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農(nóng)業(yè)綜合行政執(zhí)法隊,浙江 平湖 314200)
犬瘟熱是犬瘟熱病毒(CDV)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傳染性極強,死亡率可高達80%以上。發(fā)病初期體溫高達39.5~41℃、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眼鼻流出水樣分泌物、打噴嚏、有腹瀉,在以后2-14 d內再次出現(xiàn)體溫升高、咳嗽、有膿性鼻涕、膿性眼屎,同時繼發(fā)胃腸道疾病如嘔吐、拉稀、食欲廢絕,精神高度沉郁,嗜睡,后期就會出現(xiàn)口吐白沫,抽搐等典型的神經(jīng)癥狀。本文就犬瘟熱病毒的基因組成與發(fā)病機理做一論述。
犬瘟熱病毒在分類上屬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核酸型為單鏈RNA,病毒粒子呈圓形或不整型,有時呈長絲狀。粒子中心含有直徑15~17 nm的螺旋形核衣殼,外面被覆一近似雙層輪廓的膜,膜上排列有長約1.3 nm的桿狀纖突[1]。犬瘟熱病毒基因包括6個非重疊基因區(qū),他們編碼的基因按3′-5′端順序為N-P-M-F-H-L系列,共編碼8種病毒蛋白,其中包括6種結構蛋白即核衣殼蛋白、磷蛋白、基質膜蛋白、融合蛋白、血凝蛋白及大蛋白,還有2種非結構蛋白V和C。V和C兩種非結構蛋白由P基因即磷蛋白基因表達。大蛋白(L),血凝蛋白(H),磷蛋白(P),核衣殼蛋白(N),分子量分別為180 KDa,77 KDa,73 KDa,60 KDa[2]。
犬瘟熱病毒編碼的8種病毒蛋白均具有其各自特定的功能。其中凝血蛋白(H)和融合蛋白(F)在病毒感染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H蛋白是CDV囊膜蛋白表面的糖蛋白之一,為構成囊膜纖突的主要成分,為典型的H型糖蛋白。H蛋白決定CDV的宿主特異性并協(xié)助F蛋白使病毒以囊膜與宿主細胞發(fā)生融合的方式進入宿主細胞[3]。Von messing 等人利用反向遺傳操作系統(tǒng)證實不同毒株對宿主細胞的融合能力主要取決于H蛋白而非F蛋白,并通過對F蛋白氨基酸的定點突變鑒定了其識別受體并啟動膜融合的6個必需氨基酸殘基,它們位于H蛋白結構上鄰近的兩個功能區(qū)。H蛋白同時也是能刺激機體產(chǎn)生中和抗體的主要抗原。研究表明[4]將H和F基因插入真核表達載體構建表達載體免疫小鼠,結果注射表達載體的4只小鼠中有2只表現(xiàn)出最高的抗H抗F抗體滴度,用此表達載體免疫犬,結果免疫犬除感染后出現(xiàn)輕微的卡他性炎癥外無任何臨床癥狀,而未免疫犬則出現(xiàn)了體溫升高、結膜炎、咳嗽等癥狀[5]。此外試驗證明抗CDV的H蛋白的單抗對實驗鼠的保護力強于抗F蛋白的單抗。
2.1病理變化 以心肌變性、壞死和礦化作用為特征,并伴有炎性細胞浸潤。CDV為泛嗜性病毒,對上皮細胞有特殊的親和力,因此病變分布非常廣泛。新生幼犬感染CDV通常表現(xiàn)胸腺萎縮。成年犬多表現(xiàn)結膜炎、鼻炎、氣管支氣管炎和卡他性腸炎。具有神經(jīng)癥狀的犬通??梢姳呛湍_墊的皮膚角化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大體病變包括腦膜充血、腦室擴張和因腦水腫所致的腦脊液增加。
2.2致病機理 CDV的最初感染開始于病毒侵襲上呼吸道上皮細胞。病毒很快擴散至局部淋巴組織、扁桃腺和支氣管淋巴結。繼而在組織巨噬細胞中增殖并擴散至整個細胞,然后進入血液形成毒血癥,并通過病毒血癥擴散到全身淋巴器官、骨髓和上皮結構及肝、脾的固有膜直至擴散中央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后體液免疫應答和病毒的清除相關。
病毒感染細胞的第一步即病毒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CDV感染細胞即是在H蛋白和F蛋白的介導下與受體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繼而進入細胞進行增殖。目前犬瘟熱病毒細胞表面受體主要有表達于淋巴細胞上的信號淋巴細胞激活因子SLAM(CD50)和表達于肺臟、肝臟、胃腸道的硫酸乙酰肝素(HS),并且當受體SLAM和HS同時表達時,病毒主要選擇SLAM作為感染的受體,而在SLAM陰性細胞中病毒的感染則主要依靠HS[7]。臨床犬瘟熱大多數(shù)會伴有混合感染,研究證明,在犬瘟熱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中,繼發(fā)性細菌感染也有重要作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