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業(yè)生
(蚌埠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1867—1894年《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分為三卷出版,剩余價值是《資本論》的中心,而作為全書指導性的基本思想則是唯物史觀,徹底批判了當時社會的資本主義,也為當代學者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提供了諸多主題。在《資本論》中,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做出了揭示。20世紀中葉以來,國內外學者對于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動趨勢是否是處于上升趨勢這個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與探討,另外,對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研究也涉及到關于資本有機構成理論中計算方式與計算范圍的改變,以及處于經濟宏觀層面下人員就業(yè)、產業(yè)結構、財富分配、利潤率等新的問題。但這些研究在哪些方面全新發(fā)展了當代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則需要時間來重新定義和審視。
馬克思認為,資本有機構成具體表現(xiàn)為不變資本(C)與可變資本(V)兩種形式,資本的有機構成可以從價值、物質兩個方面來進行考察,即價值構成和技術構成。從物質方面來看,資本構成表現(xiàn)為在某一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的總體數(shù)量和使用這些生產資料時所需要的勞動力數(shù)量之間的比例關系。而從價值層面來分析,資本構成表現(xiàn)為生產資料價值和勞動力價值之間的比例[1]。資本價值構成決定了資本技術構成,所以,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會有部分反映到資本技術構成上面。馬克思將資本的有機構成定義為:資本技術、資本價值之間相互決定、反映的關系,并用公式C:V來表示。如一家服裝廠以100萬投入服裝生產,購買生產機器、原材料為90萬,雇傭勞動力為10萬,那么資本有機構成為9:1。而又因為生產機器、原材料不會創(chuàng)造價值,只是等價轉移價值,所以,稱為不變資本,用字母C(constant capital)來表示;而雇傭的勞動力,由于其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也能夠使價值增值,所以,被稱為可變資本,用字母V(Variable Capital)來表示。馬克思用來衡量資本有機構成的基礎就是資本價值構成,并用公式C/V來表示他們之間的計算方式,為后來國內外學者研究、計算資本有機構成提供了途徑。近來年,資本有機構成的計算公式被中外學者進行了拓展,為當代資本有機構成的計算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途徑。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建立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是當代了解政治經濟學當中關于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口相對過剩、社會資本再生產、平均利潤、絕對地租等基本問題的重要理論依據(jù)。既然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由資本技術構成所決定,那么這個國家資本有機構成的差別,則是由這個國家中不同發(fā)展時期、不同生產部門,生產技術水平之間的差異所決定。但一般學者研究考察的資本有機構成是以一個生產部門或一個國家的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來作為衡量標準。隨著時間的變化國家或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會呈現(xiàn)出不斷升高的趨勢,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因素則是因為資本家為獲得更多的利益,在激烈的經濟競爭中擊敗對手;為提高生產質量和生產勞動率,會不斷改進生產技術,采購新的生產設備。
當生產勞動率提高,意味著采用相同的原材料,會創(chuàng)造出比以往更高的經濟價值,同時資本技術構成也會相應提高。而資本技術構成的任何一點細微變化都會反映在資本價值構成上,所以,資本技術構成、資本價值構成、資本有機構成三者之間相互促進和發(fā)展。
應該如何區(qū)分資本技術構成、資本價值構成、資本有機構成三者之間的關系,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探討。
1.對于資本考察的角度不同
從物質形態(tài)方面來考察,是資本技術構成;從價值形態(tài)方面來考察,則是資本價值構成;從資本價值構成和資本技術構成之間的關系來看,則是資本有機構成。
2.內容方面的差異
資本的價值構成是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比例;資本的技術構成則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而資本有機構成則是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的同時,又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2]。
自18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共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工廠手工業(yè)轉變?yōu)闄C器大工業(yè),以機器取代人力,使經濟的發(fā)展速度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趨勢,經濟的騰飛對人類社會有著深刻影響。18世紀末,瓦特發(fā)明蒸汽機,以機器化生產方式代替手工業(yè)生產方式,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紀末,第二次科技革命在電力被發(fā)現(xiàn)和使用的基礎上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推動各種新興科技發(fā)展,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無論是規(guī)模、深度還是影響度都遠超前兩次科技革命。前兩次科技革命解放了勞動力,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則解放了人們的思維,新的技術,新的生產方式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發(fā)展的同時,也讓資本有機構成發(fā)生巨大變化。特別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資本有機結構中可變資本所占比例提高,但資本有機構成卻沒呈現(xiàn)出升高的趨勢[3]。
1.當代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在發(fā)展中國家的特點
農村手工業(yè)和城市現(xiàn)代工業(yè)矛盾并存屬于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結構中的最大特點,這是由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特殊性所決定的,在與發(fā)達國家相比較,發(fā)展中國家無論是在經濟基礎實力還是科技競爭方面都存在諸多差距,對于依靠重工業(yè)來發(fā)展粗放型經濟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其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長期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并且相對來說在發(fā)達國家中,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yè)終歸只在少數(shù),在實際生產中手工勞動力增多,從而導致生產手段與勞動力之間比例失調,生產力過剩。但在資本有機構成中,不變資本所占比例依舊是大于可變資本,所以,仍呈現(xiàn)出如馬克思所說升高的趨勢。
2.當代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在發(fā)達國家中的特點
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發(fā)達國家中,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領域遙遙領先于發(fā)展中國家,由于美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走在前列,所以,在信息技術領域方面占據(jù)極大優(yōu)勢。隨著科技進步,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發(fā)達國家的資本有機構成正呈現(xiàn)出緩慢下降的趨勢,在信息、科技等多方面的推動下,促使發(fā)達國家產業(yè)結構發(fā)生巨大調整,實現(xiàn)了由物質能源向信息技術生產方面的轉變,而依靠知識、信息、技術等作為生產方式的發(fā)達國家,資本有機構成中的不變資本在總資本中所占比例也在逐步減小。在當今信息科技高度發(fā)展的基礎上,世界上各個國家都開始注重對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和教育,以期實現(xiàn)人工勞動向智能AI的轉變。而在發(fā)達國家中,從事腦力勞動的科研人員數(shù)量已經超過了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動者,越來越多的科技因素注入現(xiàn)代化生產機器中,半智能化、智能化的生產器械,解放了大量勞動力,所以,發(fā)達國家中的資本有機構成呈現(xiàn)出下降的趨勢[4]。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沒有表明對資本有機構成的具體測算方法,因此,對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核算范圍,馬克思沒有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而近代中外學者在對馬克思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深入研究中,對于馬克思資本有機構成中的可變資本和不可變資本的核算范圍進行了拓展。
1.可變資本與不可變資本的范圍會受到生產性和非生產性活動的影響
沃爾夫(Wolff)在分析美國資本有機構成對利潤率的影響時,考察了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的各個部門。莫斯里(Moseley)質疑了沃爾夫的這種做法,莫斯利認為,只有生產性活動才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所以,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應該只考慮其中生產性的部分,排除其中的非生產性部分。帕帕季米特里烏(Papadimitriou)對于莫斯利的看法持認同觀點,并采用此種做法,在分析希臘的宏觀經濟時,采用工人工資作為可變資本,在選取不變資本時,排除非生產性活動部分。21世紀以來,大部分國內外學者在對資本有機構成進行核算時,統(tǒng)一考慮生產性與非生產性,這是由于這些學者認為在完整的生產體系中,非生產性與生產性都共同創(chuàng)造了價值。
2.勞動中的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屬于可變資本的研究范圍
馬艷曾指出,勞動進步、勞動資料等勞動客觀條件的變化是由技術進步所引起的,此外還會使教育、勞動復雜程度等主觀條件發(fā)生變化,從而在對可變資本進行研究時,應該將兩方面都納入研究范圍。
3.物質資本、知識資本屬于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在《資本論》這部著作中,馬克思只對物質資本在資本有機構成中進行了考察,羅潤東、崔如慧認為,應將知識資本也納入資本有機構成的考察范圍中,據(jù)此拓寬資本有機構成的范圍,在原有基礎上納入固定資本、結構資本、流動資本,將一般勞動力補償及人力資本收益納入可變資本的范圍[5]。
1.在經濟領域
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得知,對于投入到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力及生產資料之間經濟指標比例的反映是資本有機構成。中外學者研究認為,隨著科技發(fā)展,生產技術進步,勞動力及生產資料投入到勞動生產過程中的比例會發(fā)生變化。因此,從資本投入的經濟學視角來分析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在經濟領域方面的變化,是謝赫、馬艷、皮特·瓊斯等人的出發(fā)點。
2.在政治領域
傳統(tǒng)的經濟視角由意大利工人主義學派所打破,如果將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用政治上的階級對抗視角來解讀,那么資本家壓迫和剝削工人階級的方式則被該派學者認為是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特倫特(Trontic)認為,工人應該反抗不合理的工作制度,即被當做機器而存在的不變資本,以及作為勞動力而存在的可變資本。博洛尼亞(Bologna)認為,應該將政治研究構成引入資本構成之中。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資本家和工人的對抗關系是否等同于表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關系的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這個問題,仍然有待商酌。
3.在哲學領域
野尻一(Eiichi Nojiri)在分析日本當前的社會和精神狀況時,曾將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與黑格爾所提出的哲學觀點中的否定性相結合,認為馬克思闡釋由否定性驅動的自我運動軌道這個哲學思想,是通過社會歷史形式中資本有機構成理念來完成的,指出資本有機構成的前提是活勞動,活勞動形成資本有機構成,資本主義剩余時間的積累則是不變資本。
在野尻一看來,黑格爾提出的精神與馬克思提出的抽象勞動是一樣的,由此得出,在精神運動推動下形成了歷史。野尻一從哲學的角度來研究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拓寬了國內外學者研究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的視野,但其所提出的精神運動推動歷史形成的這種唯心論,難以令國內外學者信服。
墨西哥經濟學教授岡薩雷斯(Gonzalez)、巴埃薩(Baeza)在分析發(fā)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吸納能力減少的問題上,從資本的價值構成角度來研究討論,認為發(fā)達國家的勞動吸納能力高與發(fā)展中國家是因為對于在進口生產資料的使用上發(fā)展中國家的產業(yè)使用的更多,由此造成了生產效率較高的發(fā)達國家產業(yè)的價值構成要低于發(fā)展中國家相同產業(yè)的價值構成。盡管目前國內外學者提出了許多有關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計算公式,但可變資本及不變資本在計算過程中的核算范圍依舊存在差異,對于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和基本價值構成是否等同的結論也見仁見智[6]。
趨于多樣化的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研究方法,國內外學者從內外兩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有機構成理論進行分析研究,除采用定性分析、數(shù)學演繹、計量時證等傳統(tǒng)方法之外,還將馬克思所提出的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結合起來,開拓了研究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多種渠道。
綜上所述,對于當代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新發(fā)展研究,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修正和拓展資本有機構成的計算方式,同時,要對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核算范圍進行拓展,就必需使當代生產投入的新特點與勞動價值論的發(fā)展相結合,關注對于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造成影響的人工智能等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