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n3n
良渚玉器器形繁多,主要有璧、琮、鉞、冠狀器、三叉形器、錐形器、柱形器、半圓形器、環(huán)、鐲、璜、玦、串飾和帶鉤等,以禮玉為主,也有人、蛙、鳥、魚、龜、蟬等象形雕刻品。很多玉器上還雕刻有細膩的紋飾,而且多采用微刻方式表現,技藝精湛,以雕刻神人獸面像最是神秘,也最是引人關注。
良渚玉器的研究取得許多重要成果,學界對不少玉器的形制與用途、玉作工藝,特別是紋飾意義的探討,隨著新發(fā)現的不斷積累越來越深入。
良渚人琢玉、用玉、崇玉的文化還傳播到鄰近地區(qū)的文化中,甚至向南、北輻射極遠,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良渚人的崇玉傳統(tǒng)還影響到后來三代的禮制文化,良渚文化創(chuàng)制的玉禮器,亦成為夏商周玉禮器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始源之一。
如果不是堅信神明在天,如果沒有那一份虔誠,良渚人不會做、也做不出這樣的玉器。
某日黃昏,窗外投來的一束并不明亮的光,讓筆者看到了良渚人制作的本尊神像,引導著我進入到良渚本真的玉世界。
原本熟悉的神人像,突然間,裝束變得更加華麗,高冠的冠沿,神的雙臂,神獸的眼、鼻、雙足,遍體都是微刻的旋紋。不過,此刻我看到的旋紋卻是與以往全然不同。在暗淡的光線下,這些密密匝匝的陰刻細線條,突然間變作了陽紋紋飾,變成兩陰夾陽的紋飾。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神,反復看了許多良渚玉器圖片,竟無一不是“陰變陽”,原先的那些線溝隱沒了,滿眼浮動著陽線,真是太神奇了!
這頓悟很快便確認了,良渚玉工微刻出的旋紋,全都采用的是“陰夾陽”的技法,這個技法在微刻上是難上加難??吹竭@陽紋的寬度,才能真正懂得良渚玉工的高難技術。所有的陰線都是作為陽紋的襯紋出現的,必須是一絲不茍,才能功成畫就。這些排列密集的弦紋,完全可以與現代計算機技術下的作品相媲美;如果填滿青紫色,也一定無比絢爛。
這樣一幅華麗的神像,卻只有3~4厘米見方大小,在1毫米之內刻畫有表現陽紋的 3~5根陰線,良渚人做到了。令人疑惑的是,在堅硬的玉石上,在目力難以企及的微小畫面上,良渚人到底是怎樣創(chuàng)造出奇跡的?
筆者選取出關注度較高的重點良渚微刻玉器,帶領讀者逐一做細致觀察,認識良渚玉工高超的微刻技能,領略良渚玉器展現的全新景象。
反山12號墓出土的這件玉琮王,每面刻有神人像兩個,共8個,絕無僅有;每一面都有4個鳥紋,共刻畫出16個鳥紋。神人像在后文討論,此處先議鳥紋。
這件玉琮王上的鳥紋造型一致,也是一只神獸眼形,制作方法還是陰夾陽,與上述那件相同。鳥體共刻有6個旋紋,以方形為多。眼眶為繩束紋環(huán)繞而成,中間沒有刻畫旋紋。
良渚文化玉三叉形器被發(fā)現后,人們對其用法長期以來迷惑不解。這件玉器出自瑤山7號墓,在中部和兩側都微刻有紋飾,有神人像,也有神獸圖。比較特別的是,兩端的神人像為側視圖,構圖呈對稱布局。
兩個神人像都只表現了身體的上部,臉上蒙著假面,身上刻畫有3個旋紋,彼此以繩束紋連接在一起。
取線描圖用色彩循陽紋點染,旋紋和繩束紋陰夾陽技法明確顯露出來。值得注意的是,兩個神人像相對位置上的旋紋是互逆方向。中間的神獸,刻畫的是一雙旋眼,要細細觀察才能看到。
反山12號墓出土的玉權杖瑁,也是一件罕見的玉作精品。它是權杖上的附件,做工十分精致。
權杖瑁也是通體刻滿紋飾,是以兩個騎神獸的神人像為重心,神人神獸及背景滿飾旋紋和繩束紋。從拓片和反轉的圖片上,紋飾細節(jié)畢見,可知制作之精工精心。
玉瑁上的旋紋中,雙旋紋更多一些,不知是玉工技巧更高,還是在設計上刻意保持這種區(qū)別。單獨看這各種旋紋,感覺像是一堆線團一樣,須得仔細觀察,方能分辨它們的近鄰關系。更特別的是,旋紋叢中還出現了兩例大雙旋,位置是在兩個神人像之間。中間一塊長圓形空地,如同一個運動場,周邊的雙旋如同跑道。這樣的構圖值得特別關注,它也許可以提供解讀雙旋紋的線索。
匯觀山2號墓出土的玉鐲,寬大厚實如琮,環(huán)鐲面微刻有5個神獸面。每個獸面除眼圈用繩束紋表現,全用單旋紋作裝飾。
此器單旋紋外形有方有圓,且都不見明確的旋心,旋臂回旋繁復,刻畫非常細致??疵靼琢饲笆龈髌骷y飾,這一件不須以色彩點染便可看得非常明白,它是真正標準的陰夾陽式陽刻,不僅陰線刻畫較深且線線到位,陽線的邊緣也打磨得光滑圓潤。我甚至覺得,這件玉鐲在當時真可能就是一件樣本,是玉工練功的一件標準器,堪稱良渚玉刻極品。
這件出土于反山12號墓的玉器被稱作玉琮王,因為玉琮上紋飾較多且精美,一直為研究者所矚目。它上面有8個神人像。據方向明先生的研究,8個神人像并非出自一個玉工之手。他認定雕刻此件的是位居王位的智者能者,和另一位參與者被戲稱為“二王”。仔細分辨,8個神人像細部會存有差異,即使是同一人所為,差異也在所難免,不過整體風格還是一致的。
神人像以旋紋和繩束紋為主要元素,與前面述及的神人像大體一致。如果看黑白圖片,對陰夾陽的陽刻紋飾會獲得更清晰的印象。在神人像圖片點染后,可以看出旋紋的排列有左右對稱的格局,左旋與右旋兩兩相對,從這樣的細節(jié)上可以看出意匠之妙。
再觀察一下玉琮王上四角的神獸面,眼鼻處采用較多旋紋裝飾,繩束紋居次要位置。取兩個獸面對比觀察,可知紋飾布局細節(jié)差別明顯。如果是同一人所為,說明把握整體風格時還留有一定的自由度,玉工可以保有一些個人發(fā)揮的空間。
瑤山9號墓出土玉琮,環(huán)器刻有4個相同的神獸面像。神面沒有表現肢體,是神獸圖的簡化樣式。
雖然簡化了附加部分,卻細化了面像,這也就造就了一個相當精致的神面像。瞪大的眼睛,咧開的嘴巴,寬寬的鼻頭,長長的獠牙,一幅猙獰的模樣。那眼睛表現的也是旋眼,一左旋,一右旋;左右的旋紋呈對稱旋動樣式。這是筆者列舉的最后一件標本,神面仍然是用陰夾陽的陽刻方式成圖。循陽紋點染了獸面,覺得神性的感覺終于完全呈現出來了。不敢說良渚人如果用色彩畫出心中之神,是否也是這樣的感覺,但卻相信他們一定畫出過彩色的神像,當然不會是在玉器上,也許是在飄揚的旗幟上。(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