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雨
《木蘭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樂府民歌,是一篇典型的敘事長詩,在敘事藝術上具有敘事完整、詳略裁剪得當、寓情于敘事、采用對話推進敘事等特點,使得《木蘭詩》這首詩作在我國敘事詩歌中占有獨特地位,更使得木蘭這一巾幗形象深入人心。
《木蘭詩》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的第八篇選文。選文位于第二單元,單元主題是“家國情懷”,突出表現的是愛國主義。本篇選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學習的第一篇敘事長詩,主旨清晰,通俗易懂,節(jié)奏鮮明。
《木蘭詩》敘述了木蘭替父從軍十余年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忠孝兩全的女英雄形象,是我國古體詩中敘事詩歌極具代表性的一篇。雖說“兩漢樂府敘事詩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敘事詩的成熟”,但其完整的敘事情節(jié),豐滿的人物形象,高超的敘事技巧,質樸的言語風格,多樣的修辭,寓情于敘事的手法,都昭示著這篇北方民歌的獨特性,“它是對傳統樂府的漂亮的總結,同時又引發(fā)著一種新的樂府更高水平的敘事詩的誕生”。
關于“敘事”,美國學者蒲安迪認為:“敘事文側重于表現時間流動中的人生經驗,或者于時間流中展現人生的履歷。任何的敘事文都要告訴讀者,某一事件從某一點開始,經過一道規(guī)定的時間流程到某一點結束,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看成一個充滿動態(tài)的過程,亦即人生許多經驗的一段一段的拼接?!睆倪@段論斷中可以總結出兩個關鍵詞,一是人生,二是時間。也就是說作為敘事文學,情節(jié)是最關鍵的因素,在時間流上要有完整的事情的起因、經過與結果?!赌咎m詩》采用“紀事型敘事結構模式”,以木蘭替父從軍這一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的時空順序展開敘述,明顯地與這一原則相契合。詩歌所講的事件發(fā)生時間長達十余年,但卻在這個時間流上采用鋪敘的手法,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包括事情發(fā)生前的背景——“惟聞女嘆息”、起因——“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從此替爺征”、經過——“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以及結果——“歸來見天子”“送兒還故鄉(xiāng)”“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詩歌按照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進行發(fā)展,有開端,有高潮,有結尾,將木蘭替父從軍這一故事講述的極為清晰,有頭有尾,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節(jié)奏鮮明。
“典型的人物性格在情節(jié)中的展現是敘事作品的基本要求” “程相占……根據敘事作品的視角與結構,將古代敘事詩分為全知視角以人物為中心的結構、全知視角以事件為中心的結構、有限視角發(fā)生轉換的敘事模式三大類,并補充說明了有限視角的其他情況。”全知視角即是敘述者處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在此不予以贅述。根據上述分類方法,《木蘭詩》便是以人物為中心的敘事詩,一切的描述都是為突出木蘭而服務,所有的敘事都是圍繞著木蘭而展開,在完整的敘事當中,塑造了一個飽滿生動的人物形象。詩歌開篇以描寫木蘭的愁緒入手,通過制造木蘭家中無人能夠應征從軍的矛盾沖突,突出了木蘭的勇敢和孝順,在描寫木蘭踏上征途以后以及拼搏廝殺的情景時,又體現了木蘭小女兒的情感與其驍勇善戰(zhàn)的性格特征,木蘭功成凱旋之時無視金錢名利的態(tài)度更是體現了她高潔的品質。
在樂府詩中,“人物問答、對話是非常重要的敘事手段”。運用對話的方式,可以推進敘事的節(jié)奏,展現人物的性格,使得敘事的節(jié)奏緊湊而不突兀,也使得人物的形象豐滿而立體?!赌咎m詩》中人物對話并不多,但這幾句對話在推進敘事節(jié)奏和塑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詩篇第二段開頭一句“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背薪恿说谝欢沃心咎m的愁思,繼續(xù)制造懸念。接下來的“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奔然卮鹆松弦粋€問題,交代了木蘭替父從軍的原因與背景,又在人物對話中塑造了木蘭的形象。在這一問一答中,寫出了木蘭內心的憂思、表面的沉著,也寫出了木蘭在思想斗爭后的勇敢無畏。在第五段中,木蘭功成凱旋,歸朝面見天子,在朝堂之上也發(fā)生了對話:“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边@一組對話將木蘭解甲歸田這一轉折表現的極為順暢自然,不僅沒有破壞整個詩歌的節(jié)奏,反而將故事推向了下一個高潮,同時這兩句對話也表現出了木蘭拒絕榮華的堅定決心和急于歸鄉(xiāng)的迫切心情。回到家以后,木蘭換回女裝,“出門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一小組對話延續(xù)了整個故事鮮明的節(jié)奏特點,將整個敘事進行了收尾,使整個詩篇充滿了趣味性,同時還能體現出木蘭從軍十余年的機智聰慧和隱瞞身份的辛苦。在《木蘭詩》當中,人物對話并不多,但通過對話問答的方法進行敘事可以很好把控敘事行進的節(jié)奏,更有利于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征。
《木蘭詩》的敘事還具有明顯的詳略交織的特點。依照文學創(chuàng)作的常規(guī)思維,《木蘭詩》既寫木蘭身為女性替父從軍并經歷十數載凱旋,那么就應極盡描寫戰(zhàn)場廝殺之場景,但詩歌并沒有用大量的篇幅來描寫木蘭入伍后的經歷,反而是將戰(zhàn)前的準備與戰(zhàn)后歸家作為主要的敘述范圍。在描寫木蘭出征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迸c出征時“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币陨蠋拙涠歼\用了鋪敘的手法,以大量的筆墨進行描寫,渲染出緊張忙碌的氛圍,突出木蘭堅強勇敢的心境;傳達出前方戰(zhàn)事異常緊張的信息,同時表達出木蘭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而在描述戰(zhàn)場上木蘭與戰(zhàn)友們奮力殺敵時,卻只用了“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眳^(qū)區(qū)三十個字一筆帶過。詩歌在此用了略寫,使得詩歌節(jié)奏鮮明,情節(jié)曲折動人,給讀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從一開始的“惟聞女嘆息”到后來的“送兒還故鄉(xiāng)”,學生可以盡可以去設想木蘭在十幾年中經歷了多少艱難往事,是如何從一個懵懂孝順的少女成長為功名顯赫的女英雄的。在這段時間流中,情節(jié)在此間向前推動,層次清晰明了,對敘事時間的把控十分準確,故事場面精彩紛呈,木蘭的形象也在此間成長、成熟,使這一形象的呈現逐漸豐滿、生動,學生的思緒與情感也可隨之向前發(fā)展。
雖說抒情與敘事是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兩大傳統,但不意味著兩者互不相容。所以,《木蘭詩》雖是一首敘事長詩,但其中蘊含的情感是異常濃厚的,只不過這種抒情并不是直白地表達出來的,而是蘊涵在敘事流當中的。開頭前兩段中,“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薄鞍敓o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彪m然都是直白的敘事,但卻內嵌著木蘭深明大義、孝順父母的品性。戰(zhàn)爭結束后,英勇善戰(zhàn)的木蘭凱旋,“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珊箚査咎m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這里顯然不是單純描寫木蘭不慕榮華,更是對她淡泊名利的贊揚,我們能夠直接地感受到作者對木蘭充滿敬意的欽佩與贊頌。再如“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边@六句上接天子賞賜木蘭的片段,調整了敘事的節(jié)奏,是本篇敘事與抒情的典型結合。爺娘相互扶持出門遠迎,阿姊對著鏡子整理裝扮,小弟殺豬宰羊,都是家人對木蘭的歸來所表現出的喜悅之情。作者將各種情感隱藏于敘事當中,反而抒發(fā)了故事主體在故事進程中流露的感情,乃至敘事主體的贊美之情。全詩雖然是簡單地平鋪直敘木蘭替父從軍的神勇故事,但抒情的意味卻隱藏在字里行間當中,內斂而深情。這種情緒貫穿全詩,奠定了一個穩(wěn)定的感情基調,顯得平實樸素卻又溫潤感人。
《木蘭詩》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具有重要意義的長篇敘事詩,其文學意義它在于承前啟后的過渡作用,不僅主動繼承了前朝詩歌的特質,使敘事詩歌的形式得以發(fā)展,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尤其是唐代七言歌行的興起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這篇詩歌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適宜,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性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它的高超的敘事藝術有利于教學過程的推和深入,同時它也是教師進行愛國教育的載體。它在完整敘事中塑造人物形象,自然而不生硬,在敘事之中表達內斂而又熱烈的情感,并以對話的方式推進情節(jié),在使得詩篇具備了完整性、藝術性,使木蘭的形象迸發(fā)出一種充滿活力的力量,更彰顯著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
(作者單位:包頭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