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
初讀弗洛姆的這本《愛的藝術》時,我是帶著疑惑的:為何將愛稱之為一種藝術?愛好像是人生來的一種本能,它復雜多變,我們無法準確表述它,努力追尋也探索不盡它真正的意義。讀完此書,感到弗洛姆精準纖細地描繪出了“愛”的模樣,為“愛”這種藝術形式給予了多維度的解釋。這些文字好像一個神秘的通道,讓我在無聲之中感知到了愛的獨特與廣博,以及愛對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重要意義。
弗洛姆在全書的章節(jié)布局上考慮極其周密,從愛的理論到愛的實踐的構架,從愛的要素、成熟的愛到神愛、母愛、父愛、自愛及性愛的多角度闡發(fā),無不體現(xiàn)了其對社會、對人性的洞見與縝密的思考。弗洛姆作為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個“弗洛伊德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把精神分析的理論糅合進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論,創(chuàng)立了以關于人的處境的學說為基礎的人本主義精神分析,關注現(xiàn)代西方人的困境及精神危機,這一點無論是在他極為著名的《逃避自由》《論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與宗教》,還是《愛的藝術》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
弗洛姆分了四章來討論愛——《愛是一門藝術嗎?》《愛情的理論》《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愛的實踐》,從定義到實踐,全方位地對愛這門藝術進行辯證的討論。
弗洛姆在書中寫道:“如果不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chuàng)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蝗绻麤]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蔽覀冊谶@一生中都在尋覓著愛,卻常常走入了迷宮,深陷無力和沮喪之中。
正因如此,愛這種無法輕易駕馭的情感,才需要我們去不斷學習,探索其真諦。也如同弗洛姆在本書的第三章《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中揭示的那樣,我們處在一個充滿消費主義利益交換的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適應著商業(yè)運作的快節(jié)奏,適應著需求和滿足需求的消費?!笆澜缰皇菫榱颂铒査麄兊亩亲?,就像一個巨大的蘋果、一個巨大的酒瓶和一個巨大的乳房,而我們是嬰兒,永遠在期待,在希望,卻永遠是個失意者。我們的性格努力地適應進行交換、接受和消費的要求。所有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質的東西——都成為交換和消費的對象?!?/p>
然而,愛不是一種標準化的消費,不是我們用來交換的籌碼和資本,愛的目的不是謀求利潤。弗洛姆在書中寫:“在無數(shù)宣傳美滿婚姻的文章中,一對毫無摩擦的伴侶被奉為是理想的結合……所有這一切無非是表明這兩個人的關系如上了油一樣毫無摩擦,但這兩個人一輩子都會互不了解,永遠達不到‘中心關系,而是相敬如賓,只是盡力使對方舒適而已?!?/p>
這樣的愛情和婚姻概念實際上是強調保護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獨感的侵襲。在“愛情”中,人們終于找到了避風港。兩個人結成用以反對全世界的同盟,卻把這種兩個人的自私看作愛情和信仰,看似擁有和諧美滿的愛,實質上只是為了抗拒自身的孤獨感,假借愛情的名義互相利用的自私而已。這樣的存在都不是愛,只是一種虛偽的善意。愛不是一個單純的對象問題,是相愛雙方的一種共同分享、共同成長的過程,要想真正領略愛的要義,我們就必須明確愛情本身的重要意義。
在弗洛姆的觀點中:“愛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是人內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虜?shù)那榫w。一般說來可以用另一個說法來表達,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彼穸巳N對“給”的解釋:放棄、交換關系、自我犧牲。這些都是非創(chuàng)造性性格的表現(xiàn)。而真正的愛情的“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xiàn),能夠讓自己的生命力得以釋放。同時他也強調愛一個人要尊重對方,愛一個人不是希望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是去接納他原本的模樣?!敖o”的同時不計較“獲得”:“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只有當我自己達到獨立,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獨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別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尊重對方才成為可能。”同時,弗洛姆還指出:“他給并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歡樂?!辈粌H是愛情,母愛、父愛等一切愛的表現(xiàn)形式,都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雙方都共同參與。
讀此書時,我也在跟著弗洛姆探索關于愛的價值,盡管距離弗洛姆寫作《愛的藝術》已過了半個多世紀,但是人們的精神仍舊孤獨迷茫,像被囚禁在摩天大樓渴求自由,仍有著現(xiàn)實指導意義。探索愛的藝術也是探索自我的價值,探索著我們生而為人的意義。對《愛的藝術》的閱讀,印證了卡爾維諾對于“經典”所下的定義:“每一次重讀經典,就像初次閱讀一般,是一次發(fā)現(xiàn)的航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