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其實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別人給她提建議的時候,她會認真聽,但具體怎么做就看她自己了——有一天,孩子們的午飯中有蘑菇,豆豆不愛吃蘑菇,我就勸說道:“咱們就吃一口,嘗嘗什么味道,不好吃就不吃了。”只見她先把蘑菇放進了嘴里,然后自己掐著脖子“啊啊啊”地從椅子上倒了下去,能夠感覺到她是在演戲,我也就陪著她一起演起來,用驚訝的聲音問她:“豆豆你怎么了?”豆豆聽到我問她的話以后,就重新坐在椅子上,用筷子戳著蘑菇說:“豆豆吃了毒蘑菇暈倒了,你看我說不讓她吃吧?!蔽倚χ鴮λf:“好看的蘑菇才有毒,你看這個蘑菇一點都不好看,沒有毒?!彼伎剂艘粫?,又拿了一個蘑菇放進了嘴里,邊嚼邊說:“好看的蘑菇才有毒,這個蘑菇?jīng)]有毒?!蔽乙贿呅σ贿吙粗龁枺骸叭缓竽??”豆豆就接著說:“從今以后豆豆就開始吃蘑菇啦!”最后還沖我美美地笑了一下,瞬間,我感覺自己被她“萌”化了,忍不住上去抱了抱她:“豆豆你太可愛了,你看你現(xiàn)在也能吃蘑菇了,真棒,加油,把蘑菇都吃完??!”豆豆美滋滋地對著我點了點頭。
其實豆豆最初就是不想吃蘑菇,用演戲的方式告訴我這個蘑菇是不好的,沒想到我也跟著她演起來了。放學(xué)時我把這段故事講給了媽媽聽,當(dāng)豆豆媽媽聽到豆豆掐著脖子倒在地上的時候,非常震驚地對著豆豆說:“你要干嗎呀?”我馬上把那之后發(fā)生的事情說了一遍。我看到媽媽的表情有點不自然,于是接著說:“看我們豆豆多可愛,今天還把蘑菇都吃完了,說以后開始吃蘑菇了,有進步了呢!是不是?”豆豆在旁邊靦腆地笑著點點頭。
豆豆平時有很多的想法、行動與其他孩子不一樣,但她一直都有自己的方式和喜好,有些時候也非常在乎別人對她的看法。因為一直以來的“不一樣”讓她聽到的批評比表揚多,所以我也開始注重與豆豆媽媽的溝通。例如,豆豆喜歡畫畫,就請媽媽多傾聽豆豆講述畫里的故事,多與豆豆交流,多表揚她豐富的想象力等。
在與家長的共同努力下,豆豆與班里小朋友們之間的互動頻繁了起來,能夠與小朋友們一起玩。我們班級在餐前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點歌”活動,小朋友們可以點自己喜歡的歌曲,然后站在前邊給小朋友們唱,小朋友們都非常喜歡這個環(huán)節(jié),甚至還有要求當(dāng)伴舞的。豆豆每次一聽到有這個環(huán)節(jié),馬上搬著椅子坐好,等待著自己點歌,她第一次點的歌是《卡路里》,歌曲很歡快,這首歌馬上在班級火起來了,但因為歌詞非常多也很難記,班里只有她一個人能唱,所以每次小朋友們都會點名讓豆豆唱這首歌,有的小朋友還跟豆豆商量能不能給她伴舞。就這樣,豆豆身邊開始有了很多好朋友。印象最深刻的是豆豆拿著麥克風(fēng)站在小朋友們面前,高興地看著周圍想要給她伴舞的小朋友們,那一刻我知道她的心里肯定非常高興。就這樣,班級活動逐漸搭建起了豆豆與小朋友們之間溝通的橋梁,加上豆豆本身就很關(guān)心身邊的人,誰傷心了、受傷了,或者是難過了她都會去主動詢問,慢慢地她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了。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不只是豆豆,我們身邊還會有一類孩子,他們在人群中顯得很安靜,不會“咋咋呼呼”的,也從不主動去表達感情,當(dāng)你非常熱情地接近他們的時候,他們會很防備地看著你,當(dāng)你表揚他們的時候,他們會非常靦腆,表面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內(nèi)心卻是非常激動的,甚至有時第二天和家長溝通的時候,老師們才知道表揚的話能讓孩子如此高興。而恰恰就是這一類的孩子,他們不爭不搶,也不會主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感覺是看淡了所有的事情,所以也往往容易被老師忽視。
面對不同類型的孩子,我不急于讓他們馬上接納我或是去改變他們,而是先觀察,不僅從觀察到的外部特征進行分析,而且要逐漸挖掘他內(nèi)心的想法,他的自主性、主動性,給他們適應(yīng)、接納的時間,更加有耐心地站在他們的身邊陪伴著。我相信,只要有一個合適的契機,每個孩子都能夠發(fā)光。
(中國兒童中心實驗幼兒園 董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