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艷
摘要: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盡管收藏和陳列的展品不同,但在對展示空間進行照明設計時,都需要符合博物館照明設計的原則與要求。博物館內(nèi)部空間的照明設計既要能夠保證為公眾提供良好的視覺環(huán)境,同時更要從保護展品的角度出發(fā),對光源、燈具、照明控制等進行選擇,對展示空間內(nèi)光的照度、顯色指數(shù)、色溫與照度匹配、均勻性、立體感、對比度、眩光等因素加以考慮,在最大限度度上減少因光學輻射對展品的損害,從而達到既有利于觀賞展品,又能夠保護展品的目的。
關鍵詞:照明設計;視覺環(huán)境;保護展品;博物館;紫外線;
博物館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對文物的收藏、保護與保存。而影響文物長期保護和保存效果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是照明。照明類型分為三種:紅外輻射、紫外線和可見光。這三種類型的光都會對文物造成傷害,并且由它們引起的損傷是無法挽回的。同時,博物館也是接納公眾的地方,對于光照的要求也因當考慮到人機工程學。因此,在博物館中的采光照明設計尤其重要而復雜。在《博物館照明設計規(guī)范》明確要求:在博物館照明設計中,應該秉承真實、安全、舒適的視覺設計理念,以營造出高質(zhì)量的光視覺體驗環(huán)境。
博物館的類型不同,收藏和陳列的展品種類也有所不同,但對于展示空間照明設計,都需要能夠符合博物館照明設計的原則與要求,符合人機工程學。博物館內(nèi)部的照明設計對照明設計要求較高:不僅要能夠保證公眾的正常觀展,同時還要很好地保護展品。因此對光源的要求非常嚴格,對展示空間內(nèi)光的照度、顯色指數(shù)、色溫與照度匹配、均勻性、立體感、對比度、眩光等因素加以考慮,最大程度上減少因光輻射對展品造成的損害。
對光敏感度高的展品,無論是暴露在紫外線、紅外線下,還是在可見光下,都會給展品帶來巨大的損害。而博物館展品的損害也主要來自于光線中的紫外輻射與紅外輻射,并且紫外輻射是引起展品變褪色的最重要原因。紫外線除了存在于自然光中,同樣也大多數(shù)白熾燈或熒光燈中。紅外輻射對展品的危害極大,尤其是不易保存的紙張,織布類古文物,紅外輻射通過使展品表面的溫度上升,從而讓展品出現(xiàn)干化、變形、裂紋等損害。另外光線對展品的損害還與展品在光線照射下的時間長短有關,展品曝光在光線下的時間越長則損害越大。
因此,在進行博物館的展示照明設計時,應減少展示空間中天然光及人工光源中的紫外輻射,利用可吸收紫外線的材料來降低光線中的紫外線強度,使光源的紫外線相對含量小于73μW/1m。通過選擇紅外輻射少的光源或安裝能吸收紅外輻射的濾光器,來降低紅外輻射。對光敏感、特別敏感的展品,除了限制展示空間內(nèi)的照度不大于標準值之外,還應減少曝光時間或曝光量(照度在時間上的累計)標準,避免因光照時間過長,展品表面溫度上升而導致展品損壞。另外,對于保存在特制的展柜或特設展室內(nèi),對光特別敏感的國家特級保護文物,必須在有特殊需要時才允許在規(guī)定照度下限時展出。
照明設計中,必須考慮不同展品的特質(zhì)。不同材料的展品對光的敏感程度不同,設計時應根據(jù)展品的不同來調(diào)整光源和照度標準。對光不敏感的展品,照度值的設定可適當調(diào)高。對光敏感的展品,照度就必須受到限制,一般不超過200勒克斯。而對光特別敏感的展品,則要長期保持低照度照明,一般應在50勒克斯以下,在關閉展覽時應使作品處在黑暗條件。
在進行博物館照明設計時,不能只從技術層面去考慮、遵循一些照明質(zhì)量與參數(shù)的規(guī)定。單一的照明技術處理往往都不能實現(xiàn)展示空間所需的照明效果,而應結合展示設計的藝術手法及公眾生理、心理感受去綜合設計。為公眾提供良好的視覺體驗環(huán)境是博物館進行照明設計的內(nèi)容之一,要營造出與展示主題相符的照明環(huán)境,光線的明暗,冷暖,照射面積,展現(xiàn)的色彩盡量要符合公眾的生理與心理要求,讓公眾在觀展過程獲得愉悅的感受。
照明環(huán)境對于博物館的重要性如同音質(zhì)對音樂廳設計的成敗所起的作用相同。博物館內(nèi)照明環(huán)境設計得合適與否,直接影響博物館內(nèi)部空間的觀展效果,因此,做好展示空間的照明環(huán)境設計是博物館展示設計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