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夢婕 張影 金烏
Q:《留學》記者
A:CIS名校高端學術科研項目北京分公司經理 胡光
專注學生成長的教育者與功利主義的一場較量。
Q
留學行業(yè)有很多細分領域,您為什么選擇進入背景提升機構?
A
2008年,我進入留學行業(yè),并在一家留學中介任職。早期做顧問的時候,我們更傾向于告訴學生如何去做自我綜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去尋求和申請專業(yè)相關的實習機會,那時候可能還沒有背景提升的概念。后來,大家為了申請好學校有償去參加一個實習或科研項目,學生的需求會直接影響留學行業(yè)的需求,所以我們才搭建這樣的平臺,提供相應的服務給學生。因此,背景提升是順應個人發(fā)展的產物。
Q
國內外的學習模式差別是否為留學家庭對背景提升有需求的原因?
A
西方大學的教育理念不會功利地提到背景提升,有過科研或者實習經歷不能決定什么,學校更看重經歷背后,學生的能力如何。以科研項目為例,教授會讓學生前期做很多準備,比如閱讀一些相關的材料或者論文,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進一步的思考,而不僅是被動地聽課。通過這種項目式的深度參與,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并產生更多自己的想法。
國內的整體教育偏知識性,學生偏向被動接受知識。我們以前遇到的孩子,剛剛去國外大學,無論是讀本科還是讀研究生,面臨的困難不只是語言,還有對教學模式變化的不適應。學??粗氐牟⒉皇且环馔扑]信,而是教授如何評價學生對學科的認知、理解和參與度,以及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力、思辨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力。
Q
“教授推薦信滿天飛”是外界對背景提升的質疑,這是整個市場環(huán)境所導致的嗎?
A
某種程度上算是。我們還是要堅持學術這條路的,一旦把科研項目做得太功利,對整個行業(yè)都不太好,對學生也不好。很多家長會質疑,現(xiàn)在教授的推薦信滿天飛,到底含金量還有多少?這對所有在這個行業(yè)中的人來說,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堅持自己的理念,比如暑期項目不保推薦信,不會強迫教授給每個人寫推薦信。
Q
現(xiàn)在您更像一個管理者還是教育者?
A
我覺得都有吧。市場競爭是殘酷的,有時候必須要追求商業(yè)化,留學公司也好,背景提升公司也好,必須要面對整個市場的競爭,不得不去迎合一些市場的需求。純商業(yè)化模式短期內可能有所盈利,但走不長遠,我時刻都提醒自己是教育者。
從教育的邏輯出發(fā)才能使產品設計兼顧市場需求和學生成長。如果所有人都是為了買一封推薦信,就會出現(xiàn)教授推薦信滿天飛、含金量越來越低的惡性循環(huán)。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對學術始終有堅持的底線——保證課程的質量和含金量,只有這樣才能走得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