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麗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廈門,361003)
冠心病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等相關因素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性損壞及病變的疾病。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是導致心肌結構及功能變化的主要因素,及早明確患者實際心肌缺血狀況在治療方案制定及預后評估中具有重要意義[1-2]。冠脈造影檢查是冠心病診斷的重要依據(jù),但冠脈造影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檢查過程具有一定風險,需為患者尋求更為安全的檢查方法,及早明確冠心病心肌缺血狀況,指導臨床治療。MRI心肌灌注成像是在MRI檢查基礎上通過了解心肌血液灌注狀況來了解心肌損傷的檢查方式。為明確MRI心肌灌注成像對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具體診斷效果,本研究對40例冠心病患者及同期門診40例健康體檢人員均實施MRI心肌灌注成像及冠狀造影檢查,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0例作為觀察組,另選擇同期本院門診的40例健康體檢人員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65.62±6.44)歲;病變狀況:左前降支病變25例,右冠狀動脈病變18例,左旋支病變15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41~79歲,平均年齡(65.59±6.83)歲。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觀察組經(jīng)冠脈造影檢查確診,患者均存在至少一支冠脈狹窄≥50%,均存在不同程度是心肌缺血狀況;對照組無明顯疾病;受檢人員及家屬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意識清晰者。
1.3 排除標準 存在其他心臟疾病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其他嚴重組織、器官、系統(tǒng)病變者;檢查不耐受及禁忌者;精神障礙者;檢查配合度較差者。
1.4 研究方法 對所有人員均實施MRI心肌灌注成像及冠狀造影檢查。MRI心肌灌注成像:患者均采取Siemens Skyra 3.0T磁共振儀實施檢查,使用心臟專用線圈檢查。先實施常規(guī)掃描,進行橫斷位真實穩(wěn)態(tài)快速成像序列掃描,獲得心臟形態(tài)學信息,再實施四腔位電影序列及左室短軸位電影序列掃描,25幀/心動周期。隨后實施心肌灌注成像,先于患者肘靜脈注入0.1 mmol/kg釓噴酸葡胺注射液(Bayer Schering Pharma AG,規(guī)格:469.01 mg/mL×10 mL,進口藥品注冊標準JX20140214),5 mL/s,注射結束后進行左室短軸位動態(tài)灌注掃描,了解心肌灌注狀況。再向肘靜脈注入0.2 mmol/kg劑量比較劑,3 mL/s,注射后延遲10 min,再實施行左室短軸位敏感反轉恢復序列掃描,了解心肌活性狀況。
1.5 觀察指標 1)分析不同人員MRI心肌灌注成像相關指標狀況。2)分析總結MRI心肌灌注成像的診斷效果。3)分析MRI心肌灌注成像對冠心病組患者睡眠質(zhì)量的影響。在檢查前2 d與檢查后1 d,使用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對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進行評價,共有7個成份,總分為0~21分,評分越低則提示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越高。
2.1 2組患者的MRI心肌灌注成像相關指標狀況比較 觀察組的首過灌注時間、延遲強化信號強度高于對照組,最大上升斜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MRI心肌灌注成像相關指標狀況比較
2.2 MRI心肌灌注成像的診斷效果分析 實施MRI心肌灌注成像診斷左前降支病變時漏診1例,誤診1例,對左前降支病變診斷敏感性為96.0%(24/25),特異性為93.3%(14/15),準確性為95.0%(38/40)。實施MRI心肌灌注成像診斷右冠狀動脈病變時漏診2例,誤診4例,對右冠狀動脈病變的診斷敏感性為88.9%(16/18),特異性為91.8%(18/22),準確性為85.0%(34/40)。實施MRI心肌灌注成像診斷左旋支病變時漏診1例,誤診3例,對左旋支病變的診斷敏感性為93.3%(14/15),特異性為88.0%(22/25),準確性為90.0%(36/40)。見表2。
表2 MRI心肌灌注成像的診斷效果分析(例)
2.3 MRI心肌灌注成像對冠心病組患者睡眠質(zhì)量的影響 檢查前2 d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評分為(6.42±1.07)分,檢查后1 d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評分為(6.37±1.12)分。檢查前后的睡眠質(zhì)量評分比較,得出結果表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0,P=0.84)。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后極易導致管徑縮小,引起冠脈狹窄,且冠狀動脈病變后也會導致血栓形成風險增加,一旦冠脈狹窄≥50%,將會影響心肌血供,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性損傷,引發(fā)冠心病[3]。短暫性心肌缺血可引起心功能異常,但其可在心肌血液灌注恢復后心功能可恢復,較長時間的心肌低灌注時,若心肌仍存活,心室功能也可恢復,但持續(xù)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出現(xiàn)不可逆性損傷時,將導致永久性功能損傷,影響患者預后[4-5]。因此不同心肌損傷患者的治療方案及預后存在一定差異,及早明確冠心病患者實際心肌缺血及損傷狀況是指導臨床治療的關鍵[6]。
MRI是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其操作簡單,且可圖像分辨率高,無電離輻射及侵襲性損傷,可獲得心臟形態(tài)、結構、心肌灌注及活性等信息,在心臟疾病診斷中運用逐漸增多。本研究中MRI心肌灌注成像對左前降支病變、右冠狀動脈病變、左旋支病變的診斷效果均較高,誤診和漏診數(shù)較低,可有效輔助冠脈病灶診斷。實施MRI檢查時可根據(jù)比較劑在不同心肌組織中的擴散速度差異性獲得不同的信號,輔助心肌灌注狀況評估。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首過灌注時間、延遲強化信號強度與對照組組間比較更高,最大上升斜率與對照組組間比較更低,說明心肌損傷后會出現(xiàn)明顯的灌注異常狀況。心肌缺血患者延遲強化可分為2種狀況:1)強化不明顯,此類患者提示心肌處于低灌注狀態(tài),但心肌仍存活;2)強化明顯,延遲強化的出現(xiàn)與心肌細胞膜損傷后,心肌細胞內(nèi)比較劑流出時間延遲相關,因此強化明顯提示心肌損傷嚴重,治療難度大,預后差[7]。本研究中心肌缺血患者檢查前與檢查后的睡眠質(zhì)量評分沒有明顯差異,說明MRI心肌灌注成像不會對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造成影響。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心肌缺血實施MRI心肌灌注成像診斷效果良好,對患者睡眠質(zhì)量無影響,可有效了解實際冠脈病變狀況及心肌缺血程度,可為治療方案制定、預后評估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