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nèi)
這是一首抒情性很濃的長篇敘事詩。全詩結構上可分為五部分,可概括為下列五幅圖畫:
第一幅:江頭夜送客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秉c明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景物,渲染了一種悲涼氣氛?!芭e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凄涼的環(huán)境。最后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第二幅:夜聽琵琶曲
“尋聲”六句寫邀見琵琶女的經(jīng)過。“尋”“問”“移”“邀”“添”“回”“開”“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見的迫切心情?!扒Ш羧f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練而又細膩地表現(xiàn)了琵琶女此時矛盾的心情,本不愿出場但又不得已。自“轉軸撥弦”起十二句寫彈奏琵琶的全過程,是全詩描寫的重點,也是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從調(diào)弦、彈奏到收束,寫得非常具體。僅僅是調(diào)弦校音,就顯示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豐富的感情。下面即圍繞“有情”二字進行描寫。先寫樂曲起調(diào)低沉舒緩,就像傾訴失意之情。接著寫彈奏時的神態(tài)和動作,突出“低眉”“信手”,再寫指法靈活多變(攏、捻、抹、挑),寫樂曲內(nèi)容的豐富多彩和彈奏難度之大(《霓裳》《六幺》)。然后用對比的手法描寫不同琴弦的不同音色和音量。再寫樂曲旋律的變化:舒徐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激越雄壯。而后寫樂曲收束時的動作和聲音,戛然而止,干脆利落。最后兩句寫聽眾的反應,用簡練的筆墨,凸顯出琵琶聲的感人。
第三幅:自訴身世苦
“沉吟”兩句是過渡,寫由彈奏結束到自敘身世的動作和神情。“自言”以后二十二句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伎生涯?!白匝浴眱删浣榻B籍貫和住處,接下來四句寫自己才貌雙全、色藝出眾,后面六句極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歡樂奢華”,反襯后來的凄涼生活。“秋月春風等閑度”過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寫年長色衰后的寂寞處境?!暗茏摺眱删鋵懪门畹缆钒l(fā)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接下來兩句寫琵琶女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后面六句寫嫁作商人婦后孤苦凄涼的寂寞生活。
第四幅:自嘆謫居苦
前四句寫作者的感慨。頭兩句承上啟下,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兩句寫產(chǎn)生共鳴,點明題旨。中間十二句是詩人自述,著重寫謫居江州后的郁悶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感慨的原因。后四句寫詩人對琵琶女的贊揚和請求。
第五幅:重聞琵琶聲
寫詩人重聞琵琶聲時激動悲切的強烈感情?!案形掖搜粤季昧ⅰ保瑢懪门畬υ娙俗允龅姆磻?,包含了非常復雜的感情,有對詩人遭遇的同情,也有對知遇之恩的感激?!皡s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是琵琶女滿腔激情的自然流露。最后,用設問句從側面表現(xiàn)自己感傷程度之深。
全詩在哀怨之情達到頂峰時突然收束,給讀者留下了充分回味的余地。
課后訓練
理解性名句默寫:
1.《琵琶行》總寫琵琶女的演奏時,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弦試音,但詩人卻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句來贊嘆,一個“情”字寫出了琵琶女的內(nèi)心世界是波濤洶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樂描寫將會是琵琶女內(nèi)心積聚情感的爆發(fā)。寫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過程,既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兩句描寫彈奏的神態(tài),也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兩句概括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fā)的內(nèi)心。
2.《琵琶行》善于運用各種生動的比喻描繪音樂形象,不僅以聲寫聲,而且還兼有以形寫聲的特點,即用聽覺形象、視覺形象聯(lián)合起來通比音樂,使得琵琶女的彈奏非常具體形象。如寫大小弦合奏時就是用這樣的兩句進行描述的:“
?!?再如,詩人還用旋律的變化寫出了先“滑”后“澀”的兩種音樂意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边€如,詩人用自己獨特的感受來描繪余音裊裊、余意無窮的音樂境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卑雅门那楦邪盗魍葡蚋叱钡膬删湟魳访鑼懯牵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边\用側面描寫表現(xiàn)琵琶女彈奏技藝高超、音樂具有讓人回味無窮的藝術境界的詩句是:“
?!?/p>
3.《明湖居聽書》寫小玉說書時,“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薄杜眯小分幸灿蓄愃魄榫?,以表現(xiàn)琵琶女的高超技藝,這兩句是“
?!?/p>
4.張中行先生為一幅國畫題聯(lián),上聯(lián)是“何處少墨同多墨”,下聯(lián)如從《琵琶行》中選句,應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白居易另有絕句《夜箏》,其中“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是《琵琶行》“
”兩句詩句的化用。
6.蘇軾《前赤壁賦》:“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逼渲小捌轮壑藡D”化用了《琵琶行》中的四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
7.李商隱的詩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表達了身不能共處,心卻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與之意思相近的兩句是:“
!”
出乎其外
一曲《琵琶行》可以很有趣
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是許多中小學生必背的經(jīng)典。但是600多字的長詩,也是“背哭”了一代又一代人。不過,最近有一批90后藝術生把《琵琶行》改編成了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歌曲視頻一上傳網(wǎng)絡就被點爆了。
把傳統(tǒng)詩詞改編成流行歌曲,《琵琶行》并非第一例。如岳飛的《滿江紅》、李白的《將進酒》、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等,都先后被改編成流行歌曲,并受到了市場的歡迎。相對來說,《琵琶行》由于長達600多字,突破了一般流行歌曲的范式,改編難度可能要更大。更值得一提的是,較之過去多由專業(yè)人士或名家為傳統(tǒng)詩詞譜曲,這次為《琵琶行》譜曲的卻是一群90后的藝術生,可謂真正的民間創(chuàng)作。
古詩詞變身為流行歌曲,不只是簡單加上一個曲子,更表現(xiàn)了譜曲者對于詩詞本身的解釋力。于聽者而言,演唱者的表現(xiàn),加上詩詞與曲調(diào)的搭配,讓人對古詩詞有了更豐富的體驗與理解維度。這種“二次創(chuàng)作”的好處頗多,令更多人加深記憶更容易背誦倒還是其次,從譜曲到聽或是唱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人們對詩詞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的吸納與利用的過程,是另一種“學以致用”。相較于全文背誦,這顯然是一個更高階的能力,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更深刻的傳承。
創(chuàng)造性傳承,其實也賦予了傳統(tǒng)詩詞新的生命力。創(chuàng)作者并未完全拘泥于原作的情感局限,而是“試圖站在一個現(xiàn)代人的視角重新解讀這篇名作?!边@種創(chuàng)作思維,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教育不乏啟示。在對傳統(tǒng)詩詞的解讀上,我們的教科書總是習慣以標準答案的思維去灌輸孩子,弱化了他們對詩詞的自我理解和發(fā)散能力,不僅不利于激發(fā)孩子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反而增加了隔閡,這其實也壓縮了詩詞本身的內(nèi)涵。
傳統(tǒng)文化作品,不是不可以有權威解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時代的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作品難免會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讓他們知曉創(chuàng)作者的原意固然重要,但引導他們挖掘自身對傳統(tǒng)文化作品的看法,并借此創(chuàng)造新的繼承方式,于文化傳承的角度顯然更為重要。因為歸根結底,傳統(tǒng)詩詞并不是拿來背誦的,其內(nèi)嵌的傳統(tǒng)文化意蘊被接續(xù)才是關鍵。
傳承傳統(tǒng)文化,看似是個宏大的系統(tǒng),但落腳點并不高深,主要還是看其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介入上,能夠發(fā)揮怎樣有形或無形的作用。我們往往忽視的一點是,不少傳統(tǒng)文化,比如古詩詞,其實本身就是一種民間文化,比如《詩經(jīng)》中的“風”,就是民間歌謠,是對民間文化的“采風”。只不過在傳播的過程中,它不自覺地被逐步精英化,加上時代的阻隔,與大眾產(chǎn)生了距離。
所以,不應該將傳統(tǒng)文化推向一個封閉的神壇。只要把握好創(chuàng)作邊界,就應該鼓勵像《琵琶行》被改編為流行歌曲這樣的創(chuàng)造性傳承。在此需要剔除的兩點認知誤區(qū)是:一、傳統(tǒng)文化作品并沒那么脆弱,合理的改編、演繹,并不會造成對文化的褻瀆,相反會使其內(nèi)涵變得更豐厚,并易于被接受;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需要充分發(fā)揮和吸納民間的創(chuàng)造熱情,走出封閉、單一的傳承路徑,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到對傳統(tǒng)文化作品的闡釋和表現(xiàn)中來,這樣傳統(tǒng)文化才能真正活起來,而不是止于背誦。
(作者朱昌俊,選自《光明日報》2017年5月9日,有改動)
思維發(fā)散
1.同學們可以在課余時間觀看《經(jīng)典詠流傳》等節(jié)目,學習經(jīng)典古詩詞,在旋律中認識體悟。
2.試著將《琵琶行》改編為現(xiàn)代詩歌或小說等文學作品,體悟“琵琶女”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