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幾案尤物與文字之祥:宋代文人與硯*

        2020-01-11 04:48:39錢建狀
        關(guān)鍵詞:點校東坡蘇軾

        錢建狀

        “書契既造,硯墨乃陳?!雹倮钣龋骸冻庛憽罚鞂W(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第46頁。硯,作為研磨顏料的工具,可以追溯到遙遠的上古時期。漢魏以來,隨著硯材的開發(fā)與制硯工藝技術(shù)的進步,其形制之美與器用之精良,逐漸引起了文人的審美興趣。衍至唐代,特別是中晚唐以來,文人賞硯、品硯之風(fēng)漸盛,硯由“簡牘所資,蓋不可少”②李元膺:《墨譜法式序》,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122頁。的書寫工具,漸變?yōu)槲姆壳骞?。推至兩宋,硯與文人的親和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對宋代文人而言,硯,既是日常文化消費品,亦是案頭幾上可以把玩的“閑澹物”。既是公退之余解悶消憂之清玩,亦是酒邊席上的談資與話頭。硯,以有形之器,成為宋代文人的精神載體。它標(biāo)示著文人的身份,區(qū)隔著雅、俗之辨。它是無言的見證者,記錄著先輩坎坷而輝煌的一生,也是發(fā)祥物,在父子之間,師弟之間,先達與后進之間,傳遞著先祖前賢殷切的熱望與厚望。硯在宋代,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與象征性,由品硯、賞硯的日常生活入手,闡幽顯微,可以一窺宋代文人詩性的精神世界。

        一、由唐而宋:宋人賞硯、品硯的時代特點與文化內(nèi)涵

        以硯為玩賞的對象,唐人詩賦多有記載。初唐楊師道《硯詩》,“圓池類辟水”③蘇易簡:《文房四譜》卷2,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46頁。,李嶠《硯詩》,“形帶石巖圓”①高似孫:《硯箋》卷4,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255頁。,是晉、唐圓形辟雍硯的形制特點。杜甫《石硯詩》,其觀賞之硯,滑澤光潔,能發(fā)墨,溫潤出水,石有雙穴,不雕自具。所研之墨,可供“數(shù)人揮灑而有余,十手對面而非不足”②盧元昌:《杜詩闡》卷19,《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0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60頁。,乃一巨璞。中唐張少博筆下的石硯,其“皎如之色,比藏冰之玉壺;煥然之文,狀吐菱之石鏡”,“匪銷匪鑠,良金安可比其剛;不磷不緇,美玉未足方其質(zhì)”③蘇易簡:《文房四譜》卷2,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47頁。,所賦之硯,瑩光照人,有天然文理,堅致而細膩,久磨不薄,不滯墨,一洗即去,污之而不能使其黑。其受用之處,勝過良金美玉。李賀名作《楊生青花紫石硯歌》曰: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傭刓抱水含滿唇,暗灑萇弘冷血痕。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熏。干膩薄重立腳勻,數(shù)寸光秋無日昏。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頑何足云!④王琦注:《李長吉歌詩匯解》卷3,《李賀詩歌集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17—218頁。

        清陳本禮《協(xié)律鉤玄》引董注箋此詩“干膩”一句曰:“硯佳,則無過燥、過膩、過厚、過薄之病,而墨腳勻矣。此以墨試硯之法?!庇轴尅皥A豪”一句曰:“聲不靜,則伐筆。聲不新,則又狎筆。此又以筆試硯之法。”⑤李賀撰,陳本禮箋注:《協(xié)律鉤玄》卷3,《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11冊,第470頁。長吉之詩,體物精深,以奇麗之筆,盡現(xiàn)端硯之美。尤可注意者是,其賞硯、試硯的方法與技巧,以用為功,以用為美,與后世《硯譜》所云“石理發(fā)墨為上”、色與形制工拙又次之⑥米芾:《硯史》,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182頁。,在審美態(tài)度與方法上,有消息相通之處,是難得的唐代藝術(shù)史資料。

        “硯必宋、唐”⑦陳繼儒:《妮古錄》卷2,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唐代文人在賞硯、品硯過程中積累的經(jīng)驗與博物學(xué)知識,他們的審美偏好,他們對物性之美的敏感以及其狀物賦形的文學(xué)技巧,以一種文化傳承的形式,對宋代文人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相對于唐代而言,宋人,特別宋仁宗朝以來的文人,他們賞硯、品硯、愛硯及其衍生出的文學(xué)現(xiàn)象,自有其時代特點與文化內(nèi)涵:

        其一,宋代文人往往以硯為紐帶,互通有無,互相題品,共同唱和,以此聯(lián)絡(luò)感情,增進友誼。圍繞著“硯”這種手頭案上的“閑?!敝?,宋人所展開的日常休閑方式之多,內(nèi)容之生動有趣以及文人交往互動、詩歌唱和之頻繁,遠為唐人所不及。以詩乞硯,報之以硯,又附之以詩,或者贈之以硯,謝之以詩。反復(fù)題品與文學(xué)互動,是宋代藏硯、賞硯、品硯最常見的方式,是宋人詩意人生的一個側(cè)面。此外,蔡襄集中有詩題曰:“徐虞部以龍尾石硯邀予第品,仍授來使持還書府?!雹嗖滔逯?,徐 等編,吳以寧點校:《蔡襄集》卷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46頁。攜硯求品,而報之以詩,并刻硯以傳,這是宋人品硯的一種變式。又如,嘉祐三年,劉敞、梅堯臣、江休復(fù)等名士會飲于京師,共賞友人劉涇州所得唐人古硯,辨其真?zhèn)?,以助詩興。江云“劉侯寶此要勿忘”⑨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59,1059頁。,劉云“萬事售偽必眩真”⑩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9冊,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第5784頁。,梅云“硯真硯偽休開口”?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59,1059頁。,三人機鋒相對,各有題品,而皆以詩紀(jì)之。在詩酒文會上,出硯集評,同題唱和。這是宋人品硯的另一變式。此種品硯方式,最有雅趣,也最能激發(fā)詩人的創(chuàng)作沖動。

        注重分享與交流,群體意識增強,是宋代文人賞硯、品硯的一個顯著特點。名硯如佳詩,共欣賞,相與析,自別有一番興味。硯“可以群”,其美學(xué)史的意義在于,增廣了宋代文人的見聞,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相同或相似美學(xué)趣味的形成。以歐陽修、梅堯臣等嘉祐文人為例。歐陽修《硯譜》說:“端石非徒重于流俗,官司歲以為貢,亦在他硯上。然十無一二發(fā)墨者,但充玩好而已?!?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75,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094,1095頁。又曰:“不必真古瓦,自是凡瓦皆發(fā)墨,優(yōu)于石尓?!?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75,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094,1095頁。以用為功,輕端硯而重瓦硯。這種實用主義審美趣味,在宋仁宗朝的文人群體中有一定的影響。以梅堯臣為例,慶歷四年(1044),得李殿丞端州硯,有“蛟龍所窟處,其石美且堅”①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14,第249,256頁。句美之;同年,忠上人攜王生古硯夸示,梅堯臣作詩諷之曰:“重古一如此,吾今對之悲。”②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14,第249,256頁。慶歷七年(1047),杜挺之贈梅堯臣端溪圓硯一枚,此硯有眼發(fā)墨,“明日未央朝,執(zhí)手笑啞啞”③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17,第414頁。,詩人得之甚喜;嘉祐元年(1056),作《銅雀硯》詩,有“端溪割紫云,空負世上名”④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26,第906頁。之句。次年(1057),又從王幾道處得磁州澄泥、古瓦二硯。有“澄泥叢臺泥,瓦斵鄴宮瓦。共為幾桉用,相與筆墨假”⑤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27,第942頁。之句。嘉祐三年(1058),又與劉敞、江休復(fù)等,在李士衡家,共賞唐天寶十年古硯,并有詩紀(jì)之。

        從慶歷四年至嘉祐三年的近十五年間,梅堯臣對端硯的態(tài)度,由譽而貶;對古硯、瓦硯,由貶而譽。以宋仁宗嘉祐元年為起點,其審美興趣與藝術(shù)品味,逐漸趨于好古實用,與歐陽修、劉敞審美觀相近。韓琦《答章望之秘?;菰娗蠊磐叱帯酚性疲骸拔襾肀景钬?zé)鄴令,朝搜暮索勞精神。遺基壞地徧坑窟,始獲一瓦全元淳。”⑥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6冊,第3977—3978頁。至和末、嘉祐初,瓦硯珍如圭璧,韓琦其時在相州,遂動用行政手段,費盡心力,刮地搜羅,相州銅雀真瓦稍現(xiàn)人間。嘉祐初,梅堯臣與歐陽修等摯友同朝為官,相得甚歡。從至和末嘉祐初盛行士林的好古風(fēng)尚以及歐、梅二人過從甚密來看,其藝術(shù)趣味的遷變,有一定的必然性。

        其二,中晚唐以來,以硯為珍玩,藏之、好之者,不乏其人。但與宋代文人相比,在好之深淺上,卻有一間之隔。文同謝人贈硯詩曰:“倉皇奉以拜,其喜懷抱盈。歸來示家人,眾目歡且驚?!雹呶耐骸吨x楊侍讀惠端溪紫石硯》,胡問濤、羅琴:《文同全集編年校注》卷1,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第25頁。張孝祥乞硯詩有曰:“金印如斗不愿攜,愛此直欲忘朝饑?!雹鄰埿⑾椋骸督靡欢幨痉哆_甫,笑以為堪支床也,許送端州大硯,作詩以堅其約》,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45冊,第27733頁。這種卒獲至寶時的驚喜、歡樂與失態(tài)以及近似于沉溺的樂此不疲的情緒化表達,在唐人的詩文中很難見到。

        宋人嗜硯而深者,人數(shù)甚多。如唐詢,“好蓄硯,客至,輒出而玩之”⑨陸友仁:《研北雜志》卷上,《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86頁。,集其一生所藏,而成《硯錄》一書;如謝濤,“筆硯歌詩,素所耽嗜”⑩龔明之:《中吳紀(jì)聞》卷1“謝賓客”條,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七),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年,第186頁。,如高似孫,“愛硯入骨”?高似孫:《硯箋序》,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204頁。。文人而兼有書藝者,如蘇、黃、米、蔡等,皆有此嗜。宋代的一些文人,對于珍硯、奇硯,往往好之而不厭,愛之而不舍,舍之而難忘。東坡曾自言,其好筆硯,自少至老,“習(xí)氣難盡除也”?高似孫:《硯箋》卷2,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227頁。。米芾曾說,“硯為吾首”,“去心者為失心之人,去首者乃項羽也”?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19,臺北:世界書局,2011年,第284頁。。所謂“習(xí)氣難除”的自慚自笑,與“硯即吾首”的決絕之語,實際上就是人在外物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難以割舍的情結(jié)與異乎尋常的占有欲。

        古硯、名硯、奇硯難得,是宋代硯之收藏者、好事者最大的困擾。韓琦費時費力,幾乎是將鄴縣翻了一遍,才尋獲一方保存完整的硯瓦。因此,當(dāng)其門生陳舜俞惠詩求全瓦古硯,韓琦以詩答之:“求者如麻幾百年,宜乎今日難搜討……必須完者始稱珍,何殊巨海尋三島?!?韓琦:《答陳舜俞推官惠詩求全瓦古硯》,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6冊,第3978頁。尋一古瓦硯,比海上尋仙還難,可見其珍。何薳《春渚紀(jì)聞》記載,端石大者至難得,好之不篤,往往也要“求之十年而后獲”?何薳:《春渚紀(jì)聞》卷9“趙水曹書畫八研”條,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三),第278頁。。實際上,因過度開發(fā),至南宋中興時,歙硯良材已近枯竭,“至瑣碎者亦治為硯,縱橫不盈二三寸,稍大者即是故家所藏舊物”①范成大:《跋婺源硯譜》,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224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第371頁。?!笆看蠓蚣群钡靡?,故能察識者少”,由北宋而南宋,尤其是至南宋中晚期,士大夫藏硯、品硯風(fēng)尚漸衰,或與良材難得、見聞不廣有關(guān)。

        蘇軾《硯銘》曰:“有盡石,無已求……得之艱,豈輕授?!雹谔K軾:《迨硯銘》,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553頁。獲之艱,待之也厚,視之也重。同為文房清供,“研得一,可以了一生。墨得一,可以了一歲”③黃庭堅:《筆說》,鄭永曉整理:《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下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15頁。,“筆之壽以日計”④唐庚:《家藏古硯銘》,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140冊,第35頁。,紙則隨手而盡。名硯難求,且可以傳之久遠。由此,在特殊的人際關(guān)系中,比如父子、師弟、親友之間,作為一種感情的紐帶,“硯”往往具有守家風(fēng)、傳衣缽、堅金石之交等象征意義,與其他玩好相比,其文化內(nèi)涵顯得更豐富。蘇軾《龍尾石硯寄猶子遠》有句:“吾衰安用此,寄與小東坡?!雹萏K軾著,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第七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101頁。李光《孟珍房相樣硯銘》:“文字之祥,皎如日星。人皆誦詠,眾所推稱,老人志愿如此?!雹拊鴹椙f,劉琳主編:《全宋文》第154冊,242頁。鄒浩《硯銘跋》:“此硯昔為伊川先生注經(jīng)所用。浩在諫垣時,先生舉以相授,其傳衣缽意耶!爰銘之不敢忘。”⑦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131冊,369頁。張九成《寄端硯與樊茂實因作詩以遺之》詩曰:“贈君此硯勿輕棄,經(jīng)史妙處其發(fā)揮?!雹喔佃戎骶帲骸度卧姟返?1冊,第19992頁。在文字之祥的祝愿與期盼中,名硯,由日常消費品、日常玩好,一變而為文化傳承的象征物。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宋人有傳婿硯、傳子硯之說,將家藏、家傳寶硯,與其他玩好區(qū)別開來。在宋人的文化語境中,父輩幾案上的珍玩,傳至子弟,當(dāng)世代守之而勿失。反之,沾有父輩手澤的珍玩,子孫不能守之,往往有家風(fēng)不振之嫌,而受人指責(zé)。張世南《游宦紀(jì)聞》卷6 記載,張九成所傳樊光遠的衣缽之硯,后刻張九成贈詩,為沙隨先生所得。沙氏親筆紀(jì)載,卒章曰:“此奇物也,子孫世傳。不知樊公家,何以不寶守此物?”⑨張世南:《游宦紀(jì)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53頁。在沙氏來看,張九成大魁及第,其門生樊光遠亦省試第一人。此硯正是師、弟衣缽相傳最有意味的象征物,而子孫不能守之,故有此慨嘆。宋人常將父輩所藏之珍硯、名硯,以潤筆的形式,求人作墓志銘。如杜叔元以家世相傳的許敬宗硯贈東坡,求作墓銘。汪南美有琴樣端硯,其人卒,韓元吉為墓銘,其子以此硯贈之。這是宋人家傳珍硯傳出最常見的一種方式。這種報恩式的饋贈,因合乎道德,而為人所稱道。

        二、清濁、雅俗之辨:宋代嗜硯風(fēng)尚的形成原因

        宋代文人藏硯、賞硯,自有趣味,而與當(dāng)時流俗有所區(qū)別。從后世硯譜著錄蘇軾、米芾等著名文人的藏品來看,石材多為端、歙等名品,因材制用,樣式古雅大方,雖略有紋飾,但不流于工巧。如《西清硯譜》著錄蘇軾石渠硯,硯體呈正方形,“宋端石為之,中受墨處,環(huán)以墨池,邊周刻流云。左右側(cè)面鐫宋蘇軾銘四十八字,后署‘元豐壬戌之春,東坡題’九字??罹阈袝雹馍P兄染帲骸墩f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994年,第813,814,816頁。。又蘇軾結(jié)繩硯,為長方形,“宋老坑端石,紫色黯然,墨光瑩潤,硯面周刻綯紋”?桑行之等編:《說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1994年,第813,814,816頁。。硯背刻東坡識語。它如蘇軾井硯,“刻作鳳池式……首鐫‘東井’二字,楷書,旁拱星云……古意穆然”?桑行之等編:《說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994年,第813,814,816頁。。其硯雕最為工巧之龍珠硯,“宋坑端石為之,隨石質(zhì)天然屈曲,琢為驪龍抱珠形”①桑行之等編:《說硯》,第821,842頁。。硯背鐫“軾”一字,無銘文,似偏向?qū)嵱弥铩!段髑宄幾V》共著錄蘇軾、晁補之、米芾、薛紹彭、楊時、陸游、吳儆、文天祥、鄭思肖等宋代文人石硯17 枚,形制多呈規(guī)則的方形、長方形,樣式多為宋人所常見的抄手、玉堂、風(fēng)字幾種,惟東坡龍珠硯、米芾遠岫奇峰、螽斯瓜瓞硯、薛紹彭蘭亭硯、文天祥玉帶生硯五枚,形體奇異、構(gòu)思精巧,體現(xiàn)了集書法、繪畫、雕刻為一體的宋代工藝品的美學(xué)特征,然亦隨物賦形,非人工刻意琢成之。文天祥硯,“周界石脈一道,瑩白如帶”②桑行之等編:《說硯》,第821,842頁。,天然形長而圓,故名之“玉帶生”。北宋治平三年(1066),唐積著《歙州硯譜》一書,其“名狀”第六,記歙硯有月樣、龍眼樣、蓮葉樣、人面樣、寶瓶樣、犀牛樣、琴樣等樣式共39 種,其新樣之繁富,遠超晉唐。但從蘇軾等文人的藏品來看,人工之巧,似不太為其所重。

        硯以實用為上,東坡所謂“澀不留筆,滑不拒墨”③蘇軾:《孔毅甫龍尾硯銘》,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2冊,第549頁。者,最為上品。其次則以宋高宗所謂“一段紫玉,略無點綴”④張世南:《游宦紀(jì)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44頁。的自然本色為美。宋代文人品硯,以米芾最重式樣,“嘗惡歙樣俗者,凡刊改十余硯”,但因“才半指許,便有病見,頓令人減愛”⑤米芾:《硯史》,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190,190頁。,此為人力傷天然之美?!胺侨肆λ桑盘煜轮鍖殹雹廾总溃骸冻幨贰?,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190,190頁。也。宋代文人與墨工、筆工多有接觸,贈序、題品之文字也甚多,而與硯工過從之記錄,則不多見。且其詠硯之詩文,于人工巧思之處,絕不經(jīng)意?!肮プ临F精,治不盡工,佳石亦如常硯”⑦高似孫:《硯箋》卷2,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228頁。,離開硯工的巧手,賞硯當(dāng)然無從談起。但結(jié)合宋代文人重實用的審美情趣來看,宋代工藝之進步,仍然是這一群體好硯風(fēng)尚形成的一個較為次要的因素。

        硯由日常消費品,一變而為文人案頭的清玩,至為重要的原因,是宋人日常生活中自覺的清濁、雅俗之辨。在宋代士大夫看來,人生苦短,須藉玩好,以銷憂解愁。此所謂“樂地”。但是,“樂地”有兩種,一種是世俗之樂,“多以聲色為受用”⑧趙希鵠:《洞天清錄序》,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第3,3,3頁。,追求感官的刺激與滿足。具體地說,就是陳絲竹、奏管弦、列女樂,“其尤鄙者,至以金盆濯足”⑨劉克莊:《劉經(jīng)略墓志銘》,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331冊,第409,409頁。;一種是“吾輩之樂”,也即君子之樂、士大夫之樂。“悅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聲。”⑩趙希鵠:《洞天清錄序》,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第3,3,3頁。宋人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一書中,對士大夫之樂,曾有過頗有詩意的形容:“明窗凈幾,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鐘鼎,親見商周。端硯涌巖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趙希鵠:《洞天清錄序》,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第3,3,3頁。此種君子之樂,因其超凡脫俗,有不食人間煙火氣。故謂之“清”;此境“人鮮知之”,惟“清修好古”者,如“宋宣獻、李邯鄲好藏書,唐彥猷好硯,歐陽公好金石刻”?劉克莊:《劉經(jīng)略墓志銘》,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331冊,第409,409頁。,似之矣。“多蓄法書名畫,古琴舊硯”等清玩,是通之于士大夫之樂的物質(zhì)條件。因此,蘇舜欽說,“明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歐陽修:《學(xué)書為樂》,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第5冊,第1977頁。。故得一洮河硯時,蔡襄說:“明窗凈幾,無塵事相接……隨意作大小數(shù)十字。此時如無良硯,則興趣孛然矣!”?蔡襄:《洮河石研銘》,徐等編,吳以寧點校:《蔡襄集》,第775頁。得一紅絲硯,歐陽修說:“真為幾格間佳物也?!?李逸安點校:歐陽修:《歐陽修全集》第6冊,第2430頁。

        硯,宜文人、宜隱士、宜心靈高尚之君子,宜閑、宜靜,所以自唐代起,就有“字札不奇,研一災(zāi);文辭不美,研二災(zāi)”之說?陶谷:《清異錄》卷下“文用門”,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二),第89—90頁。。朱敦儒《西江月》詞:“琴上金星正照,硯中鴝眼相青。閑來自覺有精神,心海風(fēng)恬浪靜?!雹僦於厝逯囎用阈Wⅲ骸堕愿琛肪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73頁。明窗凈幾,人、硯如晤,靜觀細察,慢慢體味遠離喧囂、凡俗的快樂,這是品硯給隱士帶來的快樂與滿足。東坡詠硯小詩曰:“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fēng)拉瑟聲。”②蘇軾:《偶于龍井辯才處得歙硯,甚奇,作小詩》,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第5冊,第1717頁。磨墨須“假借重勢,往來有風(fēng)”③《硯箋》引晁氏《墨經(jīng)》,高似孫:《硯箋》卷1,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212頁。,可助顏色。以墨礪硯,其聲如西風(fēng)拉瑟,硯之良否,正在此聲中。這是一種深入過程、嵌入式的日常審美體驗,惟心靈虛靜者,方得此趣。

        “靜對勝凡客,閑窺憶好題”④李咸用:《謝友生遺端溪硯瓦》,彭定求等編:《全唐詩》第10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7453頁。,“客來有欲觀,稍俗不敢呈”⑤文同:《謝楊侍讀惠端溪紫石硯》,胡問濤、羅琴校注:《文同全集編年校注》卷1,第25頁。。以硯為文房清供,可以消憂解愁,自有其清雅之趣。然能得此樂者甚稀,所以歐陽修說:“平生不欲奪人奇物,惟度其人不賢,不足以蓄佳玩者,或一留之?!雹逇W陽修:《與梅都官書》,東英壽考校,洪本健箋注:《新見歐陽修九十六篇書簡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76—77頁。晚宋雅士周密在詞中說:“評硯品,臨書譜。箋畫史,修茶具。喜一愚天稟,一閑天賦?!雹咧苊埽骸稘M江紅·寄剡中自醉兄》,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4159頁。硯,如書、如畫、如茶,它是宋人閑適、詩意人生的象征物。因此,雖僅為幾案佳玩,但也足以區(qū)分清濁、雅俗。

        宋人李元膺為《墨譜法式》一書作序曰:“夫君子之觀人,不必于其大者,得其平居言笑之余,以及其所玩好,而足以窺見其所存?!雹嗬钤撸骸赌V法式序》,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123頁。宋人好收古硯,細細辨認(rèn)其款識、形制,考其年代、人物,推敲其文意,以此為樂,而得閑中之趣。東坡曾收有歙硯一枚,五代舊物,底有款識云:“吳順義元年?!笨逃刑幨客羯傥懀骸八刹倌裏?,楮英鋪雪。毫穎如飛,人間五絕?!睎|坡釋曰:“所頌者三物爾,蓋所謂硯與少微為五耶?”⑨蘇軾:《書汪少微硯》,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5冊,第2240頁其《書許敬宗硯》曰:“都官郎中杜叔元君懿,有古風(fēng)字硯,工與石皆出妙美。相傳是許敬宗硯,初不甚信。其后杭人有網(wǎng)得一銅匣于浙江中者,有‘鑄成許敬宗’字,與硯適相宜,有容兩足處,無毫發(fā)差,乃知真敬宗物也?!雹馓K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5冊,第2238—2239頁。此硯后收入東坡囊中。元豐六年,東坡得一風(fēng)字硯,下刻“祥符己酉,得之于信州鉛山觀音院,故名僧令休之手琢也。明年夏于鵝湖山刻記”。錢易題其側(cè),又刻“荒靈”二字。東坡考之曰:“己酉至今七十四年,令休不知為何僧也?禪月、貫休信州人,令休豈其兄弟歟?嘗以問鉛山人,而‘荒靈’二字,莫曉其意。”?蘇軾:《書名僧令休硯》,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5冊,第2238頁。古物所喚起的歷史記憶以及因時空隔閡所造成的陌生感,往往能激起士人的好古情緒與求知欲望。晉唐以來的古硯、舊硯,尤其是刻有銘文與款識的名士、名僧硯,如右軍硯、王獻之硯、智永硯、李商隱硯、李德裕硯、柳公權(quán)硯,乃至于宋初的丁謂硯、楊億硯等,在宋人筆記、文集中多有記錄。宋人在公退之余,酒筵之上,時時把玩、共賞,辨其真?zhèn)危计湫沃?,以此助興。劉敞《劉涇州以所得李士衡觀察家寶硯相示,與圣俞、玉汝同觀,戲作此歌》詩:“李侯寶硯劉侯得,上有刺史李元刻。云是天寶八年冬,端州東溪靈卵石。我語二客此不然,天寶稱載不稱年。刺史為守州為郡,此獨云爾奚所傳。兩君胡盧為絕倒,嗟爾于人幾為寶。萬事售偽必眩真,此固區(qū)區(qū)無足道?!?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9冊,第5784頁。梅堯臣亦有詩紀(jì)之,題為:“劉涇州以所得李士衡觀察家號蟾蜍硯,其下刻云,‘天寶八年冬,端州刺史李元(德)[得]靈卵石造’,示劉原甫,原甫方與予飲,辨云:‘天寶稱載此稱年,偽也?!熳髟?。予與江鄰幾諸君和之?!?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28,第1058頁。此事在士林中一時傳為佳話。至南宋初,葉夢得據(jù)以潤色加工,載入《避暑錄話》。

        劉原甫酒邊辨硯,非常典型、生動地反映了宋代文人日常生活的一個側(cè)面。“主人勸客飲,勸客無夭妍。欲出古時物,先請射以年?!雹倜穲虺迹骸讹媱⒃?,原甫懷二古錢勸酒。其一齊之大刀,長五寸半,其一王莽時金錯刀,長二寸半》,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22,第635頁。樽前勸酒,以古物以助興,宋人把豐富的學(xué)識、高雅的趣味,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以“辨硯”為契機,雅與俗、酒客與學(xué)者、資談笑與資考據(jù),其邊界變得模糊不清。在宋人的文化語境中,蓄古硯、辨古硯,以為玩好,以資取笑,與收藏、研究古鐘鼎彝器相似,在精神指向上,是通之于好古博雅的。歐陽修曾在《與蔡君謨求書集古錄目序書》說,其集三代以來古文奇字,成《集古錄》一書,“自念好嗜與俗異馳,乃獨區(qū)區(qū)收拾世人之所棄者,惟恐不及,是又可笑也”②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第三冊,第1023頁。。這種自念、自嘆式的“與俗異馳”與高自標(biāo)格,實際上就是宋代文人日常生活中自覺的雅俗之辨。集古如此,藏硯,也與此同趣。

        三、詠硯詩:超越日常與提升詩意

        以硯為題,或以品硯、乞硯、贈硯、換硯等人際交往為背景,宋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xué)作品。主要采用的文體有詩、賦、銘、說、記、答等文體,其中以詩、銘最為常見,其余文體作品數(shù)量留存較少。

        詠物而不為物所縛,以小見大,從尋常中見奇幻,從無情之物見出有情,在平凡中見出不平凡,寓意于物,超越日常,提升詩意,是宋人詠硯詩的一個特點,也是宋人創(chuàng)作此類題材超越前人之處。這一特點,在歐、梅、蘇、黃、陳等宋代大詩人手上,在形式相對自由,內(nèi)容伸縮度更大的五、七言古體詩上,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細分之,可析為以下幾類:

        (一)藝術(shù)上求新、求變,以奇幻之筆寫日常生活,將物性之美、之奇推向極致

        如陳師道《謝寇十一惠端硯》,雖為詠物,但不拘泥于物,“滑如女膚色馬肝,夜半神光際天地。諸天散花百神喜,知有圣人當(dāng)出世?!薄皼]人投深索千丈,探頷適遭龍伯睡?!薄叭搜院磕魇?,鬼奪客偷天破碎”③冒廣生:《后山詩注補箋》卷10,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364—365頁。,多引神話傳說,著力用一個“幻”字,寫端硯光色之奇、采石之險,及唯恐失之的珍愛之情;郭祥正《謝王公濟節(jié)推惠硯》:“歙溪之仙洗山骨,一輪琢出秋潭月。摩挲清潤無纖痕,不學(xué)寒光有時缺。玉川輒莫憂蝦蟆,縱爾嘴吻何由嚙。陰天著手泉脈生,三伏臨之冰炎熱。又如明鏡當(dāng)晴窗,對面森森數(shù)毛發(fā)。端江品格直頑賤,鄴臺片段多皴裂。”④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13冊,第8771頁。用比喻、襯托、對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全力寫物之奇。雖不脫詠物之跡,但筆下之物,瑰麗異常,似非凡物,自有可觀之處。

        (二)在藝術(shù)構(gòu)思上,加強敘事的成分,突出生活細節(jié),由詠物詩向敘事詩、抒情詩轉(zhuǎn)化

        如梅堯臣《杜挺之贈端溪圓硯》詩:

        雪壓古寺深,中有臥病客。訪之語久清,饑馬嚙庭柏。案頭蠻溪硯,其狀若圓璧。指此欲為贈,而將助吟席。非意予敢貪,既拒頗不懌。大岀楮中有,素許當(dāng)自擇。強持慰勤心,歸以示朋戚。哂曰豈其然,為汲寒泉滌。滌彼偽飾物,紙干見頑石。清晨走髯奴,無厭愿求易。拜賜遂如初,明月懷吞蝕。微分鴝目瑩,尚漬墨花碧。詞答謂我愚,悔復(fù)料已逆。明日未央朝,執(zhí)手笑啞啞。⑤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17,第414頁。

        詩歌描寫了一個欲拒還迎、以次換好的日常生活的小插曲。“非意予敢貪,既拒頗不懌。大岀楮中有,素許當(dāng)自擇”數(shù)語,寫主人之慷慨真誠;“清晨走髯奴”五字,可見以次換好心情之迫切。結(jié)語“明日未央朝,執(zhí)手笑啞啞”二句,握手相笑,雖無一言,但雙方之志趣相投,已在其中。語語有人在,明為寫物,實則寫情?!捌錉钊魣A璧”,“微分鴝目瑩,尚漬墨花碧”,雖是狀物之語,但被敘事沖淡了,地位與作用并不明顯。

        (三)以小題而發(fā)大議論

        如歐陽修《答謝景山遺古瓦硯歌》,從一片瓦硯的由來寫起,寫東漢末豪強并爭,寫曹魏篡漢,寫司馬代魏,寫銅雀歌舞,寫高臺傾墜。“英雄致酒奉高會,巍然銅雀髙岧岧。圓歌宛轉(zhuǎn)激清征,妙舞左右回纖腰。一朝西陵看拱木,寂寞繐帳空蕭蕭。當(dāng)時凄涼已可嘆,而況后世悲前朝。高臺已傾漸平地,此瓦一墜埋蓬蒿”①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外集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12,1312頁。。不惜筆墨,寫足興替無常的無情與悲涼。然后才筆鋒一轉(zhuǎn),“敗皮弊網(wǎng)各有用,誰使鐫镵成凸凹”,轉(zhuǎn)到“古瓦硯”上。最后“長歌送我怪且偉,欲報慚愧無瓊瑤”②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外集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12,1312頁。,謝其饋贈。此詩體制宏大、感慨深沉,“有斷制,有議論”③劉壎:《隱居通議》,洪本健編:《歐陽修資料匯編》中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449頁。。借微物,以發(fā)大議論,“小題恢之使大”④方東樹撰,汪紹楹校點:《昭昧詹言》卷12,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1年,第275頁。,由此提升了詩意,深化了主題。

        (四)超然于物,以見其人之襟懷

        以日常清玩為題,而能“出新意到法度之外,表前賢之未到”者,首推東坡。汪辟疆《蘇詩選評箋釋》曰:“坡公往往以小物發(fā)為吟詠,皆以精神灝氣貫之,獨絕千古。集中如詠畫、詠書、詠茶、詠墨、詠草木,名篇疊出,前人推陶、杜、昌黎集中為多,他人即偶有之,亦無此等惶惶巨篇也也。大抵文章激乎胸次,其襟懷高曠者,皆能于小處見大,脫然町畦,有邁往不屑之韻,無幾微難顯之情。”⑤轉(zhuǎn)引自胡可先:《宋代詩詞實證研究》,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9年,第294頁。將人的胸襟、氣度與以小見大,超越日常聯(lián)系起來,可謂有識。東坡《寶繪堂記》有云:“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雹尢K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11《寶繪堂記》,第2冊,第356頁。對于玩好,東坡的態(tài)度是理性、克制的。因此,東坡雖好硯之名,但不沉溺,不過于執(zhí)著于此。如《西清硯譜》載其結(jié)繩硯識語曰:

        客將之端溪,請為予購硯。軾曰:“余惟兩手,其一不能書,而有三硯。奚以多為?”今又獲此龍尾小品,四美具矣,而慚前言于客。且江山風(fēng)月之美,坌至我前,一手日不暇給,又慚于硯。其以貽后之君子。將橫四海兮焉窮,與日月兮齊光,庶不虛此玉徳金聲也。⑦桑行之等編:《說硯》,第815頁。

        高似孫《硯箋》載東坡語:“仆少時好書畫、筆硯之類如好聲色,壯大漸知自笑,至老無復(fù)此病。昨日見張君卵石硯,輒復(fù)萌此意,卒以劍易之。既得之,亦復(fù)何益,乃知習(xí)氣難盡除也?!雹喔咚茖O:《硯箋》卷2,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227頁。其自慚自笑,固然反映了其好硯而欲罷不能的真實心態(tài),但同時也折射了其不執(zhí)著于物,不為物所役的克制、理性的人生態(tài)度。東坡詠硯詩句,“不如無情兩相與,永以為好譬之桃李與瓊?cè)A”⑨蘇軾:《張近幾仲有龍尾子石硯,以銅劍易之》,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第4冊,第1238頁。,“我生天地一閑物,蘇子亦是支離人”?!霸笍奶K子老東坡,仁者不用生分別”⑩蘇軾:《龍尾硯歌并引》,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第4冊,第1236—1237,1235—1236,1236頁。,“黃琮白琥天不惜,顧恐貪夫死懷璧”?蘇軾:《龍尾硯歌并引》,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第4冊,第1236—1237,1235—1236,1236頁。,“書生性命何足論,坐費千金買消渴”?蘇軾:《眉子石硯歌贈胡訚》,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第4冊,第1263頁。,強調(diào)“無情”“無分別”,鄙視貪欲、反對執(zhí)著,帶著超越與反省的哲學(xué)意味,正是其對待外物、玩好以理性、克制精神的反映。王文誥評其《龍尾硯歌》開篇語有云:“如當(dāng)頭棒喝,落墨如此高捷,豈尋常法家眼下所能管顧?!?蘇軾:《龍尾硯歌并引》,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第4冊,第1236—1237,1235—1236,1236頁。讀東坡此類詩,常有一種頓悟式的覺醒。東坡詠硯古體詩,能于小處見大,橫放而曠遠,固然與其天才的想象力、風(fēng)趣幽默的個性以及開合自如的章法運用有關(guān)。但更為重要的,還是其超然于物外的襟懷。

        以上宋代詩人超越日常的創(chuàng)作方法,各出手眼。陳師道、郭祥正的方法,是在傳統(tǒng)詠物詩的基礎(chǔ)上,踵事增華,變本加厲,“筆頭落處,萬象燦然”①李之儀:《硯銘》,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112冊,195頁。,將物之動人心魄的美呈現(xiàn)在人的面前,以此見出不平凡;歐、梅的方法,是調(diào)整寫作的重心,不滿足于賦形狀物,由人對物的單向性的審美凝視,向歷史人物、人情等維度過渡,以議論、敘事、寫情勝,由此升華主題;而蘇軾,則是將人的胸襟、氣度、學(xué)識融入到作品中,看似寫物,實則寫人,寓意于物,從而發(fā)巧妙之思、驚人之語。幾種方法,各有所長。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但也與詩人的學(xué)術(shù)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具體情境、人際關(guān)系相關(guān)聯(lián)。

        從人與物的關(guān)系與審美態(tài)度來看,陳、郭的態(tài)度,是欣賞而迷醉的;歐的態(tài)度,偏于冷靜沉思;梅的態(tài)度,因著友情,是溫暖的;而東坡的態(tài)度,則常常人、物同體,異形同構(gòu),是平等而可以對話的。

        四、以頌、箴為銘與詩、銘互滲:宋代硯銘的藝術(shù)淵源與體制特點

        宋人的硯銘,呈現(xiàn)出的,又是一種風(fēng)貌?!般懻?,名也。觀器必焉正名,審用貴乎慎德?!雹谧姹H骸段男牡颀埥庹f》卷3《銘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99,201頁?!蹲髠鳌废骞拍辏骸胺蜚?,天子令德,諸侯言時計功,大夫稱伐?!薄抖Y記》:“銘者,論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勛勞、慶賞、聲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睆奈捏w的起源與早期發(fā)展來看,銘之為體,一則“因其器名,書以為戒”③潘昂霄:《金石例》卷9 引《毛詩注疏》,王水照等主編:《歷代文話》第2 冊,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7 年,第1477頁。,一則“德非此族,不在銘典”④潘昂霄:《金石例》卷9引蔡邕《銘論》,王水照等主編:《歷代文話》第2冊,第1477頁。,其主要功能是寓警戒之旨,述天子、諸侯、大夫、先祖之功美,“對天子,應(yīng)銘其德;對諸侯,應(yīng)銘其功;對大夫,應(yīng)銘其辛勞”⑤祖保泉:《文心雕龍解說》卷3《銘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99,201頁。。凸顯其政治內(nèi)容與道德指向。宋人硯銘,其體往往因人而異,傳子之硯,多含訓(xùn)誡之意;有德位之尊者、長者之舊物,則多頌美其功業(yè)、美德,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尊體傾向。如元豐七年六月,蘇軾長子蘇邁將赴饒州德州尉之任。東坡贐以一硯,銘文曰:“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雹尢K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2冊,第553,555—556頁。既有勉勵,又有告誡。論者認(rèn)為,此“以箴為銘,古銘為如是”⑦陳天定:《古今小品》卷3,載《蘇軾資料匯編》上編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076頁。,又,元祐中,蘇軾應(yīng)王鞏之求,為其先父王素作硯銘:“汲、鄭蚤聞,頗、牧晚用。諫草風(fēng)生,羽檄雷動。人亡器有,質(zhì)小任重。施易何常,明哲所共?!雹嗵K軾:《王仲儀硯銘》,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2冊,第551頁。以汲黯、鄭當(dāng)時、廉頗、李牧等名臣、名將等類比,贊王素之文治武功。以頌為銘,古銘亦多如是。

        但在宋人的觀念中,硯畢竟是日常消費品。小而言之,僅為幾上案頭之清玩。大而言之,亦不過為文字發(fā)祥之物。若以清玩之物,比類鐘鼎之器,過分突出其本身不具有的道德教化功能,反而不倫不類,有滑稽之感。東坡《與朱康叔》有曰:“屏贊、硯銘,無用之物,公好事之過,不敢不寫?!雹崽K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4冊,第1789頁。這種以硯為長物,帶有玩賞性的創(chuàng)作動機,正代表了宋人的一般看法。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上,就是朱子所言,“今人為銘,要就此物上說得親切”⑩潘昂霄:《金石例》卷9,王水照等主編:《歷代文話》第2冊,第1478頁。,盡物性之美,不即不離,略有影帶規(guī)戒之語,是其特點。如東坡題故人王頤自然端硯:“其色馬肝,其聲罄,其文水中月,真寶石也。而其德則正,其形天合。其于人也略是,故可使而不可役也?!?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2冊,第553,555—556頁。李之儀《硯銘》:“理密而質(zhì)堅,體潤而形圓。不知得墨之難易,但見隨手亹亹生云煙。心必資之而乃見,言必俟之而后傳,非吾人孰克有之,永寶用之無窮年?!?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112冊,第194頁。以詩性、形象、貼切的語言,盡物性之色、聲、紋、形、用之美?!捌溆谌艘猜允恰薄胺俏崛耸肟擞兄苯允怯皫еZ。又如東坡《王平甫硯銘》:“玉德金聲,而寓于斯。中和所薰,不水而滋。正直所冰,不寒而澌?!雹偬K軾:《蘇軾文集》第2冊,第548頁。呵之即澤,水脈自生,天寒不凍,皆本言物性之奇,又以之比德君子,不即不離,若即若離?!按算戨m數(shù)語,其予(王)安國也至矣”②王文誥:《蘇詩總案》卷6,轉(zhuǎn)引自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校注》第十二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061頁。,體物入微,品硯即品人,如鹽在水,不露痕跡。李若水《歙硯銘》:“受水也不富,似吾量;取墨也不銳,似吾才;其重也,不能隨人以偕行,似吾游宦之不巧;其頑也,不肯因時而少變,似吾處世之不回?!雹墼鴹椙f、劉琳主編:《全宋文》第185冊,第193頁。雖有憤世之語,操守堅持,卻隨物賦形,是物之理、物之德的自然延伸。

        宋人硯銘,如東坡《鳳咮硯銘》,文字準(zhǔn)確、簡練,尚含早期古鐘鼎銘之遺風(fēng)。但趣味性、文學(xué)性更濃,古拙之風(fēng)一掃幾盡;至于其題孫洙送文與可玉堂大硯銘:“坡阤彌漫,天闊海淺,巨源之硯。淋漓蕩潏,神沒鬼出,與可之筆。燼南山之松,為煤無余;涸陵陽之水,維以濡之。”其注曰:“硯大如四磚許,而陵州在高山上,至難得水,故以戲之?!雹芴K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2冊,第548頁。乃至于晁補之《七星硯銘》:“如天其蒼匪正色,杓欈魁枕森的皪。有尊如辰粵帝宅,其傍嘒者儼若客。廣野成宮象所積,古媧搗煉疑此石。不敢箋《詩》以寫《易》,斯文星爛從爾出?!雹菰鴹椙f、劉琳主編:《全宋文》第127冊,第38頁。韓元吉《汪南美二十八宿硯銘》:“琴之無弦矧為石,規(guī)其洼中以潴墨,先生守玄詎知白。炯然光芒星四七,端巖之傳此其嫡,如金方寸璧盈尺,吾非多言貫于一。”⑥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216冊,第235頁。自然流動,不用僻典,不為艱深晦澀之語,易誦易記。多用比喻,形象生動,間亦有夸張、戲謔之筆,讀來興味悠然。究其藝術(shù)淵源來看,吸收了六朝雜器銘“值物賦象、姿致極佳”⑦許梿評選,黎經(jīng)浩箋注:《六朝文絜箋注》卷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158頁。的特點,而氣更暢、韻更足,形象也更加鮮明突出,文采煥然,而無“義儉辭碎”之弊⑧祖保泉:《文心雕龍解說》卷3《銘贊》,第200頁。。在體制與寫作策略上,吸收了古、近體詩的一些特點與優(yōu)點。銘與詩呈合流之勢。是宋代硯銘的另一特點,頗堪玩味。

        唐末五代以來,將詩刻于硯上,以增加硯的玩賞性,已不鮮見。洛陽出土五代晉天福二年陶硯,刻有五、七言絕句各一首⑨洛陽市博物館:《洛陽市十五年出土的硯臺》,《文物》1965年第12期。,即是一例。入宋以來,以詩為銘,詩、硯一體,漸成常態(tài)?!队位录o(jì)聞》卷6:“沙隨先生嘗蓄一歙硯,后有蔡忠惠題詩曰:‘玉質(zhì)純蒼理致精,鋒铓都盡墨無聲。相如間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后以送汪書季路?!雹鈴埵滥希骸队位录o(jì)聞》卷6,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55頁。此詩今載蔡襄集中,題為:“徐虞部以龍尾石硯邀予第品,仍授來使持還書府?!弊宰⒃唬骸氨骒ㄊ源朔?,若端石則不然?!?蔡襄著,徐等編,吳以寧點校:《蔡襄集》卷8,第146頁?!洞轰炯o(jì)聞》卷9“鄭魁銘研詩”條:“永嘉林叔睿所藏端石,馬蹄樣,深紫色,厚寸許,面徑七八寸。下有鄭魁銘詩,隸字甚奇。云:‘仙翁種玉芝,耕得紫玻璃。磨出海鯨血,鑿成天馬蹄。潤應(yīng)通月窟,洗合就云溪。常恐魍魎奪,山行亦自攜。’”?何薳:《春渚紀(jì)聞》卷9“趙水曹書畫八研”條,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三),第279—280頁。鄭魁即鄭獬,詩又見載于《硯箋》。歐陽修《硯譜》記蔡襄品硯語:“端石瑩潤,惟有芒者尤發(fā)墨;歙州多芒,惟膩理者特佳。蓋物之奇者必異其類也。”?歐陽修:《硯譜》,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172,171頁。又記:“端石……以紫石為上?!?歐陽修:《硯譜》,朱學(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172,171頁。宋無名氏《端溪硯譜》:“大抵石性貴潤,色貴青紫?!雹僦鞂W(xué)博整理校點:《文房四譜(外十七種)》,第200頁。洪邁《辨歙石說跋》:“研出端溪,其色如豬肝、葡萄,中邊瑩澈,光可以鑒,粹然紫琳腴也?!雹谠鴹椙f,劉琳主編:《全宋文》第222冊,第57頁。觀此,則知蔡襄、鄭獬所品之硯,皆為硯之中上者,極可寶愛?!俺幹蠲?,盡于銘詩。”③何遠:《春渚紀(jì)聞》卷9,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三),第280頁。

        宋人善于將日常生活中品硯、試硯所積累的審美體驗融入詩中,并刻于硯上,以助玩賞之興。從玩賞、唯美的心態(tài)出發(fā),則從朝夕把玩中獲得的審美體驗,既可施之于詩,也可用之于銘。這是詠硯詩、銘文體互滲的生活基礎(chǔ)。東坡名作《孔毅甫龍尾石銘》曰:

        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④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2冊,第549頁。

        以筆試之,以墨磨之,敲之而聽其聲,觀之而察其理,用身之五觀,感覺歙硯之美。這種嵌入式的日常審美體驗,親切有味,尤為士林所樂道。陳師道《謝寇十一惠端硯》:“金聲玉骨石為容?!雹菝皬V生:《后山詩注補箋》卷10,第364頁。張孝祥《賦沈商卿硯》詩:“白圭之玷尚可磨,澀不拒筆滑留墨。”⑥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45冊,第27734頁。李綱《璞硯》銘:“澀不留筆,滑不退墨。文字之祥,維以此德?!雹呃罹V著,王瑞明校點:《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第1351頁。皆用其語。東坡自己在文中,也一再重復(fù)。“硯之發(fā)墨者必費筆,不費筆則退墨。二德難兼,非獨硯也。”⑧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5冊,第2237,2237頁?!俺幹溃褂诨l(fā)墨,其他皆余事也。然此兩者常相害,滑者輒褪墨。”⑨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5冊,第2237,2237頁。從蔡襄至蘇軾,從蘇軾到李綱、宋高宗、張孝祥,宋人對硯之美共同的審美體驗是:既不費筆,又能發(fā)墨,物之用達到了一種中和之美。宋人的硯銘,其固有的文體特征有所弱化,甚至消失,常有詩的色澤、趣味與境界,而宋代的品硯詩,亦可刻于硯背,供人把玩。原因即在此。

        猜你喜歡
        點校東坡蘇軾
        古籍文獻點校成果的著作權(quán)問題研究
        從善如流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東坡詩元代接受論
        《爾雅注疏》點校零識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8
        宜興:東坡書院憶東坡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49
        東坡畫扇
        蘇軾發(fā)奮識遍天下字
        国产av剧情精品麻豆| 久久免费网国产AⅤ|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女同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高清人妻| 果冻传媒2021精品一区| 亚洲综合性色一区| 国内精品人人妻少妇视频| 24小时在线免费av| 国产成人精品白浆久久69| 亚洲人成网站77777在线观看 | 中国女人内谢69xxxx免费视频|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男女主共患难日久生情的古言| 成年女人色毛片|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 亚洲av色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精品亚洲熟女av蜜謦| 国精产品推荐视频| 热久久亚洲| 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中国a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欧乱色束缚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无码高潮少妇毛多水多水免费|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色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 丰满巨臀人妻中文字幕| а√中文在线资源库|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综合| 永久免费视频网站在线| 夜夜躁狠狠躁2021|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福利看|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永永 | 国产精品女主播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