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瑩
“觸摸歷史”是《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報告中的一個明確要求。由于小學生的文化認識有限,“觸摸歷史”這一大主題的教學當以學生所熟知的地方資源為依托展開。學生通過觸摸家鄉(xiāng)之史,感知藝術之美,建立文化自信。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有著大量散布于各處的碑刻藝術,它們見證了南京的文化故事,是觸摸歷史的第一手資源。碑刻藝術大體分為書法和圖案兩大內容。相對于書法,圖案更容易讓小學生感興趣,很適合作為碑刻學習的衍生教學內容。其中畫像石、畫像磚以其獨特的故事性,通過情境和圖案表達,最易讓小學生理解。下文將通過四年級自編教材《青磚墨影》這一課例,闡述教師通過對南京畫像石、畫像磚的篩選整合,從初見(識古之美)、嘗試(學古之藝)、傳承(以古為師)三個維度,建構課堂教學內容,層層遞進深挖文化底蘊,讓學生感知碑刻之趣,觸摸金陵往事。
師:看,老師帶來了什么?
生:好像是印出來的小紙片。師:你覺得它們是什么?
生:我覺得是拼圖!
師:這個想法很有趣,你來拼一拼,看看拼出什么!
(生上臺拼一拼,臺下學生回答“拼出了古代的人”,見下頁圖1)
師:很好,你來猜猜看,拼出的人是誰?
生:李白?杜甫?詩人?畫家?皇帝?(學生之間展開了積極地討論)
師:讓老師從第一排左手邊開始來給大家做一個介紹,他們分別是彈著五弦古琴的嵇康,手指放在嘴里吹口哨的阮籍,飲酒至八斗方醉的山濤和手持如意、自得其樂的王戎。我們從右往左看第二排,是閉目倚樹垂首聽琴的向秀,飲酒自樂的劉伶,最后是彈奏月琴給大家助興的阮咸。以上七位是我國魏晉期間著名的風雅隱士,他們喜歡在山林河畔雅集聚會,我們把他們稱為“竹林七賢”。
生:老師,不是還有一個人物嗎?他是誰?
師:你們想要知道他是誰,我需要先講一講這幅圖的出處。這幅圖其實是拓片,拓片就是用紙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紋上,用墨或其他顏色拓出其文字、圖形來的圖片。
(向學生展示拓印的圖片)
師:這幅圖的原貌是墓室南北兩壁的磚畫(見圖2),稱為畫像磚。為了構圖的平衡,讓畫面和人物更加對稱,圖中又加了一位與他們同樣豪放的榮啟期。這就是出土于南京西善橋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從拓片變成實物照片)。
師:說到這里,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有很多疑問,誰來大膽地把自己的不解提出來?
生1:什么是畫像磚。
生2:畫像磚有什么樣的作用?
生3:古人為什么要把竹林七賢和榮啟期刻到畫像磚上呢?
生4:畫像磚上還可以刻哪些內容?
師:同學們問得很好,接下來就讓我們帶著思考進入一段小視頻,進一步了解畫像磚吧!
師:看完視頻,你找到答案了嗎?
生:畫像磚就是表面有各種圖案和畫像的磚頭,畫像磚的作用是裝飾墓壁,反映墓主人生前事跡和生活趣味。剛剛我們看到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就表達了古人對文人雅士曠達自認的人生狀態(tài)的向往。畫像磚上可以刻有神話、生活、歷史、人物,內容豐富多彩。
師:剛剛我們看到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是由許多小磚頭組合拼接而成的,屬于畫像磚中比較特殊的形式,就像是拼圖。其實畫像磚更多的形式是一磚一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探索這方寸間會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吧??蠢蠋煄砹藥讖埉嬒翊u的拓片,你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觀察一下,猜猜畫中的人物在做什么?
生:我喜歡第一幅,他們好像在互相鞠躬問好,感覺非常友善。
師:你觀察很仔細,這是一幅《拜謁圖》(見下頁圖3)。畫中左邊的三個人正在以不同的姿勢拜見一位長者。
師:為什么說右邊的是長者呢?
生:左邊人多,右邊人少,這樣構圖讓人看得清楚,所以右邊應該是長者。
師:你說的也有一定道理,我們仔細觀察也可以發(fā)現(xiàn),右邊人物左手微抬,沒有左邊人手抬的高,正在接受他們的跪拜。這也說明古人在見到長者或老師時要行跪拜之禮,側面反映了我國是禮儀之邦。至今我們依然延續(xù)著尊敬師長的禮儀,例如上課前要與老師相互問好等。
師:仔細觀察這張圖(圖4),你認識畫中的人物嗎?
生:是神仙?是仙女?
師:其實她是西王母,對于西王母大家并不陌生,她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王母娘娘。她的主要職責是懲惡揚善,這也教導我們多行善事,要做好人。
師:再來看這幅(圖5),這是官府向老人發(fā)放糧食的場面。誰來說一說這幅圖想表達什么?
生:尊敬老人。
師:是的,這是古代養(yǎng)老制度和風俗的生動寫照。直到今天,我們國家、社會、家庭依然有著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
師:最后一幅是表現(xiàn)我們祖先耕種的場景,它反映出我們的農(nóng)耕文明已有千年的歷史,同時也閃爍著我們祖先的偉大智慧與吃苦耐勞的精神。
師:畫像磚不僅畫面有趣,內容豐富,里面還蘊含著許多中華傳統(tǒng)美德, 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情和審美風格,真不愧為我國民間美術的珍寶。許多文人雅士喜歡收藏一塊畫像磚,就連拓片也是一紙難求。
師:畫像磚上的人物形態(tài)各異,生動有趣,與真人相比大有不同。讓我們來一起觀察一下,你能試著總結出這些人物的特點嗎?
生:畫像磚上的人物勾勒線條很簡單,動作卻很明顯。
師:對,首先是簡化,畫像磚上簡化人物五官、衣紋等細節(jié),使人物看起來像剪影(見下頁圖6)。其次是動態(tài),它保留了人們各式各樣生動有趣的動作。那我們如何用簡化和動態(tài)來畫這些生動有趣的人物呢?
師:第一步我們需要了解古人的服飾,它大致分為兩種:官宦人家和普通人家。請你猜猜看,哪個是官宦?哪個是百姓?為什么?
生:戴帽子的人衣服比較長的是官宦。頭發(fā)和袖子扎起來的人是普通人家。因為我覺得袖子扎起來更方便勞動。
師:同學們觀察力越來越敏銳了,而且說得很對。了解了這些知識,我們就可以開始設計了。你想在你的畫像磚上畫什么人物呢?
生:我想畫勞作的百姓,手舞足蹈的藝人,儒雅的學者。
師:好,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作業(yè)的要求:1.思考你想表現(xiàn)的人物特點與動作形態(tài);2.使用4B鉛筆在石膏板上畫,位置任定。
(生創(chuàng)作中,教師進行點評。)
師:接下來根據(jù)你畫面想表達的內容添加物體。在添加之前,我們需要關注畫像磚的構圖特點。請大家看這幾張畫像磚拓片,它在構圖上有什么特點呢?
生:人物很大,畫的東西比較多,比較滿。
師:就像同學們所說的,畫像磚上的物體排列的特點就是飽滿。如何讓你的畫面通過添加元素變得飽滿呢?誰來說一說你的畫面中想表達的故事?
生1:我畫的是一個讀書人,所以我想在旁邊加上一間書屋和一盆蘭花,營造滿園都是書香氛圍。
生2:我畫的是仙女,我覺得可以在旁邊畫上玉兔和桂花樹,訴說嫦娥奔月的故事。
師:兩位同學說的都很好,你們的表述讓我們了解畫面中傳達出來的故事。這也是畫像磚藝術表現(xiàn)的初衷,它就是為了傳達故事。
師:試著給你的畫面空白處添加元素,表達你想表達的故事吧,注意簡化物體。
(學生創(chuàng)作,教師點評協(xié)助學生對物體的表現(xiàn)和簡化)
師:畫好以后就可以跟著老師一起學刻磚啦。我們使用三角刀,左手扶木板,右手持刀,刀與板之間呈45 度往前推,不能往下按。然后沿著鉛筆線開始刻,用力要均勻,遇到轉彎處,轉動畫像磚,這樣就刻好了。
(學生嘗試,教師指導提醒用刀安全。)
師:為了讓大家看清楚,我們可以把印泥均勻的拍打在畫像磚上,這樣就完成了。
師:老師這里還有一些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圖7),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和他們刻的有什么不同呢?
沒錯我們將線條刻進去的叫陰刻,而他們將背景刻掉的叫陽刻。
師:今天我們通過學習金陵碑刻的代表作《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知道創(chuàng)作它的原因是為了表達文人心中的高潔志趣。其實在金陵城中許多碑刻也有圖案紋飾,它們的存下都有著各自特殊的寓意。讓我們一起來賞一賞。
師:首先是南京夫子廟的“鎮(zhèn)廟之寶”《孔子問禮圖碑》(圖8),這是雕刻于南朝的拼接碑,至今已有1500 多年的歷史。它記載了孔子由山東去洛陽拜訪老子的場景。誰來說說這個幅圖有什么樣的寓意呢?
生:我覺得是孔子很尊重老子,所以去看他。
師:是的,在歷史中孔子非常尊重老子,曾多次去看望他,這塊碑就記錄了孔子和老子會面的歷史重要時刻,也表達了古人尊賢敬能的高尚品格。
師:再來看位于明孝陵四方城中《大明神功圣德碑》(圖9)頂部的紋飾,它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誰能說說它雕刻了什么?
生:雕刻了兩條龍,我知道是雙龍戲珠!
師:想一想為什么這塊碑上要雕刻龍紋呢?
生:因為這是皇帝讓雕刻的,明孝陵是皇帝的陵墓,所以用龍紋。
師:是的,龍紋就是皇權的象征。
師:還有一些碑上刻制的是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吉祥圖案纏枝紋、卷云紋(圖10、圖11),在碑面上起到裝飾的作用,也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師:許多國畫大師在人物造型上也深受漢畫像磚的影響,不追求形準而是追求神似。畫家林風眠筆下的人物(圖12)借鑒了漢畫像磚的表達方式:刪繁就簡,注重神韻。你能在林風眠大師的畫中看到畫像磚的影子嗎?
師:我國現(xiàn)代畫家丁紹光的裝飾畫作品,畫中的表現(xiàn)就像漢畫像磚中的一樣,都是平面化的,沒有任何透視,將不同空間和時間的事物放于同一畫面中。
師:漢畫像磚不僅影響了中國繪畫,對國外的繪畫也產(chǎn)生的一定的影響。同學們大膽地猜猜看,是哪位畫家借鑒了咱們中國畫像磚的表現(xiàn)形式呢?
生:凡·高和達·芬奇。
師: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有學者認為畢加索的立體主義造型方式是從我國畫像磚中探索研究得出的(圖13)。雖沒有確鑿證據(jù),但我國畫像磚的造型確實存在立體主義,例如投壺中的人物,兩個人的面部都像畢加索的畫一樣,正側面都存在于一張臉上,給人一定的視覺轉換。
師:畫像磚上的另一舞蹈藝術形式也給后人留下許多學習的空間。同學們現(xiàn)在再來看畫像磚,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呢?是否會感嘆畫像磚中蘊藏著我們祖先的大智慧呢?
師:畫像磚中還蘊藏著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東西,我們要滿懷創(chuàng)新精神,伸出向傳統(tǒng)學習的雙手。
1.由點蓋面串聯(lián)問題,探尋石刻之跡。
畫像磚藝術具有蕩人心魄的巨大的震撼力。這種深沉雄大的藝術氣魄是時代的產(chǎn)物。畫像磚的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對現(xiàn)實生活的刻畫、垂教后世的民間故事,也有雄奇瑰麗的神仙世界。其圖像給小學生直觀的感受,可以作為碑刻教學的重要衍生內容。本課選用南京西善橋出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為教學主線,力求從美的視角,運用串聯(lián)問題層層遞進的方法,傳遞給學生線性思維方式,讓學生形成對美術課堂學習的審美路徑,對其傳達出有歷史縱深感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賞析和表達。
片段1 中,教師通過一張小紙片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識讀眼前圖像??此坪唵蔚牟襟E,其實傳遞給學生的是圖像識讀的線性思考方式。很多學生面對美術作品,他們直接賞析往往不知其意,很難表述完整。古畫畢竟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相去甚遠,穿越千年的圖畫還得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表述,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將問題深入,學生更易理解。所以,通過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講述所思所想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
而后,基于學生對畫像磚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通過讓學生自主提問和教師發(fā)散式提問的形式,了解學生心中的所思所想。引導學生貼著主線思考,走進藝術深處,把自己融進情境之中,把理解化成藝術的表達——這時候,靜悄悄的課堂,正在涌動著深度的思維。這樣圖像識讀的過程,為后面的創(chuàng)作做了鋪墊,將學生心中模糊的概念連成了一幅畫面,讓學生的思考有跡可循。
2.情境結合延伸制作,師法古人之藝。
借助情境想象,我們可以把創(chuàng)作分為許多步驟,并且這些畫面中所有的表達,都是圍繞一定的主題呈現(xiàn)。教師如果不能緊扣這一主題去整合,就會使學生的想象與理解變得零碎。因而,在創(chuàng)作之初,教師運用先畫主體再添元素的方式,讓學生體會畫面之間的賓主聯(lián)系,對畫面進行選擇性整合。
此外,碑刻教學中使用刻刀是無可避免的,如何安全、高效地使用刻刀也是本課操作部分的難點。片段2 中提出教師除了細致的講解刻制方法外,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創(chuàng)作分步驟進行指導,通過點撥讓學生更熟練地掌握刻制技法。在指導學生技法時,教師的語言需簡潔高效,教師可親手操作示范。例如“握刀如筆”就明確地提醒學生正確的捉刀姿勢,教師可扶著學生的手操作幾遍,讓學生體會刀不同走向的感覺。使用刻刀的過程中,教師提示和示范是十分必要的。
畫像磚只是金陵碑刻藝術中的一小支,許多金陵碑刻中都配有優(yōu)美的圖案紋飾。這些圖案紋飾,一方面可以裝飾碑身;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寓意。教師在片段3 中通過拓展搜集到的金陵碑刻的相關圖片,帶領學生感受圖案之美,同時了解圖案紋飾背后傳達出的美好寓意,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
通過對師法畫像磚的藝術大師林風眠、丁紹光、畢加索等作品的賞析,拓展想象空間,聯(lián)通課堂內外,激發(fā)學生的生活體驗,讓想象不僅止于碑刻,更延伸到油畫、國畫、版畫等多種藝術領域,甚至可以變成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在想象中讓藝術創(chuàng)作更加豐富、多元。教師多角度拓寬課堂的邊界,讓金陵之風得以傳承。
綜上所述,要想讓學生真正徜徉于金陵碑刻文化之中,使傳統(tǒng)文化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教師以“金陵碑刻”為抓手,通過識古之美、學古之藝、以古為師三個步驟,讓學生無形的想象依托有形的支架。如此一來,學生方可感知碑刻趣,觸摸金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