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玲 趙穎
張玉珍教授是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張玉珍工作室的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編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及新世紀教材《中醫(yī)婦科學》等。張教授有較深厚的中醫(yī)婦科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她認為嶺南草藥是中醫(yī)藥資源的一筆寶貴財富,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嶺南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日照時間較長,氣溫較高,從而形成潮濕炎熱的氣候環(huán)境,由此導致了嶺南致病之邪多夾濕熱。天氣炎熱,又易耗傷氣陰,故嶺南人群體質以陽熱型、脾虛型、氣陰兩虛型多見[1]?!饵S帝內經》中記載“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揭示了女性以血為本的生理特點和容易發(fā)生氣血失調的病因病機。在治療婦科疾病過程中,張教授將其對嶺南草藥的認識與嶺南氣候及女性生理特點緊密結合起來,借鑒前輩用藥經驗,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的用藥特色。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xiàn)將跟診所獲張教授運用嶺南草藥治療婦科疾病經驗整理如下,以飱讀者。
沖任之本在腎,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藏精,腎虛則百病叢生。臨床上將腎虛分為腎氣虛、腎陽虛和腎陰虛;對于補腎陽,臨床醫(yī)家常用附子、肉桂等,然而由于嶺南地區(qū)人體體質以濕熱與氣陰兩虛多見,附子、肉桂類藥物藥性燥烈,久服有傷陰之弊,張教授認為,在嶺南地區(qū),補腎陽之法宜溫和,需時刻注重保護陰分,而南藥之巴戟天溫而不燥,為“四大南藥”之一,味辛甘而性微溫,體潤,補而兼散[2],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張教授認為巴戟天性質柔潤,為腎家陽藥之馴良者,溫潤填精、溫補腎陽的同時可兼顧女性以血為本的生理特點,達到溫補而不傷陰血的目的,《本草新編》中也記載“巴戟天正湯劑之妙藥,溫而不熱,健脾開胃,既益元陽,復填陰水,真接續(xù)之利器,有近效而又有速功”,可見巴戟天能益腎陽、填腎精,同時能健脾,非常符合嶺南婦科“調理脾腎,先天與后天并重”的學術觀點。女性以月經為要,經不調則百病生。月經病病機主要責之于腎、肝、脾功能失常及氣血失調,緣月經的產生以腎為主導,故調經以補腎為主。對于脾腎陽虛證月經過少、月經后期,張教授方選毓麟珠加減,藥味中就包含了巴戟天。因原方之川椒辛溫,易耗損陰精,結合嶺南氣候濕熱,張教授棄而改用巴戟天,取其溫不燥血、溫而能潤之妙,腎陽得補,則脾陽得到溫煦,運化水谷精微有力,氣血化生有源;方中含熟地黃、白芍、枸杞子等陰藥,加入巴戟天又有陰中求陽之意,使陰生陽長,腎氣充盛,精血俱旺,月經自調。
現(xiàn)代相關藥理研究表明,巴戟天具有較好的補腎壯陽作用,王佳等[3]動物實驗結果表明巴戟天可在降低血清中的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xiàn)SH)、促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雌二醇(estradiol,E2)等激素水平的同時,改善細胞色素P-19 和芳香化酶P450 的表達,從而產生補腎壯陽的功效。張巍等[4]實驗發(fā)現(xiàn)巴戟天具有提高生殖能力的藥理作用。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由于嶺南氣候炎熱,當?shù)鼐用裣埠壤滹?、涼茶等,容易損傷脾胃功能,常表現(xiàn)為脾氣不足,脾腎兩虛,易夾濕。臨床上,醫(yī)家們常選用黃芪治療脾胃氣虛、表虛自汗及中氣下陷諸證等,黃芪味甘,性微溫[5],具有補氣升陽等作用,然嶺南天氣炎熱,陽氣升浮,人亦應之,黃芪補氣之力較五指毛桃剽悍,易使陽氣升提于身體上部,出現(xiàn)口干等“上火”的癥狀。有鑒于此,著名中醫(yī)學家鄧鐵濤教授治療氣虛常用五指毛桃,認為五指毛桃益氣補虛功同北芪卻不溫不燥,是難得佳品[6],常將五指毛桃與太子參或黨參配伍,尤其對于重癥肌無力的治療,用量通常較大(30~90 g)[7],治療效果甚佳。張玉珍教授學習鄧老這一寶貴經驗,對于脾虛患者,張教授常選用五指毛桃代黃芪,認為其益氣補虛方面更適合于南方人體質。五指毛桃屬桑科植物,又名五爪金龍、五指牛奶,入脾、肺經[8],味甘,性平,氣微香,具有健脾祛濕、順氣化痰、舒筋活絡之效[9],非常適合用于嶺南地區(qū)患者,故有“南芪”之稱。張教授結合嶺南女性氣陰兩虛的特點,認為氣陰兩虛者,虛不受補,臨床上,兼有脾虛癥狀的女性,若用黃芪之類,有可能出現(xiàn)病未愈而新增口干、咽痛等不適,故張教授辨病辨證后,對于脾虛證者,常在相應治療方劑基礎上加用五指毛桃(30 g起用)。
劉春玲等[10]動物實驗結果顯示:五指毛桃顯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炭粒廓清指數(shù), 胸腺、脾臟重量指數(shù)及血清溶血素水平, 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周添濃等[11]對五指毛桃(南芪)、北芪抗應激與免疫調節(jié)作用進行了研究,證明黃芪和五指毛桃均有增強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作用, 而且在增強細胞免疫方面, 五指毛桃作用效果更為顯著。
《嶺南衛(wèi)生方》記載嶺南“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嶺南靠近大海,來自海洋的潮濕水汽被五嶺阻擋于此,易于滋生濕邪所犯的疾病。嶺南女性久居濕地,長期受濕氣所害,濕邪為患,困阻脾胃,水濕運化失司,蘊而化熱,從而傷及任帶,發(fā)為帶下病,當清熱利濕止帶,然另需結合嶺南人脾常不足體質特點,治療時需兼顧脾胃之氣,要注意所選清熱藥切勿太過,若用清熱藥物不當,則易傷脾陽,使寒從中生。張玉珍教授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善于總結嶺南草藥性味及特點,認為布渣葉藥性清而不寒,較平和,可滿足清熱利濕又不損傷脾胃之氣的要求。布渣葉為椴樹科植物破布樹的干燥葉,又稱破布葉,味淡、微酸,性微涼,具有清熱利濕、消食化滯之功,張教授治療脾虛夾濕熱證之帶下過多時以利濕化濁、補清兼施為法,常搭配布渣葉15~30 g,布渣葉酸則收斂,減少帶下分泌量,性微涼而非苦寒,清熱不傷陽,利濕不傷陰,能同時顧護脾胃;同時酌加雞內金15 g、山藥30 g,以健脾固帶,達到標本同治之效,若患者帶下異味、外陰瘙癢明顯,則配合院內制劑舒樂寧外陰熏洗。布渣葉為嶺南醫(yī)家清熱利濕的常用藥物,羅頌平教授治療濕熱帶下時,亦常使用布渣葉,再加火炭母,二者共奏清熱祛濕、收澀止帶之功[12]。李麗蕓教授亦常將布渣葉用于嶺南婦女濕熱帶下、輸卵管炎癥、盆腔炎性疾病[13]。
蕭棟等[14]利用K-B紙片瓊脂擴散法對4種中草藥的提取液進行體外抑菌試驗,發(fā)現(xiàn)布渣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梅全喜等[15]采用腹腔注射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實驗及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實驗,結果顯示布渣葉水提物具有抗急性炎癥作用。另外,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布渣葉還有解熱、退黃、調血脂等作用。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多因急性盆腔炎治療不徹底,或體質虛弱,病程遷延所致,臨床常表現(xiàn)為下腹部疼痛,或腰骶酸痛,或白帶異常等,勞累時發(fā)作或加重,具有病情反復,纏綿難愈的特點,多因邪毒殘余,與沖任氣血相博結,凝聚難去。張教授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長期在濕、熱、瘀作用下,可導致正氣損傷,氣血失調,氣機不暢,瘀血內阻。張教授在其工作室中主持制定了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中醫(yī)診療方案,認為本病可分為濕熱瘀結證與肝脾失調證。其中濕熱瘀結證熱勢不甚,但瘀滯與濕邪共存,邪氣仍較盛,故其治療應以行氣活血化瘀為大法,腹痛性質主要表現(xiàn)為下腹或少腹隱痛或疼痛拒按,或伴有帶下量多色黃、口干、便溏等。張玉珍教授運用自擬慢盆湯(毛冬青、丹參、赤芍、蒲公英、蒼術、黃芪、臺烏、香附、黑老虎等)治療,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肝脾失調證之腹痛性質主要表現(xiàn)為反復隱痛,或伴胸脅脹痛、納呆等,選用當歸芍藥散。為加強止痛功效,也可酌情加用黑老虎30 g、兩面針5~10 g。黑老虎為五味子科南五味子屬植物的根及蔓莖,味辛、微苦,性溫,《中藥大辭典》[16]謂其“行氣散瘀,通絡止痛”,《嶺南采藥錄考釋》[17]載其能治“婦女經期前后肚痛”,臨床醫(yī)家用于治療痛經、胃痛、牙痛、骨折等。兩面針為蕓香科花椒屬植物,味辛、苦,性溫,《嶺南本草》[18]載其具有“活血行氣,消積止痛”之功,并且具有抗炎、鎮(zhèn)痛、止血的藥理作用。黑老虎與兩面針俱能調理氣血,善止痛,辛能散,溫者利通,故張教授將這兩種嶺南草藥作為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止痛之要藥。
王楠等[19]首次從黑老虎根中分離得到沒食子酸、水楊酸,沒食子酸具有抗菌作用, 可治療菌痢, 具有收斂、止血、止瀉作用,水楊酸具有止癢消腫、止痛消炎等功能。劉紹華等[20]通過熱板法和扭體法證實了兩面針提取物(S0)具有顯著的鎮(zhèn)痛作用。
張玉珍教授臨證用藥不忘結合嶺南地區(qū)氣候及女性體質特點,喜用嶺南草藥,重視脾腎,用藥平和,逐步形成自己的用藥特色。張教授常教導我輩要善于學習名老中醫(yī)藥專家用藥特色,汲取寶貴經驗,勤于臨證,膽大心細,為嶺南中醫(yī)婦科學的發(fā)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