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三星在天:夏墟地理與傳說考辨

        2020-01-25 16:20:42劉宗迪
        文史哲 2020年6期

        劉宗迪

        摘要: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將上古華夏世界分為東、西兩個集團,以夏為西方集團,主要活動于河南、山西、陜西地區(qū),這一學(xué)說對古史重建和夏商考古的影響有目共睹,由于豫西、晉南、陜北等地多處大型龍山文化聚落遺址的發(fā)現(xiàn),夏居西方幾成學(xué)界共識。夏居西方說的一個重要根據(jù),是《左傳》叔虞封于夏墟的記載,周成王滅唐,封晉祖叔虞于夏墟,因晉居河?xùn)|,故可推定叔虞所封的夏墟必在河?xùn)|,漢魏以來,學(xué)者皆承此說。實際上,這一推定并不成立。詳考古書所載周成王時期封國格局、唐杜氏及其后裔晉國范氏的世系、遷徙和祭祀傳統(tǒng),可知周成王滅以封叔虞的唐國,不在河?xùn)|,而在魯西。叔虞始封的夏墟,實在魯西河、濟之間,其子燮始遷于河?xùn)|。既然夏墟在魯西而不在河?xùn)|,則“夷夏東西說”以及基于這一學(xué)說的夏墟考古和古史重建,都有重新審視的必要。

        關(guān)鍵詞:夏墟;夏墟考古;夷夏東西說;大禹治水

        夏為古史傳說中開啟華夏世襲王朝歷史的第一個朝代,古人論華夏道統(tǒng),往往“三代”并稱,而夏居其首。夏的歷史,關(guān)乎華夏歷史的起點,因此,夏墟所在,一直是現(xiàn)代古史學(xué)、考古學(xué)揮之不去的熱點話題。

        據(jù)古書記載,山西河、汾之間為“夏墟”,而豫西伊、洛之間則為“有夏之居”,故自來考夏地者,最關(guān)切兩處地方,一為晉南,一為豫西。豫西“有夏之居”一說,出自《逸周書·度邑解》,牽扯伊、洛地名的變遷和牧野之戰(zhàn)的地理,頭緒紛繁,請俟另文詳論。河?xùn)|“夏墟”之說,本自《左傳》晉祖叔虞封于夏墟的記載,而為漢晉間學(xué)者所祖述,至今猶為考古史者引為典據(jù),深信不疑。然而,詳考此說源流,其中實隱藏一巨大的誤解,而前人俱未留意。

        夏墟所在,關(guān)乎古史重建的地理基礎(chǔ)和華夏歷史的空間起點,不得不為之詳辨,故筆者不揣淺陋,略布管見,以就正于學(xué)界同道。

        一、河?xùn)|夏墟

        河?xùn)|夏墟,其說本自《左傳》的三處記載。其一,《左傳》昭公元年載晉平公有疾,鄭國子產(chǎn)赴晉聘問,為晉侯說晉祖叔虞所封唐地的掌故云: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dāng)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已:余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

        其意謂高辛氏有兩個兒子,老大叫閼伯,老二叫實沈,兩兄弟天天打架,高辛氏不得不將兄弟倆分家,讓閼伯住在商丘,讓實沈住在大夏,分別主祀辰星和參星。辰星即心宿,又稱大火星,屬東方七宿,相當(dāng)于西方天文學(xué)的天蝎座;參星屬西方七宿,相當(dāng)于西方天文學(xué)的獵戶座。兩宿分居?xùn)|、西,各主春、秋,心宿升起時則參宿降落,參宿升起時則心宿降落,兩個星宿此起彼伏,永不相見。高辛氏命他的兩個兒子分別主祀辰星和參星,意味著這兩個冤家對頭從此天各一方,不復(fù)來往。后來,閼伯所居的商丘被商人繼承,實沈所居的大夏則為唐人繼承。唐國末世,其君叫唐叔虞,當(dāng)時,周武王的王后邑姜懷上了孩子,夢到上帝給他腹中胎兒起名日虞,并許諾將唐國的地盤賜給此子。嬰兒降生,果然手心里寫著一個“虞”字,因此,到武王之子成王時,滅了唐國,把其地封給兄弟叔虞,叔虞就是后來晉國的祖先。由于商人繼承了閼伯的商丘,而閼伯主祀辰星,故商人也主祀辰星,晉人占了唐人的地盤,而唐人主祀?yún)⑿?,故晉人也主祀?yún)⑿?。——由子產(chǎn)所述這段掌故可知,晉國的祖先叔虞初封之地原為唐國的地盤,唐國在大夏,唐為國名,大夏是地名。

        其二,《左傳》定公四年載衛(wèi)國大夫祝佗赴召陵之會,因為諸侯排座次發(fā)生爭執(zhí),祝佗為周大夫弘萇追述周成王時周公封建伯禽、康叔、唐叔的掌故,列舉晉祖唐叔受封的財產(chǎn)、族姓和土地云:“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于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弊Y⒎Q唐叔受封之地為“夏虛”,并云唐叔所行為“夏政”,這也是“夏虛”一語唯一一次見于先秦古書?!蹲髠鳌返倪@兩處記載,正相呼應(yīng),子產(chǎn)所謂“大夏”,自然就是祝佗所謂夏墟之所在。

        其三,《左傳》昭公十五年載,晉國荀躒赴周會葬,籍談為介,周景王求彝器于晉人,籍談答以晉居深山,戎狄為鄰,遠于王室,拜戎不暇,無器可獻。景王歷數(shù)王室賜晉之器云:“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密須之鼓,與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闕鞏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處參虛,匡有戎狄?!彼蕴剖逅芷魑?,與《左傳·定公四年》合,所言唐叔封地,“以處參虛,匡有戎狄”,則與昭公元年、定公四年呼應(yīng),所謂“參虛”,亦即“大夏”或“夏虛”,因唐居大夏而主參,故又稱其地為“參虛”,參虛亦即夏墟。

        據(jù)《左傳》所言,叔虞封于唐,其地又稱夏墟,叔虞為晉國開基之祖,則晉之所在,亦即唐和夏墟所在。晉在河?xùn)|,則唐和夏墟必在河?xùn)|,可謂不言而喻。故自司馬遷以降,述史者均以唐人、夏人居于河?xùn)|?!妒酚洝x世家》云:“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谑撬旆馐逵萦谔?。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貨殖列傳》亦云:“昔唐人都河?xùn)|?!憋@然就是本自《左傳》。

        由于古書中稱堯為陶唐氏,故漢人又以河?xùn)|為堯都所在?!稘h書·地理志》云:“河?xùn)|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对姟わL(fēng)》唐、魏之國也。”又于太原郡晉陽縣注云:“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鄭玄《詩譜·唐譜》云:“唐者,帝堯舊都之地,今日太原晉陽。是堯始居此,后乃遷河?xùn)|平陽。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堯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晉水,至子燮,改為晉侯?!敝?xí)x人皇甫謐綜合古史傳記而撰《帝王世紀》,既云“堯都平陽,于《詩》為唐國”(《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又云“(禹)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史記·夏本紀》集解引),可見,以平陽、安邑、晉陽為堯、禹先后所都之地,漢晉時期已成定論。晉陽縣見上引《漢書·地理志》太原郡,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平陽縣,見《漢書·地理志》河?xùn)|郡,應(yīng)劭注曰“堯都也,在平河之陽”,在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安邑縣,亦見《漢書·地理志》河?xùn)|郡,戰(zhàn)國時曾為魏國所都,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改稱夏縣,“因夏禹所都為名”,今其地猶有夏王城。又因為在傳統(tǒng)古史體系中,堯、舜、禹三代禪連相傳,堯禪舜,舜禪禹,載于《尚書·堯典》,為古人熟知,堯墟、禹都既然皆在河?xùn)|,則舜都亦必相去不遠,故《史記·五帝本紀》云:“舜,冀州之人也?!薄墩x》引宋《永初山川記》云:“蒲坂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被矢χk《帝王世紀》則徑謂:“舜所都,或言蒲阪,或言平陽,或言潘。”(《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可見,唐堯、虞舜、夏禹三代都于河?xùn)|之說,實為漢晉之際學(xué)者所共述,而求其淵源,無非是從《左傳》叔虞封于唐或夏墟的記載孳乳而來。

        堯、舜、禹都于河?xùn)|之說,本自《左傳》,且《左傳》所載叔虞封于大夏或夏墟的掌故,出自子產(chǎn)、祝佗之口。子產(chǎn)博學(xué)多識,晉侯謂之“博物君子”,祝佗則為衛(wèi)國司祝,《國語·楚語下》云:“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號、高祖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敬之勤、禮節(jié)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崇、忠信之質(zhì)、禋絮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為之祝。”祝官以祝頌祈禱于山川群神和先公先王為職責(zé),故必博聞強記、精通古史。叔虞封于夏墟的掌故既為子產(chǎn)和祝佗所述,必非道聽途說的傳聞或空穴來風(fēng)的杜撰。正因此故,自古迄今,言古史者對于堯、舜、禹皆都河?xùn)|,大都深信不疑。王國維《殷周制度論》(1917年)有見于上古帝王之都多在東方,古書所見夏人都邑和地名亦率在東土,斷定“虞、夏、商皆居?xùn)|土”,以東方為華夏古史的淵藪,因此對堯、舜、禹之都獨在河?xùn)|頗感困惑,但古史相承,無可置疑,為自圓其說,不得不認為河?xùn)|之都是因洪水之災(zāi)而“一時或有遷都之事,非定居于西土也”。傅斯年《夷夏東西說》(1933年),分上古華夏世界為東、西兩大集團,以夏與周為西方民族,夷與商為東方民族,上古歷史即東夷與西夏兩大族群交爭的歷史。傅氏認為“夏之區(qū)宇布于今山西、河南省中,兼及陜西,而其本土在河?xùn)|”,其主要依據(jù)即《左傳》所載高辛氏二子分居商丘和大夏、晉祖叔虞于夏墟的掌故。傅氏此說對現(xiàn)代古史學(xué)和考古學(xué)的深遠影響有目共睹。楊向奎《夏民族起于東方考》(1937年)秉承王國維“虞、夏、商皆居?xùn)|土”說,博引書證,力證夏民族起自東方,駁斥傅氏夏起于西方說,但河?xùn)|夏墟久為古人稱道,明文俱在,終難抹殺,故不得不像王國維一樣,作折中之論,認為夏雖起于東方,卻因洪水之故或其他原因,而在晚年遷往河洛之西,最終亡于河?xùn)|,此即《左傳》河?xùn)|夏墟的來歷。實際上,在傅斯年“夷夏東西說”的宏論發(fā)表之前,早在1926年,中國第一代考古學(xué)家李濟及其同仁,就已經(jīng)根據(jù)古書中關(guān)于河?xùn)|夏墟的記載,到晉南一帶進行“夏墟”調(diào)查和考古,1949年后的山西考古也長期以夏墟考古為重要宗旨。著名的山西襄汾縣陶寺龍山文化遺址,正是在尋找夏墟的考古活動中發(fā)現(xiàn)的。由于夏墟已經(jīng)被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占了先機,且在考古年代學(xué)上,陶寺遺址早于二里頭遺址,既然自古相承有堯都平陽之說,而陶寺遺址正在古平陽附近,因此就被順理成章地指定為堯都??脊艑W(xué)者甚至將陶寺出土陶器上涂繪的一個朱書符號解讀為“堯”字,認為即堯的名號。

        叔虞封于夏墟,夏墟在河?xùn)|,其說出自《左傳》,漢晉學(xué)者祖述而不疑,又有考古遺址為之見證,可謂證據(jù)確鑿如板上釘釘,難道還有什么值得討論的余地嗎?

        然而,正如王國維、楊向奎、沈長云等主張夏為東方民族的學(xué)者所指出,不僅古書所言上古帝王之都均在東方河、濟之間,而且古書所見夏人的同姓和夏人所交涉諸族,以及有夏一代史跡所涉地理,幾乎全在東方,尤其是大禹治水的傳說,更只能發(fā)生于常遭水患的黃河下游,凡此種種,若以夏為西方民族,則終無法說通。至于河?xùn)|地區(qū),則除《左傳》定公四年“夏墟”及昭公元年“大夏”兩條記載外,先秦古書中罕見這一地區(qū)有與夏有關(guān)的記載,夏墟若果在河?xùn)|,則古書所見河?xùn)|的夏代史跡不當(dāng)如此寥落。另一方面,若主張夏在東方,河?xùn)|夏墟又該如何處置?王國維、楊向奎為自圓其說,以河?xùn)|夏墟為夏人因遭洪水暫時西遷而留下的遺跡,憑空立論,并無史料支持,終難讓人信服。

        前人相信夏墟在河?xùn)|,是因為《左傳》說唐叔封于夏墟,而唐叔為晉國之祖,既然晉國在河?xùn)|,故夏墟必在河?xùn)|,司馬遷《晉世家》、班固《地理志》、服虔注《左傳》、鄭玄箋《唐風(fēng)》以及后來的地理書如《括地志》《元和郡縣志》等言堯都、夏墟所在和唐叔之封,無非是據(jù)晉國封域而推求。

        前人一味在河?xùn)|晉國封域?qū)で筇剖逅夂拖男?,他們都理所?dāng)然地相信叔虞所封的唐國即后來的晉國所在。他們都忽視了一個可能性,即唐叔所封與后來晉國所封,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個地方,唐叔封地可能根本就不在河?xùn)|。

        實際上,晉國早期確有遷封之舉?!督癖局駮o年》載,(成王八年)“冬十月,王師滅唐,遷其民于杜”,叔虞封唐當(dāng)即在此時?!督癖局駮o年》又載,康王九年,“唐遷于晉,作宮而美,王使人讓之”,《北堂書鈔》卷一八引古本《竹書紀年》云:“晉侯筑官而美,康王使讓之”,無“唐遷于晉”語,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不言此語的出處,此句當(dāng)為古本《紀年》所有。據(jù)此可知,晉人在叔虞封唐不久即由唐遷于晉。

        晉國在早期曾經(jīng)由唐遷晉,有出土文獻為證。香港私人收藏一件青銅簋,簋腹內(nèi)部有銘文四行22字,朱鳳瀚釋為:

        現(xiàn)公作妻姚簋,遘于王命唐伯侯于晉,唯王廿又八祀。

        銘文首字現(xiàn),朱鳳瀚釋為“堯”?!疤啤保懳淖鳌耙住?,甲骨文商湯皆作“唐”,故“易”即“唐”字。銘文末尾有一族氏符號,朱鳳瀚指出這一符號見于商晚期金文,認為此堯氏有可能為商遺民,但據(jù)器型、銘文字體及內(nèi)容,斷定應(yīng)為西周早期器物。器主堯公,當(dāng)為封于堯地或以堯為氏的貴族,而“姚”傳為堯姓,聯(lián)系到古書關(guān)于堯、舜居河?xùn)|以及《史記·晉世家》叔虞封唐、叔虞之子燮父始稱晉侯的記載,朱鳳瀚斷定簋銘所稱“侯于晉”的唐伯即為叔虞之子燮父,并認為“王命唐伯侯于晉”一語意為周王將唐伯由舊封地改封于晉地:

        現(xiàn)公簋的銘文明言唐伯是受王命而“候于晉”的,根據(jù)其他也言及王命某貴族“候于”某地的西周金文例證可知,被封者皆是從原駐地遷至此受封之地,所為侯之地是新的封地?!聘杆訒x國都邑“晉”并不在唐叔初封之“唐”舊地,而是其新遷之都。

        有此器為證,晉國在叔虞之子燮父時由初封的唐遷至新封的晉,可謂毋庸置疑。據(jù)《史記·晉世家》,成王之弟初封于唐,稱唐叔,唐叔子燮稱晉侯,晉侯子寧族稱武侯,武侯子福稱厲侯,厲侯子宜臼稱靖侯,從唐叔至靖侯,凡歷五世。其云:“靖侯已來,年紀可推。自唐叔至靖侯五世,無其年數(shù)?!笨梢?,在司馬遷時,晉國早期列侯的記載已零落無考,大概不僅列侯在位年數(shù),其都城所在也無從詳考了。若如顧炎武所言,叔虞始封之唐在翼城,“以至侯緡之滅,并在于翼”,則燮由唐遷翼,只是在唐叔舊封左近挪移,并未出唐叔固有封域,實無待于周王改封國號。堯公簋銘文云“王命唐伯侯于晉”,《竹書>云“唐遷于晉”,暗示晉去唐非近,唐、晉非一地,晉在初封的唐國封疆之外,故需周王重新封地賜號。唐叔之子燮改號“晉侯”,即因遷離故唐、移封晉地而改稱。

        那么,叔虞所封之“唐”,究在何地?

        二、叔虞封唐

        《春秋》《左傳》記載了眾多古地名,卻從無提及晉境有名“唐”之地?!洞呵铩贰蹲髠鳌分刑岬降摹疤啤钡兀灿兴奶帲?/p>

        其一,成周之唐?!蹲髠鳌氛压?,周王子朝與敬王爭位,王子朝入于王城,單子、劉子攻王子朝,“尹辛敗劉師于唐”,杜預(yù)注云:“唐,周地。”此周地在周王城附近,不在晉地。

        其二,楚地之唐?!蹲髠鳌范ü迥昵锲咴拢俗悠?、子蒲滅唐,宣公十二年:“楚子使唐狡與蔡鳩居告唐惠侯”,亦即此唐,杜預(yù)注:“唐,屬楚之小國,義陽安昌縣東南有上唐鄉(xiāng)。”在今湖北省隨州市西北唐縣鎮(zhèn)。此唐顯然亦不在晉地。

        其三,魯西之唐。《春秋》隱公二年:“公及戎盟于唐?!鄙珙A(yù)注云:“高平方與縣北有武唐亭?!痹诮裆綎|省魚臺縣?!洞呵铩坊腹辏骸肮叭置擞谔?。冬,公至自唐?!币嗉创颂?。

        其四,齊境之唐?!洞呵铩氛压甏?,“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左傳》云:“齊高偃納北燕伯款于唐,因其眾也?!苯?jīng)作“陽”,傳作“唐”,字可通。北燕即后來的燕國。此前昭公三年,北燕伯因內(nèi)亂而出奔于齊,至此年,齊人送其復(fù)國?!洞呵铩范蓬A(yù)注:“陽,即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不言‘于燕,,未得國都?!倍蓬A(yù)以陽或唐即西漢唐縣。按,西漢唐縣在今河北省唐縣東北。河北的唐,不見于早期文獻,杜預(yù)蓋據(jù)后世地名相同而附會耳。此陽或唐,當(dāng)為齊之邊邑,位于燕、齊之間,《春秋》《左傳》之所以不言納北燕伯于燕,而言納之于陽或唐,實因陽或唐為齊之邊邑,其地近燕,齊人護送北燕伯歸國,至此而止,隨后由燕國迎駕者護送其君回都,《左傳》所謂“因其眾也”,即謂由燕眾在唐邑迎接北燕伯護送歸國,文義本極清晰,杜預(yù)未悉,誤以陽或唐為燕邑,并附會于漢之唐縣。春秋時,北燕在齊西北,兩國以黃河為界,齊人護送燕君歸國,必由齊國西境河上的津渡過河。春秋時,齊國西境濱河有高唐,高唐為齊西境重鎮(zhèn),燕君由齊渡河歸國,必由高唐,此《左傳》昭公十二年之“唐”,當(dāng)即高唐。此為齊境之唐。

        綜觀《春秋》《左傳》所記諸“唐”地,無一在晉境者。唐為晉祖之初封,必為晉人宗廟所在,若其地在晉都附近,以《左傳》記晉事之詳,不當(dāng)對近在咫尺的故國舊都一字不提??梢?,唐叔虞所封之唐,很可能不在晉境,而當(dāng)求諸晉境之外。

        《春秋》《左傳》所記四“唐”中,成周、楚地、齊境之唐,都不可能是唐叔初封之唐:成周之唐既在王城附近,顯然不可能是叔虞封地;楚地之唐為國名,春秋早期其國猶存,顯然不會是成王所滅之唐;至于齊國之唐,《左傳》僖公四年載管仲之言日:“昔召康公……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則黃河以東,皆屬齊封,必非唐叔之封所在。然則成王所滅以封叔虞之唐國,很可能為魯西之唐。

        商的勢力在東方,牧野之戰(zhàn),武王一舉克商,但商的東方盟國勢力猶存,故武王克商后,立“三監(jiān)”以鎮(zhèn)壓殷商遺民。武王不久去世,成王尚幼,東方的殷商殘余勢力趁機攜三監(jiān)反叛,周公率師東征,苦戰(zhàn)三年,叛亂始平,《逸周書·作雒》云:“武王既歸,乃歲十二月崩鎬,殫于岐周。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周公、召公內(nèi)弭父兄,外撫諸侯。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畢。二年,又作師旅,臨衛(wèi)政殷。殷大震潰,降辟三叔。王子祿父北奔,管叔經(jīng)而卒,乃囚蔡叔于郭凌。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俘殷獻民,遷于九里。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東。”古書所記成王時期周人用兵皆在東方,《史記·周本紀》云:“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赏跫确|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所言遷殷遺民、伐淮夷、殘奄、遷其君于薄姑,鋒芒所向,莫非東土,故太史公總括之日“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成王時期為剪除殷商勢力,一心經(jīng)營東方,實無暇顧及對北方晉地的經(jīng)略。

        值得注意的是,《今本竹書紀年》次“王師滅唐”于伐奄、滅薄姑、伐淮夷、營洛邑、諸侯來朝之后的成王八年,同年成王命魯侯、齊侯,遷庶殷于魯,唐國當(dāng)在此時被滅,則其地必在東方。經(jīng)過成王、周公、召公三十余年的苦心經(jīng)營,商的東方勢力被先后剿滅,克商大業(yè)才最終完成,其他一些東方小國則成為齊、魯?shù)母接?,被納入了周的統(tǒng)治體系之中。成王滅掉東方的唐國,封其弟叔虞于其地為唐侯,其用意自與封太公于齊、封伯禽于魯、封康叔于衛(wèi)一樣,皆為鎮(zhèn)壓東方殷商殘余勢力。至成、康之際,殷商余燼已被徹底撲滅,東方的威脅不復(fù)存在,齊、魯、衛(wèi)三國的力量足以鎮(zhèn)守東土,而在另一方面,由于成王營建成周,定鼎洛邑,洛邑成為周之東都。康王繼位后,移封唐叔虞之子燮于洛邑以北的晉地,并因此重新賜其號為“晉侯”,其意蓋旨在拱衛(wèi)成周,一為監(jiān)視聚居洛邑的殷商遺民,二為防御北方戎狄入侵,同時,晉侯與成周分居黃河南北兩岸,以南北夾持之勢,扼守東方入關(guān)通道,守衛(wèi)位于關(guān)中的宗周王朝。

        成王所滅之唐國當(dāng)即魯西的唐邑所在,此可由數(shù)見史書記載的“唐杜氏”的歷史得以證明。

        唐杜氏為位于宗周京畿附近的一個附庸小國,為成王所滅唐國的遺民所徙居。《今本竹書紀年》謂成王八年“冬十月,王師滅唐,遷其民于杜”,王國維《疏證》引《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之言“在周為唐杜氏”為該條之出處。《左傳》原文為: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晉,范宣子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其是之謂乎?”

        杜預(yù)注云:“唐、杜,二國名。殷末,豕韋國于唐,周成王滅唐,遷之于杜,為杜伯。杜伯之子隰叔奔晉,四世及士會,食邑于范氏。杜,今京兆杜縣?!倍蓬A(yù)分唐、杜為二國,顯系誤解,范宣子自承唐杜氏之后,“唐杜氏”只能是一國或一族之名。杜預(yù)在世時,正逢汲冢竹書問世,曾親見竹書,他說周成王遷唐于杜,與《今本竹書》合,或即本自汲冢竹書。唐國遷杜,故其后人以“唐杜氏”自稱,意謂其族為遷于杜邑的唐氏,正與后世名門望族言地望,往往標榜以“清河崔氏”“瑯琊王氏”“隴西李氏”同理。范宣子將唐杜氏一族追溯到陶唐氏、御龍氏、豕韋氏,可見唐國歷史的源遠流長。范宣子稱唐杜氏“在商為豕韋氏”,《國語·鄭語》載史伯之言,以大彭、豕韋并為商伯,并稱彭祖、豕韋皆為彭姓,可見豕韋氏舊墟必與彭國相近,而大彭舊墟在今徐州,其地正與魯國相接。唐杜氏既為豕韋氏之后,則其故土必去魯?shù)夭贿h。

        范氏之祖唐杜氏出自東方豕韋氏,原居于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晉國史官蔡墨所述劉累御龍的傳說亦可為證:

        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劉累,學(xué)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氏日御龍,以更豕韋之后。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于魯縣,范氏其后也。

        陶唐氏之后劉累接替豕韋氏之職,為夏后孔甲御龍,賜氏曰御龍氏,后因懼罪遷于魯縣。關(guān)于魯縣之所在,杜預(yù)注云:“魯縣,今魯陽也?!濒旉栔隔旉柨h,西漢所立,其地在今河南省魯山縣,杜注當(dāng)本自《漢書·地理志》,《地理志》于南陽郡魯陽縣下自注云:“有魯山,古魯縣,御龍氏所遷。”然而遍檢載籍,魯陽縣并無“魯縣”舊名,班固之說當(dāng)系因地名偶同而據(jù)《左傳》附會。漢代確有魯縣,見《地理志》,為魯國屬縣,治在曲阜。

        蔡墨所言魯縣當(dāng)然不會是漢代的魯縣。蔡墨為春秋時人,而其所謂“魯縣”,以“縣”為名,容易讓人以縣制晚起而懷疑《左傳》這一段記載的可靠性。實際上,春秋時,楚、秦、晉國等大國已多置縣。秦、楚、晉等大國,吞并小國,其地或與本土懸隔,即設(shè)為縣,或以為功臣封邑,或設(shè)官吏駐守?!棠珵闀x人,他稱魯為“縣”,表明其當(dāng)為晉縣,名縣為“魯”,表明其地在魯,則魯縣當(dāng)為春秋時晉國設(shè)于魯國附近的縣。

        那么,晉國這片位于魯?shù)亍⒚麨椤棒斂h”的飛地,是何來歷?蔡墨云陶唐氏之后劉累“遷于魯縣,范氏其后也”,意謂范氏祖先出自陶唐氏,魯縣即范氏祖先所居之地,則魯縣之所在和魯縣之來歷,可由范氏的歷史求之。

        范氏為晉國六卿世族之一,范氏一族出自西周唐杜氏,周宣王殺杜伯,杜伯之子隰叔流亡晉國,其子輿為晉國理官(執(zhí)法官),故以“士”為氏,四世至于士會,士會有功,晉先后封士會于隨、范二邑,故稱隨氏,又稱范氏,士會始任正卿,即范武子,范宣子士匄為范武子之孫。范氏因封于范而為范氏,范邑在今河南省范縣東,與山東省梁山縣毗鄰,《孟子·盡心上》云:“孟子自范之齊”,即此范邑,西漢置為范縣。

        顧棟高認為士會封范邑,當(dāng)在晉人滅赤狄之族潞氏(《春秋》宣公十五年)、甲氏和留吁(《春秋》宣公十六年)之時。范在齊、衛(wèi)之間,西周和春秋早期當(dāng)屬于衛(wèi)。《春秋》閔公二年:“十有二月,狄入衛(wèi)?!钡覝缧l(wèi),衛(wèi)人遷于曹。清華簡《系年》云:“周惠王立十又七年,赤翟王留吁起師伐衛(wèi),大敗衛(wèi)師于曩,幽侯滅焉,翟遂居衛(wèi)?!笨梢娗终夹l(wèi)地的狄人為留吁一族,范邑亦當(dāng)在此時淪入留吁之手。晉滅甲氏、留吁之役,士會為主帥,《左傳》宣公十六年:“春,晉士會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吁、鐸辰。三月,獻狄俘。晉侯,請于王。戊申,以黻冕命士會將中軍,且為大傅?!狈兑禺?dāng)在此時歸于晉人之手,士會封范邑,當(dāng)即在此時。范邑在今山東梁山縣,其地在齊、魯、衛(wèi)之間,與晉國本土相去甚遠,或認為春秋中葉晉人拓地當(dāng)不至于此,故懷疑士會所封非此范邑。其實,范邑為范氏封邑,《左傳》即有明證。據(jù)《左傳》記載,魯定、哀公之際,范氏后人范吉射因權(quán)爭失敗逃到齊、衛(wèi)之間的范邑,可證士會所封的范邑必即今梁山縣的范邑。不過,顧棟高認為晉國在滅狄人潞氏、甲氏、留吁后,原屬衛(wèi)國而被狄人所占的土地悉歸于晉,這意味著晉境拓地至于位于齊國西境,卻未免夸大了當(dāng)時晉國的疆域。衛(wèi)國在魯僖公三十一年遷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陽市)后,終春秋之世,一直都于帝丘,介于晉、齊之間,若果如顧氏之說,晉人在春秋中葉即辟地至齊國西境,將置衛(wèi)國于何地?實際上,春秋中葉晉國雖然不可能拓地至梁山境,卻不妨在此地占有一片飛地,以當(dāng)時晉國的勢力及其與魯、衛(wèi)、宋諸國的結(jié)盟關(guān)系,晉國完全有能力乘掃滅赤狄之機,在齊、魯、衛(wèi)、宋之間占據(jù)一片飛地,封給像范氏這樣的強族而據(jù)為己有。范邑不與晉境接壤,這一點由《春秋》定、哀之際范氏后人范吉射在晉國權(quán)爭中失敗而逃到范邑孤守并得到齊、魯、宋、衛(wèi)諸國的鼎力支持即可看出。正因范邑為孤懸于晉國本土之外的飛地,且近齊國,故后來為齊國所并。

        范邑孤懸于晉國本土之外,而范武子接受其為自己的封地,想來正跟此地原本就是范氏先祖的發(fā)祥地有關(guān)。士會率師滅赤狄之后,晉國封范氏于此,對于晉國,是在東土齊、魯、宋、衛(wèi)之間扎下一個據(jù)點,藉之可以牽制齊國,而對于范氏,則是榮歸故土、光復(fù)舊物,范武子之孫范宣子炫耀范氏家世歷史悠久,死而不朽,蓋即緣此而發(fā)。

        《左傳》魯昭公二十九年(前513)晉史官蔡墨稱范氏所居為魯縣,是在魯宣公十六年(前594)士會率晉師滅留吁之后,蔡墨所說的魯縣,當(dāng)即指范邑?!翱h”者懸也,因范邑與晉境懸隔,其地近魯,故謂之“魯縣”?!鰷Y龍夫認為,春秋時代楚、晉等強國的縣,大都是滅亡小國之后改組而成,故多位于各國邊地,縣的長官盡管由國君任命,但任命的依然是勢力強大的世族,因此,春秋時期的縣既是國君的直轄地,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世族的私屬領(lǐng)地。范邑其地,“范”當(dāng)為其舊名,因其為士會一族所世襲,故士會一族得以“范”為氏,因其在名義上屬于晉國國君的直轄地,而其地在魯,故得稱為“魯縣”。

        綜合《左傳》關(guān)于唐杜氏和范氏源流的記載,可見范氏確為源遠流長的古國舊族,范宣子以“不朽”標榜其族,可謂名副其實。范氏為唐國之后,據(jù)范氏一族的世系源流和遷居之地,又足以證明范氏祖居魯?shù)?,魯?shù)卦刑茋?jù)此可以為唐國一族在西周至春秋的變遷勾畫出一條清晰的線索:唐國原為東方古國,春秋時位于曲阜以西今魚臺縣的唐邑當(dāng)即其古墟所在;周成王時,周公東征商奄,唐國亦同時被滅,周遷其遺民至宗周附近的杜邑,是為唐杜氏;周成王將魯?shù)氐奶茋实胤饨o叔虞,稱為唐叔,是為周初的唐國;周康王時,東土初平,唐叔虞之子移封于晉,是為晉侯;周宣王殺唐杜氏之君杜伯,杜伯之子隰叔逃往晉國,四世至于士會,魯宣公十六年,士會率師伐滅占據(jù)衛(wèi)土的赤狄,晉封士會于衛(wèi)土范邑,以繼唐國之后,故稱范氏,而晉人則稱其地為魯縣。唐國,這一東方古國的香火,競借去而復(fù)歸的范氏一脈而得以延續(xù)。

        西周覆亡,周社東徙,居于杜邑的唐杜氏并未隨周東去,而是留在關(guān)中。又過了數(shù)十年,至秦寧公三年(前713),唐杜氏才被秦所滅,《史記·秦本紀》云秦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陽,遣兵伐蕩社。三年,與毫戰(zhàn),毫王奔戎,遂滅蕩社”,《集解》引徐廣云:“蕩音湯。社,一作杜?!眲t“蕩社”當(dāng)作“湯杜”,“湯”“唐”通,“蕩杜”即唐杜氏。據(jù)此,唐杜氏之國又稱“毫”,杜主則稱“亳王”?!妒酚洝し舛U書》記述雍地諸祀云:“于社毫有三社主之祠、壽星祠。而雍菅廟亦有杜主。杜主,故周之右將軍?!睋?jù)上下文,“社”顯然亦系“杜”字之訛,《索隱》引徐廣云:“京兆杜縣有亳亭,則‘社字誤,合作‘于杜亳?!倍刨褚嗉刺贫?。“唐杜”之稱“杜亳”,耐人尋味。眾所周知,“亳”為湯都之稱,商起于東土,湯亳也只能在東土,杜伯之國稱“亳”,或是周初唐國遷杜時由東方故土攜來的舊名,或者是周人東遷洛陽之后,社主意圖擁兵復(fù)國(故自稱為“亳王”),因以其故土舊都之名命名其國。不管是哪種情況,都足以說明唐國與亳的關(guān)系甚為密切。綜合以上所述,不僅可以證明唐國在魯,亦說明亳在魯。實際上,曲阜有亳社,屢見《春秋》《左傳》記載。社為土地之象征,社之所在,即封土所在,曲阜有亳社,即足以證明曲阜為亳之故土,至于曲阜之亳是否即為商湯所都,則另當(dāng)別論。

        明白了叔虞所封的唐國原在魯?shù)兀兄谖覀兝斫鈺x公盤銘文關(guān)于唐叔封地的說法。晉公盤系某代晉公為嫁長女孟姬于楚國所作媵器,開頭一段追述始祖唐公輔佐武王征伐天下而因功受封:

        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晉公曰: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殽畏百蠻,廣辟四方,至于丕廷,莫不秉敬。王命唐公,建宅京師,君百姓作邦。

        唐公即唐叔虞。該文中出現(xiàn)了兩個地名,一為丕廷,一為京師。

        “廣辟四方,至于丕廷”,意為唐公輔佐武王征伐四方,至于丕廷這個地方。“丕”訓(xùn)大,“丕廷”即“大廷”?!按笸ⅰ睘榈孛?,郭沫若、唐蘭、馬承源等都認為即史書所載大庭氏之國?!蹲髠鳌氛压四贻d夏五月壬午宋、衛(wèi)、陳、鄭皆發(fā)生火災(zāi),“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杜預(yù)注云:“大庭氏,古國名,在魯城內(nèi)?!笔逵蓦S武王征伐所至的大廷,當(dāng)即魯?shù)氐拇笸ナ稀?/p>

        銘文接著說“王命唐公,建宅京師,君百姓作邦”,封唐公于“京師”,則“京師”所在,當(dāng)即“夏墟”。“京師”所指,釋者所言不一。京師為周王封叔虞建國之地,顯然不會指周京?!熬煛痹淖鳌熬┳浴?,甲骨文中常見地名后綴以“自”字的用法,銘文“京自”蓋指名為“京”的高阜之地。上文云“至于丕廷”,丕廷(大庭氏)在魯,而周時魯?shù)馗浇忻熬敝亍!对娊?jīng)·酈風(fēng)·定之方中》云:“升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毛傳》云:“《定之方中》,美衛(wèi)文公也。衛(wèi)為狄所滅,東徙渡河,野處漕邑,齊桓公攘戎狄而封之?!彼约础洞呵铩烽h公二年狄人衛(wèi)、衛(wèi)人遷曹之事。漕即曹,在今山東定陶縣。詩所謂“楚”“京”“景”皆丘墟名,《水經(jīng)·濟水注》云:“菏水分濟于定陶東北,……北徑己氏縣故城西,又北徑景山東,《衛(wèi)詩》所謂‘景山與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又北徑楚丘城西,《郡國志》曰:成武縣有楚丘亭。杜預(yù)云:楚丘在成武縣西南。衛(wèi)懿公為狄所滅,衛(wèi)文公東徙渡河,野處曹邑,齊桓公城楚丘以遷之?!础对姟匪^‘升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本吧?、楚丘均在定陶附近,春秋時屬宋地,楚丘在今成武縣,成武縣在曲阜西南二百里?!端?jīng)注》雖未言京山所在,但京山必在曲阜、成武之間。成武以東百余里,即為今魚臺縣,其地春秋時名為唐,如上所述,此唐當(dāng)即叔虞所封之唐,即周人所滅唐國所在。然則,晉公盤銘文所言叔虞初建國之“京師”,蓋即《鄘風(fēng)》之京,其地在今成武、魚臺之間,可證叔虞所封的夏墟不在河?xùn)|,而在魯西。

        三、三星在天

        《史記·封禪書》關(guān)于唐杜氏的記載還說明,這一由魯?shù)剡w于關(guān)中杜邑的唐國,與《左傳》所載成王滅以封叔虞的唐國,有著相同的宗教傳統(tǒng),兩者皆主參星之祀。

        《史記·封禪書》記述秦始皇整頓祀典,謂“于杜毫有三杜主之祠、壽星祠”,《索隱》云:“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眽坌且幻先诵?,即西方星圖中的船底座α星(Canopus α)。老人星非常明亮,為全天恒星中僅次于天狼星的第二大亮星(視星等-0.72),不過,老人星盡管明亮,但赤緯甚低(當(dāng)前赤緯為-52°41′44″),位置非常偏南,因此在北方中原地區(qū)很難見到,一年之中只有有限的幾天能看到它低低地升起于正南方的地平線上。正因為老人星只能見于正南方,而不可能在其他方位出現(xiàn),故古人據(jù)其出現(xiàn)的方位以定南極,從而名之為“南極老人星”。后世稱壽星神為南極仙翁,即源于此。

        老人星的出沒規(guī)律還有一個重要特點,老人星赤經(jīng)(當(dāng)前赤經(jīng)為6h24m)與太陽赤經(jīng)相差約90°,這決定了老人星只有在每年的春、秋分前后,在太陽升起之前或降落之后才能看到,也就是說,春分前后,當(dāng)黃昏之際日落西山時,老人星正好升起,秋分前后,在拂曉之際日出東方之前,老人星也正好升起,而在其他日期里,當(dāng)老人星升起時,太陽或尚未降落,或已經(jīng)升起,老人星的星光被陽光所掩而無法見到。正因為在北方中原地區(qū),一年當(dāng)中,只有在春分之夕和秋分之曉這兩個時間點才能看到老人星,因此,根據(jù)對老人星的觀察,不僅可以據(jù)其所在方位定南極,為辨方正位確定基準,還可以據(jù)其出現(xiàn)的時間判斷春、秋分二仲的日期,為觀象授時提供節(jié)氣基準。正是由于注意到了老人星出沒的這一規(guī)律性,所以古人非常關(guān)注對老人星的觀察。由于在上古時期,老人星在秋分拂曉的可見性好于其在春分黃昏的可見性(這一點可由天文計算證明),故古人對老人星的觀察常在秋分拂曉進行,故《史記·天官書》云:“南極老人……常以秋分時候之于南郊?!?/p>

        實際上,老人星之得名為老人星或壽星,正與“常以秋分時候之于南郊”有關(guān)。秋分正當(dāng)秋收之際,古人于秋收之后,舉行豐收慶典,并以新收獲的谷物奉獻天地群神和列祖列宗,是為秋嘗,即所謂嘗新節(jié)。秋嘗儀式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向群神和祖先祈求壽考,《詩經(jīng)》中的秋嘗之詩即可為證。如《小雅·楚茨》云:

        我黍與與,我稷翼翼。我倉既盈,我庾維億。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濟濟蹌蹌,絮爾牛羊,以往烝嘗?;騽兓蚝?,或肆或?qū)?。祝祭于枋,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饗。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又如《小雅·信南山》云:“疆場翼翼,黍稷彧彧。曾孫之穡,以為酒食。畀我尸賓,壽考萬年?!薄遏旐灐灩佟吩疲骸扒锒d嘗,夏而福衡。白牡驛剛,犧尊將將。毛焦裁羹,籩豆大房。萬舞洋洋,孝孫有慶。俾爾熾而昌,俾爾壽而臧。”《商頌·烈祖》云:“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綏我眉壽,黃耇無疆?!蕴旖悼?,豐年穰穰。來假來饗,降福無疆。顧予蒸嘗,湯孫之將?!彼鼋詾榍飮L慶典,而均以向先祖群神祈求眉壽為主要訴求。秋嘗以祈壽,故在秋嘗之際,古人會同時舉行敬老之禮,《呂氏春秋·八月紀》云:“是月也,養(yǎng)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睗h代即推行過仲秋養(yǎng)老的習(xí)俗,《后漢書·禮儀志》云:“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鋪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廟?!惫湃擞谥偾镏屡e行秋嘗祈壽和敬長養(yǎng)老之禮,而老人星恰于此時升起于南極,故此星被順理成章地作為仲秋之月的標志而得名為老人星或壽星?!逗鬂h書·禮儀志》的記載表明,古人確實把祀老人星與養(yǎng)老風(fēng)俗聯(lián)系起來。后世的重陽敬老節(jié),就是從上古秋嘗養(yǎng)老習(xí)俗演變而來的。

        華夏先民觀察老人星的歷史十分久遠?!洞蟠鞫Y記·夏小正》:“正月……鞠則見,初昏參中。”傳云:“鞠者何?星名也。鞠則見者,歲再見爾?!本蠟樾敲?,但鞠星究為何星?前人卻眾說紛紜,先后被指為鞠星的有虛、臼、天錢、天鉤、匏瓜、祿、北落師門、危、室等,皆屬瞎猜,唯清人王筠《夏小正正義》云:“竊億鞠星蓋老人星也,是星近南極,秋分之曙見于丙,春分之夕見于丁,一歲僅再見。”得其正解。老人星在一年當(dāng)中唯于春分之夕、秋分之曉前后的幾天內(nèi)才能見到,一年能見到兩次,故曰“歲再見”。老人星在參星下方(南方),平時很難見到,只有當(dāng)參星升到正南方最高點時,老人星方得以隨之在正南方嶄露頭角,《夏小正》云“鞠則見,初昏參中”,即謂當(dāng)黃昏參星升上正南方(中)之時,鞠星才出現(xiàn),其義甚明,鞠星只能是老人星?!断男≌分斜4媪朔浅9爬系奶煳闹R,其書以“夏”為名,表明古人相信此書源于夏代,可見古人對鞠星觀察之久遠。

        鞠謂老人星,《山海經(jīng)》亦有力證?!洞蠡臇|經(jīng)》云:“大荒之中,有山名彧鞠陵于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名彧折丹,東方彧折,來風(fēng)彧俊,處東極以出入風(fēng)?!薄洞蠡慕?jīng)》所載四方風(fēng)和四方神名,亦見于殷墟卜辭,可見其淵源之古老。東方之神折丹“處東極”,鞠陵于天之山又名“東極離瞀”,表明鞠陵于天之山位于正東方,則此山實為春、秋分之日的日出之山。山名“鞠陵于天”,意味深長。陵者,升也,“陵于天”即升于天,唯日、月、星可升于天,則“鞠”當(dāng)為星名。鞠陵于天之山為春、秋分的日出之山,意味著鞠星是在春、秋分之際升起的,可見,“鞠”必指老人星無疑。古人將春、秋分的東方日出之山命名為“鞠陵于天”,表明古人對老人星的觀察是在秋分拂曉進行的(若在春分黃昏觀察,則當(dāng)稱位于西方的春、秋分日落之山為“鞠陵于天”)??傊?,《大荒經(jīng)》“鞠陵于天”一條表明:(1)鞠即老人星;(2)古人主要在秋分之曉而非春分之夕觀察老人星,說明老人星在秋分拂曉的可見性好于春分黃昏;(3)老人星與四方風(fēng)名并見于《大荒經(jīng)》,而四方風(fēng)名尚見于殷墟卜辭,則借助觀察老人星以確定春、秋分的辦法,可能追溯到商代??梢姡洞蠡慕?jīng)》的記載與《夏小正》的記載遙相呼應(yīng)。

        老人星緯度極低,因此在北方中原地區(qū),可觀察到老人星的時間甚短,一年之中,只有在春分前后的黃昏和秋分前后的拂曉,老人星才從南方地平線上低低地升起,升起不久即墜入地平線下不復(fù)可見。老人星不容易觀察,但與老人星相鄰的參宿卻十分醒目,故古人很自然會借助參星以觀察老人星。當(dāng)參宿升上南中天時,老人星必然會隨之升上地平線,因此,每當(dāng)春昏或秋曉,只要看到參宿到了正南方,就很容易在參宿下方(南方)的地平線附近捕捉到老人星的身影,《夏小正》所謂“正月,鞠則見,初昏參中”,說的就是老人星和參星同見南方的現(xiàn)象。既然參星與老人星形影不離,以參星在古人觀象授時和宗教神話中的重要地位,唐杜氏既祠老人星,必不會置參星于不顧,《史記·封禪書》云“于杜毫有三杜主之祠、壽星祠”,“三杜主”一說頗為費解,前人對此均無解說,區(qū)區(qū)杜邑一地,何以竟至于有三處杜主祀?“三”“參”音義俱同,參星共有三星,頗疑此處的“三”字即指參星,《封禪書》此句當(dāng)斷為“于杜亳,有三、杜主之祠、壽星祠”。

        《夏小正》和《大荒經(jīng)》關(guān)于鞠星的記載表明,華夏先民觀察和祭祀老人星的歷史十分久遠。神祠歷年愈久,民愈虔信,其神愈靈,故古人雖滅人之國,卻不廢其祀,秦人祀壽星于杜縣,表明杜縣壽星祠必有久遠的歷史,必為唐杜氏世代所守之神祠。唐杜氏世代祠祀而不輟的壽星之神,必為唐國遺民被迫西遷時從東方故土攜來。子產(chǎn)稱唐人“服事夏、商”,則唐當(dāng)為一個由夏入商的古老方國,至周公東征時始為周所滅,唐人對參星和老人星的祭祀亦必定經(jīng)歷夏商,源遠流長。

        實際上,唐國與參星之間的淵源,《詩經(jīng)》中即有明證,《唐風(fēng)》為唐國之詩,其中《綢繆》一篇,即對參星再三致意: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邂逅相遇,一見鐘情,戀人良宵苦短,依依不舍之際,時間已悄然流逝,抬頭看天,三星已從東方轉(zhuǎn)至中天,毛傳云:“三星,參也?!痹撛姴粌H可以證明唐人對參星的關(guān)注,而且證明唐人確稱參宿為三星。

        《詩經(jīng)·唐風(fēng)》為唐國之詩,古人因相信叔虞所封之唐在河?xùn)|,故認為《唐風(fēng)》之唐即河?xùn)|唐國,班固《漢書·地理志》認為太原郡晉陽縣即“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鄭玄《詩譜·唐風(fēng)》云:“唐者,帝堯舊都之地,今日太原晉陽。是堯始居此,后乃遷河?xùn)|平陽。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堯之故墟,曰唐侯。”今既知周成王所滅、叔虞所封的唐國不在河?xùn)|,而在魯?shù)?,則知《唐風(fēng)》所采,當(dāng)皆為魯?shù)刂?,而無關(guān)乎河?xùn)|。由此一例,也提醒我們,《詩經(jīng)》國風(fēng)十五國,或為周初封國地理,而前人言《詩經(jīng)》地理往往據(jù)東周、春秋諸侯地理為說,由此可見,傳統(tǒng)的《詩經(jīng)》地理學(xué)實有重新審視之必要。這是題外話,且置之不論。

        回到唐祀?yún)⑿堑膯栴}。《左傳》昭公十五年周景王對晉籍談?wù)f周初分封時,周王賜給唐叔密須之鼓和大路、闕鞏之甲,“唐叔受之,以處參虛,匡有戎狄”,直稱唐叔所封之地為“參虛”,可見在周人觀念中,唐國即參星之神所憑依,這意味著唐國當(dāng)是參星神祀所在。

        《史記·五帝本紀》云:“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薄端麟[》云:“壽丘,地名,黃帝生處。”《集解》引皇甫謐云:“在魯東門之北?!眲t魯都曲阜有壽丘,此丘以“壽”為名,或與對南極壽翁老人星的祭祀有關(guān)。

        據(jù)《史記索隱》之說,黃帝生于壽丘,這當(dāng)是曲阜當(dāng)?shù)氐膫髡f,壽丘當(dāng)與黃帝崇拜有關(guān)?!洞蟠鞫Y記·帝系》云:“黃帝居軒轅之丘?!薄段宓鄣隆穭t說黃帝名軒轅。軒轅之丘,最初出自《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均載有軒轅之丘、軒轅之臺,與軒轅之丘相鄰又有軒轅之國。《海外西經(jīng)》云:

        《呂氏春秋》《新書》《淮南子》《史記》諸書將大夏與三危、扶木、雕題、交趾、流沙、幽都、狗國、人身鳥面、焦僥等四裔地名相提并論,很容易被理解為異域荒遠之地,其實,這些地名大都出自《大荒經(jīng)》。古人不了解《大荒經(jīng)》的地域范圍,因見《大荒經(jīng)》屢言海外大荒,博載殊方異類,誤以《大荒經(jīng)》為異域職方志,因此賦予其中地名以宇宙論意義,用以想象和標示非我族類的四方異域。實際上,《大荒經(jīng)》世界觀與山東地理相表里,大荒四方所及,不出今山東省周邊。諸書將“大夏”與出自《大荒經(jīng)》的四裔地名并列,意味著“大夏”當(dāng)與《大荒經(jīng)》屬于一個共同的世界觀和地理學(xué)傳統(tǒng),則大夏其地亦當(dāng)由山東周邊求之。諸書或以“大夏”為北裔之地(《呂氏春秋·為欲》、瑯邪刻石),或以“大夏”為西裔之地(《新書·修政語》),而《淮南子·堡形訓(xùn)》則謂西北方曰“大夏”,則大夏當(dāng)為綿延于山東西北方的一片廣大地域。

        《呂氏春秋·古樂》云:“伶?zhèn)愖源笙闹?,乃之阮喻之陰?!备哒T注云:“阮隃,山名?!薄叭铌湣辈灰娝麜?,《漢書·律歷志》《說苑·修文》《風(fēng)俗通·音聲》均有類似記載,但“阮隃”均作“昆侖”,另外,《左傳》成公九年正義、《世說新語·德行》引《呂氏春秋》,亦均作“昆侖”,可見今本《呂氏春秋》“阮隃”當(dāng)為“昆俞”之訛。據(jù)此,則“伶?zhèn)愖源笙闹?,乃之阮喻之陰”?dāng)作“伶?zhèn)愖源笙闹鳎酥鲋帯薄?/p>

        昆侖之所在,是學(xué)術(shù)史上一個眾說紛紜的懸案,或以為在新疆,或以為在青海,或以為在甘肅,皆以其為某座中國西部大山,實際上,昆侖最早出自《山海經(jīng)》,由《山海經(jīng)》不難定其所在?!段魃浇?jīng)》云:“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海內(nèi)西經(jīng)》:“海內(nèi)昆侖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大荒西經(jīng)》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彼詾橥簧裆?。如上所述,《大荒經(jīng)》版圖實與今山東版圖相表里,《大荒西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西山經(jīng)》所述即為魯西大野澤周邊山川與方國。這座被視為帝之下都、眾神所在的魯西神山,只能是泰山。《山海經(jīng)》中,昆侖為“帝之下都”,實為古人祭祀上帝之所,后世帝王登封泰山以祭天,即源于此。

        阮隃或昆侖既然就是泰山,則“伶?zhèn)愖源笙闹鳎酥铌溨帯痹圃?,表明大夏就在泰山附近?/p>

        《史記》之《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載二世引韓非子說,稱“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謂大禹開辟龍門,疏通大夏,將積水排泄至大海,大夏為龍門上游的積水之域。那么,龍門何在?“龍門”又見《禹貢》“導(dǎo)河章”,前人皆指為西河龍門,即今陜西省韓城市與山西省河津市之間的黃河禹門口。其實,黃河在西河龍門上下,行于兩山夾峙之間,山高谷深,水流端急,周圍地形溝壑縱橫,既不可能有亭水(壅水)之虞,更不會有泛濫之患。明乎此,則知禹鑿龍門的傳說必不會發(fā)生于西河,最初的龍門必不在西河。

        禹鑿龍門以泄洪水之說,最早見于《墨子》,其《兼愛中》篇云:

        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泒,注后之邸、呼池之竇,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東方漏之陸,防孟諸之澤,灑為九澮,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干、越與南夷之民。

        墨子提到“西河”和“冀州”,學(xué)者均以為“西河”即晉陜之河,“冀州”即《禹貢》北方冀州,因此以為墨子所述禹治水的范圍及于《禹貢》雍州、冀州之域。就地理形勢而言,晉陜間的西河,山高谷深,實非洪水泛濫之地。墨子為宋人,其所謂東、西、南、北,當(dāng)據(jù)宋國所在而言,其所謂“西河”,當(dāng)僅指商丘以西之河,而非指山陜間黃河,其所謂“冀州”,亦不必是《禹貢》的北方冀州,而可能僅指宋的北方。此可由墨子所言四方之水知之。

        “西為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渠水蓋即《水經(jīng)》渠水,又名鴻溝、蒗蕩渠,《水經(jīng)·渠沙水》云:“渠出滎陽北河,東南過中牟縣之北,……南入于淮?!贬B道元注云:“渠水自河與濟亂流,東徑滎澤北,東南分濟。”渠水與濟水一樣,皆為因黃河決堤而形成的支流,渠水由滎陽東南流,沿途分出汴水、睢水、蔡水等支流,均東南流匯入淮水。皇水蓋即黃水,《水經(jīng)·濟水注》云:“濟水又東南徑厘城東,……右合黃水,水發(fā)源京縣黃堆山,東南流,……黃水又東北至滎澤南,分為二水:一水北入滎澤,……一水東北流,……北流注于濟水?!笨梢婞S水亦出自滎澤。滎澤為黃河決溢在河南形成的澤藪,渠、皇之水皆出自滎澤,實質(zhì)上皆為黃河決口而成之泛流,墨子所謂“西為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其意蓋謂渠、孫、皇三水同出自西河的漁竇,以泄洪水,“漁竇”當(dāng)即滎澤與黃河相通的河口。然則,墨子所謂“西河”,實謂鄭州、開封一帶的河段,鄭州、開封之河,相對于宋,固可稱為西河,則墨子所言大禹治水的西境實在豫東一帶。

        “東方漏之陸,防孟諸之澤,灑為九澮,以楗東土之水”:孟諸為東方澤名,當(dāng)即《禹貢》豫州的“孟豬”,《禹貢》云:“導(dǎo)菏澤,被孟豬?!睋?jù)《禹貢》的記載,不難推見孟諸之所在,孟豬為菏澤所被,而菏澤為濟水南支所經(jīng),則孟豬必在濟水南支下游,故《淮南子·墬形訓(xùn)》云:“孟諸在沛。”漢代沛縣正在濟水入泗之處,孟諸當(dāng)即濟水與泗水交匯而成的藪澤,今其地則有微山湖,正位于宋都商丘的東方,則墨子所言大禹治水的東境實為魯西一帶。

        由上所述,可知墨子言治水地理,實以宋地為中心,則其所言北方諸水和地名,亦當(dāng)在宋境以北求之。

        “北為防、原、泒,注后之邸,呼池之竇,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防、原、泒三水不見載記,但春秋時,宋、魯之間有防地,《春秋》隱公十年,“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菅;辛未,取郜;辛已,取防?!倍蓬A(yù)注:“高平昌邑縣西南有西防城?!睗h昌邑縣在今金鄉(xiāng)縣西北,《墨子>防水或即流經(jīng)此防地之水。金鄉(xiāng)縣在宋都商丘東北,故墨子謂“北為防”;呼池當(dāng)即滹沱,為河北平原之水,歷史上曾為黃河下游支流之一;“底柱”在呼池之下,必非今三門峽的河中底柱,而當(dāng)為黃河下游地名;燕、代、胡、貉皆為東北方之地,鑿龍門以利燕、代、胡、貉,則龍門必在黃河下游北流河段,《墨子》不歸龍門于西方,而歸之北方,可見其所謂“龍門”必不在晉陜之間的西河,其所謂“西河”亦必非晉陜之間的西河。

        大禹鑿以泄洪的龍門,在黃河下游,《淮南子》亦可為證,其《時則訓(xùn)》云:“龍門、河、濟相貫,以息壤堙洪水之州,東至碣石?!焙?、濟為水名,龍門為河水所經(jīng),所謂“龍門、河、濟相貫”,其義謂河、濟經(jīng)龍門而貫通,則龍門不可能在與濟水遙不相涉的黃河上、中游,而只能在與濟水會通的黃河下游,據(jù)此實不難考見龍門之所在。

        《水經(jīng)·河水注》記載,河水在茌平縣東經(jīng)四瀆津與濟水相通:

        河水又東北流,徑四瀆津,津西側(cè)岸,臨河有四瀆祠,東對四瀆口。河水東分濟,亦日濟水受河也?!院尤霛?,自濟入淮,自淮達江,水徑周通,故有四瀆之名也。

        北魏時,黃河經(jīng)茌平縣(今茌平縣東)東而北流,濟水則在黃河以東不遠北流,四瀆津是一條在今茌平、長清之間溝通河、濟的水道,經(jīng)由這一水道,河通濟,濟通泗,泗通淮,淮通江,因此成為古代中原水路交通的樞紐,故謂之四瀆津。

        茌平黃河以東不遠即為濟水,其地古有石門?!端?jīng)·濟水注》云:“水有石門,以石為之,故濟水之門也?!洞呵铩冯[公五年:‘齊、鄭會于石門,鄭車僨濟。即于此也。京相璠曰:‘石門,齊地。今濟北盧縣故城(在今東阿縣西北)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門,去水三百步,蓋水瀆流移,故側(cè)岸也?!边@座位于今濟南長清區(qū)西南的石門,在春秋時就已存在,其始建則不知在何時。石門為濟水上的水門,與位于茌平、長清之間的四瀆口相去甚近,當(dāng)即上古時期溝通黃河與濟水的瀆口所在,亦即四瀆口的故址,由于黃河水道移徙,到北魏時,四瀆口已北移,但石門故址猶存。

        茌平、長清間這條溝通河、濟的渠道除有運河功能外,應(yīng)當(dāng)還有分洪功能。河、濟之間為兗州,兗州西為大河,東為泰山,黃河一旦決口,東為泰山所阻,排泄不暢,兗州之域即成泛濫之區(qū),兗州自古多水患,正緣于此。長清石門作為溝通河、濟的渠道,正可在黃河洪水時分流濟水,借此減輕洪水對黃河的壓力。明乎此,則知傳說中“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钡凝堥T非此石門莫屬,而禹辟龍門以泄洪水的傳說,也只能產(chǎn)生于這一地理背景,石門以上、河濟之間、泰山以西的洪水壅積之區(qū),即《禹貢》兗州之地,當(dāng)即所謂“大夏”。

        黃河由西而來,至東阿、茌平一帶遇到泰山阻擋不得不折而北流,濟水則沿泰山西麓而北流,故河、濟二水在茌平、長清間相去最近,溝通最易。茌平、長清之間溝通河、濟的水道,不管是洪水沖決,還是人工開鑿,其為禹辟龍門傳說的誕生地,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妒印吩唬骸褒堥T未辟,呂梁未鑿,河出于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保ā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郭璞注引)《呂氏春秋·愛類》亦云:“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fā),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痹谏瞎藕樗畟髡f中,龍門之外,呂梁為另一個妨礙黃河洪水排泄的關(guān)口。

        世人皆以呂梁為山西呂梁山,其與西河龍門同出于附會,不言自明?!肚f子·達生》云:“孔子觀于呂梁,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孔子一生足跡未曾及于西河,其所謂呂梁,必非山西河?xùn)|之呂梁山。《水經(jīng)·泗水注》謂彭城呂縣“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日呂梁也?!瓚覞凉p渀,實為泗險,孔子所謂魚鱉不能游。又云:懸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今則不能也”。以為即孔子所謂呂梁,在今江蘇銅山區(qū)東南五十里,今為徐州呂梁風(fēng)景區(qū),正為奪泗入淮的黃河古道所經(jīng)過。酈道元既知泗水上有呂梁,即孔子所觀的呂梁,卻又于《河水注》以河?xùn)|離石縣呂梁山為大禹治水之呂梁,明顯是為了迎合《禹貢》龍門而不得不首鼠兩端。

        了解了龍門、呂梁的真正所在,大禹治水傳說的地理背景也就昭然若揭了。魯西平原地處黃河下游,其東則為泰山,豫東河道一旦決溢,魯西平原即成一片汪洋,洪水東流無路,只能由魯中南丘陵的南北兩翼排泄,龍門與呂梁,一在泰山西麓的河、濟之間,一在徐州東南泗水之上,正為魯西洪水排泄所必經(jīng),故欲排泄洪水,必北導(dǎo)龍門、南辟呂梁,方能導(dǎo)水人海?!赌印贰妒印贰秴问洗呵铩匪龃笥龛忼堥T、辟呂梁之說,皆以龍門、呂梁為治水之要害,當(dāng)即以此為地理背景,墨子、尸子當(dāng)猶知此意。相傳既久,后世之人則早已不知龍門、呂梁之真實所在,故《禹貢》置之于西河,而龍門、呂梁之所在以及大禹治水之真義遂不復(fù)可聞。

        古史傳說猶如現(xiàn)今的地方傳說,都是在特定的地域內(nèi)流傳,以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為背景,因此,傳說中的人物和事跡盡管多出杜撰,其中的地名卻往往有著真實的地理環(huán)境為依托。大禹治水傳說只能流傳于洪水泛濫之地,其中的地名也只能求諸洪水泛濫之地。夏墟所在的“大夏”之地,為洪水傳說中位于龍門以上的黃河洪水潴積之區(qū),只能是指魯西北泰山西麓、河濟之間及其周邊易遭黃河洪水泛濫波及的古兗州之域。這一帶相對于山東地區(qū),在西北邊緣,故在東方人的宇宙觀中“大夏”被視之為西裔或北裔之地;其地洪水浩蕩,大澤廣布,有如汪洋大海,故《淮南子·墮形訓(xùn)》謂之西北方“大夏”曰“海澤”;其地為河、濟水路交通樞紐,經(jīng)濟水入河可通中原,經(jīng)泗水南下可入江、淮,來自齊地的海鹽經(jīng)此可以運往天下四方,故《呂氏春秋·本味》有“大夏之鹽”。

        最后再來看《管子·封禪》所說的“大夏”,《管子》書借齊桓公之口自言其征伐所至,西征大夏、流沙,《史記》之《齊太公世家》《封禪書》所說與《管子》同,《齊太公世家》《正義》云:“大夏,并州晉陽是也。”以晉陽為大夏所在,其說本自《左傳》昭公元年“遷實沈于大夏”杜預(yù)注,無非都是因先有唐在河?xùn)|的成見而臆斷。實際上,《管子·封禪》云齊桓公“西伐大夏,涉流沙”,將“大夏”與“流沙”并舉,正足以證明大夏不在河?xùn)|,而在魯西。秦漢以后的學(xué)者,見古書所謂“流沙”,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西垂的流沙大漠,西垂大漠肯定非齊桓公車轍馬跡所能及?!傲魃场睂乙娪凇渡胶=?jīng)》,不僅見于西方,亦頻見于北方、南方、東方,顧頡剛先生在《五藏山經(jīng)案語》一文中指出,《山海經(jīng)》之流沙不應(yīng)視為西方沙漠,實為海畔河濱常見的沙洲。沙隨水流,故謂之“流沙”。魯西豫東平原,常為黃河泛濫所波及,其地自古多流沙,至今在魯西北黃河故道還有流沙地貌遺跡,齊桓公西征所涉的“流沙”,當(dāng)即指魯西北平原因黃河泛濫而形成的沙河。齊桓公“西伐大夏,涉流沙”,流沙既在魯西,則大夏所在,從可知也。

        由上所述,可知“大夏”之“夏”,本義當(dāng)指藪澤沮洳之地,《禹貢》云:“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濰、沮會同。”“雷夏”又名雷澤,可見,“夏”有澤義,則“大夏”或即指大澤。所謂大夏,其本義或指魯西豫東之間因常遭洪水泛濫而藪澤廣布、原隰沮洳的古兗州地區(qū)。夏之名“夏”,蓋因其地處大夏。

        總之,泰山西麓、河濟之間的古兗州,既是殷商早期之所都,亦是夏墟之所在,殷因于夏,殷早期之所都亦必為夏的故墟,誠如王國維所說,夏“與商人錯處河、濟間蓋數(shù)百歲”,所以夏墟肯定不會在與殷墟遙不相及的河?xùn)|,這本是很簡單的道理。

        子產(chǎn)不愧“博物君子”之稱,所講的參、商兄弟分家的故事一定非常古老。不過,他雖然講述了一個蘊含著古老歷史記憶的傳說,卻不知道故事中的大夏和唐并不在晉地,因此錯誤地把這個傳說安插到了晉地,致使自古迄今的學(xué)者皆深信夏墟在河?xùn)|,從而給后來的歷史認知造成巨大的麻煩。其余波所及,尤其是經(jīng)傅斯年“夷夏東西說”的放大,竟至于從根本上誤導(dǎo)了現(xiàn)代的古史研究和考古發(fā)掘。

        現(xiàn)既知古書中記載的夏墟不在河?xùn)|,而在魯西,則夏墟考古就應(yīng)該將目光轉(zhuǎn)向魯西地區(qū)。傳說中的夏代,在年代學(xué)上相當(dāng)于龍山文化時期,考古學(xué)者在魯西的聊城、菏澤、濟寧等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多處龍山時期的古城遺址和眾多大汶口、龍山、岳石、殷商時期為避洪水而筑造的丘居遺址,考古學(xué)界念念不忘的夏墟,可能就在這些考古遺址中。《呂氏春秋·君守》云“夏鯀作城”,《世本·作篇》云鯀“作城郭?!保ā抖Y記·祭法》正義引)《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云:“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尚書·洪范》云:“鯀堙洪水?!滨厼橄淖妫呏?、堙洪水的傳說,可能就是源于夏人居于魯西河、濟之間壘土筑城、避水而居的歷史記憶。

        五、懷姓九宗

        《左傳》定公四年,子魚追述魯、衛(wèi)、唐之封,不僅說明了伯禽、康叔、唐叔所封之地,而且還說明了三人所鎮(zhèn)撫的族群,伯禽為“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康叔為“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唐叔為“懷姓九宗”。伯禽所封為商奄故地,康叔所封為殷墟,故其地所居之族皆為“殷民”?!皯研站抛凇?,“懷”“隗”音通,《國語·周語》云:“狄,隗姓也。”王國維認為隗姓即鬼方,鬼方即戎狄之族。《左傳》昭公十五年,晉大夫籍談對周王云:“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于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笨梢姇x地確多戎狄之族。王國維認為唐叔所受“懷姓九宗”,即西周時居于晉西北的戎狄之族,若果如此,則唐叔所封自當(dāng)在晉地。

        鬼方為殷商時入侵中國的異族,《周易》《詩經(jīng)》已見記載?!吨芤住ぜ葷吩疲骸案咦诜ス矸剑昕酥??!薄段礉吩疲骸罢鹩梅ス矸?,三年有賞于大國?!薄对娊?jīng)·大雅·蕩》云:“文王日咨,咨女殷商?!瓋?nèi)奰于中國,覃及鬼方?!币笮娌忿o、周代金文亦有征伐鬼方的記載,可見鬼方為殷、周時期一直與華夏為敵的異族。至鬼方之所在,則眾說不一,王國維《鬼方、昆夷、儼狁考》以音韻學(xué)證鬼方、昆夷、儼狁為一族之異名,并認為鬼方分布于中國西北。徐中舒《再論小屯與仰韶》據(jù)《禮記》等書紂脯鬼侯,《史記·殷本紀》等作“九侯”,“鬼”“九”通,認為鬼方即《左傳》九州之戎,亦即居住于洛陽附近的陸渾戎,其勢力范圍則北至太行,南至三涂,東至陽城、太室,西至荊山、終南。王玉哲《鬼方考》則認為鬼方與儼狁為二族,在岐周以西者為儼狁,鬼方則指進據(jù)中國之戎狄,春秋時與晉國屢有交涉的娩姓之狄亦即隗國,即鬼方之后,其地在晉南。實際上,自商至西周以迄春秋,戎狄民族橫行諸夏之間而不恒厥居,故鬼方之所在亦不必拘泥于一地,唯鬼方之為戎狄民族,則可斷定。

        其實,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上古時期魯北地區(qū)就有鬼方或隗姓之族居住?!洞蠡谋苯?jīng)》云:“有人一目,當(dāng)面中生一目,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蓖鯂S認為,“威”“畏”“鬼”皆一字之變,金文“或”即“鬼”字,因鬼、女二字皆象人跪形,形極相似,故“或”字變而從“女”作“威”,虢叔鐘“鬼”即作“威”。然則,《大荒北經(jīng)》謂一目國威姓,即等于說一目國為鬼姓,亦即鬼方。《海內(nèi)北經(jīng)》云:“鬼國在貳負之尸北,為物人面而一目?!币笮娌忿o皆以“方”稱國,“鬼國”就是鬼方,鬼國的形象“人面而一目”,其實就是一目國。古人將鬼方想象為“一目國”,大概正如古希臘人將野蠻人想象為獨目巨人,旨在形容野蠻民族的兇猛強悍,令人驚怖。

        《大荒經(jīng)》所記地域相當(dāng)于今山東省版圖,《大荒北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所記方國和景觀皆在魯北,鬼國在《大荒北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中均處于西北隅,表明鬼方實居于魯西北。

        前人不明《山海經(jīng)》版圖范圍僅限于齊魯之域,見《大荒北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記載有鬼國、戎狄、犬戎,又因后世戎狄之患多見于西北秦、晉邊陲,故認為《山海經(jīng)》西北隅已遠及于西北邊陲。實則,據(jù)《春秋》《左傳》記載,春秋時,戎、狄橫行齊、魯、宋、衛(wèi)之間,邢、衛(wèi)因為戎、狄入侵而不得不遷都,即使國力強盛如齊國,亦數(shù)度遭受戎、狄的侵犯??梢?,直到春秋之世,魯西北尚為戎狄所盤踞。《山海經(jīng)》所記載的居于西北海外的鬼國和一目國,即魯西北的戎狄之族,不必遠求之于中國西北。

        春秋早期,齊、魯、宋、衛(wèi)之間常有戎人出沒,《春秋》隱公二年:“二年,春,公會戎于潛?!?,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隱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被腹辏骸肮叭置擞谔啤6?,公至自唐?!鼻f公十八年:“夏,公追戎于濟西。”莊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睗撛诮駶鷮幨形髂?,唐即在今魚臺的棠邑,曹在今定陶,楚丘即在曹附近,這幾個地方均在魯西,其中,魯公與戎人盟會的唐,當(dāng)即唐叔所封之唐,可見,周初唐叔所封之地正屬于戎狄出沒之域,其所分之民“懷姓九宗”即居住于魯西的戎族,懷姓亦即隗姓。

        魯西為隗姓所居,可由《大戴禮記·帝系》篇的記載得以佐證:

        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chǎn)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泯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chǎn)顓項。顓頊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產(chǎn)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產(chǎn)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產(chǎn)陸終。陸終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聵氏,產(chǎn)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啟其左脅,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篯,是為彭祖;其四曰萊言,是為云鄶人;其五曰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ノ嵴?,衛(wèi)氏也;參胡者,韓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鄶人者,鄭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連者,楚氏也。

        此文所述黃帝及其子孫所居之地,均在魯、豫之域,且大都見于《大荒經(jīng)》:

        1.黃帝居軒轅之丘:如上所述,軒轅之丘又見《大荒西經(jīng)》,其地在魯西大野澤畔。

        2.青陽居詆水:青陽即少嗥,少嗥之后郯國、莒國皆居于沂水流域。秦為贏姓,亦為少嗥之后,秦祖曰大費,當(dāng)因居于費而得名,費即今費縣,亦在沂水流域。詆水當(dāng)即沂水。

        3.昌意居若水:《海內(nèi)經(jīng)》云:“南海之內(nèi),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庇衷疲骸傲魃持畺|,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鄙w即《帝系》所本?!逗?nèi)經(jīng)》為《大荒經(jīng)》的一部分,其中場景多在“西南海”“南?!?,所述為大荒世界西南隅景觀,在地域上相當(dāng)于魯西南。

        4.昌意娶于蜀山氏女生顓項:《海內(nèi)經(jīng)》謂顓頊之母為淖子,郭璞注引《世本》云:“顓頊母,涸山氏之子。”郝懿行云:“濁、蜀古字通,濁又通淖,是淖子即蜀山子也。”蜀山氏蓋以地為氏,其地曰蜀,亦作濁、淖?!洞蠡奈鹘?jīng)》云:“大荒之中,有三澤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薄叭住睘槿齻€蟬聯(lián)相通的沼澤。三淖載于《大荒西經(jīng)》,其地當(dāng)在魯西。顓頊之母淖子,當(dāng)即因居于三淖而得名。顓項之母又名蜀山氏,《春秋》成公二年:“公會楚公子嬰齊于蜀?!笔駷轸斠兀蹲x史方輿紀要》卷三三濟寧州汶上縣西南四十里有蜀山,今其地為獨山湖,與微山湖、昭陽湖、南陽湖三湖相通而統(tǒng)稱為南四湖,顓頊的母族蜀山氏當(dāng)即居于今微山湖一帶,三淖當(dāng)為今南四湖在上古時期的前身。

        5.顓頊娶于滕氏,滕氏當(dāng)即春秋時滕國所封,在今南四湖東岸,今其地有滕縣。

        總之,顓頊一支除青陽居于魯東南外,其他均居于魯西大野、泗水之濱。顓頊生老童,老童生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亦當(dāng)居于魯西。陸終氏娶鬼方氏生六子,即昆吾,衛(wèi)氏所出;參胡,韓氏所出;彭祖,彭氏所出;云鄶人,鄭氏所出;曹姓,邾氏所出;季連,楚氏所出。這幾個氏族,衛(wèi)氏蓋即后來衛(wèi)國所封,其地在豫東河濟之間;彭祖即彭國之祖,都彭城,即今徐州;邾氏蓋即邾國,在今鄒縣,可見。顓頊一族發(fā)祥地,其地不出魯西、豫東、蘇北一帶。

        陸終娶于鬼方氏,鬼方與陸終為姻,其地當(dāng)相鄰,則鬼方氏居地必在魯西及其周邊。陸終所娶鬼方氏之妹名叫女聵氏,“聵”“隗”音近,女聵氏蓋即隗姓,亦即威姓、懷姓??傊?,《帝系》的記載表明,上古時期魯西豫東一帶確有隗姓的鬼方一族居住。

        《春秋》《左傳》的記載表明,直到春秋時期,魯西豫東一帶猶有隗姓的狄人。

        晉國驪姬之亂,公子重耳(晉文公)出奔在狄,《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狄人伐唐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盾。將適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后嫁。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處狄十二年而行。過衛(wèi),衛(wèi)文公不禮焉”。狄人伐唐咎如虜其二女叔隗、季隗,則唐咎如為隗姓之族。那么,唐咎如居地在何處呢?這可由重耳出奔路線推斷。重耳由狄適衛(wèi),是在魯僖公二十三年前后。據(jù)《春秋》《左傳》記載,魯閔公二年(前660)狄伐衛(wèi),衛(wèi)遷于曹地楚丘,魯僖公三十一年(前629),狄再侵衛(wèi),衛(wèi)遷于濮陽帝丘,則魯僖公二十四年(前636),衛(wèi)當(dāng)居于曹,即今山東定陶附近。公子重耳由狄過衛(wèi)而赴齊,則其所居之狄當(dāng)在定陶以西,即魯西、豫東之間,這一帶在春秋早期正為狄人橫行之域,《左傳》隱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伯于楚丘?!背鹪诓?,可見春秋時今定陶一帶確有戎狄出沒,隗姓的唐咎如一族狄人所居當(dāng)在附近,這說明,直到重耳奔齊的魯僖公二十四年,魯西豫東之間仍有隗姓狄族居住。

        實際上,直到魯宣、成公之際,隗姓的唐咎如一族還居于衛(wèi)地。據(jù)《左傳》記載,魯宣公十五年(前594),“晉師滅赤狄潞氏”;十六年(前593),“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魯成公三年(前588),“晉郄克、衛(wèi)孫良夫,伐唐咎如,討赤狄之余焉,唐咎如潰”。至此,春秋以來肆虐中原齊、晉、宋、衛(wèi)之間的赤狄一族終被肅清。清華簡《系年》云:“周惠王立十又七年(魯閔公二年,前660),赤翟王留吁起師伐衛(wèi),大敗衛(wèi)師于曩,幽侯滅焉,翟遂居衛(wèi)。”可知魯宣公十六年晉人所滅的赤狄留吁即魯閔公二年入衛(wèi)之狄。唐咎如為赤狄的殘部,魯成公三年被晉郄克、衛(wèi)孫良夫聯(lián)軍所滅。此前的魯成公二年六月,晉郄克、衛(wèi)孫良夫剛帥晉、衛(wèi)、魯、曹諸國聯(lián)軍伐齊,戰(zhàn)于鞌(在今濟南),大敗齊人。據(jù)此可以推斷,成公三年晉郄克、衛(wèi)孫良夫討伐唐咎如之戰(zhàn),當(dāng)在衛(wèi)地附近,即在魯西豫東一帶。唐咎如所居,前人或以為在今山西太原市一帶,或以為在今河南安陽市附近,都未免求之太北。晉、衛(wèi)聯(lián)軍滅唐咎如之前,已于魯宣公十五年和十六年先后滅掉赤狄潞氏、滅赤狄甲氏及留吁,唐咎如是赤狄一族最后的殘余,其兵力當(dāng)不至于太強大,若其地在晉國附近的太原或安陽,以當(dāng)時晉國軍隊之所向披靡,欲剿滅之實無需假于外援(前此滅潞氏、甲氏和留吁之戰(zhàn),都是晉國軍隊獨立作戰(zhàn)),而此戰(zhàn)之所以有衛(wèi)國軍隊參加,正可見唐咎如去衛(wèi)國不遠,久為衛(wèi)國之患,故晉、衛(wèi)聯(lián)軍乘伐齊之戰(zhàn)的余勇而一舉肅清之。

        綜上所述,可見從商周之際直到春秋中期,魯西豫東一帶有隗姓的狄人居住,唐叔所分的“懷姓九宗”蓋即其九個部落,故唐叔分有“懷姓九宗”,并不足以證明唐叔封于晉地,反倒可為唐叔封于魯西之一證。

        結(jié)語

        尋找夏墟,是古史重建的基本問題,也是考古學(xué)的熱點問題。要尋找夏墟,必須以古書中關(guān)于夏墟的記載為依據(jù)。《左傳》定公四年叔虞“封于夏虛”之說,是先秦文獻中唯一一次關(guān)于夏墟的明確記載,這一記載又有同書關(guān)于叔虞封于唐國、居于大夏的記載相印證,故素為考古史者所重。叔虞為晉祖,而晉居河?xùn)|,因叔虞封于夏墟而推定夏墟在河?xùn)|,可謂順理成章,故漢晉間學(xué)者即據(jù)此而斷定堯、舜、禹之都皆在河?xùn)|,河?xùn)|夏墟之說因此著為定論,難以動搖?,F(xiàn)代學(xué)者盡管不再像古人那樣輕信古書,對古書中所載上古史跡不加辨析、照單全收,但對于河?xùn)|夏墟之說卻深信不疑,古史學(xué)者據(jù)其論夏王朝的地望,考古學(xué)者據(jù)其求夏都之遺址,李濟在1920年代發(fā)起夏墟調(diào)查,即從晉南開始。

        精品在线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 欧美 综合 在线 精品| 一品二品三品中文字幕| 免费在线亚洲视频| 天堂视频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三级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乱码| 人妻中文字幕日韩av|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91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视频|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网站|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老熟妇|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 无码人妻系列不卡免费视频| 麻豆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在线观看| 午夜人妻久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美女超薄透明丝袜美腿| 日韩av一区二区不卡在线| 中文字幕无线码免费人妻| 国产成人亚洲不卡在线观看|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乱子| 国产三级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情侣自拍在线视频| 风韵多水的老熟妇| 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视频 | 精品国产夫妻自拍av| 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 毛茸茸的中国女bbw| 国产亚洲曝欧美不卡精品| 一二三区亚洲av偷拍|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