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標
(淮陰師范學院 文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漁洋山人精華錄》是清初詩人王士禛的詩集。王士禛(1634-1711),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清初杰出詩人、文學家,繼錢謙益之后主盟詩壇,與朱彝尊并稱“南朱北王”,詩論創(chuàng)“神韻”說。
王士禛24歲的成名作《秋柳四首》影響巨大,和者云集,注者也不少,從屈復、王祖源、徐壽基、高丙謀、李兆元、鄭鴻等人為之專門作注,到各種詩話、筆記的談藝論旨,論者不下百人,尤其是四詩的主旨,說法不下十數(shù)種,盛況堪比《錦瑟》《風懷》。屈復《秋柳詩注》認為是哀悼亡明,懷念故國,“白下”“洛陽”“帝子”“公孫”等皆哀思故明之詞。當然這種說法引起很大爭議,險些連累王士禛詩文遭禁。乾隆丁未(1787),彭元瑞奏請禁毀王士禛、朱彝尊等人詩詞,理由是“語關新故”,時充軍機章京的管世銘力持異議,反對禁毀,加上乾隆帝對王詩頗多喜好,故而逃過此劫。后來管世銘感慨作詩,曰:“詩無達詁最宜詳,詠物懷人取斷章。穿鑿一篇《秋柳》注,幾令耳食禍漁洋①?!彼^“秋柳注”,即指屈復之注。
王士禛晚年從《帶經(jīng)堂集》92卷中簡菁選勝,命曰《精華錄》,10卷,古體4卷、今體6卷,收詩1694首。鑒于王士禛的地位和聲譽,《精華錄》行世后,評點、箋注者絡繹于世,諸如查慎行、何焯的選評,伊應鼎《精華錄會心偶筆》,杭世駿批點本,翁方綱《復初齋精華錄評》,梁章鉅《讀漁洋詩隨筆》等,多以提示評點旨趣為主。而注釋較全面者,則先后有徐夔、金榮、惠棟、蔣德馨四家。徐注、蔣注均未刻,金注、惠注均有刻本,且是全注本,也是清代最流行的兩個注本。蔣德馨,字心薌,長洲人,道光乙未(1835)進士,官工部主事,有《且園詩存》。蔣注沿襲較多,新意不足,故而價值不大。上海圖書館存蔣注鈔本。
徐夔,生卒不詳,字龍友,江蘇長洲人,康熙間廩生。曾與沈德潛結(jié)詩社。詩初學韓愈,后嗜李商隱并注其詩,又注《漁洋精華錄》。有《西堂集》。據(jù)惠棟《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例略》:“《精華錄》向無注,故友徐君龍友夔嘗注《詠史小樂府》一卷、近體詩六卷,余略加刪潤,盡采入《訓纂》中?!毙熨绲淖⑨岆m是選注,但分量占了《精華錄》大半,所以稱其為注釋《精華錄》的第一人,并不為過。徐夔注雖無刊刻,但精華大部分收錄于惠棟《訓纂》,《訓纂》中標示“徐夔曰”的條目比比皆是,以《秋柳四首》為例,“黃驄曲”“女兒箱”“板渚”“瑯琊”“扶荔宮”“西烏”“枚叔”“桃根”“帝子”“珠絡鼓”“中婦鏡”“永豐坊”“公孫”等條目,《訓纂》均采納徐夔的注釋。作為《精華錄》注釋的創(chuàng)始者,徐夔的功績不應被遺忘。國家圖書館今藏徐夔注本。
惠棟雖以經(jīng)學名世,但早年沉浸文藝,對詩學頗多勝解,《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即其青年時代的著述,具體著手的時間已不可考,刻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其特色有如下幾點。
一是精審的考證。惠棟是清代著名經(jīng)學家,吳派漢學的代表,治學嚴謹,即使注釋集部作品,也體現(xiàn)出濃厚的醇雅特色和學者風范。其考證長于地理、名物等,正適合所注內(nèi)容。漁洋主盟文壇五十年,誠如盧見曾所云:“漁洋博贍名天下,其為詩漁獵百氏,含咀六經(jīng),其引用如鐘鼎科斗,山經(jīng)水注,旁及琳宮梵宇之書,靡不津逮。[1]”地理考證,占據(jù)條目的很大比例。如卷一下《海門歌》,“海門”“井絡”“朱方”“浮玉”“兩峰”“海戍”“胡豆洲”“徒兒浦”“七閩”等9個條目皆為地理名詞,占全部19個條目剛好一半?!蹲怨飧@锶胩谕ザ魉隆酚小肮飧!薄疤凇薄笆ザ魉隆薄拔麽谩薄班囄旧健薄熬邊^(qū)藪”“仙靈窟”“袁墓”“銅井”“青芝”“七十二峰”“金庭”“毛公”“萬峰寺”等,占比亦達一半之上?!毒┙寡?個條目“京口驛”“鴻鶴山”“春秋樓”“三山”“第一江山”,全部是地理名詞。之所以重視地理,《凡例》云:
行役之詩,地理獨詳,注家最易舛訛,蓋親歷之于傳聞異也?!饺擞诘乩砭珜彶黄?,即送行諸詩,雖未嘗親歷之地,亦必考之詳悉,無妄下一語也。注山人詩者,其可梼昧以從事哉?
一般注家對地理考證望而卻步,而惠氏對此卻樂而不疲,可見正其擅長。此外較有難度的名物、佛教名詞等,也是關注重點,如卷一下《登光福塔望穹窿靈巖諸山懷古》,設立“鈴鐸”“大千”“微塵”“解脫”“清凈”“采香”等似乎平常易懂的條目,是因為有佛教內(nèi)涵。
考證之精審還表現(xiàn)在深度方面?;菔系闹T多考證,往往如小型的專題研究,如《登文游臺》“玻璃江上謫仙人”,注“謫仙”曰: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子瞻文章議論,獨出當世,風格高邁,真謫仙人也?!鄙焦取断沧诱暗贸V荨吩姡骸跋驳媒鶆涌N紳,俞音下報謫仙人?!笔芳緶卦唬骸吧焦瘸:魱|坡、李白為兩謫仙?!薄稄┲茉娫挕罚骸百R知章呼李白為謫仙人。世傳東坡是戒禪師后身,仆竊信之?!?/p>
“謫仙”并非生僻典故,一般讀者均知其來歷,注與不注,似乎在兩可之間。但經(jīng)惠氏開掘,才知道大有來頭,且此詩歌詠東坡,注釋所引《澠水燕談錄》、山谷詩、史季溫注、《彥周詩話》四條文獻,皆與東坡有關,可謂探賾鉤深,來之不易。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文字典故,略于通俗易懂者,而偏重于較有內(nèi)涵者,如卷一下《丹徒行吊宋武帝》“英雄”“龍行虎步”兩個條目,“英雄”出自徐廣《晉書》王謐贊美劉?!爱敒橐淮⑿邸?,“龍行虎步”出《宋書·武帝紀上》:“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不為人下,宜蚤為其所?!薄秴羌咀屿粝伦鳌纷ⅰ案痹唬骸爸^吳弟兄迭為君。謁死而余祭立,余祭死而夷昧立,夷昧死而僚以長庶即之,闔閭于是起而弒僚。皆見《公羊·襄二十九年傳》?!笨梢姟案币喾堑乳e之詞??傮w而言,確如惠氏所言“凡習見之事,略而不載”,體現(xiàn)較高的學術性。
考證之精審與惠氏博覽群書、學富五車有關?!斗怖吩唬骸坝嗉宜拇貢?,撰《訓纂》時,每見異書,珍其僻秘,往往避習見之本而津逮焉。集中所采書目共數(shù)百余種,悉從本書中出,不敢一字拾人牙后慧也?!庇忠晕茨艿玫健洞笄逡唤y(tǒng)志》定本為憾。從注釋所引來看,許多書籍屬于稀見文獻,為一般藏家所無。正是惠氏枕籍經(jīng)史的優(yōu)越條件,才成就了這部《訓纂》。
二是注重當代人物的考察,有助于理解詩歌。《凡例》提及“山人詩于當代人物極為注意,每遇風雅志節(jié)之士,集中必一見之”,漁洋素愛提攜布衣寒士,惠氏祖父二世蒙其恩澤,這也是《訓纂》著述的動機之一。如卷三下《張友石戶部得雷氏琴》《贈葉井叔三首》《送徐武令》《聽張晴峰員外彈琴》《和吳孟舉種菜》《送浦潛夫》《答徐勝力二首》《送洪昉思由大梁之武康》《送陳子文赴安邑丞四首》等,惠氏均鉤深索隱,查輯漁洋和他人筆記,介紹其人其跡,一則“闡揚幽隱”,二則表漁洋提攜之功,三則助解讀詩歌。另外,《凡例》曰:“昔少陵善陳時事,世號詩史。山人留心人物,金陵紀伯紫映鐘亦云:‘公詩即史。’夫詩可為史,注詩者所不能略也。余故于當代事實悉意搜輯,十得八九?!钡珡膶嶋H看,關于詩歌寫作背景的交代,除了《秋柳四首》詩末寥寥數(shù)句外,十分稀少,《凡例》的說法名不副實。這大概也與乾隆學者逃避現(xiàn)實的心態(tài)有關。
三是學風嚴謹?;葑⒁话銟耸疚墨I出處,且原原本本,嚴格遵循原意,不私改亂刪,這是乾嘉學者的優(yōu)良作風。考證內(nèi)容按照一定邏輯,順序羅列,條理明晰。對其他學者如徐夔注釋及“同人參訂”,惠氏均“志其名氏”,也體現(xiàn)了不攘人善的美德。
該注當時即獲得較大聲譽,與惠氏同為盧見曾幕僚的王昶有詩贊曰:“少日箋詩矜奧博,中年經(jīng)術更紛綸。仲翔易學康成禮,只有先生是替人[2]?!痹娮饔诩仔?1754)。丁丑(1757)刊刻,盧見曾為之作序,喟然嘆曰:“此數(shù)千百年注詩來絕無而僅有之書也”,“是書一出,而漁洋之詩無不了然于心口之間。又別注年譜,凡漁洋生平出處,與其師友脈絡,無不昭揭如日星,宜吾師黃北平夫子激賞,以為漁洋毛鄭,良不誣也”,對其贊不絕口。為吳偉業(yè)詩集作注的乾隆學者靳榮藩曰:“往見《精華錄訓纂》,竊喜其為漁洋毛鄭”,又稱自己的《吳詩集覽》“非敢謂足當于《訓纂》之萬一”(《吳詩集覽序》),對《訓纂》淵博浩繁的引證表示由衷敬佩。乾隆末年,該注又被收入《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存目”。以后代有好評,如梁章鉅( 1775—1849) 評曰:“征君祖父瓣香漁洋兼精吟詠,而征君則不復作詩。其撰《精華錄訓纂》,亦以箋疏之學行之,極為賅博[3]?!比~名澧(1811-1858) 亦肯定《訓纂》注釋之功:“池北搜羅富異編,落成書庫是何年?更勞紅豆齋中客,握管殷勤作鄭箋[4]?!?/p>
值得注意的是《四庫提要》的評價,曰:“棟邃于經(jīng)學,于詞賦所涉頗淺,所引或不得原本,于顯然共見者,或有遺漏?!苯又昂∑鹚凇薄按迪恪薄胞滐垺薄按竽彼睦?,證明其不能準確考證文學語言或典故的淵源。但《提要》的批評并沒有說到癢處,恐怕惠氏對此也不會首肯?!队栕搿返娜毕?,主要是重視知識性而輕視文學性,對詩歌的知識內(nèi)涵發(fā)掘深刻,但對主旨和藝術的評論卻基本闕如,這與其重視學問、講究“根柢”的詩學觀有關。他曾說:“根柢原于學問,興會發(fā)于性情。二者率不可得兼,然則有兼之者,豈不貿(mào)然一大家乎[5]!”表面上“根柢”和“興會”并重,其實更看重“根柢”和學問?!队栕搿返牟簧贄l目,對來龍去脈大肆考證,超越了理解作品之需,如卷四下《偽漢劉襲冢歌》“劉襲?!保仁銎渚唧w位置,又大段介紹來歷不明、神乎其神的關于官民發(fā)掘劉襲冢的經(jīng)過,最后引徐夔注關于《五代史》的記載,全文443字,枝蔓冗雜,實無必要?!赌虾I耢簟芬矊Α澳虾I耢簟薄叭銥酢薄胺辈粎捚錈┑乜妓?,表現(xiàn)出對知識的追求和偏好。
相反對于詩歌藝術,惠氏卻幾乎不置一辭,這也是乾嘉學者通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的重點是地理、史實和佛典,往往連篇累牘,大肆考證,成為學問的展示。對右丞諸多名篇,卻借口反對附會和深文,“不欲為空謬之談,亦不敢為深文之說”(《王右丞集箋注序》),拒絕談藝論文?!短以葱小汾w氏按語,對詩人翻空出奇的想象及踵事增華的才能不贊一言,卻批評“右丞此詩,亦未能免俗”;《終南山》按語則曰:“王友琢崖嘗辟之曰:詩有二義,或寄懷于景物,或寓情于諷諭,各有指歸。乃好事之徒,每以附會為能,無論其詩之為興為賦為比,而必曲為之說,曰此有為而言也,無乃矯誣實甚歟!”膠柱鼓瑟,焚琴煮鶴,莫此為甚。乾隆時期號稱集成的一些注本,如馮浩《玉溪生詩箋注》、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等,皆矜奇炫博,考索浮濫,而漠視詩歌的藝術探究。王士禛是“神韻”說的倡導者,其詩歌在語言、體裁、題材、藝術和風格方面皆有獨到造詣,《訓纂》卻視而不見,因此許多地理、名物的注釋,或無必要,或未能結(jié)合內(nèi)容加以剪裁?!斗怖纺┰疲骸坝嘧队栕搿罚让摳?,凡習見之事,略而不載,同人以為言,復增益一二百條,頗嫌其繁。既已開雕,不及追改,識者鑒之?!逼洹霸鲆嬉欢贄l”,即附錄補注,內(nèi)容基本是語言來源的考證,如卷四下《羚羊峽》“勞人功”,注曰:“汪棣曰:少陵《泥功山》詩:版筑勞人功?!薄蹲园茁苟粗寥龒{澗》“恐人行”,注曰:“朱楷曰:賈浪仙《暮過山村》:落日恐行人?!本砦逑隆度~欣畫》“風雨欲來山欲暝”,注曰:“過春山曰:虞集詩:山雨欲來春樹暝?!边@些考證對惠棟而言既不熟悉,又看不起,所以“頗嫌其繁”。不能不說,這是乾嘉知識主義泛濫的后果。
《四庫提要》又云:“是書先有金榮箋注,盛行于時,棟書出而榮書遂為所軋,要亦勝于金注耳。至于元元本本,則不及其詁經(jīng)之書多矣。人各有能有不能,不必以此注而輕棟,亦不必以棟而并重此注也?!睂Χ⒌攘魁R觀,似乎不分軒輊。從實際情況看,金榮注似乎更為流行,據(jù)周興陸《漁洋精華錄匯評》附錄“批點本提要”,今藏上海、復旦等圖書館、有姜恭壽、董熜、杭世駿、姚鼐、姚瑩、方功惠等名家的批點本,多以金注為基礎。那么二注的關系及其價值究竟如何呢?
金榮,字林始,昆山人。生卒及生平均不詳。據(jù)《漁洋山人精華錄箋注·凡例》:“箋注緣起于康熙庚寅歲(1710),……至雍正甲寅(1734)冬,注稿粗定[6]”,可知前后耗時二十多年??逃谇∫颐?1735)。
金榮《箋注》有自己的一些特色,首先是就是編年較準確?!斗怖返谝粭l曰:“集中大半于役之作,川途險阻,雨雪往來,讀者即目瞭然,非獨少陵號為詩史也”“山人出處,可以概見”。其編年參照王士禛按年編排的自編諸集,對其中錯誤作了修正。士禛少有詩名,隨寫隨刊,先后出版《漁洋山人詩集》《續(xù)集》《蠶尾集》《蠶尾續(xù)集》《蠶尾后集》《南海集》《雍益集》,皆親自編訂的編年體詩集,《帶經(jīng)堂集》即上述諸集的合編,而《精華錄》乃《帶經(jīng)堂集》的“精華”,作品年代大多可考。而漁洋有自訂《年譜》,更可參照。如卷一《蠡勺亭觀?!?,題注曰:“先生是歲省兄于東萊,觀海蠡勺亭,游亞祿山林氏園,觀窟室畫松?!碑斠勒铡赌曜V》而定。對于讀者而言,依次觀覽,可收知人論世之效,亦見漁洋詩藝嬗變之跡。
其次是重視對創(chuàng)作背景的介紹。漁洋足跡天下,交游極廣,因此對詩歌本事的考證成為金注的重點。而漁洋著述豐富,如《蜀道驛程記》《秦蜀驛程后記》《隴蜀余聞》《皇華記聞》《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古夫于亭雜錄》等著作筆記中有大量涉及詩歌掌故的資料,金榮據(jù)此并雜引其它文獻,有助于理解加深詩歌理解。如卷一《醴泉謁志公像觀唐碑》,題解引漁洋“自注”,引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又引《洛陽伽藍記》,分別注釋“志公”“唐碑”;正文注釋引漁洋“自注”;詩末又引漁洋《池北偶談》《長白山錄》,考證唐碑的歷史和文字,以及“志公”得名。這些創(chuàng)作背景的考證,較《訓纂》稍詳,這是其特點。
至于文學方面,《凡例》曰:“山谷云:杜詩無一字無來歷。山人亦然。自是殫力搜討,歷廿余年?!钡珡膶嶋H來看,對語言典故的文學注釋不多,即使有也大多是淺近之詞,如卷二《傅侯天馬歌》,引《周禮》“馬八尺以上為龍”注釋“身八尺”,引《漢書》注釋“流沙”“西極”,引鮑照詩注釋“玉山之禾”,引《漢書》注釋“閶闔”,又引《漢書》“師古注”注釋“浮云”等;卷三《寄答汪苕文二首》注釋“蟬蛻”“軒冕”等,這些詞匯多為惠棟不屑注釋的,后來惠棟批評說“皆淺近習見之語,又多謬誤”,基本符合事實。
此書在當時引起爭議。惠棟《訓纂》成稿后并未刊刻,初稿為金榮所得,金榮《箋注凡例》曰:“乙卯秋(1735),于友人處得惠君棟定宇本,喜其該洽,而于當代事頗為周悉,亟錄之,以補余所未逮?!薄豆{注》刊刻于今年,但面世后遭到惠棟嚴厲貶斥,惠作《金氏精華錄箋注辯訛》一卷,曰:“余著《精華錄訓纂》二十卷,補注《年譜》二卷,既脫稿后,遂有好事者昆山金君林始,集為《箋注》一書,令古近體為一,取余注參錯注之。如一幅縑帛,割裂都盡。金君間有增益,皆淺近習見之語,又多謬誤。”又曰:“余注《精華錄》初成,有妄庸子者竊其書以行于世。……某氏竊余注妄有增益,余因作《辨訛》一卷。”(《九曜齋筆記》)惠氏批點亦言及此事,如上海圖書館藏一部金榮《漁洋山人精華錄箋注》,系清代金氏鳳翙堂刻本,有惠棟批點,以墨筆批注的方式,糾正金榮《箋注》在引書、地理、人物方面的錯誤九十多條,這些內(nèi)容后來大多被收入《箋注辯訛》中??偨Y(jié)而言,《箋注》有如下不足。
一是嚴重的學術錯誤。如不辨書名,《秋柳詩》“浦里青荷中婦鏡”,金氏引“何良俊《世說補》”云云,其實何良俊撰《語林》,后人采之以附《世說》,又改名《世說補》行世,當是商賈所為。《江行望烏尤山》,金氏引“宋祁《蜀中方物記》”云云,但宋祁所撰乃《益部方物略》,金引《蜀中方物記》,乃明曹能始《蜀中十志》之一。類似的錯誤還有不少,如惠氏指出:“所引書有葛立方《晉陽秋》(孫盛撰《晉陽秋》,葛常之撰《韻語陽秋》。一東晉人,一趙宋人),周處《岳陽風土記》(周子隱撰《風土記》,范致明撰《岳陽風土記》,一晉人,一趙宋人),鄭康成《禮疏》(康成撰《三禮注》,未嘗作疏。義疏之名,起于六朝),許慎《說苑》(許叔重撰《說文》,劉子政撰《說苑》)”等[7],均為低級錯訛?;蛘邅y標書名,如《漫興》“食肉爾何人”,金氏引許慎《說文解字》云云,但據(jù)惠棟考證,許慎《說文解字》并無所引文字,這些文字出自劉向《說苑·善說》,說明金氏沒有核對原書。有的錯誤十分嚴重,如《西涼神祠曲》,金氏引“任淵《后漢書·西域傳》注”云云,但任淵是注釋黃庭堅詩歌的著名學者,并未注《后漢書》,只能說明這是金氏轉(zhuǎn)引任淵《山谷詩集注》的材料。地理方面,《京江夜雪》“何當踏雪三山頂”,“京江”即今鎮(zhèn)江,“三山”即鎮(zhèn)江的金山、焦山、北固山。但金氏卻引山謙之《丹陽記》云云,其實《丹陽記》所載乃金陵三山,自然鑿枘難合。人名方面,如《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不解雌黃高仲武”,金氏注曰:“高仲武,名適,晚唐人”,令人瞠目。高適字達夫,又字仲武,是著名的盛唐詩人;高仲武,唐詩選家,編有《中興間氣集》,中唐人。名物方面,如《題張敦復大宗伯賜金園圖》“龍公鸞尾嘯煙雨,鹿角鼠須飽霜霰”,“龍公”“鸞尾”“鹿角”“鼠須”,分別指松、竹、墨、筆,而金氏幾乎皆注錯。甚至有極少數(shù)批駁惠注卻批錯的條目,如《秦淮雜詩十四首》“玉窗清曉坲多羅”,“多羅”,惠棟注引《太平御覽》,釋為“粉器”,也就是脂粉盒。金榮引《南史·扶南國傳》“五十人食器,又如瓦塸,名為多羅”,認為“《御覽》所引為誤”,顯然是針對惠氏《訓纂》稿本而言。但從詩意看,是歌詠秦淮往事,詩有“盡日凝妝明鏡里”之句,當以“粉器”為宜。也有少數(shù)名物注釋較好的,如《秋柳四首》“黃驄曲”,金注引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顯然優(yōu)于惠氏徐夔注所引《唐書·禮樂志》,但這樣的條目很少,且也是在惠注基礎上改進的。
二是惡劣的學風問題。金榮《漁洋山人精華錄箋注》的惠棟批點本,還保存一些惠棟批評金氏剽竊的文字,如金氏《凡例》曰“近體中注,兼采之徐君(夔)龍友”,惠氏于書眉批“諱竊為采,大干法紀”;卷五末《江行望烏尤山》,惠氏批曰:“采惠注而訛者十二三,盜惠注而有者十八九?!币灾摹肚锪氖住窞槔?,《箋注》確有5處標明引用徐夔注,但以金榮的條件,不太可能接觸到徐夔注本,這5條顯然抄自《訓纂》。但惠棟《訓纂》引徐夔注有15條,對比惠、金二注,其余10條中,“大道王”“永豐坊”“扶荔宮”“枚叔”“公孫”等5條,金氏皆抄襲徐夔注而未標明。還有5條,基本是改頭換面結(jié)果,如“中婦鏡”,金氏在徐夔注引江從簡《采荷諷》的基礎上,加上出處“何良俊《世說補》”,結(jié)果還是錯的;“女兒箱”抄襲徐夔注,不過多引了兩句詩;“板渚”的注釋基本相同,徐夔注引《隋書》,金氏改引《資治通鑒》;“西烏”,徐夔注曰:“《樂府》有《西烏夜飛曲》。”金氏改曰“釋智匠《古今樂錄》”云云,煞有介事,其實《樂府詩集》所引《古今樂錄》久已失傳,金氏此條還是抄襲;“桃根”,金氏在徐夔注所引詩歌的基礎上,加上“謝靈運《樂府集》”這個不知所謂的出處。除了徐夔注,《秋柳四首》“靈和殿”的惠注,也被金氏直接抄襲。大概金氏唯一的注釋,就是“東風作絮糝春衣”中“糝”的釋義。另外,金氏將惠棟補注的漁洋自撰《年譜》移花接木,故意使人以為《年譜》及注文皆金氏撰著,用心和手段卑劣,遭到惠棟呵責。而更多注文,看似簡潔,其實是從惠注眾多考證中竊取一條而已。如《對酒》“大酺十日除宮刑”一句,“大酺”,《訓纂》引《漢書·文帝紀》《史記·孝文本紀》和曾鞏《隆平集》,《箋注》只引《漢書·文帝紀》;“除宮刑”,《訓纂》引賈公彥《周禮疏》、孔穎達《尚書正義》、晁錯《對策》三個文獻,《箋注》只引賈公彥《周禮疏》云云,類似例子不勝枚舉。應該說,金注抄襲現(xiàn)象十分嚴重。金氏名不藉甚而膽壯過人,身無長物而拾人唾余,宜乎惠棟批為“妄庸子”。
注釋:
① 管世銘.韞山堂詩集(卷16)[M].光緒十二年武進吳炳讀雪山房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