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依宸
摘要:清明墓祭自古以來都和踏青出游聯(lián)系在一起,可謂之“郊祭”,其節(jié)日氛圍往往交織著“肅穆悲切”和“溫馨歡愉”兩種情感。這似乎與中國“敬鬼神,重孝道”的傳統(tǒng)觀念并不相符。然而,深入探究此種現(xiàn)象,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背后蘊含著中國人極富哲學智慧的生死觀和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tǒng),具有強大的邏輯合理性。
關鍵詞:清明;郊祭;中庸;多元和諧;生死觀
一、哀而不傷:清明墓祭的情感常態(tài)
從唐代的詩歌典籍中可見,寒食清明郊祭習俗形成之初,其情感因素就極為復雜。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如此描述其凄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钡〉摹逗橙铡分袇s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歡樂景象:“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游。碧水青山無限思,莫將心道是涪州。”直到今天,清明郊祭也交織著悲傷與喜悅兩種對立情感。在當代大多數(shù)人的記憶中,清明雖然與生命的逝去、莊肅的墓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但并沒有撕心裂肺的悲痛與沉重,反而與雨后空蒙的清新、綠草萌發(fā)的生機相聯(lián)系,便是墓前的祭掃,也往往交織著親友們的談笑與溫馨。悲切與傷感、明快與歡愉,兩種本應沖突的情感在生機勃勃的四月奇跡般的交融在一起。
以中國人“敬鬼神,重死生”的傳統(tǒng)觀念推度,清明墓祭的情感似乎極為矛盾:沉痛的懷緬為何能與輕松的談笑相交織,肅穆的祭禮為何又能與愉快的出游相融合,這豈非與中華民族的孝道相悖?事實上,唐代統(tǒng)治者也對這種“莊肅不足、歡欣有余”的祭祀氛圍表示了反對。唐高宗曾頒詔:“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既玷風猷,并宜禁斷。”0然而強權的壓制下,此種節(jié)俗仍如離離青草一般,頑強地傳承了下去,可見其內在具有強大的邏輯合理性。
二、中和協(xié)調:清明墓祭的情感內核
1.“哀而不傷”的思想指導
儒家思想向來提倡“中庸之道”,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即不可過份悲痛以致傷懷。但清明節(jié)是緬懷逝者的重要契機,加之四月往往有綿綿雨季,這便很容易使人陷入傷悲。因此,古人的“解決方案”之一便是在墓祭之外以游春相中和。事實上,煙花三月,草長鶯飛,外出郊游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原本也是人們的本能沖動。古時候,清明的郊游娛樂活動是極為豐富多彩的,蹴鞠、放紙鳶、斗雞蛋、打馬球、蕩秋千、插柳戴柳……這些都是清明節(jié)流行的戶外娛樂方式。古時的清明節(jié),踏青與墓祭是齊頭并重的,反倒是當下清明節(jié)更多的和墓祭拜祖聯(lián)系在一起,倒是淡了許多活潑可親的色彩。
游春之喜對墓祭之悲的中和作用,在明代的劉侗、于奕《帝京景物略》體現(xiàn)的最為明顯:“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有歌者,哭笑無端,哀往而樂回也?!?當墓祭使人們沉湎于傷悲之情時,賞花問柳、天人合一的踏青出游又安撫了人們的心緒,使人在春日欣欣向榮之景中平復心中的傷痛,且歌且游的戶外健身活動更將沉重的情感轉化為“中國式狂歡”。于是“哀往而樂回”,清明的氛圍也由哀傷轉向明快。
2.長期的祭祀對遺屬的撫慰
若非逝者新喪,清明墓祭的情感往往不會過于沉重哀傷。這不僅因為人們的悲傷情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更因為中國人的獨特靈魂觀念和鬼神信仰?!抖Y記·祭義》中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庇纱顺霭l(fā)可以想到,古人認為“鬼”即“歸”,人死后靈魂其實是踏上歸途的。那么,如何才能促使這種“歸”?《禮記·郊特牲》云:“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故祭,求諸陽陰之義?!笨梢?,魂魄獲得歸所得方式是持續(xù)不斷的獲得子孫的祭祀和超度。
清明的墓祭正是祖先祭祀中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年復一年的墓祭,墳墓中的亡靈被視為踏上了歸途,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安身之所,墳內令生者不安的“死穢”也得到凈化,遺屬的情緒逐漸舒緩。而隨著代際傳承,生者對逝者的記憶亦逐漸淡化,這也意味著逝者由“亡靈”向“祖靈”轉化,最終成為不具備個性特征的列祖列宗中的一員。0在祭奠“祖靈”時,人們一般不會有悲痛之情,此時的祭祀更像是一種祝福和祈愿,是希望擁有“靈力”的祖先保佑子孫后代繁榮昌盛。
3.“死生同置”的曠達觀念
中國人向來有“死生同置”的曠達生死觀。《莊子·知北游》中有:“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 吾又何患!”這就是說死生的轉化恰如四季的輪回,是一種自然的表現(xiàn),人應該坦然面對之。在中國民間,壽終正寢被認為是一件喜事,所以老人高壽而逝被稱為“白喜事”。在這種生死觀念下,清明時節(jié)祭奠正常壽終的親人也不被認為是一件過于沉痛的事,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親切的懷緬之情。
將祭奠亡者的清明安排在新生的四月,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這種觀念的體現(xiàn)。莊肅墓碑與葳蕤青草相應,恰如生命薪火相傳,這不是說已死生命的重新存活,而是新的生命體代替它重新存活于世,他們血脈相連的特征證明了人類后代的繁衍是延續(xù)生命的一種方式。所以,清明祭祖在某種意義上甚至不是對逝去生命的悲痛與懷緬,而是對生命延續(xù)的展現(xiàn)與慶賀。人們在墳墓前“拜庭”,圍坐分食,其實意味著和祖先共食、溝通,向祖先展示子孫們的團結親密,表現(xiàn)家族生命力的延續(xù)、繁茂,于是歡欣愉悅之情自然成為了主要的情感。
三、慎重追遠:墓祭氛圍與思考空間
清明多元和諧的節(jié)日氛圍為人們營造出了一個重要的思考空間,站在悲與喜、生與死的交集點上,人們不自禁地回首往事、展望未來,從而獲得生命和精神的啟迪。
清明墓祭的肅穆之情,開啟了人與自我溝通對話的空間?!拔沂钦l?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站在親人的墓碑前,柏拉圖的千古一問浮現(xiàn)在許多人的心間。在生與死的照面間,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更加凸顯。
清明墓祭的溫馨團結,則為人與社會的思考提供了渠道。每一次的墓祭都是一次“尋根之旅”,人們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游離的個體,而是家族血脈網(wǎng)中的一環(huán),向上是祖先血脈的延續(xù),向下則是子孫生命的源頭,于是有所肩負、有所敬畏,更好地承擔起家族和社會的責任。
總之,清明復雜而又協(xié)調的節(jié)日氛圍,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智慧的體現(xiàn)。悲傷與欣喜的貫通,喚醒著人們對生命的思考和敬畏,這也可謂之清明美學、清明智慧。
參考文獻
[1]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85:543.
[2]宋敏求.唐大詔令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462.
[3]蕭放,等.中國民俗史·明清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99.
[4]周星.從“亡靈”到“祖靈”或“英靈”:清明墓祭的文化邏輯[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