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園
慢性非特異性頸痛是區(qū)別于特異性頸痛、病程超過3月的一種常見病,頸痛的患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女性中更為常見,日常生活中不良姿勢,與運動和工作相關的體育活動等均會造成頸部不適或疼痛的發(fā)生[1]。多種干預措施已被用于頸部疼痛的管理,在頸痛的運動療法中,現有研究包括頸深屈肌的特定低負荷耐力運動、肩胛肌練習、頸肌和上肢肌肉強化等, 雖然形式繁多,但在有效性方面缺乏共識,而且,一些治療形式仍處于開發(fā)驗證階段,如普拉提對于慢性非特異性頸痛的療效性。
近年來,普拉提在健身和康復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現有的普拉提主要作為核心肌力的提高、下背痛治療的運動療法推薦[2],對慢性非特異性頸痛的研究較少,療效尚不明確,本研究主要對頸痛患者采用普拉提運動干預,觀察療效情況。
將符合條件的受試者作為實驗對象,納入標準:1.性別不限;2.18~65歲的患者;3.頸項疼痛超3月;4.靜止或活動時疼痛程度在3~8cm范圍(共10cm,0代表無痛,10cm表示劇痛)。
排除標準:1.纖維肌痛;2.脊柱有創(chuàng)傷史、手術史、感染或者炎癥;3.頸部疼痛向四肢擴散;4.近三個月有針對頸痛相關的治療;5.疾病嚴重以至于不能完成實驗中普拉提的動作。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選取受試者42名,實驗前告知患者相關治療程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受試者分為實驗組21人,采用普拉提運動療法,進行每周3次,為期6周的治療。普拉提運動主要包括仰臥髖旋轉、雙腿屈伸、單腿伸展、側身髖旋轉、肩橋、剪刀式、側臥雙上肢張開、蛙泳式以及相應的進階動作,動作有難度級別設置,受試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難度調整,每次練習持續(xù)40min左右,包括5~10min的熱身動作、正式練習和5~10min的放松,運動過程注意呼吸的配合(橫向肋呼吸、鼻息口呼氣)、骨盆的中立位(便于腹橫肌等深層肌肉的激活)、保持正確的胸腔位置、肩胛骨的運動、頭頸放置(便于頸深肌群的激活)。
對照組的21人,不進行任何的干預,囑受試者保持原有的生活習慣,只在實驗開始前和實驗組治療完全結束后24h內進行相關指標的測量,兩組受試者基本情況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1)。
表1 受試者基線資料比較(X±S)
表1 受試者基線資料比較(X±S)
實驗組對照組年齡(歲)22.3±7.523.4±6.8BMI22.6±2.322.8±2.5男:女10:1112:09病程(月)7.8±5.68.2±7.5體育鍛煉時長(h/w)5.6±3.16.3±3.4
疼痛評定采用數字疼痛量表法(numerical rating pain scale,NRPS),這是一種自我報告的結果測量方法,受試者在一條長10cm的線段上標出一點,其與0端的距離代表疼痛程度,0端代表無痛,另一端表示劇痛。
功能評定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是由10個項目組成的問卷, 每一項0~5分,滿分50分,分數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
生活質量通過簡短的SF-36健康調查問卷評定,該問卷分為8項目,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身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以及心理健康,每個項目的分值不完全相同,0~100,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NRPS結果顯示,組間實驗前無顯著性差異,實驗后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實驗組由原來的5.2±1.3cm降低至2.3±0.9cm,對照組雖然有所下降,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2)。
NDI結果顯示,治療結束后,兩組間比較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實驗組功能障礙指數下降了原來的45.5%,對照組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2)。
SF-36評定結果顯示, 在SF-36所有項目中,兩組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對于身體疼痛和精力的影響較大,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在生理機能、生理職能、一般健康狀況、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2)。
表2 實驗前后各指標的測量結果比較(X±S)
表2 實驗前后各指標的測量結果比較(X±S)
實驗組對照組實驗前實驗后實驗前實驗后P(實驗后)NRPS5.2±1.32.3±0.9??4.9±1.54.5±0.8<0.01NDI12.3±7.36.7±5.6??12.8±5.311.5±5.2<0.01SF-36生理機能68.7±17.576.8±14.6?69.8±21.371.6±19.6<0.05生理職能49.5±40.175.3±36.4?58.6±43.961.3±41.1<0.05身體疼痛45.3±17.561.5±19.8??46.2±17.547.5±15.0<0.01一般健康狀況67.8±25.378.5±23.9?71.3±23.471.8±25.2<0.05精力50.1±26.265.8±20.6??59.3±18.156.6±22.3<0.01社會功能73.9±25.682.3±20.1?69.0±28.571.8±29.3<0.05情感職能55.2±42.381.3±30.5?58.5±38.662.4±43.1<0.05心理健康63.4±18.576.2±15.4?60.1±14.661.4±19.0<0.05
注:*P<0.05,**P<0.01,組內前后比較
普拉提為運動療法中的一種,根據使用設備的不同,可以分為墊上普拉提和器械普拉提,實驗組采用的為墊上運動,相對基于器械的普拉提更方便。普拉提運動強調在五個核心要領(呼吸、骨盆的中立位、保持正確的胸腔位置、肩胛骨的運動、頭頸放置)的基礎上進行,編排的動作具有難度梯度,受試者在運動過程中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難度調整,如蛙泳低難度動作,只要求受試者肩胛骨向下滑動,抬起雙臂離開墊子4~5cm,保持骨盆中立位,進階動作中,在完成低難度動作基礎上抬起頭部,保持胸骨離地面3cm[3]。本實驗的結果表明普拉提對疼痛緩解彰顯著巨大的優(yōu)越性,幫助受試者更大程度的降低功能障礙,恢復正?;顒?。從SF-36的改變說明,普拉提對患者的幫助是多方面的,不僅可以改善身體上的不適,對心理狀態(tài)等也有著積極影響。
雖然目前少有研究將普拉提作為慢性頸痛的主要干預手段,但頸部的運動療法被證明是有效的[4],普拉提與一般頸部運動療法有著相似之處,如均有頸深肌群的激活與肌力訓練項目。在實際觀察中發(fā)現,大多慢性頸痛患者頸深層肌群無力,普拉提核心要領其一是注重練習時的呼吸配合,在呼吸模式的改變的同時激活頸深肌群,這可能有助于疼痛的減輕。普拉提是一項基于核心訓練的全身心運動,實驗中40min的運動可能與其他運動產生的全身心效應類似:機體產生使身心愉悅的內啡肽,對患者全方面恢復可能存在積極幫助。
由于實驗客觀和主觀條件的影響,實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僅進行了兩次相關指標的測量,沒有考慮中長期或長期效應;指標的選擇中,實驗僅選用了三種量表評價;每次實驗時間有所不同,沒有集中于特定時間,受試者不同時間進行普拉提,其狀態(tài)的不同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可能會有差別。在未來的實驗中,應該更多考慮相關因素進行更深入準確的研究。
普拉提對于慢性非特異性頸痛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障礙的減輕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存在著顯著療效,可作為治療及預防慢性非特異性頸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