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基于面孔的社會知覺對社會排斥接受度的影響

        2020-01-13 06:32:02李夢珠馮柔佳張春雨
        心理研究 2019年6期
        關鍵詞:面孔熱情分組

        李夢珠 李 莉 馮柔佳 張春雨

        (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西安 710000)

        1 前言

        在心理學視野下,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是指由于被某一社會團體或他人所排斥或拒絕,一個人的歸屬需求和關系需求受到阻礙的現(xiàn)象和過程(杜建政,夏冰麗,2008)。社會排斥發(fā)生時,群體中的角色大體可以分為三種,一個是社會排斥者(excluding source),一個是受排斥者(target),而其他人則是社會排斥的第三方,也就是旁觀者(bystander)。這個領域的已有研究大部分是從社會排斥對受排斥者造成的影響角度進行的 (如,Straaten,Rodenburg, Laan, Boersma, Wolf, & Mheen, 2018),另有少部分則從社會排斥旁觀者角度進行 (如,Cingel, Sumter, & Leur, 2017; Mulvey, 2016)。從旁觀者角度的研究有一個重要方面是關于人們的社會排斥接受度 (the acceptability of social exclusion),意思是對一次社會排斥事件的內(nèi)心認同感,對其合理性進行的判斷。

        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旁觀者通常會認為社會排斥是充滿惡意且不可接受的,從而傾向于同情并試圖支持被社會排斥的人(Will,Crone,van den Bos,&Gürolu,2013)。但有幾項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在某些情況下旁觀者內(nèi)心會接受甚至認同社會排斥行為在群體中的發(fā)生,也就是說這時候,人們對社會排斥的接受度是比較高的。比如,當被排斥者被認為冷漠、難以相處時(Hales, Kassner, Williams, & Graziano,2016),或被認為沒有能力時(Wesselmann, Wirth,Pryor, Reeder, & Williams, 2013)。 這兩種情況可以用一項實證研究的結果來概括——人際知覺中熱情(warmth)與能力(competence)的區(qū)別可以解釋人們對社會排斥原因的理解 (Celik,Lammers,Van Beest,Bekker,& Vonk, 2013)。 人際知覺是社會知覺的一部分,由此推測社會排斥的接受度可能受到社會知覺中熱情、能力兩個維度的影響。

        社會知覺(social perception)是個體推測與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動機和意向的過程,包括某種程度上的人格判斷、推理、分類和歸因(Kenneth,Hill,&周川節(jié),1984)。而對這一心理過程進行概括和歸納,有數(shù)個研究發(fā)現(xiàn)知覺的內(nèi)容可以以兩個高維度進行總結(如, Cuddy, Fiske, & Glick, 2008)。近年來,熱情和能力被視為社會知覺的兩個基本內(nèi)容維度 (Abele& Wojciszke,2014;佐斌,代濤濤,溫芳芳,索玉賢,2015)。熱情維度包括可信任性(trustworthiness)、溫暖、德性等,熱情的水平高意味著友善、樂于助人、值得信賴;能力維度包括支配性(dominance)、力量(power)等,從能力維度評估個體及群體時會根據(jù)智力、技能、競爭性等特征進行分類 (Abele, Nicole, Kim, Eva, Aleksandra, &Yanping, 2016; Fiske & Susan, 2018)。

        隨著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研究者把社會知覺擴展到對面孔的社會知覺。一方面因為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人們在對同一面孔做人格判斷時傾向于達成一致(Zebrowitz& Montepare,2008),另一方面實證研究證明,人們會基于面孔做屬于社會知覺內(nèi)容的人格判斷(Todorov& Oosterhof,2011)。而隨著社會知覺的兩個基本維度理論的發(fā)展,研究者在基于面孔的社會知覺上也建立了二維模型。Oosterhof和Todorov(2008)在行為研究和計算機建模的基礎上,建立了面孔評價的二維模型——效價(valence)和支配性(dominance),效價的意思是與所有的正性特質(zhì)正相關,與所有的負性特質(zhì)負相關,支配性意味著強勢程度。此外,Rule和 Ambady(2008)得出了對于CEO的面孔進行社會知覺中的人格判斷的兩個維度,一個是熱情(warmth)/喜愛度/可信任性;另一個是力量(power)/能力/支配性/面孔成熟度。也就是說,社會知覺的基本維度跟面孔人格判斷的基本維度融合在了一起,基于面孔的社會知覺可以在熱情、能力兩個基本維度上進行解釋 (Walker& Vetter,2016)。進而可以推測,社會排斥的接受度可能受到面孔社會知覺中熱情、能力兩個維度的影響。

        關于此領域?qū)嵶C研究中的面孔材料,Todorov等人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利用計算機軟件生成的模擬面孔進行了面孔反射率、面部特征等方面的建模,進而建立并驗證了可信度(熱情)、能力等社會知覺判斷的面孔模型(Todorov,Dotsch,Porter,Oosterhof, & Falvello, 2013; Todorov, Olivola, Dotsch,& Mende-Siedlecki,2015)。這個系列的面孔模型可以揭示和發(fā)現(xiàn)作為社會知覺基礎的面孔線索。不過研究者也考慮到模擬面孔的真實性不夠而可能產(chǎn)生不利因素 (Todorov, Dotsch, Porter, Oosterhof,& Falvello, 2013),之后 Walker和 Vetter(2016)的研究使用真人面孔照片建模,因為真人照片更加自然和更有生態(tài)效度。在此基礎上,Rudert等人使用合成分析等方法(analysis-by-synthesis approach)將一張真人面孔照片重新生成為幾張新的照片,每張新照片中的五官特征等面孔信息不同從而對應了面孔社會知覺兩個基本維度的高低變化 (Rudert et al.,2017)。而我們考慮到,使用同一真人但面部特征不同的圖片作為實驗材料,容易讓被試混淆為同一人的不同表情,即容易引起被試對面部表情的知覺。而人們做社會知覺判斷時即使面對中性情緒面孔也會基于情感線索(Todorov, Said,Engell, & Oosterhof,2008),且面孔特征與情緒特征的相似性是這種判斷的 來 源 之 一 (Zebrowitz, Kikuchi,& Fellous,2010)。也就是說即使一張面孔是中性情緒的,當面部的特征類似于某種情緒表達的特征時,這種相似性可以預測對人們面孔的評估 (Said,Sebe,&Todorov,2009),所以社會知覺判斷會受到影響。鑒于此,本研究運用此領域研究較少使用的、未修改過面部特征的真人面孔圖片作為實驗材料,即每一個被試基于面孔做社會知覺的某一維度的判斷時面對的真人面孔是不重復的。

        對于社會知覺內(nèi)容的跨文化研究,兩個基本維度的普適性在國內(nèi)已得到了初步驗證 (佐斌,代濤濤,溫芳芳,索玉賢,2015)。而對于面孔社會知覺,早期有研究驗證了面孔人格判斷的跨文化一致性(Zebrowitz, Montepare, & Lee, 1993),之后國內(nèi)研究使用面孔可信任性進行實證研究 (如,王秀娟,王娜,韓尚鋒,劉燊,& 張林,2018),并證明了面孔的熱情與能力維度在預測候選人選舉上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楊昭寧,侯書偉,2011)。也就是初步驗證了基于面孔的社會知覺兩個基本維度的跨文化的一致性。對于社會排斥的跨文化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的個體受到社會排斥的反應有所差異,個體主義文化的個體經(jīng)歷社會排斥時反應較為激烈且表現(xiàn)出反社會行為的傾向,而集體主義文化的個體對社會排斥沒有及時的行為反應(Pfundmair, Graupmann, Frey, & Aydin,2015)。由此推測旁觀者也可能對社會排斥接受度的判斷因為文化差異出現(xiàn)不同表現(xiàn)??偟膩碚f,有必要考察中國個體作為旁觀者時如何根據(jù)對面孔的知覺判斷社會排斥的接受度。這也是目前國內(nèi)研究在社會排斥領域所缺乏的。

        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更傾向于排斥/放逐(ostracism)令人不愉悅、不和藹可親(disagreeable)的人 (Hales, Kassner, Williams, & Graziano,2016),還有當受排斥者沒有完成任務而成為集體的負擔時,旁觀者對社會排斥的接受度變高了(Wesselmann, Williams, & Wirth, 2014)。由此可推測,人們相對能接受排斥不夠熱情、能力不足的人。

        據(jù)此提出假設(1):知覺到受排斥者面孔的熱情水平較低時,個體對社會排斥較能接受;知覺到受排斥者面孔的能力水平較低時,個體對社會排斥較能接受。

        因為旁觀者觀察到社會排斥事件時面對的是兩種角色的群體成員,所以探究面孔對社會排斥接受度影響的實驗中的面孔也應該控制為受排斥者和排斥者兩種。

        考慮到人們會對面孔進行知覺判斷有刻板印象(stereotyping)和過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的原因(Walker, Jiang, Vetter, & Sczesny, 2011), 所以探究面孔的熱情和能力對人的心理的影響可以參考在國內(nèi)也得到了驗證的刻板印象內(nèi)容模型(SCM)理論。SCM中的群際情緒—刻板印象—行為趨向系統(tǒng)模型(Behaviors from Intergroup Affect and Stereotypes Map,BIAS Map)提出知覺的熱情維度跟能力維度會預測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其中熱情預測主動行為,能力預測被動行為;高熱情引發(fā)的行為反應是主動助長(幫助與保護),低熱情是主動傷害(攻擊與反抗),高能力是被動助長(合作與關聯(lián)),低能力是被動傷害 (忽略與漠視)(Cuddy,F(xiàn)iske,&Glick,2008;管健,程婕婷,2011)。由此可推測,當人們面對社會排斥者面孔判斷社會排斥接受度時,內(nèi)心可能有假想的被動行為反應;在能力維度的影響下,排斥者面孔高能力時個體對社會排斥者是認同態(tài)度,面孔低能力時是不認同態(tài)度。

        因此提出假設(2):知覺到社會排斥者面孔能力水平較高時,個體對社會排斥較能接受。

        2 實驗一 對受排斥者面孔的社會知覺影響社會排斥接受度

        2.1 方法

        2.1.1 被試

        在西安某大學招募51名被試,其中男性8人,女性43人,年齡在 16~24歲之間,平均年齡19.21歲(標準差1.85),每名被試都獲得適量實驗報酬。

        2.1.2 實驗材料及評定

        實驗使用中國人情緒面孔圖片系統(tǒng)(Chinese Affective Face Picture System,CAFPS;王妍,羅躍嘉,2005)中的中性情緒面孔圖片,包括女性面孔圖片109張、男性面孔113張。用E-prime 2.0自編程序呈現(xiàn)圖片,請30名西安某大學的大學生及研究生(其中男性13人,女性17人,被試平均年齡21.45歲,標準差=2.62)對每個面孔的社會知覺二維度進行7點評分,1=非常弱,7=非常強。所有被試未參加正式實驗。

        為分析被試對兩種面孔進行兩個維度評分的差異情況,對所有圖片的評分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為檢驗被試對不同個體的面孔的熱情或能力知覺是否有差異,以面孔圖片為變量做Kendall W系數(shù)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對男性或者女性面孔的熱情或者能力評分均差異顯著(p<0.01)。另外先后以男性面孔和女性面孔圖片的熱情分數(shù)均值和能力分數(shù)均值為變量做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對男性面孔進行社會知覺時對能力的評分高于對熱情的評分,差異顯著(t(29)=-2.66,p=0.01,Cohen’d=0.33)。 根據(jù)卡方檢驗的結果,有5張面孔圖片不同被試的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將圖片篩除掉之后,根據(jù)對兩個性別面孔進行熱情和能力兩種評分的得分平均值高低排序,依照吳明隆 (2001)建議的數(shù)據(jù)高低兩端各27%劃分標準,研究確定出了女性面孔圖片熱情高分組、低分組各29張,能力高分組、低分組各29張,男性面孔圖片熱情高分組、低分組各31張,能力高分組、低分組各31張。之后參考前人研究實驗材料數(shù)量(Rudert et al.,2017),每個高分組只取平均值最高的2張照片,每個低分組只取平均值最低的2張照片,總共16張面孔圖片進行正式實驗。其中熱情高且能力高組4張 (4個面孔的熱情得分M=4.69,SD=0.37,能力得分M=4.71,SD=0.30),熱情高且能力低組4張 (4個面孔的熱情得分M=4.56,SD=0.32,能力得分M=3.76,SD=0.06),熱情低且能力高組 4張 (4個面孔的熱情得分M=3.04,SD=0.10,能力得分M=4.43,SD=0.08),熱情低且能力低組 4 張 (4 個面孔的熱情得分M=2.66,SD=0.15,能力得分M=2.98,SD=0.04),共16張作為實驗材料。如圖1所示。

        2.1.3 實驗設計和實驗程序

        實驗采用2(面孔熱情水平:高、低)×2(面孔能力水平:高、低)兩因素被試內(nèi)設計,因變量是被試對社會排斥的接受度。

        用E-prime 2.0自編程序呈現(xiàn)實驗刺激。一個練習block后正式開始二維度面孔知覺評定。每個trial中,在300ms注視點“+”之后隨機呈現(xiàn)16張面孔圖片中的任意一張,呈現(xiàn)順序完全隨機。被試先被要求判斷每張面孔的熱情水平,用數(shù)字鍵盤7點評分,1=程度很弱,4=中等程度,7=程度很強; 再隨機呈現(xiàn)16張面孔,判斷每張面孔能力水平,同樣7點評分。評定實驗結束后呈現(xiàn)指導語開始判斷實驗,指導語參考前人范式(Rudert et al.,2017),在指導語中讓被試想象一個社會情境,想象成為一個社會排斥事件的旁觀者。想象接下來看到的人是受排斥者。每個trial中,在500ms注視點“+”之后會隨機呈現(xiàn)16張面孔中的任意一張面孔,要求被試判斷社會排斥的接受度,采用與之前步驟同樣的7點評分。

        2.2 結果與分析

        2.2.1 數(shù)據(jù)預處理

        用Excel先對原始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預處理:將16張面孔圖片在熱情維度、能力維度上得分的平均值分別排序,每個維度的圖片分為各8張圖片的高低兩部分。熱情維度上高分組圖片與低分組圖片平均值做配對樣本t檢驗,t(50)=18.20,Cohen’d=2.54,p<0.001;能力維度上高分組圖片與低分組圖片平均值做配對樣本t檢驗,t(50)=10.75,Cohen’d=1.42,p<0.001;證明兩個維度的高低分組均有效。最終將16張圖片分為4組,詳見表1。

        表1 面孔在熱情和能力上得分的高低分組

        2.2.2 對受排斥者面孔熱情和能力的知覺影響社會排斥接受度

        使用SPSS 21.0進行2(熱情高分、熱情低分)×2(能力高分、能力低分)兩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因變量是被試的社會排斥接受度均值。對因變量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得到四個分組的值(M±SD)分別為:熱情能力雙高組3.20±0.74、熱情高能力低組3.65±0.96、熱情低能力高組4.66±0.93、熱情能力雙低組4.67±0.70。

        對于被試的社會排斥接受度,受排斥者面孔的熱 情主 效應 顯著 (F(1,50)=90.58,ηp2=0.64,p<0.001),即面孔熱情水平高時被試的社會排斥接受度低,面孔熱情水平低時被試的社會排斥接受度高,效應量較高;受排斥者面孔的能力主效應顯著(F(1,50)=9.53,ηp2=0.16,p=0.003),即面孔能力水平高時被試的社會排斥接受度低,面孔能力水平低時被試的社會排斥接受度高,但效應量很小;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50)=8.07,ηp2=0.14,p<0.01。進一步的簡單效應分析表明,面孔熱情水平高時,被試的社會排斥接受度在面孔能力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F(1,50)=21.97,ηp2=0.31,p<0.001),即面孔能力高時社會排斥接受度低,面孔能力低時社會排斥接受度高,有中等效應量的影響;而面孔熱情水平低時,被試的社會排斥接受度在面孔的能力維度上差異不顯著(F(1,50)=0.01,p=0.933)。

        整體而言,受排斥者面孔被知覺為熱情且有能力時,被試的社會排斥接受度最低。實驗結果見圖2。

        3 實驗二 對社會排斥者面孔的社會知覺影響社會排斥接受度

        3.1 方法

        3.1.1 被試

        同實驗一。

        3.1.2 實驗材料

        同實驗一。

        3.1.3 實驗設計和實驗程序

        實驗采用2(面孔熱情水平:高、低)×2(面孔能力水平:高、低)兩因素被試內(nèi)設計,因變量是被試的社會排斥接受度。

        評定實驗部分同實驗一。評定實驗結束后呈現(xiàn)指導語開始判斷實驗,指導語參考實驗一,在指導語中讓被試想象一個社會情境,想象成為一個社會排斥事件的旁觀者。想象接下來看到的人是排斥者。首先會呈現(xiàn)固定的注視點“+”450ms,之后會隨機呈現(xiàn)16張面孔圖片中的任何一張面孔,要求被試判斷社會排斥的接受度,用數(shù)字鍵盤7點評分,1=程度很弱,4=中等程度,7=程度很強。

        3.2 結果與分析

        3.2.1 數(shù)據(jù)預處理

        同實驗一。

        3.2.2 對社會排斥者面孔熱情和能力的知覺影響社會排斥接受度

        使用SPSS 21.0進行2(熱情高分、熱情低分)×2(能力高分、能力低分)兩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因變量是被試的社會排斥接受度。對因變量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得到四個分組的值(M±SD)分別為:熱情能力雙高組 3.92±0.98、熱情高能力低組 3.34±1.16、熱情低能力高組 4.19±1.52、熱情能力雙低組 3.77±1.09。

        對于被試的社會排斥接受度,社會排斥者面孔的熱情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50)=2.84,p=0.10;能力主效應顯著(F(1,50)=14.03,ηp2=0.22,p<0.001),即社會排斥者面孔的能力水平高時被試的社會排斥接受度高,能力水平低時被試的社會排斥接受度低,效應量較低;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50)=1.14,p=0.29。結果見圖3。

        4 討論

        4.1 對受排斥者的面孔社會知覺

        實驗一的結果顯示,當受排斥者的面孔被視為冷酷、冷漠時,不管此時人們覺得這個人是有能力還是無能力,人們對社會排斥在這個人身上的發(fā)生是能夠接受的(接受度高于中立態(tài)度)。這一點與假設一一致,說明人們能接受社會排斥事件發(fā)生在親和性較低、不易相處的人身上,可能他們低熱情的特質(zhì)引發(fā)了他人的抵觸情緒。另外這還可能說明,在對社會排斥進行合理性判斷時,對受排斥者面孔的熱情維度的知覺是主要影響因素。這與社會知覺中熱情維度的優(yōu)先效應(the primacy of warmth)理論 (A-bele&Wojciszke,2014;潘哲,郭永玉,徐步宵,楊沈龍,2017)以及這個優(yōu)先效應的跨文化的一致性(Ybarra, Park, Stanik, & Lee, 2012)相對應。熱情優(yōu)先效應反映了在確定他人執(zhí)行某種意圖的能力之前評估他人意圖的重要性,從人類生存角度,這種面對潛在威脅的敏感性有助于個體的生存(Fiske, Cuddy, & Glick, 2007)。

        實驗一結果還表明,人們認為排斥一個看上去熱情而有能力的人最不能接受,這一點與西方的研究(Rudert et al.,2017)不一致。這可能體現(xiàn)出東西方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差異。Rudert等(2017)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對群體中排斥一個看上去熱情而無能的人最不能接受。即在判斷社會排斥合理性時,美國被試群體更多的是對熱情且無能的人的同情和憐憫——這也是遇到(無辜)受害者的典型核心情緒(Wesselmann, Wirth, Pryor, Reeder, & Williams,2013)。而中國的被試更多的是對無能的輕視和對熱情且有能力的人的認同。這可能是因為在我國文化背景下,有更多的對有親和力的、友善的并且有能力、有智力的人的欣賞。這與SCM提出的,熱情和能力水平都高的人會喚起欽佩 (admiration)的感覺(Cuddy, Fiske, & Glick, 2008)相對應。

        4.2 對社會排斥者的面孔社會知覺

        實驗二設置的情境是被試面對社會排斥 “帶頭者”的面孔——帶頭者表示了社會排斥的源頭,探究旁觀者對排斥者面孔的社會知覺對社會排斥接受度的影響??傮w結果顯示,大家對社會排斥是不接受的態(tài)度(低于中立態(tài)度),即人們不認同個體或群體發(fā)起社會排斥行為。這種基本態(tài)度可以認為是替代排斥 (vicarious ostracism) 的 影 響 (Wesselmann,Williams,& Hales,2013a),即社會排斥的第三方觀察者發(fā)現(xiàn)了受排斥者的不幸和苦惱,也體會到被排斥的感覺,所以傾向于同情被排斥者,并試圖支持他 們 (Masten, Eisenberger, Pfeifer, & Dapretto,2013)。

        但從實驗結果還可以看出,人們對看上去能力低的人引發(fā)社會排斥事件更加不能接受,當知覺到面孔的能力水平高時人們對社會排斥的接受度也變高了,這點與假設二一致。這樣的結果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種是人們對感覺沒有才干、才能的人是消極的輕視態(tài)度,而對有能力的人是支持的態(tài)度,就像日常生活中被認為有能力的人通常會被尊重。BIAS Map作為 SCM 的延伸,國內(nèi)在驗證時發(fā)現(xiàn),個體對群體的行為反應中被動行為不受熱情維度的影響,被試對能力低的群體是排斥、貶低,對能力高的群體是交往和密切合作(管健,程婕婷,2011)。這可能可以解釋實驗中被試的心理。另一種可能的原因是人們認為引發(fā)社會排斥事件的個人或小群體不該是低權勢感、低控制感的人,與人們的印象不符合,所以看上去沒有力量感的人引發(fā)的社會排斥行為被人們判斷為更不合理而引起心理沖突。此外,在排斥者看上去能力低的前提下,人們還對看上去熱情或者冷漠的排斥者態(tài)度有差異,對能力低而熱情的人做出社會排斥行為更加不能認同。按照第二種原因推測,可能這樣的人成為帶頭社會排斥的人引起了大家的認知失調(diào),因為被視為能力低但熱情的個體通常很受歡迎(Fiske, Cuddy, & Glick, 2007),所以這樣的個體或群體做出的社會排斥行為會被判斷為非常不合理。

        美國被試認為一個看上去冷漠且無能的小群體排斥一個看上去熱情無能的人最不能被接受(Rudert et al.,2017)。這說明美國被試對做出排斥行為的群體的刻板印象本身是消極的,對冷漠無能還做出排斥行為的人有憤怒的情緒。這與實驗一和二發(fā)現(xiàn)的人們對能力低的人發(fā)起的排斥以及熱情且高能力的人受到的排斥最不能接受的結果比起來,有所差異。實驗中的中國被試,更多表現(xiàn)出的是對看上去能力低的人的不信任和看上去能力高的人的認同。

        5 結論

        當個體從社會排斥旁觀者角度判斷社會排斥接受度時,會受到基于面孔的熱情—能力二維度社會知覺的影響。

        對受社會排斥者面孔的社會知覺會影響個體社會排斥接受度。知覺到受排斥者面孔熱情水平低時,個體對社會排斥的接受度高;知覺到受排斥者面孔能力水平高時,個體對社會排斥的接受度低。并且當受排斥者面孔看上去熱情且有能力時,個體的社會排斥接受度最低。

        對社會排斥者面孔的社會知覺會影響個體社會排斥接受度。知覺到排斥者面孔能力水平更低時,個體對社會排斥更加不能接受。

        猜你喜歡
        面孔熱情分組
        春節(jié)前做多熱情不減 滬指V型反轉(zhuǎn)
        本期面孔
        遼河(2022年4期)2022-06-09 01:56:03
        多變的面孔
        熱情的樹
        那一年的春風
        自然面孔
        人與自然(2019年4期)2019-07-26 12:52:37
        分組搭配
        怎么分組
        “熱情”的沙漠
        分組
        97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 国产极品粉嫩福利姬萌白酱| 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大全下载|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 无码午夜成人1000部免费视频| 在线综合网| 国产女奸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芒果| 日韩激情无码免费毛片| 激情五月天伊人久久| 久草视频在线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美女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日韩激情小视频| 美女叉开双腿让男人插| 久久精品久99精品免费| 人妻 日韩 欧美 综合 制服| 日本黄页网站免费观看| 无码久久流水呻吟| 国产喷白浆精品一区二区豆腐| 久久精品国产91精品亚洲|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樱花AV在线无码| 日本一区二区啪啪视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激情在线观看视频网址|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超碰女人任你爽| 免费人成毛片乱码| 美腿丝袜美腿国产在线| 国产亚洲av看码精品永久| 中国人妻与老外黑人|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中文| 无遮无挡爽爽免费毛片|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亚洲综合|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潮| 欧美又粗又长又爽做受| 秋霞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