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飛,楊榮佩,敦小匣
(南開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350)
法律碩士(Juris Master簡稱J.M.)是專業(yè)型碩士學位的一種,是具有特定法律職業(yè)背景的職業(yè)性學位。該學位主要是在借鑒了美國法學院的法律博士(Juris Doctor,簡稱JD)的培養(yǎng)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現狀而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高層次的法律實踐類專門人才。這一學位制度的依據是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審議通過的《專業(yè)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起初的招生對象只是具有大學本科學歷且為非法律專業(yè)的畢業(yè)生。直到2009年起,主管部門才允許法學本科畢業(yè)生報考法律碩士學位。隨后,教育部在2010年正式將“法本法碩”納入研究生招生計劃中。
全國法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在2017年修訂了《法律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yǎng)方案》(以下簡稱培養(yǎng)方案),雖然為法本法碩研究生的培養(yǎng)提出了統一的、一般性的指導方案,但各高校間關于具體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存在很大的差異,很多學校沒有對法本法碩與法律碩士(非法學)區(qū)分培養(yǎng),又或者套用法學碩士的培養(yǎng)方式,讓報考法本法碩的學生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邊既無法向法律碩士(非法學)靠攏,一邊又遭到法學碩士的嫌棄,處境相當尷尬。為了深入考察現今法本法碩培養(yǎng)的現狀,選取南京某高校2015級法本法碩的畢業(yè)生作為調研對象,對他們進行問卷調查,以期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及數據的分析,發(fā)現法本法碩培養(yǎng)的現狀及已暴露出來的各類問題①。在此基礎上,本文嘗試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建議,以從根本上服務于法本法碩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提升,促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此次被調查者中男生6人,占25%,女生18人,占75%。被調查對象的年齡集中在24~26,其中2人在入學之前有工作經驗,占8.3%,22人在入學之前無工作經驗,占91.7%。
法本法碩目前的招生方式仍沿襲研究生招生計劃的模式,分為推免和考試。考試的方式是全國聯考,筆試加復試的模式與法學碩士的招生方式是一樣的。
對于問卷中“你對全國統考的筆試方式是否滿意”問題的回答,23人選擇了比較滿意,占總人數的95.8%。經過深入調查發(fā)現,被調查者比較滿意這種全國統考的筆試方式是因為其相對比較公平。而對于“面試過程是否滿意”的回答就不盡如人意了,其中16人因為“面試過程純理論問答,沒有任何實務性”而不滿意,占總人數的67%。的確,之所以要在法學碩士已經存在的前提下再招收法本法碩,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應用型的高層次法律人才。而現在的招生模式完全是照搬法學碩士,這樣的方式其實已經罔顧了其初衷[1],使得法本法碩的招生對象和法學碩士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區(qū)別。
在入學考試中關于“推免生的比例”問題,被調查對象中14人選擇了“20%”左右,占總人數58%;10人選擇了“50%”,占總人數的42%;沒有人選擇“不推免”。事實上,被調查對象中有11人是通過推免的方式入學的。那么,為什么剩下的13人中竟然沒有人選擇不推免?通過進一步詢問原因,這13人中大多數表述的是,與其把名額讓給法學碩士調劑過來的考生,不如給推免生。最起碼法本法碩是推免生的第一選擇,而對于被調劑過來的法學碩士考生而言,法本法碩是其備選或是其無奈之舉。這樣的認知讓這些把法本法碩作為第一報考志愿的人感覺到沒有被尊重,也覺得法本法碩這個專業(yè)沒有被尊重。除此原因之外,傾向于把名額分配給推免生而非留給調劑生的法本法碩學生還基于以下考慮:如果不分配名額給推免生而留名額給調劑生,因許多院校的調劑工作與對第一志愿同學的復試工作同期進行,在名額分配上可能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第一志愿為法本法碩的同學在復試中面臨更大的被淘汰風險。另外,被采訪的13人中還有人認為提高推免生的比例有利于法本法碩的宣傳,讓更多的學生和高校老師認識到法本法碩有其可選之處。
2.2.1職業(yè)領域不明確
對于“你認為入學之后是否需要根據個人興趣分設不同的專業(yè)領域”這一問題的回答,23人選擇了“需要,但要和法學碩士的方向領域相區(qū)分”,占總人數的95.8%;只有1人選擇了“不需要”,占總人數的4.2%。之所以這么多人支持入學之后就分專業(yè)領域且要和法學碩士相區(qū)別開來,主要是因為被調查對象所在的學校對法本法碩的培養(yǎng)雖然分了方向,但是到了研一第二學期期末才正式確定下來,而且這種分方向只體現在了畢業(yè)論文的選題或導師的研究方向上。目前,雖然有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在本校的法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中區(qū)分了法本法碩培養(yǎng)方向,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沒有針對法本法碩作出專門的區(qū)分培養(yǎng)方向的規(guī)定;同時,區(qū)分培養(yǎng)方向的高校關于培養(yǎng)方向的設置也不盡相同??梢?,將法本法碩學生分方向培養(yǎng)的重要性與可行性已被部分高校承認與實踐,然而,關于如何規(guī)范培養(yǎng)方向的劃分仍需要進一步實踐。
2.2.2課程設置體系不合理
對于“課程設置中理論課和實務課所占的比例”這一問題的回答,24人的選擇是“基本上都是理論課”,占總人數的100%。而對于“你認為可以適當增加哪些課程”這一問題的回答,90%的被調查者給的建議都是增加一些實務課程,如文書寫作、模擬法庭、案例探析、圓桌式講座等。由此可見,學生對課程設置的主要需求集中在實務課程的開設上,而各高校的課程設計中還是以理論課程為主,實務課程比較少,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課程設置主要存在三個問題:(1)課程設置的結構不合理。目前各高校的課程設置還是以理論課程為主,實務課程開設的數量比較少,并且理論課程多是以純理論的講授為內容,缺乏與實務操作的結合。(2)選課制度不合理。因為法本法碩沒有明確的研究方向,所以和法學碩士所上的課程不一樣。法學碩士的課程是分方向之后的萃取和提煉,有精益求精的要求;而法本法碩沒有分方向,在課程的選擇上并不能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專業(yè)方向有針對性地作出課程選擇,而與本科課程相似的課程設置往往又由于學時有限而導致學習的深度不夠。(3)課程設置內容需要進一步提高。不同高校在開設具有高層次性、專門性的課程上也存在著差距,部分高校僅開設基礎部門法的課程,難以滿足培養(yǎng)高層次、精英化、專業(yè)化法律職業(yè)人才的需求。
2.2.3導師選擇機制失靈
對于“在校期間與導師的接觸度”這一問題的回答,24人的選擇都是“除了畢業(yè)論文基本和導師不接觸”,占總人數的100%。這是很值得反思的現象。但現實情況卻是,法本法碩入學一年之后才確定學科方向,再在學科方向的基礎上選擇導師。通過深入調查可以發(fā)現:學生在選擇導師前是盲目的,對所選老師的基本研究方向、學科領域以及學術風格等情況都不甚了解。且因為沒有深入了解,導致部分學生的畢業(yè)論文方向和其導師的研究領域完全不一致。這種情況不僅會造成導師對學生論文指導存在障礙,更會給論文答辯組老師造成尷尬。同時,一個導師同時是法學碩士、法本法碩的指導老師的情況下,相較于法學碩士而言,被調查對象普遍覺得導師比較看重法學碩士,法本法碩受到的重視不夠。
2.2.4師資隊伍不匹配、授課方式單一
從本科生到研究生,雖說要更加注重自主學習,但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仍是學生素質提高最有力的保障。在對該校2015級法本法碩24人調查的過程中,22人認為“授課老師中應加入實務經驗人員”,占總人數的91.6%。不可否認,在調查的過程中,發(fā)現該校的法學院教師基本都擁有博士學位,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亦不占少數。這些教師理論知識功底之深厚毋庸置疑,但是法本法碩的培養(yǎng)目標是高端法律實務型人才,除了需要深厚的理論基礎之外更多地還需要實務方面的經驗和訓練[2]。再進一步調查中得知,法本法碩的日常授課方式大多數還是以老師講述為主,輔之以學生的自主討論和發(fā)言,再加上不定期安排的學術講座。但學生對此種教學方式普遍不是很滿意。在“你認為授課方式上還可以增加哪些模式”的回答上,80%以上的學生提到了文書寫作、模擬法庭等實務類的授課方式,還有部分學生提議說參與偶爾舉辦的大型學術類講座的收效甚微,可以選擇圓桌式的講座,人少、參與度會更高。
2.2.5實習安排缺乏自主性
在校期間的實習其實對學生來說很有必要。為此,在這一問卷調查中,特地調查了“學生最想去的實習場所”,18人選擇了“律所”,占總人數的75%;6人選擇了“司法機關”,占總人數的25%??梢?,律所和司法機關是法學生法律職業(yè)選擇中最希望前往的目標場所。被調查者所在的學校也安排了這樣的實習機會,但從調查結果上來看,學生對實習的安排并不是很滿意。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實習時間,二是實習選擇。該校的實習時間安排是研一下學期的4月份到8月底,這一安排占用了暑假時間,但很多學生在暑假期間是有其他安排的,比如準備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針對實習時間的長度,學生普遍認為可以降低理論課程學分的要求,將在校上課的時間縮短,延長實習時間。對于“實習地點是否是自主選擇結果”這一問題的回答,20人選擇“學校強制安排”占總人數的83.3%,4人選擇“自己選擇”。雖然學校與很多司法機關以及部分律所建立了法學教育實踐基地,但學生還是希望學校在尊重自主選擇的前提下再做安排,不要直接分配名單式的安排。另外,雖然被調查者主要想去的實習場所是司法機關和律所,但實際中還有部分人會去公司或銀行等其他實務部門,希望學校在安排實習地點時適當增加其他類型。
雖然一直在強調法本法碩的培養(yǎng)目標是高端法律實務型人才,既然是實務類,那么在就業(yè)選擇上除了各大高校法學院以外,無論是律所還是司法機關或公司企業(yè)都應該將法本法碩作為優(yōu)先考慮對象,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3]。出現這種矛盾現象的原因只能是法本法碩研究生的培養(yǎng)與現實的實務型人才的需求不相符。
被調查對象回答“相較于法學碩士而言就業(yè)中是否受到歧視”這一問題時,13人選擇了“有歧視”,占總人數的54.2%。學生感到受歧視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司法機關的報考資格,很多司法機關在報考條件中直接寫明需要某一方向的研究生。這讓法本法碩的學生很無奈,因為該專業(yè)就是法律碩士(法學),而這種方向性還是針對法學碩士提出的要求。因此只能選擇報考不限學科方向的職位,這無形中限制了法本法碩學生的就業(yè)范圍。
關于被調查的24人的就業(yè)去向問題,9人選擇了律所、8人選擇了企業(yè)、2人選擇了銀行、1人選擇了司法機關、1人選擇了高校、另外3人待業(yè)。由此可見,律所和企業(yè)成為法本法碩畢業(yè)生的熱門選擇。而司法機關之所以只有1人選擇,主要是其門檻較高,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報考專業(yè)限制,且考試型選拔方式淘汰了很多人。不過,總體就業(yè)率還是不錯的,達到了87.5%,且基本從事與本專業(yè)直接相關的工作。針對就業(yè)信息的提供,87.5%的學生認為學?;緵]有提供專門的針對法本法碩的就業(yè)信息——少之又少的幾場大型招聘會上對于法學專業(yè)的招聘人數本來就很少,針對法本法碩的更是沒有。90%以上的學生都是通過招聘網站和各校宣講會的形式找到的工作。
法本法碩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上述問題并非個例。針對這些問題,需要有針對性地調整培養(yǎng)方案,建立適合法本法碩教育的培養(yǎng)模式。
3.1.1擴大保研比例
目前,各大高校法本法碩的保研比例比較小,保研名額大多數集中在法學碩士上,法本法碩的名額除了全國統招之外大多數是從法學碩士考生中調劑過來的。此種操作無形中將法本法碩標簽化了——法學碩士的第二選擇。長遠來看,這不利于法本法碩專業(yè)的完善及學生的認同。再者,法本法碩設立時間較短,很多高校的老師和學生對此了解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優(yōu)質生源的加入。因此,高校應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法本法碩的保研比例,引導優(yōu)秀學生進入這個專業(yè),借此宣傳法本法碩這一學位設置的目標和職業(yè)方向。
擴大保研比例的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談的保研名額不能僅局限于本校的法學本科生,應當一定程度上增加外校的保研名額。綜合各高校的保研情況,可以將保研名額控制在50%左右,但這其中宜確保不低于20%的外校保研名額。這樣一方面各高校師生能充分認識到國家對法本法碩這一專業(yè)學位的重視,進而吸引優(yōu)秀的生源積極報考,從而提高法本法碩學生隊伍的素質,另一方面也兼顧了公平性和流動性,使得外校學子可以擁有同等的機會進入其他高校進行再深造學習。
3.1.2改變考試方式
在考試上,目前法本法碩采取聯考的方式。初試內容是刑法、民法、法理學、憲法、法制史等五大科目②,主要是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且偏重理論知識。這一形式沒有問題,也相對公平,但是考試的內容需要稍作調整:既然是培養(yǎng)實務型人才,就不應缺少程序法的考試內容以及案例分析等考試題型,盡早引導學生關注法律實踐問題的學習和思考,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在復試中,大多數高校考察學生專業(yè)綜合素質的途徑包括面試?,F在許多高校還是通過提前準備理論問題,由學生抽題作答的形式進行面試③?;旧线€是意在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偏離了法本法碩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對于法本法碩的學生,應主要側重考察法律關系的判斷力與法律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1]。而純理論的作答并不能完全的反映一個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因此,法本法碩的面試環(huán)節(jié)可以效仿當今比較流行的面試方式——無領導小組的形式,采取抽取案例的方式,讓學生展開分組討論。也可以現場抽取案例進行模擬法庭式的分角色,借此考驗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邏輯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復試中的筆試科目還有必要增加法律文書的寫作,因為現在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大學四年本科甚至研究生畢業(yè),到了律所或司法機關等工作崗位上,連最基本的法律文書格式都不知道,這是法學教育的失敗。
3.2.1入學初進行方向選擇與分配
當前的法本法碩在入學考試以及錄取之后的課程設置當中并沒有分設方向,只是在最后的論文寫作時選擇相應專業(yè)的老師進行指導。在這種培養(yǎng)模式之下,法本法碩在專業(yè)結構上沒有區(qū)別,既學而不精又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具有四年法律基礎的法本法碩學生完全可以在入學時做出專業(yè)選擇與分配。但是這一專業(yè)領域的設置不能簡單地照搬法學碩士的模式,否則就沒區(qū)分必要了。在這一點上,各高校法學院應根據自身的學科優(yōu)勢以及當今社會對于法律實務人才的需求來設置專業(yè)。一個學校不可能每一個方向都是優(yōu)勢學科,這樣不同的學校分設不同的學科領域,既能發(fā)揮自身的學科優(yōu)勢地位,又可滿足社會法律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更是給予了學生明確的擇校目標。例如中央財經大學的學科優(yōu)勢是財經領域,其法本法碩依托本校學科優(yōu)勢設立了金融法務、公司法務、政府法務、涉外法務等學科領域[2]。這種依據優(yōu)勢學科分設專業(yè)領域的模式能針對性地培養(yǎng)出法律實務人才。目前,已經有少數高校對法本法碩做出區(qū)分研究方向的培養(yǎng)要求,《復旦大學法律碩士(法學)培養(yǎng)方案》中區(qū)分了理論法學(含法律史)、憲法與行政法、民商法、訴訟法、國際法經濟法、刑法學、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法八個研究方向。清華大學在培養(yǎng)方案中將法本法碩規(guī)定了知識產權法方向、國際經濟法方向、國際仲裁與爭端解決方向以及國際知識產權法方向。學生可通過選修特定的專業(yè)課程(在總學分之內)和完成該專業(yè)方向的畢業(yè)論文來確定自己的主修方向。達到法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的各項要求,并完成主修方向所要求的課程和畢業(yè)論文的學生,在獲得畢業(yè)證書和學位證書的同時,還可以獲得法學院為其頒發(fā)的主修方向結業(yè)證書。北京大學將法本法碩設置6個專業(yè)培養(yǎng)方向,即商法、國際商法、金融法、財稅法、電子商務法、民商事爭議解決,分別依托在商法研究中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財經法研究中心、電子商務法律發(fā)展研究基地和糾紛解決研究中心。這些實踐為法本法碩分方向培養(yǎng)提供了有益的嘗試與借鑒,各高校法學院完全可以依托自身的優(yōu)勢學科劃分不同的培養(yǎng)方向,允許學生根據興趣選擇不同的方向研究學習。
3.2.2完善課程設置體系
當前法本法碩的課程還是以理論課程為主,這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法本法碩的培養(yǎng)目標。對此,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完善:(1)以選修課的形式來替代多數的按照必修課程設置的理論課程。雖然法本法碩是培養(yǎng)實務型人才,但也不能否認部分學生的法學基礎還是很薄弱的事實,實務也要建立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之上。所以以選修課的形式代替多數按必修課設置的理論課程不僅能實現將課程比例趨于平衡,也能滿足部分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的基礎學習需求。在課程內容上,除了開設不同方向的選修課程,還應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2)加強應用型法律外語的學習。從目前各高校的課程設置來看,專業(yè)外語還沒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嚴重制約了涉外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能力。從當今各大單位的招聘信息來看,外所及國內的知名律所對法律外語的要求都相當之高,甚至連招聘信息和簡歷都需最基礎的中、英文兩個版本。這也是為什么有過留學經歷的法學人才是這些知名律所優(yōu)先選擇的對象的原因之一。因此,學校在設置課程時可以多增加一些英美經典案例閱讀、研究以及起草外文法律文書的訓練,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對相關應用型的法律課程配備雙語教學的師資。(3)增加實務課程并配套實務師資。學校在對于已經學習了四年法學知識的法本法碩,應當多增加一些實務類的課程,例如文書寫作、案例探討、模擬法庭、法律談判等。這些課程的設置,因為牽涉到很多司法機關以及律所等行業(yè)的規(guī)定和要求,大多并非校內教師精通的領域,聘請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律師、公司法務等人來做講授效果會更好。(4)關于畢業(yè)論文的形式改革,可以考慮兩種方案。一種方案是略為激進的思路:以實務性的工作成果來替代論文的寫作。法本法碩的培養(yǎng)本來只有兩年的時間,理論課程的時間占據了一年,實習時間占據了半年,最后半年既要忙著就業(yè)又要忙著寫畢業(yè)論文。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就業(yè),還導致論文的質量不會太高。而且法本法碩是以實務型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因此,可以從兩方面來檢驗畢業(yè)生的實務能力:一是,以學校、實習單位以及參與辦理案件所涉及的當事人的反饋為評判標準之一;二是,由學校和實習單位老師共同商議后交給學生一項實務工作,讓其單獨處理,根據完成情況做出評定。同時,為了公平和質量要求,學生需要在規(guī)定時間回學校匯報工作并就成績評定情況予以答辯,最后根據結果綜合判斷是否準予合格畢業(yè)。另一種方案是較為緩和的思路:法本法碩學生的論文寫作可以增加實務性等要求,鼓勵學生以實務為導向,并且增加學生畢業(yè)論文寫作形式的選擇,如案例分析、研究報告、專項調查等。鑒于以實務工作評價學生的實務能力存在很大的彈性與不準確性,并且很難真正通過半年的實習時間評價一位學生的實務能力,同時論文寫作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形式,因此,可以先從第二種思路入手,檢驗實效,調整機制,逐步嘗試有條件地過渡到第一種思路。目前,僅強調和堅持以論文的應用性研究為特色的觀點占主流[4],但這顯然過于保守且不夠靈活。
3.2.3完善師資安排和教學方式
在師資安排上,主要討論的就是導師選擇機制的問題??梢詮娜矫鎭硗晟疲?1)采用導師試用制。如上文所說,對于法本法碩應在入學之初就確定學科方向和領域,根據自選的學科方向進行課程安排,將這一屆的導師安排在學生第一學期的授課當中,讓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提前接觸到導師人選。(2)實行雙導師制。讓校外實務部門的人員加入到導師隊伍當中是為了法本法碩培養(yǎng)目標更好地實現。校內教師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負責學生法律知識的講授和訓練。校外的導師應當主要由司法實務人士組成,如檢察官、法官、律師、公司法務等。(3)法本法碩導師專門制。應建立法本法碩導師專門制,將法本法碩與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非法學)的導師分開,每個導師只指導一種類型的學生,這樣也就能讓導師更加明確地對學生進行分類培養(yǎng)和教學。實際上,結合目前很多高校實行的教師聘任分流機制(主要有三類:科研為主類、教學科研雙肩挑類、教學為主類),將法本法碩由教學為主類導師指導,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關于教學方式,法本法碩的教學模式除了課堂式的理論課程,更多地應該是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的教學模式。高??梢钥紤]和當地司法機關合作以學生為主導、司法機關人員為指導開展長期的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讓學生實際接觸案件,熟悉法律實務案件的操作流程。學校還可以和政府、司法機關、企業(yè)等共同舉辦以實務案例為主的法律研討會,共建研究機構。一方面,這樣的交流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另一方面還能達到法制宣傳教育的效果。同時還可以增加案例討論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師在課前給學生發(fā)布課堂案例材料與思考問題等,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圍繞案例進行討論,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此項方法的運用除了要求課堂中的討論,最為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在課前學習準備授課內容,使案例教學方法達到應有的效果。
3.2.4完善實習安排
實習已經成為法本法碩培養(yǎng)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調查對象對學校實習安排的時間和地點都有所不滿,為了更好地讓實習環(huán)節(jié)在法本法碩學生在之后的就業(yè)選擇上起到應有的作用,建議:(1)讓學生了解實習單位。實習之前學??梢宰尫ㄔ骸z察院、公司企業(yè)、律所所在的法律實務人員到校進行實習規(guī)劃指導,詳細介紹每個實習單位的性質、工作內容、職業(yè)定位等,讓學生們充分了解之后再結合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且對自身以后職業(yè)規(guī)劃有幫助的實習單位去實習。(2)關于法本法碩的實習時間?!斗纱T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yǎng)方案》規(guī)定,法本法碩學生的培養(yǎng)年限為2~3年,課程學分不得低于34個學分,即學生至少應在校學習14門課程。為避免實習壓縮課堂學習時間,可以結合學制確定實習時間。例如,對于培養(yǎng)年限為兩年的學生,安排六個月的專業(yè)實習;對于培養(yǎng)年限為二年半或三年的學生,可以適當延長專業(yè)實習時間,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實習場所,積累實務知識。(3)實習單位的選定上,被調查的學校是以學院安排為主,對此,學生比較希望的是能夠自主選擇實習單位。每個人的職業(yè)規(guī)劃不一樣,那么實習的單位自然也不能統一安排。同時,也應加強對實習的評價與考核制度以提升實習的效果。目前高校多以要求學生提交實習報告的方式考核學生的實習,建議可以增加考核的方式,例如,可以要求學生分階段記錄實習工作經驗,在實習結束后根據實習的工作內容設計相關的考核題目,不同崗位的學生交流分享各自的經驗,由實習單位人員對學生進行評價與建議等。
3.3.1鼓勵學生盡早通過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
通過司法考試并取得法律職業(yè)資格證,是每個法律學子進入法律職業(yè)領域工作的敲門磚,是架起法律教育與法律職業(yè)之間的橋梁。像法院、檢察院、律所甚至公司企業(yè),其招聘最硬性的條件就是通過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因此,通過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在法本法碩今后的職業(yè)規(guī)劃中理應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因為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是一種知識量很大的考試,需要占據很多時間去準備,如果能盡早通過,對學生的就業(yè)將有很大的幫助。另外,法本法碩在讀期間,會有很多知名律所到學校招收在讀實習生,這其中也只招收通過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者,如若沒有通過,會使得學生喪失很多很好的機會。因此,學校應當出臺一些措施鼓勵學生盡早通過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
3.3.2強化職業(yè)教育
當前,學校會通過實習、法律援助、法律實務工作者到校舉辦講座等方式進行職業(yè)化教育,但這種方式在當今的辦學條件下實不應該成為主流、常態(tài)的教學模式。將專門化、實務型作為法本法碩培養(yǎng)的目標和特色,使之有機融合到培養(yǎng)模式之中才是正途[6]。因此,高校法學院不應當成為法本法碩的唯一職業(yè)化教育主體[3]。各大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應當加強學生的職業(yè)化教育,可以由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仲裁員、高級公司法務等人員組成專門的法律職業(yè)化教育學院。由高校法學院負責學生的法律理論化教育,法律職業(yè)化教育學院負責學生的法律職業(yè)訓練等。這種聯袂教育方式一方面可以讓高校和實務機關各自發(fā)揮其優(yōu)勢,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可以加強學生的職業(yè)化教育,讓其在畢業(yè)之際不至于落到尷尬的境地。作為在法學高等學校和法律事務部門之間的互聘制度,雙千計劃從2013年開始施行,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重要內容。然而,單就其對法本法碩教育的積極作用而言,其廣度和深度仍值得進一步加強。
前文已經提到,被調查的24名法本法碩研究生中的22人認為“法本法碩的存在即是合理,但做相應調整會走的更遠”。這除了是當今法本法碩學生的心聲,更多的也是法律實務人才市場需求者的心聲。法本法碩研究生相較于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非法學)而言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擁有四年的法學本科教育背景,培養(yǎng)目標注重法律實務。在這樣的背景下,法本法碩研究生的培養(yǎng)注定要區(qū)別于其他兩者。本文以南京某高校的15級法本法碩學生為調查對象,從招生方式、培養(yǎng)模式、就業(yè)選擇三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聽取學生的意見和觀點,結合國內其他一些法學院的信息反饋,指出了法本法碩教育在當前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進方案,希望能為法本法碩教育的不斷完善與改進提供一些思考和參照。
注釋:
① 通過對國內其他高校法學院法本法碩項目的運作情況了解后發(fā)現,我們對位于南京的這所法學院法本法碩項目調研中所反應出來的現狀和問題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可謂窺一斑而知全豹。這也反映了國內各法學院在法本法碩項目的教育實踐尚處于摸索階段。
② 根據教育部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的說明,考試方式分為全國統考、管理類聯考、法碩聯考、強軍計劃和援藏計劃五類。其中,法本法碩與非法本法碩適用“法碩聯考”類,不適用“全國統考”類。另外,由于大部分高校在復試中仍有再次筆試的要求,所以遵循時間線,一般認為法本法碩招考由初試和復試組成,而非由筆試和面試組成。其中,僅初試為全國同時、同卷考試,復試由各學校安排。
③ 各高校關于復試的規(guī)定有較大不同。以2018年法本法碩招考為例,部分高校的復試不包括面試,或雖有面試程序,但面試成績不被定量地計入復試成績(如北京大學、南京大學);部分高校的復試成績由包括面試在內的一系列考核結果決定(如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復試僅有面試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校較少。不過,對于有面試環(huán)節(jié)并且面試成績定量地影響復試結果的學校而言,通過抽題考察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確實是大部分學校的選擇,少數學校不采用抽題回答的方式進行面試(如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