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紅霞
[摘? 要] 輔助線是突破幾何問題的關鍵. 能否根據(jù)幾何圖形的特點構(gòu)建合理的輔助線,決定了是否可以將隱含條件和已知條件串聯(lián)成線、深度認知出題人的意圖、理清后續(xù)解題思路. 文章以2020年中考江蘇南通卷第26題為例,探討幾何問題添加輔助線的技巧.
[關鍵詞] 中考;數(shù)學;幾何問題
輔助線是突破幾何問題的關鍵. 能否根據(jù)幾何圖形的特點構(gòu)建合理的輔助線,決定了是否可以將隱含條件和已知條件串聯(lián)成線、深度認知出題人的意圖、理清后續(xù)解題思路. 因此,分析幾何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已知條件,并結(jié)合條件與圖形特點,探究構(gòu)造輔助線的技巧. 本文以2020年中考江蘇南通卷第26題為例,探討幾何問題添加輔助線的技巧.
■ 中考題呈現(xiàn)
中考題(2020年江蘇南通中考第26題)已知有一組對角互余的凸四邊形稱為對余四邊形. 連接這兩個角的頂點的線段稱為對余線.
(1)如圖1,在對余四邊形ABCD中,AB=5,BC=6,CD=4,連接AC,若AC=AB,求sin∠CAD的值.
(2)如圖2,在凸四邊形ABCD中,AD=BD,AD⊥BD. 當2CD2+CB2=CA2時,判斷四邊形ABCD是否為對余四邊形,并證明你的結(jié)論.
■ 中考題解析
1. 添加垂直線,將一般變?yōu)樘厥?/p>
對于不規(guī)則的圖形或抽象的圖形,需要添加適當?shù)妮o助線,將圖形拆分或填充成特殊圖形、常見基本形等,從而使沒有特征的圖形轉(zhuǎn)化為有形的幾何圖形.
中考題的第(1)小問所求為正弦值,因此要用所求角構(gòu)造直角三角形,求解思路如下:要求sin∠CAD的值→將∠CAD放到直角三角形中→作輔助線:過點C作CF⊥AD,垂足為F(不破壞對余角∠D)?圯sin∠CAD=■→求線段CF的長;同時考慮到對余四邊形ABCD→∠B+∠D=90°AC=AB→作AE⊥BC,垂足為E→等角轉(zhuǎn)換(或三角形相似). 具體的求解過程如下.
如圖3,過點C作CF⊥AD,垂足為F,過點A作AE⊥BC,垂足為E. 因為四邊形ABCD是對余四邊形,所以∠B+∠D=90°或∠BAD+∠BCD=90°. 因為∠CAE+∠ACE=90°,∠BAD>∠CAE,∠BCD>∠ACE,所以∠BAD+∠BCD>90°. 所以∠B+∠D=90°. 又因為∠D+∠DCF=90°,所以∠B=∠DCF. 因為AC=AB,AE⊥BC,所以BE=CE=■BC=3. 所以cos∠DCF=■=■=cos∠B=■. 所以CF=■. 所以sin∠CAD=■=■=■.
2. 添加輔助線,構(gòu)建數(shù)學模型
當題目中存在線段數(shù)量關系時,可利用輔助線構(gòu)建數(shù)學模型,利用平面幾何定理得出代數(shù)模型,其中最常應用的兩種幾何定理分別為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 解題過程中,要著重觀察已知條件的數(shù)量關系特征、幾何圖形中的特殊角或線段,再選擇應用哪種幾何定理.
(1)構(gòu)造全等三角形,巧用勾股定理
當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比較分散,無法在同一圖形中觀察到線與線、角與角之間的關系時,添加輔助線構(gòu)造幾何基本形是轉(zhuǎn)化條件的方式之一. 添加輔助線,能將一些看似不相關、較分散的條件匯聚到一個基本圖形中,從而形成完整的條件鏈.
對于中考題的第(2)小問,由條件2CD2+CB2=CA2能聯(lián)想到勾股定理→因為2CD2=(■CD)2,所以自然想到構(gòu)造出一個以■CD,CB為直角邊的三角形,再由條件AD=BD,AD⊥BD聯(lián)想到利用邊CD構(gòu)造等腰直角三角形(且CD邊為直角邊)→同時得到“手拉手”全等,即通過添加輔助線構(gòu)造基本形. 此種解法的具體過程如下.
如圖4,過點D作DE⊥CD,且DE=CD,連接EC,EB,則CE2=2CD2,∠DCE=45°. 易證△ACD≌△BED,所以BE=AC. 因為2CD2+CB2=CA2,所以CE2+CB2=BE2. 所以∠BCE=90°. 所以∠BCD=45°. 所以∠DAB+∠BCD=45°+45°=90°. 所以四邊形ABCD是對余四邊形.
轉(zhuǎn)移不共線線段的方法有很多種,學生最易接受且最有效的方法是構(gòu)建全等三角形,即通過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的定理,將有關系的線段進行轉(zhuǎn)移. 上述解法從2CD2+CB2=CA2入手,將2CD2轉(zhuǎn)化為CE2,通過全等三角形將CA轉(zhuǎn)化為BE,將題中的線段關系轉(zhuǎn)化到同一個三角形內(nèi),即轉(zhuǎn)化到△CBE內(nèi). 除此種方式添加輔助線外,還可以以CD為等腰三角形一腰,D為頂點向下作輔助線(如圖5),或以C為頂點,CD為腰作輔助線(如圖6).
(2)構(gòu)造相似三角形,證明線段成比例
對于中考題的第(2)小問,還可以換角度分析,結(jié)合勾股定理及相似定理來證明. 由已知條件2CD2+CB2=CA2,聯(lián)想到勾股定理→CB2=(■?)2,CA2=(■?)2,然后通過邊BC或AC來構(gòu)造等腰直角三角形(且BC邊或AC邊為斜邊)→得到“手拉手”相似. 具體解法如下.
如圖7,以BC為斜邊向下作等邊直角三角形BCE,且∠BEC=90°,連接DE,則BC=■CE,△DBE∽△ABC. 所以AC=■DE. 因為2CD2+CB2=CA2,所以2CD2+2CE2=2DE2. 所以CD2+CE2=DE2. 所以∠DCE=90°. 因為∠BCE=45°,所以∠BCD=45°. 所以∠DAB+∠BCD=45°+45°=90°. 所以四邊形ABCD是對余四邊形.
中考題的第(2)問很容易聯(lián)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來解決,至于線段之間的關系,在添加輔助線時,既要考慮構(gòu)建出直角三角形,又要將條件的三邊轉(zhuǎn)化到同一個三角形內(nèi),因此以BC為三角形的斜邊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從而通過證明△DBE∽△ABC得到線段關系. 除此種解法外,還可以以AC為斜邊向上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E,且∠AEC=90°,連接DE(如圖8),或以AC為斜邊向下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E,且∠AEC=90°,再以BC為斜邊向下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CF(如圖9).
■ 拓展提升
試題?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A(-1,0),B(3,0),C(1,2),四邊形ABCD是對余四邊形,點E在對余線BD上,且位于△ABC內(nèi)部,∠AEC=90°+∠ABC. 設■=u,點D的縱坐標為t,請直接寫出u關于t的函數(shù)關系式.
分析?本題類似動點問題,點D的坐標不固定,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演示幾何圖形的變換,讓學生更加直觀、直接地看到數(shù)量關系. 通過視覺上的引導,讓學生將抽象的數(shù)學問題轉(zhuǎn)化為簡單的數(shù)量關系問題,從而建立正確的解題思路,找到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突破口,幫助學生高效解題. 首先,根據(jù)題意畫出圖形(如圖10),易知∠CAB=∠ABC=45°,所以∠ADC=45°,∠AEC=135°,A,D,C,E四點共圓(即共⊙G),△BAE∽△BDA?圯■=■=u,AD=4u,從而轉(zhuǎn)化為探究AD與點D縱坐標(即圖中DH的長)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思路1?(構(gòu)造相似)如圖11,延長AG交⊙G于點F,連接DF,則△ADH∽△FAD?圯■=■?圯■=■?圯u=■(0 思路2?(設出點D的坐標,應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關系)如圖12,設D(x,t),則AH=-1-x. 在△AHD中,根據(jù)勾股定理,有t2+(-1-x)2=(4u)2. 因為圓心G(-1,2),DG=2,所以(x+1)2+(t-2)2=4. 所以u=■(0 上述過程從引導學生了解輔助線的重要性開始,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圖形思考能力,并通過直觀想象,在腦海中構(gòu)造幾何圖形,鍛煉數(shù)形結(jié)合思維,從問題表象認識到其原理本質(zhì). 這樣的例題設計,既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實踐提升數(shù)學思維,又能實現(xiàn)對已有認知體系的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