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詠平
丁敬開創(chuàng)的浙派篆刻,其刀法為后世所推崇,劉江先生言“刀法方面,是丁敬成功的主要之處,是他面貌風(fēng)格的主要所在,也是浙派賴以延續(xù)的主要基礎(chǔ)。”[1]當代一些篆刻書中稱浙派的刀法是“切刀法”,如《中國篆刻大辭典》“切刀法”條目下講:“篆刻刀法之一。即鐫刻時先以刀鋒的右角入石,后以刀刃切下,斷而再起,刀筆相連,如此不斷重復(fù)。——浙派篆刻家多善此法?!钡晕縻霭思覟榇淼恼闩勺?,是否用的是切刀法,印學(xué)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有不同看法的。
印史上魏錫曾、趙之謙、沙孟海等對浙派篆刻都有評述,而三人均未道及浙派乃用切刀法者。朱簡對丁敬的影響,魏稼孫也只是說“朱文啟鈍丁,行刀細如掐”[2]。西冷前四家從未說自個是用切刀法刻的。丁敬言:“鈍丁仿漢人印法,運刀如雪漁,仍不落明人蹊徑,識者知予用心之苦也?!盵3]可見其用刀仍是承繼皖派一路刀法而成。后來錢松在“蠡舟借觀”印款中講:“篆刻有為切刀,有為沖刀,其法種種,予則未得,但以筆事之,當不是門外漢?!盵4]可見其對切刀法一說,也是不以為然的。關(guān)于浙派刀法的最早記錄,乃海寧陳克恕在《篆刻鍼度》“論浙派”一節(jié)中所言“近時諸家刻印多用平頭刀向身邊橫切,謂之浙派”。其所言刀法乃“向身邊橫切”,不同于今時人們所言“以刀刃切下,斷而再起”之切刀法。民國鄧散木《篆刻學(xué)》中已有“浙派乃純用切刀”一說。
朱簡講“刀法者,所以傳筆法也”,欲明了刀法,不妨先回顧一下筆法。書法用筆,衛(wèi)恒《四體書勢》中有“矩折規(guī)旋”四字最為精要,用筆無非使轉(zhuǎn)如意,轉(zhuǎn)中用折,善用折筆則點畫方峻沉厚。篆隸用筆,篆法以圓轉(zhuǎn)為主,分隸乃波折展宕法。姜夔《續(xù)書譜》中講“圓勁古澹,則出于蟲篆;點畫波發(fā),則出于八分”。古代隸書筆畫稱波,波折用筆為漢分所習(xí)用,注重強屈傳神,妙傳筆勢。王羲之在《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中講,書寫當“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包世臣《歷下筆譚》中講:“隸就小篆減為平直,分則縱隸體而出以駿發(fā),真又約分勢歸于遒麗。”康有為指出,晉唐六朝書法之雄奇百出,無不淵源漢分。可見波折筆法之妙用。
清人徐謙在《筆法探微》中有“折筆法”一說,“大抵篆筆有轉(zhuǎn)而無折,而隸筆則有轉(zhuǎn)有折,尤以折筆為多——所謂折者,曲屈其鋒,如折疊也。譬猶龍骨車,節(jié)節(jié)皆能曲折,方盡其能事。昔人每謂‘一波三折’,此不過以‘三’為多之意,其實隸法左右皆有波磔,往往四折或五折其筆,未可泥于‘三折’也”[5]?!八^折者,每一折,輒易其筆鋒之面者也。作折筆必須腕活,每一折筆必先折腕,不折腕而徒折其筆,與不折同”。
浙派篆刻是以分隸筆意入于漢印,刀筆互見,而成其風(fēng)貌。套用書法的“折筆法”,其所用實乃“折刀法”耳,內(nèi)在就是波折筆法的運用。以此理解浙派風(fēng)格,也才能明了其風(fēng)格。奚岡“金石癖”印款中言:“作漢印,宜筆往而圓,神存而方,當以李翕張遷等碑參之?!边@正是浙派篆刻的悟入處。
包世臣《歷下筆譚》中講:“魏晉以來,皆傳中郎之法,則又以八分入隸,始成今真書之形。”沈曾植稱《張猛龍》“骨韻俱高,斂分入篆”[6],清朝碑派書法內(nèi)在就是斂分入篆、入隸、入楷行草的結(jié)果。而丁敬篆刻風(fēng)貌雖多,其風(fēng)格主要也就“斂分入隸”“斂分入篆”及妙用分法三類。以分勢波折展宕入于隸,則為“斂分入隸”,入于二篆則為“斂分入篆”。其作品如白文朱文“豆花邨里草蟲啼”等,體勢橫撐,波折而行,乃“斂分入隸”一路;朱文“石畬老農(nóng)印”等,篆法中寓波折頓挫,乃“斂分入篆”一路;白文“啟淑私印”等則多分法之用。
豆花邨里草蟲啼 丁敬刻
石畬老農(nóng)印 丁敬刻
啟淑私印 丁敬刻
真水無香 蔣仁刻
一笑百慮忘 黃易刻
問梅消息 陳鴻壽刻
在西冷后七家中,追隨丁敬而起的蔣仁、黃易、奚岡三人,用刀和風(fēng)格意趣近于鈍丁而各有悟入。蔣仁“真水無香”等印,屬于“斂分入篆”一路。黃易在齊魯?shù)鹊貫楣倨陂g搜訪漢魏碑碣不遺余力,對漢分入印體悟尤深,其“金石刻畫臣能為”印款中言“余宿有金石癖,又好探討篆隸之原委,托諸手以寄于石”,可見其用心。他的篆刻對后世浙派影響深刻,故人們以“丁黃”并稱其與丁敬。
相比于前四家,浙派后四家中陳鴻壽、趙之琛用刀更重頓挫,橫側(cè)折沖,不避剛險。陳鴻壽在“報曾印信”邊款中講“小桐索刻,為仿漢人鑄銅印法。小桐近習(xí)八分書,饒有古意,當知此技與作書無二理也”。趙之琛用刀近曼生,而更趨棱側(cè)方峻。他在“萬運”印款中講“仿秦印,工整中有古橫之氣”,可見其追求。其后錢松注重篆刻意韻的綿密虛和,曾刻有“大小二篆生八分”一印,也可見其悟入。
丁敬在其“求是齋”邊款中言:“余謂古人鐵筆之妙,如今人寫字然,卷舒如意,欲其姿態(tài)橫生也;結(jié)構(gòu)嚴密,欲其章法如一也。”浙派篆刻以分隸入秦漢印,重氣骨,富神理,后世分宗立派的篆刻家如趙之謙、徐三更、吳昌碩、黃穆甫、胡钁、齊白石等人,無不深于浙派用刀,宜其為后世篆刻之楷模也。
注釋
[1]劉江《中國印章藝術(shù)史》363 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版。
[2][3][4]韓天衡《歷代印學(xué)論文選》1012、879、836 頁,西泠印社出版社1985 年版。
[5]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787 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年版。
[6]沈曾植《海日樓札叢·海日樓題跋》313 頁,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