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朝翎
現(xiàn)實中很多企業(yè)的業(yè)績會階段性暴漲,不斷拿到好結果,但這種狀態(tài)往往難以持續(xù),通常增長一兩年就會遇到瓶頸,很難突破。原因就在于,在業(yè)績增長過程中,人的能力沒有相應提升,人均產能也沒有明顯增長。所以當外部環(huán)境不再利好,競爭加劇,內部的管理幅度也達到邊界時,業(yè)績增長自然就會遇到瓶頸。因此,要想業(yè)績持續(xù)增長,就必須提升人的能力。本章會從如何輔導員工、如何激活老員工、怎樣培養(yǎng)接班人,以及制定用人制度等方面為大家分享如何提升人的能力。
員工的成長是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之一,只有員工成長了,我們的工作才能輕松,業(yè)績才能做好。
在我們發(fā)展的過程中,為了讓新員工快速成長,獨立跑業(yè)務,我們不僅有標準的業(yè)務流程、系統(tǒng)的入職培訓,還有專門的輔導方法,我們稱之為輔導十六字方針——我干你看,我說你聽,你干我看,你說我聽。這套輔導方針在阿里人才、技能的復制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時至今日依然是阿里輔導員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分析探討一下輔導十六字方針及其應用心法。
管理者要先把工作為員工干一遍,員工在旁邊細心觀察。為什么要先干而不是先說呢?首先,在大多數(shù)狀況下,人是因為看見所以相信的,也就是必須要讓他看到結果,他才會信服你,才會覺得你說得對。其次,如果沒有實際經歷過,說得太多,員工腦子里其實沒有場景化,他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就很難有深刻的理解。
因此,一定是先干了再說。干了,拿到結果了,員工腦子里才會有感覺,才會覺得這個老大是優(yōu)秀的,這個方法是對的,才愿意學。
在這一步中,管理者要把輔導內容的完整流程演繹一遍,讓員工看到全部流程,不能漏掉關鍵步驟。如果步驟不全,員工自己在做的時候遇到這些遺漏的步驟就不知道怎么做了。在過程中的關鍵點上要著重示范,加深被輔導人的印象。最后,整個流程要拿到最終結果,只有拿到結果,整個流程才完整,只有拿到結果,員工才會有信心。不然員工就會有疑問:“連老板都做不成的事,我怎么可能做到?”當然有同學會問:“高管也要這樣做嗎?跨領域或自己不懂的板塊也要這樣做嗎?”答案是肯定的。只不過不一定要實際去做,而是采用訓練模擬的方式,上級管理者把自己認為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來,通過場景代入,模擬真實場景,帶員工走一遍。我們提出干的步驟和方法,并解釋其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就像諸葛亮的錦囊一樣,碰到什么樣的問題就拿出相應的錦囊。因為作為上級你會看到員工看不到的地方,了解他不知道的事情,需要通過這樣的場景模擬讓員工真實地看到這些盲區(qū)。
做完之后再讓員工重復一下我們的方法,并提出自己的思考。這個步驟必須有。不要覺得大家都在點頭,就都懂了,只有讓他重復,我們才能知道他到底有沒有理解。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味道對了”。最后,我們根據(jù)他的表述和理解給出反饋。
講到這里,有人會問:“基層輔導可以這樣做,對高管的輔導可能不行吧?因為沒有這么多機會?!逼鋵崒Ω吖艿妮o導也是這樣,只不過,在對高管的輔導里,并不是實地去干,而需要模擬一個場景,我們在場景中提出干的步驟和方法。為什么是我干你看,不是我做你看呢?因為干更通俗,更接地氣,更有力度。
管理者要結合剛才干的事情,對其中的思路和關鍵點進行總結解釋,消除員工的疑惑。因為員工在觀察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疑惑,比如為什么老板在講話的時候,客戶會認真聽,我講的時候客戶就不耐煩?老板為什么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嘮閑嗑,很少介紹產品,卻能成交,而自己很詳細地介紹產品,客戶卻很煩?
這些都是新員工在現(xiàn)場會出現(xiàn)的困惑和疑問,這些都是需要管理者解決的,也就是管理者要解決員工的疑惑。當然還有一些員工注意不到,但卻能左右客戶成交的關鍵或細節(jié)也需要管理者為員工總結,讓員工以后自己在做的時候要注意。這一步一定要快,要趁熱打鐵,比如拜訪客戶,一出客戶的大門就要立即開始。因為這個時候是印象最深、體感最強的時候,過了一會兒體感沒了,再做就晚了,員工就會沒有感覺,也想不起來之前的疑問了。
簡單來說就是當管理者自己干一遍,并進行總結和解惑,員工明確了流程、關鍵點和注意事項后,就需要讓他自己干一遍。很多時候,腦子學會了,身體還不會,所以必須要讓他自己動手干一遍,把管理者輔導的步驟、動作實踐一下,檢驗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學會了。只有干了,拿到結果了,才能證明學會了。
員工在干的時候,管理者要在旁邊觀察和記錄,他做得好的、不好的都要進行記錄。
等員工自己干完一遍之后,經歷過實際應用,他會有新的感受和疑惑。這時,就需要讓員工把自己的感悟和管理者的輔導內容進行對比,想想這次實踐中有什么新的理解和頓悟,取得了什么效果,還有哪些內容是不大明白的。管理者除了解決員工不明白的地方外,還要把剛剛記錄的內容反饋給員工,讓他明白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真實的樣子,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哪些做得不對的地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應該如何提升。通過這樣的總結與反饋,最終除了讓員工學會這些流程與動作外,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明白工作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只有明白原理,才能舉一反三,應對業(yè)務過程中的各種變化。
當然這些輔導內容與總結最好讓員工以文字的形式寫進日報。阿里的這個輔導十六字方針,在一線業(yè)務中有一個具體的制度——陪訪制度,也被稱為“Double Call”。我們規(guī)定,主管每周至少要陪一名銷售拜訪客戶(主管本身只管團隊,不跑業(yè)績),在實戰(zhàn)中幫助員工解決疑難問題,使其快速成長。
陪訪制度分成以下4步。第一步,先陪訪。主管要親身示范,和客戶溝通一遍,員工在旁邊看著。第二步,拜訪結束之后,主管結合陪訪過程,把跟客戶溝通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告訴員工。有了實際陪訪之后,再進行總結,員工就容易恍然大悟,明白其中的道理。第三步,再陪訪。主管充當觀察者,觀察員工在跟客戶溝通時的動作,哪些動作被遺忘了,哪些動作需要改善,哪些動作值得表揚,主管要把這些一一記錄下來。等客戶拜訪結束之后,從客戶那里一出來,就立馬需要進行第四步——再總結。這次是讓員工先進行自我總結,把剛剛跑客戶的真實體感告訴管理者,比如員工可能不知道如何挖掘客戶的需求,如何切入產品介紹,對產品的理解還不夠,不能很好地向客戶進行宣導。這時,主管要結合員工的自我總結和在第三步記錄的重點內容,對員工的總結進行反饋,幫他指出提升的關鍵點在哪里,應該怎么解決。如果員工本身學習能力還可以,通過這樣幾次循環(huán)以后,很快就可以把他培養(yǎng)成一個成熟的員工。
以上就是輔導的十六字方針——我干你看,我說你聽,你干我看,你說我聽,以及具體應用。看起來很簡單,但每次我在跟學員分享時,學員都表示理解,回去落實的時候很多都做不好。后來我分析了一下,背后的原因是他們沒有領會其中的心法,執(zhí)行過程中沒有走心。下面,我總結十六字方針在落實時常用的5個心法。
有些管理者在輔導員工的時候也會采用陪訪的方式,自己先做一遍,或演示一遍流程,其實大致的流程在前期培訓的時候員工就已經知道了。管理者的演示除了示范流程之外,更重要的是補充流程中的細節(jié)。
比如我們在銷售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同樣的話術,有的人說出來可以得到客戶的認可,有的人說出來卻不能得到客戶的認可。同樣的話術,不同的人說,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一樣的結果呢?原因又是什么呢?
如何讓客戶信任我們的產品和我們自己,這就需要管理者為員工剖析其中的細節(jié)。第一,面部表情。如果我們的面部表情沒有配合我們的話術,是沒有感染力的。第二,語音語調。通過我們的聲音高低突出重點。第三,手勢動作。從生理上,人的注意力會更集中于動的東西上。所以有效的手勢動作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突出重點。大家想想在演講過程中,好的演講者是一定會用手勢的。第四,感情。我們在講解過程中,有沒有感情,有沒有站在客戶的角度詮釋我們的產品,有沒有詮釋我們公司的理念,這些其實是很重要的。當然,話術也很重要,可是我們要把話術放到最后。
銷售精英在講解的時候會激發(fā)客戶的感情,讓整個介紹更生動,所以更容易獲得客戶的信任。新銷售在講解產品的時候通常沒有這些感情、語音語調的變化,都是照本宣科地背稿子,自然得不到客戶的信任。
要想讓新員工快速成長,除了通常的流程、話術之外,還要深入關鍵細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快速幫助員工成長。
很多管理者在輔導新員工或者在編撰說明書時,往往只說具體的操作方法,但很少會說背后的原理。業(yè)務場景是千變萬化的,如果只學了具體方法,不知道背后的原理,那么當場景發(fā)生變化時,員工還會遇到問題。
比如演講中之所以需要手勢,是因為手勢可以集中聽眾的注意力。但如果不告訴演講者這個原理,只說演講的時候要有手勢動作,那他很可能會在不必要的地方用手勢,效果反而不好。所以,在輔導的過程中,除了細節(jié)和操作之外,我們要在“我說你聽”和“你說我聽”環(huán)節(jié),直接講解和引導員工發(fā)現(xiàn)技能背后的原理,讓他們能夠做到舉一反三。
有些管理者輔導員工的時候容易心急,當員工學習速度慢的時候就會批評他們?;蛘咴诳蛻裟抢锱阍L的時候,客戶突然問了一個疑難問題,員工在回答時有些磕絆,也會打斷員工發(fā)言,搶著回答。其實,無論是在現(xiàn)場,還是在公司,員工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內心多多少少都是有些不自信的。如果我們急于批評或打斷他們,會挫傷他們的信心,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在輔導員工的時候一定不能著急。
如果是在公司里,我們可以先了解我們跟員工之間的認知差在哪里,很多時候,員工學習得慢,是因為我們跟員工之間有一定的認知差,他們無法理解我們的話,所以要先解決認知差再進行下一步的輔導。
如果是在客戶那里,不管員工回答得如何,哪怕特別糟糕,我們也要沉住氣,不要搶著發(fā)言,要等到員工發(fā)言結束,和客戶談到一個節(jié)點時再介入,對員工的發(fā)言進行總結,提煉糾偏并查漏補缺,比如可以說:“××總,我總結一下剛剛××的發(fā)言,主要是這幾點……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這樣的……除此之外,還有這幾點……”這樣客戶就不會覺得我們的員工有問題,只不過是理解的問題。員工在沒被挫傷心態(tài)的前提下,還能認識到正確的表達方式應是什么樣的。
當然,很多員工之所以會在客戶面前說錯話,是因為緊張。事實上,很多時候員工之所以緊張,是因為員工對工作不熟悉。管理者要讓員工不斷練習,提高熟練度,最終達到熟能生巧。
剛剛我們講到管理者和員工之間存在認知差,所謂的認知差,是由于我們跟員工的過去經歷、思維方式、內心想法不同而產生的。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樣輔導效果自然會降低。所以我們在輔導的時候,要了解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要用他們的語言說出解決方案,避免說他們不知道的詞語(部分管理者喜歡用一些別人沒聽過的詞語顯示自己的專業(yè),這是不對的),這樣員工就比較容易理解。當然,我們也要讓員工了解我們的風格,這樣我們在交流的時候就不會因為說重了,引起情緒上的沖突,說輕了又引不起足夠的重視。管理者在做輔導時,也要關注彼此之間的信任程度,不是對所有員工都能說重話,或直接批評。
在輔導過程中,假設已經教會了某一個人,但是這個人在教其他人的過程中,還可能出錯,這種就是信息的衰減,這會導致信息出現(xiàn)偏差。
所以在做輔導的時候,管理者要在旁邊盯著,盯輔導過程的每一個細節(jié),這樣才能避免信息衰減。我在做阿里鐵軍全國總經理的時候已經很忙了,但每個月還是要抽時間去一線看看實際情況。
最后,輔導成功與否百分之八十取決于輔導者本身而不是被輔導者。員工是組織最大的財富,只有輔導員工,讓員工成長,組織的效率才會提升,管理者才能更高效地拿到結果。無論多忙,都要留一部分時間用于輔導員工。
總而言之,輔導十六字方針是:我干你看、我說你聽、你干我看、你說我聽。在一線的應用是陪訪制度,先陪訪,主管親身示范。做總結,主管就客戶溝通方法和注意事項進行總結。再陪訪,主管觀察并記錄員工的表現(xiàn)。再總結,讓員工自我總結,主管根據(jù)記錄給予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