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翼
【作品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偉大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史圣。
原文
曹相國世家(節(jié)選)
平陽侯曹參者,沛人也。秦時為沛獄掾,而蕭何為主吏,居縣為豪吏矣。①
項籍已死,天下定,漢王為皇帝,韓信徙為楚王,齊為郡。②參歸漢相印。③高帝以長子肥為齊王,而以參為齊相國。以高祖六年賜爵列侯,與諸侯剖符,世世勿絕。④食邑平陽萬六百三十戶,號曰平陽侯,除前所食邑。
孝惠帝元年,除諸侯相國法,更以參為齊丞相。⑤參之相齊,齊七十城。⑥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俗諸儒以百數(shù),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⑦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⑧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⑨參于是避正堂,舍蓋公焉。⑩其治要用黃老術(shù),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惠帝二年,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1 1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參去,屬其后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 2后相曰:“治無大于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3
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郤。1 4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1 5吏之言文刻深,欲務(wù)聲名者,輒斥去之。1 6日夜飲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間之,欲有所言,復(fù)飲之,醉而后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
相舍后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1 7從吏惡之,無如之何,乃請參游園中,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1 8乃反取酒張坐飲,亦歌呼與相應(yīng)和。
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
參子窋為中大夫。1 9惠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2 0乃謂窋曰:“若歸,試私從容問而父曰:‘高帝新棄群臣,帝富于春秋,君為相,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乎?然無言吾告若也?!? 1窋既洗沐歸,閑侍,自從其所諫參。2 2參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dāng)言也?!? 3至朝時,惠帝讓參曰:“與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2 4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圣武孰與高帝?”2 5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眳⒃唬骸氨菹卵灾且?。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2 6惠帝曰:“善。君休矣!”
參為漢相國,出入三年。卒,謚懿侯。子窋代侯。2 7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斠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凈,民以寧一。”2 8太史公曰:曹相國參攻城野戰(zhàn)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2 9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3 0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3 1然百姓離秦之酷后,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3 2
注釋
1獄掾(yuàn):獄曹(主管刑獄的官署)的屬吏。掾,佐助,后成為官署屬員的通稱。豪吏:有權(quán)勢的官吏。
2徙:轉(zhuǎn)任。齊為郡:韓信移封為楚王后,齊國曾降為郡;不久高帝封長子劉肥為齊王,齊地復(fù)為齊國。
3相?。合鄧 ?/p>
4以:于,在。列侯:諸侯。剖符:也叫剖竹。古代帝王分封諸侯、功臣時,以竹符為憑證,剖分為二,君臣各執(zhí)其一,后成為分封、授官的代稱。
5除諸侯相國法:廢除諸侯王國內(nèi)“相國”的稱呼(改稱“丞相”)等制度。
6參之相齊,齊七十城:曹參擔(dān)任齊國丞相時,齊國有七十座城邑。意思是說齊國很大。
7富于春秋:指年青。長老諸生:有知識有閱歷的長者。所以:用來……的辦法。安集:安撫,安定。如齊故俗:按照齊地歷來的習(xí)俗。
8膠西:地名,在今山東高密。善治黃老言:精于研究黃老學(xué)說。黃老言,以黃帝、老子相標(biāo)榜的一種學(xué)說,屬于道家。厚幣:厚禮。
9為言:給他講述。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治理國家的方法貴在統(tǒng)治者要清靜無為,這樣百姓自然就安定下來了。推此類具言之:按照這種“清靜無為”的精神詳細給他講解。
1 0避正堂,舍蓋公焉:騰出丞相衙門的正堂,讓蓋公住在里面。舍,給……做房舍。焉,于此,作兼詞。
1 1趣治行:趕快整理行裝。趣,通“促”,急促,趕快。入相:入朝擔(dān)任相國。
1 2屬:通“囑”。后相:接任的丞相。以齊獄市為寄:把齊國的獄市作為某些人的寄托(容身之地)。獄市,指獄訟以及市集交易,均為奸人牟利之所,故并稱。
1 3夫獄市者……奸人安所容也:獄市,是用來讓善惡并存的場所,如果您嚴加干涉,壞人在哪里容身呢?并容,好人壞人都允許存在。
1 4始微時:起初地位卑微時。郤:通“隙”,隔閡,嫌怨。
1 5木詘(qū):木訥,不善言辭。詘,言語鈍拙。召除為丞相史:征召任命為丞相的屬官。除,授予,任命。
1 6吏之言文刻深,欲務(wù)聲名者:嚴苛執(zhí)法、想要追求“執(zhí)法嚴明”的好名聲的官吏。這是一個定語后置句。言文,法律條文及規(guī)章制度。務(wù),追求。
1 7相舍:丞相官舍。
1 8無如之何:不知怎么處理;無可奈何。幸相國召按之:希望曹參能把這些人召集起來給予懲治。幸,希望。按,懲治。
1 9參子窋(zhú):曹參的兒子曹窋。
2 0怪:以……為怪,意動用法。豈少朕與:難道是對我不滿嗎?少,輕視,不滿。與,通“歟”。
2 1若歸,試私從容問而父:你回家時,試著私下很隨意地問一下你父親。從容,輕松隨便。而,通“爾”,你的。
2 2洗沐歸:休假回家。洗沐,沐浴,借指假日,又叫“休沐”。漢時規(guī)定,官員每五日一休息,用于沐浴等事。自從其所:(把惠帝的意思裝成)出自自己的想法。
2 3趣入侍:趕緊回去伺候好皇帝,意思是你管好伺候皇帝的事就行了。
2 4朝:上朝。讓:責(zé)備。與窋胡治乎:與曹窋有什么關(guān)系呢。也可理解為“對于曹窋,為什么要懲治他呢”。胡,何,為何。乃者:從前;往日。
2 5免冠:脫帽,古人謝罪的一種方式。謝:謝罪。圣武孰與高帝 :與高帝相比,誰更英明神武呢?高帝,指漢高祖劉邦?;莸蹌⒂堑诙位实?。
2 6垂拱:垂衣拱手,形容輕而易舉,不費力氣,常用來稱頌帝王無為而治。守職:恪盡職守。
2 7代侯:指曹窋繼承,取代為平陽侯。
2 8斠(jiào)若畫一:公平持正,整齊劃一。斠若,較然,清楚明確的樣子。載其清凈,民以寧一:施行他那清凈無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寧不亂。載,乘,行。以,后面省略了“之”,因(此)。
2 9以與淮陰侯俱:是因為他跟淮陰侯韓信一起共事。以,因為。淮陰侯,指韓信,封為淮陰侯。
3 0及信已滅:等到韓信被消滅。韓信被呂后與蕭何合謀,夷滅三族。擅其名:享有他的名聲。
3 1清靜極言合道:主張清靜無為,完全合于道家的學(xué)說。
3 2離:通“罹”,遭受。參與休息無為:曹參給予他們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無為而治。
參考譯文
平陽侯曹參,是沛縣人。秦朝時曹參做沛縣獄曹的屬官,蕭何做主吏,他們在縣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
項羽死后,天下平定,漢王劉邦做了皇帝,韓信被調(diào)封為楚王,齊國劃為郡。曹參把相印歸還給朝廷。高帝封長子劉肥為齊王,任命曹參為齊國相國。在高祖六年(前201)時,分封列侯的爵位,朝廷與諸侯剖符為憑,使被分封者的爵位世代相傳而不斷絕。把平陽的一萬零六百三十戶封給曹參作為食邑,封號叫平陽侯,廢除以前所封的食邑。
孝惠帝元年(前194),廢除了諸侯國有關(guān)相國的法令,改命曹參為齊國丞相。曹參做齊國丞相時,齊國有七十座城邑。當(dāng)時天下剛剛平定,悼惠王年紀(jì)很輕,曹參按照齊地歷來的習(xí)俗,把有名望有學(xué)問的長者都召來,詢問安撫百姓的辦法。儒生們數(shù)以百計,每個人說法都不相同,曹參不知如何決定。他聽說膠西有位蓋公,精研黃老學(xué)說,就派人帶著厚禮把他請來。見到蓋公后,蓋公對曹參說,治理國家的辦法貴在清靜無為,這樣百姓們就能自行安定,以此類推,給他詳細講解了這方面的道理。曹參于是讓出衙門的正堂,讓蓋公住在里面。從此,曹參治理的要領(lǐng)就是采用黃老之術(shù),所以他任齊國丞相九年,齊國安定,人們大加稱贊他是賢能的丞相。
惠帝二年(前193),蕭何去世。曹參聽到消息,告訴他的門客趕快收拾行裝,說:“我將要入朝當(dāng)相國去了?!边^了不久,朝廷果然派人來征召曹參。曹參離開時,囑咐隨后繼任的齊國丞相說:“要把齊國的獄市作為某些人的托身之所,認真慎重,不要輕易干涉他們。”后任丞相說:“治理國家沒有比這更重要的嗎?”曹參說 :“不是這樣。獄市這場所,是用來讓善惡并存的,如果您隨便干涉,壞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這件事擺在前面?!?/p>
曹參當(dāng)初卑微的時候,跟蕭何關(guān)系友善;等到各自做了將軍、相國,便有了隔閡。到蕭何臨終時,蕭何向皇帝推薦的賢臣卻只有曹參。曹參接替蕭何做了漢朝的相國,處理事務(wù)沒有任何變更,完全遵循蕭何制定的法度。
曹參從各郡和諸侯國中挑選出不善言辭、忠厚老實的官吏,立即召來任命為丞相的屬官。對那些嚴苛執(zhí)法、想要追求好名聲的官吏,就斥退攆走他們。曹參自己從早到晚喝著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賓客們見曹參不理政事,上門來的人都有話想說??墒沁@些人一來,曹參就拿美酒給他們喝,過了一會兒,有人想說些什么,曹參又讓他們喝酒,這樣直到喝醉后離去,始終不能開口勸說,曹參把這作為一件常事。
相國宅院的后園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每天飲酒唱歌,吆喝叫喊。曹參跟班的官員們對此很是厭惡,但也無可奈何,于是就請曹參到后園中游玩,聽到那些官吏們醉酒高歌、大呼小叫的聲音,部屬們希望相國把他們召來加以懲治。曹參竟然反而叫人取酒陳設(shè)座席痛飲起來,并且也高歌呼叫,與那些官吏們相應(yīng)和。
曹參見別人有細小的過失,總是替他加以掩飾隱瞞,相府中相安無事。
曹參的兒子曹窋擔(dān)任中大夫。漢惠帝奇怪相國不理政事,心想“相國莫非對我有不滿嗎”,于是對曹窋說:“你回家后,試著私下很自然地問一下你父親:‘高帝剛剛離群臣而去,皇上又很年輕,您身為相國,整天喝酒,對皇上沒有什么請示報告的事情,怎樣去考慮國家大事呢?但不要說是我告訴你的?!辈芊斝菁倩丶?,陪侍父親時,把惠帝的意思轉(zhuǎn)變成自己的想法去勸諫曹參。曹參聽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說:“快點兒進宮侍奉皇上去,國家大事不是你應(yīng)該說的?!钡缴铣臅r候,惠帝責(zé)備曹參說 :“與曹窋有什么相干呢?上次是我讓他規(guī)勸您的?!辈軈⒚撁敝x罪說:“陛下自己看看,您與高帝相比,誰更英明神武?”惠帝說 :“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參說:“陛下看我的才能,和蕭何比誰更賢能?”惠帝說:“您好像不如蕭何。”曹參說:“陛下說的對。再說高帝與蕭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經(jīng)明確,如今陛下輕松治理天下,我等謹守各自的職責(zé),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走樣,不就行了嗎?”惠帝說:“很好。您不用說了!”
曹參做漢朝相國,有三年時間。他死了以后,被謚為懿侯。他兒子曹窋接替了他平陽侯的侯位。百姓們唱歌稱贊他說:“蕭何制定法令,明確劃一;曹參接替為相,堅守不變。曹參奉行清靜無為,百姓因而安寧不亂。”
太史公說:曹相國曹參攻城略地的戰(zhàn)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為他跟淮陰侯韓信一起共事。等到韓信被消滅,列侯成就的功勞,唯獨曹參享有名聲。曹參擔(dān)任漢朝相國,主張清靜無為,完全合于道家的學(xué)說。然而百姓遭受秦朝的嚴酷統(tǒng)治以后,曹參給予他們休養(yǎng)生息的時機,所以天下的人都稱頌他的美政。
漫讀
人有開口說話的權(quán)利,也有沉默不言的自由;說有說的好處,可有時不說——適當(dāng)保持沉默也是一種智慧。
對社會人生、萬事萬物體察越多、越深的人,似乎都覺得話不是說得越多越好,相反,而是認為少說為佳,能閉嘴的時候就閉嘴。他們總結(jié)了許多處世箴言,比如言多必失、少說多做、禍從口出、行勝于言,甚至認為沉默是金。
那些夸夸其談、喋喋不休、言不及義的人,總給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感覺。光說不做假把式,亮開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愛迪生說,我深信實事求是而不講空話的人,一定沒有許多話可說。真正干實事的人,一定不是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實干興邦,空談?wù)`國。其實不只是家國大事,一個人要有所成就,也應(yīng)學(xué)會沉默?!胺蚓又幸?,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币驗槌聊钊诵撵o,給人啟發(fā)。俗話說,靜生慧,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明代皇室后代、畫壇奇才朱耷(八大山人)孤忠耿介,憤世嫉俗,他以裝啞來寄托自己的心靈,實現(xiàn)對自我的堅守?!耙蝗?,忽大書‘啞字署其門,自是對人不交一言?!保ㄉ坶L蘅《八大山人傳》)陳鼎在《八大山人傳》也記載說:“甲申國亡,父隨卒。人屋(朱耷的號)承父志,亦喑啞。左右承事者,皆語以目,合則頷之,否則搖頭。對賓客寒暄以手,聽人言古今事,心會處,則啞然笑。如是十余年,遂棄家為僧,自號曰‘雪個?!?/p>
禽滑厘向老師墨子請教道:“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答道:“蛤蟆、青蛙,日日夜夜不停地鳴叫,嘴都干了,舌頭都疲勞了,就算這樣(叫)人們還是不聽。現(xiàn)在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人都被叫醒了,按時起身?!彼又f:“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多說話有什么好處呢?只有在切合時機的情況下說話才有用。)
現(xiàn)代作家沈從文說:“應(yīng)沉默處得沉默,古人名為‘順天體道。雄鷹只偶爾一鳴,麻雀卻長日嘰喳,效果不同,容易明白。”
孔子一生周游列國、傳道授業(yè),說過很多話,可他卻教育弟子要“訥于言而敏于行”,他對沉默的體驗遠比一般人深。他也認識到,言語的功用是有限的,無法窮盡一切。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從師學(xué)習(xí),老師不可能傳授給學(xué)生一切,因為老師的學(xué)問也是有限的,也是從自然、社會中學(xué)來的。自然、社會是無限的,從師學(xué)習(xí),終歸還要從自然、社會中體察、學(xué)習(xí)、感悟。他晚年時有一次對弟子說:“予欲無言?!弊迂曇苫蟮貑枺骸白尤绮谎裕瑒t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莊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為“大音希聲”(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因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天地覆載化育萬物,有種宏大的美,不憑借語言也能呈現(xiàn);四季運行有法則,不靠議論也可知曉;萬事萬物存在的道理,也不需言說而可成立。因此“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至人無為,大圣不作”。
道家發(fā)展出的黃老思想,在戰(zhàn)國中期到秦漢之際盛行一時。在為政治國、經(jīng)世安民方面,黃老思想認為君主應(yīng)“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上述主張?zhí)貏e是休養(yǎng)生息,在漢朝初期曾經(jīng)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對“文景之治”盛世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曹參“蕭規(guī)曹隨”的為政舉措,就是典型而生動的體現(xiàn)。
曹參是西漢的開國功臣,這里節(jié)選的《史記·曹相國世家》部分,重點敘述了曹參擔(dān)任齊國丞相和漢朝中央政府的相國時治理國家的事跡。
從戰(zhàn)國到漢初,除了秦朝短暫的統(tǒng)一,數(shù)百年來可謂戰(zhàn)亂不斷;而由于秦朝的苛政和秦末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社會生產(chǎn)更是遭到嚴重破壞,經(jīng)濟殘破,民生凋敝?!稘h書·食貨志》中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毛色相同的四匹馬),而將相或乘牛車?!鄙鐣?jīng)濟狀況極其惡劣。同時,西漢的重新統(tǒng)一,面臨的又是一個四方雜處、東西異俗的局面,秦、韓、魏等西部地區(qū)與趙、燕、齊、楚等東部地區(qū)文化差異巨大。這樣一個社會現(xiàn)實,要形成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必須采取寬松包容的治理措施,才能使人民各得其所,和諧相安,休養(yǎng)生息,從而恢復(fù)和發(fā)展生產(chǎn),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quán)。否則就會如陸賈所言,“事逾煩,天下逾亂 ;法逾滋,而奸逾熾”。在這種背景下,黃老學(xué)說的清靜無為,與民休息,垂拱而治,受到統(tǒng)治階層的一致重視。
針對東西地區(qū)文化習(xí)俗不同的情況,劉邦和蕭何以接受和容忍其并存的態(tài)度,采取了西部地區(qū)設(shè)郡縣“奉漢法以治”、東部地區(qū)則立王國從俗而治的不同政策。齊國是東部的一個大諸侯國,“參之相齊,齊七十城”。曹參在漢朝建立之初就擔(dān)任齊國相國,后來又率兵參與了平定黥布(即英布)的叛亂,“以齊相國從悼惠王將兵車騎十二萬人,與高祖會擊黥布軍,大破之”。無論是對整個國家的社會狀況,還是對齊國的形勢都是非常熟悉了解的。他對治理齊國,應(yīng)該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如齊故俗”“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也許只是一個形式而已。他禮遇膠西蓋公,采信其“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的理念,才是他的預(yù)案。他用黃老術(shù)治理齊國的具體事跡,見于他離任之時對繼任者的政治交代。
他最關(guān)心的是大局的穩(wěn)定、社會的安定,擔(dān)心繼任者急于事功,事事干預(yù),到處伸手,嚴苛執(zhí)法,讓奸邪之人沒了容身之所而鋌而走險,成為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一個社會,奸邪牟利之人總是存在的,也要給他們生存的空間,只要不為非作歹,能相安無事,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容忍他們的存在?!蔼z市”就是他們寄身的“灰色地帶”,所以他作為最要緊的事叮囑后任 :“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辈⒔忉屨f :“夫獄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他在齊國為相九年,結(jié)果“齊國安集,大稱賢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果說曹參在齊國的無為而治只是“牛刀小試”的話,那么擔(dān)任漢相以后就是“大刀闊斧”了。話說蕭何死后,曹參能那么確定自己“將入相”,有多方面的原因。
從他個人的角度說,一是源于他治理齊國的方式和成績的自信,二是基于他對蕭何為人的了解。而從蕭何的角度看,在于他的胸懷和知人善任。蕭何深知曹參為人的老成持重和治齊的成效,他以國事為重,不計個人嫌隙,把他視為能全面繼承自己治國方略的不二人選,因而把曹參作為大漢相國的唯一人選舉薦給惠帝劉盈,讓他成為漢朝第二位相國。
蕭何果然沒有看錯,曹參“大刀闊斧”施行清靜無為之策的表現(xiàn)就是更加“無為”,毫無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沖動,毫無顯示自己才干能耐的新舉措,毫無為自己樹權(quán)威博聲名的念頭,“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全盤接收蕭何的政治遺產(chǎn),不折不扣照章執(zhí)行而已。
司馬遷記敘了曹參為相后的一些“奇怪”做法。
他“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因為這些人忠厚老實,不喜歡來事,能夠循規(guī)蹈矩,從而保證既定政策措施的徹底貫徹,而不至于節(jié)外生枝,干擾百姓,惹事誤事。而那些心思多、花樣多,看起來賣力能干、執(zhí)法嚴厲的人,實則名利心重、沽名釣譽,容易壞事,所以“輒斥去之”。
他見人有些小毛病、小過失,不但自己裝作沒看見,還替他們掩飾遮蓋,讓別人也看不見,相國府中相處和諧。
他沒有宵衣旰食、日理萬機,人們也不見他發(fā)號施令、作批示、找人談話,只見他“日夜飲醇酒”,無所事事,根本不像個大漢相國的樣子。于是下屬、門客看不下去,紛紛想“找他談話(勸諫)”了??伤廊思业膩硪?,一上門就遞上酒杯,不停勸酒,讓人家無法開口,直到來客醉不能言,醉醺醺地離去。
大概是相國大人的示范效應(yīng),相國官邸后花園不遠的官員宿舍里,每天也傳來了縱酒放歌、大呼小叫的聲音,這引起了隨身官員們的不滿。他們于是假意請曹參游園,想讓他現(xiàn)場感受一下那“不成體統(tǒng)”的情景,從而引起他的關(guān)注和重視,對那些官員加以訓(xùn)誡懲治,進而進一步整頓工作作風(fēng)。孰料曹參反而命人取過酒來,擺開坐席,邊喝邊唱,兩相應(yīng)和,讓隨身官員們聽取歌呼一片。
你看,曹參就是個“甩手掌柜”嘛!他的所作所為,在那些勤于政事、一心想勸諫他的官員們看來,不說是“懶政”“不作為”,至少也是昏庸糊涂了吧。殊不知,他們的不解、勸諫,其實正是他為政的阻力。曹參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清靜寡言、無為而治的典范了吧。他并非不聞不問、無所事事,他洞察國情民情,深知此時此刻一切所謂新舉措均屬多余,一切干預(yù)都是折騰——民生凋敝,經(jīng)濟殘破,百廢待興,經(jīng)不起折騰??!唯有放手少管,才會有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才能讓百姓有喘息之機,安心生產(chǎn),休養(yǎng)生息。這樣,才能逐漸讓社會恢復(fù)元氣,恢復(fù)活力,從而慢慢積累財富,增強國力,為長治久安奠定基礎(chǔ)。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如今的“無為”,正是為了“將以有為”。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時間的保證,需要足夠的耐心,需要足夠的定力,更需要一種“功成不必在我”的淡泊超然的情懷。既然蕭何的大政方針是正確的、明確的,那就排除干擾,靜待花開吧。
應(yīng)該說,曹參既深諳清靜無為的要旨,對治國之道有著深刻的認識,又不好強逞能、好大喜功,而是甘于寂寞、淡薄聲名,才能如此淡定篤定地墨守成規(guī),我行我素,任憑他人的不解和誤解,依然無動于衷,毫不動搖。
他的“無為”真是做到家了,連惠帝也起疑心了,以為瞧他不來,以至于不愿勤于政務(wù)。司馬遷描寫了這極具戲劇性的一幕。年輕的漢惠帝不好親自出面勸他,恰好他兒子曹窋在宮中任職,于是惠帝授意曹窋趁著休假回家時勸諫曹參?!案叩坌聴壢撼?,帝富于春秋,君為相,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乎?”你看,惠帝也憂慮擔(dān)心起來了?;莸郾臼且傈S老之術(shù)治國,奉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之策的,他也沒能理解曹參的用心;而曹參呢,看來不但一直對僚屬們保持沉默,未曾對他們宣講己意,就是對皇帝也沒有解釋說明,以至于從下到上都有人產(chǎn)生了看法。不過,惠帝的這番舉動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機會,讓曹參打破沉默,講明了他的意圖。
曹窋?shù)故呛芎玫赝瓿闪嘶实劢淮娜蝿?wù),不料惹得父親勃然大怒,迎來二百大板的痛打,并被趕回宮中 :“你只管趕緊回去伺候好皇上就好了,天下大事輪不到你來說三道四。”惠帝見曹窋因為自己而挨打,只好坦言是自己授意他這么做的。事已至此,曹參只好解釋說,以高帝的圣明和蕭何的賢能,非你我所能比擬?!案叩叟c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一番話下來,讓惠帝茅塞頓開:“善。君休矣!”從此,曹參贏得了惠帝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君臣同心,蕭規(guī)曹隨,國民經(jīng)濟逐漸繁榮,天下太平無事,為后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不過,司馬遷對曹參的評價似乎不那么好,在論贊中說他“以與淮陰侯俱”,認為他的成功不過是因人成事而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跟隨韓信。曹參的“武功”離不開韓信,“文治”離不開蕭何,這固然也是事實,但他繼任為相后,繼續(xù)奉行蕭何的政策,在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的確也是最明智、最合適的選擇。司馬遷也客觀指出了曹參的舉措順應(yīng)了民情民意、符合現(xiàn)實需要,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應(yīng),為他贏得了贊譽和美名。
曹參以道家之清靜,化有為為無為的故事,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
這是一篇以傳記形式諷喻繁政擾民的寓言。中唐時期政苛令煩,官府天天派人到基層發(fā)號令、作指示、搞督查,攪擾得雞犬不寧、民不聊生,文中針對這種現(xiàn)實,借郭橐駝?wù)劇绊樐局煲灾缕湫浴钡摹梆B(yǎng)樹”之道,類比推論出“養(yǎng)人”(即官吏治理百姓)要與民休養(yǎng)生息、不可生事擾民的道理,也帶有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而治的鮮明色彩。
文中通過郭橐駝之口生動描述了官吏“好煩其令”,看似關(guān)心體恤百姓,實則給百姓帶來騷擾和禍害的情景 :“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蚤繅而緒,蚤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保ā耙惶斓酵砟切┎钜蹅兣軄泶蠛?:‘長官命令 :催促你們耕地,勉勵你們種植,督促你們收獲,早些煮繭抽絲,早些織你們的布,養(yǎng)育你們的小孩,喂大你們的雞和豬。一會兒打鼓招聚大家,一會兒擊梆召集大家,我們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飯去慰勞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們繁衍生息,安頓好身家性命呢?所以我們既困苦又疲乏?!保?/p>
遙想當(dāng)年曹參治理下的漢初,應(yīng)該沒有這樣鬧哄哄、瞎折騰的情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