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fā)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舉例子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jù)充分、語言精練、論證合理,且有嚴密的邏輯性。
它不同于記敘文,以形象生動的記敘來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說明文側重介紹或解釋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議論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記敘文和說明文則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閱讀訓練一】
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古老的文化,是一個覆蓋面、影響面巨大的文化,是一個獨樹一幟并擁有巨大的影響與聲譽的東方文化。它歷經曲折,回應了嚴峻的挑戰(zhàn),走出了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陰影,如今日益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它更是一個能夠與世界主流文化、現(xiàn)代文化、先進文化相交流、相對話、互補互通、與時俱進的活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獨具特點的哲學觀,一種人文價值與思路,一種樂生的、務實的、注重此岸性的生活態(tài)度,提供了一種有參考意義的克服現(xiàn)代某些弊端的思路。
中華文化,首先是漢字文化。它重整合,重大概念,重萬事萬物間的關聯(lián),重書寫與萬事萬物的統(tǒng)一。它不是著力于塑造人格神,而是追求終極概念——理念之“神”。追求自高而低、自低而高、自大而小、自小而大的思維秩序與社會秩序。中華文化是一個泛道德主義的文化。它強調人倫關系,強調和諧與秩序的理想,主張克制無限競爭與不斷膨脹的欲望,強調人生而有之的倫理義務,強調敬天與天人合一。這雖然有它的不足,影響了數(shù)千年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文化創(chuàng)新,但同時,它維護了中華大國的延續(xù)與統(tǒng)一,幫助中華民族度過了重重難關,以充滿活力的姿態(tài)進入了21世紀。而且,今天看來,它對于回應惡性競爭、欲望膨脹、生存壓力與飛速發(fā)展中的浮躁心理等種種“現(xiàn)代病”,是有啟迪意義的。
同時,中國文化又具有一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取向。它較易與迅猛發(fā)展的現(xiàn)代性接軌,它接受發(fā)展是硬道理的思路,較少那種仇視現(xiàn)代性、敵視科學技術的心理與不求上進、消極懶惰的人生態(tài)度。地球不能壟斷,文化不可單一,中華文化,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基督教文明等現(xiàn)代世界主流文化的最重要的參照系統(tǒng)之一。
文化的軟實力,關鍵在于它的有效性。我所說的有效,其含義是:第一、它能提供越來越好的生活質量,給受這種文化熏陶的人眾以幸福、滿足、欣悅與尊嚴,它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使人們喜愛與尊敬這種文化。簡單地說,它是以人為本的文化而不是以人為敵或為奴的文化。第二、它有足夠的凝聚力與親和力,能夠使受這種文化覆蓋與影響的人,友善起來,聚攏起來。
第三、它能堅持自身的特色,自己的性格,獨樹一幟而又友好立身,正確地處理與異質文化的關系,能夠與外來影響切磋交通,也能撞出火花,取長補短,互利互補,既不會動輒失去自信,屈服于強勢的文化,自我瓦解;也不會盲目排斥異端,不會在急劇的全球化現(xiàn)代化進程中陷入認同危機,即失去自身的身份認定,陷入絕望與仇恨。第四、它有足夠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性,有足夠的自我調整、自我更新與抗逆抗壓的能力,它能夠與時俱進,自強不息。
回顧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們走過曲折的道路,經歷了痛苦的文化危機與文化騷亂,同時我們正在并已經靠攏上述的四點文化期許。我們正在克服面臨急劇走向現(xiàn)代化、全球化的世界所產生的緊張、困惑、焦慮與進退失據(jù),我們一定能夠做到文化興國,為后世子孫并為全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11月2日,有刪改)
賞析
1.下列關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東方文化,它不僅覆蓋面廣,而且影響面巨大,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獨樹一幟并享有很高的聲譽。
B.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歷經曲折,它面臨過嚴峻挑戰(zhàn),曾經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如今它已走出落后的陰影,日益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
C.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一種獨具特點的哲學觀及人文價值與思路,繼承這種傳統(tǒng)文化,就可以克服現(xiàn)代性的某些弊端。
D.中華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一種靜止的文化。它有活力,與時俱進,能夠與世界主流文化、現(xiàn)代文化、先進文化交流對話、互補互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漢字文化注重各種事物間的聯(lián)系和統(tǒng)一,追求思維和社會的有序性。
B.中華文化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可也表現(xiàn)出了創(chuàng)新性不足的先天缺陷。
C.中國文化所具有的積極進取取向使它生命力頑強并且充滿著活力。
D.中華文化作為現(xiàn)代世界主流文化,正對基督教文明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有關文化軟實力的四點論述是作者針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缺少有效性這一不足提出來的文化期許。
B.中華民族曾經經歷過痛苦的文化危機與文化騷亂,這個事實說明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走向全球化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盲目排斥異質文化,自我更新和抗逆能力不足。
C.中華民族若想在全球化現(xiàn)代化進程中走得更自信更堅定,就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
D.中華傳統(tǒng)文化需要繼承和發(fā)揚,也需要改造和發(fā)展,我們只要克服急劇走向現(xiàn)代化、全球化的世界所產生的某些弊端,就一定能夠做到文化興國。
【閱讀訓練二】
閱歷與讀書
◎趙迎輝
讀書的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同一本書,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閱讀,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閱歷的緣故。有無閱歷、閱歷多少不僅影響著讀書的傾向,某些時候甚至關系到讀書的效果。
閱歷之所以會對讀書產生深淺有別的影響,原因在于閱讀并非是對作品的簡單再現(xiàn),而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人生的經歷與生活的經驗都會參與進來。正如歌德所說的:“閱歷豐富的人讀書時,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則留心看紙的背面。”生活閱歷越豐富,越有助于人們對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生活閱歷是不是豐富,往往與其年齡密切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經歷的人和事越來越多,獲得的經驗和教訓也越來越多,對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漸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這時我們的閱歷就會日趨豐富。不過這并不是絕對的。有的人年齡雖然不大,但卻走過許多地方,經過諸多歷練,體驗過各種身份和角色,經歷過復雜崗位的鍛煉和艱苦生活的磨礪,這種經歷同樣可以讓他擁有豐富的閱歷。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長生命的長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閱歷,就要努力拓寬生命的寬度。培根認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只有親身體驗,躬行踐履,才能準確把握社會現(xiàn)實,不斷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從而更加深入地領悟書中蘊含的寓意和韻味。
然而閱歷不等于經歷。并不是說只要經歷過的,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為人們的閱歷。經歷只是一種經過,或走過,或聽過,或看過,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閱歷則是一個人對社會、對事件的經歷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礎上對經歷進行思考、領悟、概括、提煉,是感性與理性的有機統(tǒng)一。
讀書增長閱歷,閱歷助益讀書,但這并不意味著讀書和閱歷可以互相代替。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反復證明,讀書和閱歷都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經之路,二者不可偏廢。只有將讀書和閱歷緊密結合,既博覽群書,又勇于實踐,既潛心書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閱讀拓展閱歷,以閱歷深化閱讀,才能做到讀書和閱歷相長、理論與實踐結合,并在二者的相輔相成中更好地學習和工作。
(選自《學習時報》2013年10月28日,有刪改)
賞析
1.下列對文章中“閱歷”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它與年齡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人和事增多,閱歷自然而然地就會豐富。
B.隨著經歷增多,經驗和教訓也增多,對事物的見解逐漸深入,閱歷就會越來越豐富。
C.閱歷不等于經歷,經歷是一種經過,所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它只是閱歷的基礎。
D.在感性表象的基礎上,對經歷進行理性思考,這才形成感性與理性相統(tǒng)一的閱歷。
2.請簡述文章第二段到第四段的論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