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湖南工業(yè)大學 理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本文考慮一類耦合非對稱代數(shù)Riccati方程(coupled nonsymmetric algebraic Riccati equation,CNARE)
式中:Xi∈Rn×n為方程的解,i,j∈U={1,2,…,s},其中s是大于1的整數(shù);
Ai∈Rm×m,Bi∈Rm×n,Ci∈Rn×m,Di∈Rm×n為方程的系數(shù)矩陣;
eij為非負常量,且滿足列和為1。
此類方程在粒子輸運理論[1-2]、控制理論[3]和馬爾可夫鏈[4-6]等領域中有著廣泛而深入的應用。在實際建模中,人們對此類方程感興趣的是其具有實際意義的最小非負解。特別地,當s=1時,耦合方程(1)還原成非對稱Riccati方程
Q(X)=XCX-XD-AX+B=0。
其最小非負解的存在性和相關數(shù)值求解方法已經(jīng)得到了充分的研究[7]。
為了更好地研究更廣泛的耦合方程(1)的最小非負解的存在性和相關的數(shù)值迭代方法,本文將耦合方程(1)寫成如下統(tǒng)一形式:
El為只有(i,j)塊和(j,i)塊分別為eijIn和ejiIn,其余塊都為0的矩陣,共有p=s(s-1)/2個。
對任何矩陣A和B,A>B(A≥B)表示矩陣A中所有元素大于(大于或等于)矩陣B中的所有元素,特別地若A≥0,則稱A為非負矩陣。
定義1[8-9]若矩陣A∈Rn×n的非對角元非正,則稱A為Z-矩陣。
任何Z-矩陣都可寫成sI-B,其中B≥0。
定義2[8-9]若s≥ρ(B),Z-矩陣A=sI-B(B≥0)稱為M-矩陣。特別地,若s=ρ(B),稱A為奇異的M-矩陣;若s>ρ(B),稱A為非奇異的M-矩陣,其中ρ(B)為B譜半徑。
定理1[10]對Z-矩陣A,下述命題等價:
1)A是非奇異的M-矩陣;
2)A是非奇異矩陣且滿足A-1≥0;
3)存在某一向量v>0使Av>0;
4)A的所有特征值都有正的實部。
定理2[10]設A∈Rn×n是一個M-矩陣,如果B∈Rn×n中的元素滿足關系bii≥aii,aij≤bij≤0,i≠j,1≤i,j≤n,則B也是一個M-矩陣。
本文假設耦合方程(2)滿足如下條件:
注1 由克羅內(nèi)克積的性質(zhì)可知,當且僅當A,D和E是Z-矩陣時IA+DTI-∑ElEl也是Z-矩陣。在不混淆的情況下,本文從此開始省略求和符號∑的上下標。
考慮對耦合方程(2)的牛頓迭代法。假設Rm×n是Banach空間,R是Riccati函數(shù)在空間Rm×n到自身的映射,則其Frechet導數(shù)為[12-13]
則求解耦合方程(2)等價于如下迭代格式:
對上述牛頓迭代格式有如下收斂性定理3。
定理3如果存在一個非負矩陣X使得方程(2)滿足R(X)≤0,且條件(3)成立,則對上述非負矩陣X,一定存在(2)的一個非負解S使得S≤X,特別地,S是方程(2)的最小非負解。此外,對于牛頓迭代格式(4),當X0=0時,序列{Xi}是適定的,并滿足
而且矩陣
也是一個M-矩陣。
證明設X為任意一個非負矩陣,使得
對于牛頓迭代式(4),用數(shù)學歸納法證明對所有的k滿足:Xk 是非奇異M-矩陣。 當X0=0時,有 即有 式中vec運算是將矩陣的列轉化成一個長矢量[14]。 設當k=i≥0時歸納假設成立。 由式(2)和式(4)得 (A-XiC)(Xi+1-X)+(Xi+1-X)(D-CXi)-∑El(Xi+1-X)El= B-XiCXi-AX+XiCX-XD+XCXi=-(Xi-X)C(Xi-X)。 因為Xi 另一方面,由式(4)得 由式(2)和式(6)可得 (A-Xi+1C)(Xi+1-X)+(Xi+1-X)(D-CXi+1)-∑El(Xi+1-X)El= -(Xi+1-Xi)C(Xi+1-Xi)-(Xi+1-X)C(Xi+1-X)<0。即有 因此由定理1中的命題3)可知, 是非奇異M-矩陣。 再次由式(4)和式(6)可得 因此有Xi+1 最后,假設對所有的i≥0,非奇異M-矩陣 注2 上述結果與文獻[13]中定理9.1.1有相似的性質(zhì)。 將耦合方程(2)中系數(shù)矩陣A、D進行分解,寫成 A=A1-A2,D=D1-D2, 且滿足A2,D2≥0,A1,D1是Z-矩陣。則耦合方程(2)變?yōu)?/p> 其中線性算子 定理4如果對于非負矩陣X,R(X)≤0,則由不動點迭代式(8)給定初始迭代點X0=0,對任意的k≥1有 證明對不動點迭代式(8),采用數(shù)學歸納法證明 Xk 當k=0時,有 這個方程等價于 設當k=i≥0時歸納假設成立。 由式(7)和式(10)得 另一方面,由式(10)得 因此有Xi+1 本章通過數(shù)值實驗驗證牛頓迭代和不動點迭代的收斂理論,并比較兩種迭代方法的數(shù)值表現(xiàn)。計算采用Matlab 14a編程,其機器精度為2-53,約為2.2e-16。在不動點迭代法中,矩陣A1和D1分別為矩陣A和D的對角矩陣和下三角矩陣,記為不動點迭代I和不動點迭代II。當兩類算法方程殘量小于10-15時,終止算法。方程殘量的計算公式為 例1考慮一類耦合非對稱代數(shù)Riccati方程(1),其對應的系數(shù)矩陣為 解分別采用牛頓迭代和兩類不動點迭代方法編程求解上述問題。當所有算法終止后,將迭代次數(shù)和方程殘量列于表1中。 表1 例1中牛頓迭代與不動點迭代數(shù)值表現(xiàn)Table1 Numerical representation of Newton’s method and two fixed-point iterations in example 1 從表1可以看出,迭代終止時,牛頓法迭代次數(shù)比不動點迭代I和不動點迭代II少很多。迭代終止時,牛頓法迭代能獲得比不動點迭代I和不動點迭代II更小的方程殘量。對兩種不動點迭代而言,不動點迭代II的迭代次數(shù)比不動點迭代I少,其獲得的方程殘量也比不動點迭代I更小。實際上,不動點迭代I等價于Jacobi迭代,而不動點迭代II等價于Gauss-Seidel迭代。 圖1為3種迭代方法方程殘量的歷史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牛頓迭代法是二次收斂,而兩種不動點迭代都是線性收斂,但不動點迭代II比不動點迭代I在每步都能獲得更小的方程殘量。 圖1 例1中牛頓迭代與不動點迭代方程殘量歷史圖Fig.1 Residual history diagram for Newton’s method and fixed-point iteration equation in example 1 例2考慮一類耦合非對稱代數(shù)Riccati方程(1),其對應的系數(shù)矩陣為 解與例1類似,分別采用牛頓迭代和兩類不動點迭代方法編程求解上述問題。當所有算法終止后,將迭代次數(shù)和方程殘量列于表2中。 表2 例2中牛頓迭代與不動點迭代數(shù)值表現(xiàn)Table2 Numerical representation of Newton’s method and two fixed-point iterations in example 2 從表2可以得出,當?shù)K止時,牛頓法所需的迭代次數(shù)比不動點迭代要少得多,而且能獲得更小的方程殘量。 圖2為3種迭代方法方程殘量的歷史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牛頓法迭代是二次收斂的,而2種不動點迭代都是線性收斂。 圖2 例2中牛頓迭代與不動點迭代方程殘量歷史圖Fig.2 Residual history diagram for Newton’s method and fixed-point iteration equations in example 2 本文采用牛頓迭代法和不動點迭代法求解一類非對稱耦合的Riccati方程。在一定條件下證明了這兩種迭代方法單調(diào)收斂到具有實際意義的最小非負解,數(shù)值實驗驗證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3.2 不動點迭代
4 數(shù)值實驗
5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