨角約為雷達波束寬度的1/2。
圖4 16 陣元線陣仿真結果
圖5 32 陣元線陣仿真結果
多干擾機協(xié)同是對抗雷達副瓣對消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針對多干擾機協(xié)同壓制場景,分析了多干擾機協(xié)同對抗副瓣對消時對干擾機數(shù)量、部署間距、干擾功率的需求,通過仿真給出了雷達干擾分辨角的近似值約為雷達波束寬度的1/2,對多干擾機部署壓制干擾雷達副瓣對消具有很好的工程指導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