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婷婷 鄧磊
【摘要】自工業(yè)革命以來,科學給人類帶來了廣泛、巨大而顯明的福利,從而受到現代社會的推崇。相比之下,人文則明顯式微。由于內在標準的缺乏和學科壁壘的增高,人文學術也接受了自然科學范式,使用工具化的評價方法,出現了“五唯”現象。從源頭來看,破“五唯”的關鍵在于價值的守正和邏輯的澄清。
【關鍵詞】人文學術 學術評價 價值危機 【中圖分類號】C36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國內人文學術研究日益繁榮,并發(fā)生深刻變遷。人文學術成果具有豐富性、模糊性以及一定程度的爭議性。當前一些地方重量輕質的功利化評價體系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從根本上明晰人文學術研究評價的價值和邏輯。
知識是人類對物質和文化進行的探索和驗證,學術是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歸納?,F代社會常常將“學”“術”連用,這是因為二者早已融為一體,彼此不可分離。但在學術范式尚未建立的古典時代,“學”與“術”涇渭分明,不僅表示不同的認知類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隱含著知識分層的等級思想。
工業(yè)革命以來,技術革新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發(fā)展和變革,傳統(tǒng)的人文學術卻因為固守陳規(guī)而逐漸變得不合時宜。古典時代的知識創(chuàng)生與現代具有較大的區(qū)別,其更多來自于知識分子的個人體悟和心靈沉思,沉思的主題集中于社會經驗和倫理道德。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只有用心靈感悟、用理性思索才能獲得知識,感官獲得的經驗和肢體習練的技藝不屬于知識的范疇。柏拉圖認為,感官體驗屬于“意見”,進一步思考其背后的問題才屬于“知識”。但由于觀察和思維的局限,古典時代的知識在抽象的邏輯思維中摻雜了太多的主觀想象,而且與社會道德相混淆,被賦予了崇高意義,難以作出客觀的評價?,F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述為“標準化”甚至“量化”,人文知識的多元性與不確定性導致其學術評價存在難度。人文知識分子作為普通的學術從業(yè)者,一方面要接受行業(yè)規(guī)范,另一方面更要努力爭取外部資源。如此一來,人文學術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就必然面臨重大挑戰(zhàn)。
隨著時代的深入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給人類帶來了廣泛、巨大而顯明的福利,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推崇。學術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長足進步,并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范式。自然科學由于問題的集中性和結論的趨同性而形成了相對統(tǒng)一的學術評價標準和研究范式,人文學科卻因為問題的分散性和觀點的趨異性而長期處于相對離散的狀態(tài)。隨著現代學術體制愈發(fā)趨于專門化和職業(yè)化,人文學者逐漸也被納入科層制的管理和評價體系中,不得不接受自然科學的學術范式。在現代學術研究范式形成之前,知識是相對開放和自由的,具有認知能力的人都可以參與其中?,F代學術范式的形成促進了人文學術研究的規(guī)范化和評價的標準化,但同時也限制了其想象力。人文學術的源頭是靈動、鮮活的思想之水,然后才是在既有范式的“河床”上蜿蜒向前的觀念之河。片面強調“范式”與“標準”,可能會讓思想之水變得凝滯甚至枯竭,人文研究者可能會變成學術流水線上的操作工,甚至自己也成為所屬學科的“標準化產品”,研究視野和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小。
在知識社會中,知識創(chuàng)新與社會生產之間的間隔變得越來越小,學術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市場邏輯的影響,這進一步加深了人文學術的價值危機。市場行為主要是商品生產和交換,強調交換價值、注重成本一收益比是商品市場的基本邏輯?;谑袌鲞壿嫞夹g和人才都可以視作由市場定義價值的交易品,學術成果也可以視作價值可定義的交易品,高等教育因此而迅速擴張。在知識社會中,科技創(chuàng)新是社會生產發(fā)展的核心動力,因此科研成果獲得了市場的青睞和支持,科研投入絕大部分都流向“顯示度”和“回報率”更高的應用型項目。為了爭取資源,研究者紛紛轉向“熱門”領域,或者借用應用學科的研究范式、理論模型、概念術語來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易言之,市場邏輯改變了人文學術研究的內在價值,“標準化”與“量化”的評價模式是其必然展露的外在形式。
學術評價是為實現學術目的而設立的標準,其功能在于人員遴選和資源調配。如果評價標準的設計偏離了學術的本質目的,就會產生價值的異化。
首先,人文學術研究應當堅守求真求善的內在價值,保護研究者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尊重和鼓勵那些真正熱愛學術,以探究知識為最大獎賞和樂趣的學者。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破除兩大頑疾,守住一個底線。其一,要破除人文學術成果的標準形式和量化評價,摒棄“期刊崇拜”,杜絕低水平重復。自然科學具有統(tǒng)一研究范式、線性發(fā)展特征與趨同研究結論,比較適合采用量化和標準化的評價機制,但把這套機制應用于人文學術,卻有可能會摧毀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其二,要破除對學術成果的物化導向,減少頭銜、獎項的評比,鼓勵人文學者平心靜氣、持之以恒做好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研究。其三,要通過剛性制度堅決守住人文研究的道德底線,對抄襲、偽造、篡改等學術不端行為予以杜絕和懲戒。
其次,人文學術研究必須保障求實創(chuàng)新的外在價值,保障國家的安全與社會的發(fā)展。人文學術研究不是自娛自樂的消遣,更不是追名逐利的游戲,而是要關注社會實踐,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人文學術必須直面時代的大問題和真問題,跳出自身利益的小格局,關注社會結構性問題,通過不同視角研究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革,對現代中國的成就和經驗進行分析和解釋,與世界各國展開平等的學術互動與交流,最終構建中國特色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破五唯”,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有利于從根本上促進和激發(f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從當前的狀況來看,我國的人文學術研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需要廣大人文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斷在解決影響我國人文發(fā)展的突出問題上取得明顯進展。為了促進我國人文學術研究的內涵發(fā)展和內在品質,對其作出評價必須明確價值導向,回答三個基本問題一一為什么評、怎么評、誰來評,然后在此基礎上構建多元立體的長效評價機制。
為什么評:構建學術倫理,明確學術責任?!盀槭裁丛u”涉及導向和目的,是對人文學術研究作出的價值澄明。人文學術研究的根本任務是以觀念的自由創(chuàng)造促進人的解放和社會的發(fā)展,軸心時代的先賢圣哲之所以能為后世人類社會打下文明內核,其根本原因就是擁有超越現實的長遠目光,敢于充分發(fā)揮學術研究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的思想家之所以能為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謀劃民主與科學,其直接推動力也是勇敢破除教會思想的歷史桎梏。在此需要澄清的是,想象力絕非來自于主觀臆想,不是天馬行空的自由發(fā)揮,而是在前人基礎上進行求真求善、理性創(chuàng)造。若要保護研究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人文學術評價需要在兩個方面進行價值澄清,以構建學術倫理、明確學術責任。其一,人文學術評價的基本價值是求真求善,因此必須建立學術倫理和誠信體系,鼓勵學者基于崇高的人文關懷,進行細致的文獻爬梳、真實的社會觀察和嚴謹的邏輯推理,做真學問、大學問。其二,要完善學術責任體系,明確人文學術研究者的權利和責任,界定人文學術研究的領域和界限,對學術不端行為作出明確而詳細的懲戒措施,杜絕“劣幣驅逐良幣”的學術欺詐和投機行為。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說:“一個人可以是一名杰出學者,同時卻是個糟糕透頂的老師?!苯虒W技巧乃是一種個人天賦,它并非一定與學者的學術素質相吻合。教書育人乃大學之本職,通過優(yōu)化學術生態(tài),完善教師教學體系,以“教學促學術,學術助教學”為主要導向,實現從“重數量輕質量”到“重質量高學術”的目標轉變。
怎么評:人文學術評價的多元標準和立體形式。人文學術具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體現繼承性、民族性,遵循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性,體現原創(chuàng)性和時代性。思想不能陷入封閉和僵化,決定了評價標準應當多元。二是影響的深刻性與廣泛性,難以限定范圍和時效,這決定了評價形式應當立體和長效。有鑒于此,首先必須打破完全照搬照抄自然科學的“量化”與“標準化”評價方式,要注重研究成果的思想性和社會性。其次是注重評價形式的立體性,必須打破只看報刊論文的單一形式,尤其要打破根據報刊級別、影響因子和被引用頻次評定成果水平的技術理性思維,要根據學術研究的去處多維評定。最后是評價機制的長效性,必須考慮到人文研究是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其學術成果的價值體現也需要一個較長的反饋過程,評價周期應當放長。
誰來評:人文學術評價的多元主體。一是同行評議。為保障評審的公正與客觀,同行評價可分為“大同行”與“小同行”。所謂大同行是指相同或相似領域的專家,可以打破學科和專業(yè)界限,鼓勵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減少小圈子的世俗人情因素影響,也可以對研究者的視野廣度和勤奮程度作出評價。小同行則是指與研究方向高度相關的同行,尤其是長期從事相關專題并取得公認成就的優(yōu)秀學者,主要評價學者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代表作,可以對其研究深度作出評價。同行評審無論大小,最重要的都是如何遴選評審者,在此方面應當著力推進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與合作,破除學科山頭主義和學術部落文化,淡化評審者的職務、頭銜和職稱,重視水平和聲譽,完善同行評議反饋制度,對評審行為進行監(jiān)督。二是政府監(jiān)督。政府和學校的科研管理部門要建立過程透明、信息公開的評價機制和可持續(xù)可追溯的責任機制,對違反學術倫理和學術誠信的行為予以公開和懲戒,形成反向示范效應。三是社會反饋。人文學術不是空中樓閣,必須密切關注社會現實、高度參與社會討論,接受來自社會的監(jiān)督與評價。
人文學術研究要重視方法訓練和工具使用,但更重要的是對社會實踐、文化現象和認知模式進行深入解釋、反思和建構。知識社會來臨后,大學與各種機構的關系更加廣泛和緊密,逐漸成為聯(lián)結政府、市場與社會的智慧平臺。在此背景下,人文學術研究需要履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大學功能,致力于建立普遍而深刻的文化認同和認知秩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過去人類社會曾經根深蒂固的認知模式面臨重大挑戰(zhàn),獨立探索、矢志改革是當下人文學術研究最根本的任務。大學的發(fā)展必須以學術為核心,自反和創(chuàng)新必須成為主導力量,大學的重要性也更加凸顯。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人文學術評價體系,對人文學術研究者進行多樣化的引導、支持和鼓勵。
責編/趙橙涔 美編/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