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新 莫藝婷
(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東·江門 529090)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對幫助學生的智力開發(fā),能力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對內容、模式、結構等等進行優(yōu)化,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就成了重要的內容之一,故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處于一種核心地位,是我們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的職責所在。
任何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一定的知識技能和策略,知識經驗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決問題的重要原因,有關的知識經驗能促進對問題的標準,只有依據有關的知識經驗,才能為問題的解決確定方向選擇途徑和方法。例如:某水泥廠第一季度產水泥12.5萬噸,第二季度產水泥15.4萬噸,問前兩個季度平均每月產水泥多少萬噸?如果學生對季度沒有準確認識,則無法解答此問題。又如:小華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數學測驗的平均成績是82分,第三次測驗后,計算得三次測驗的平均成績是85分,問他第三次測驗得了多少分?如果學生對平均數概念沒有一個深刻認識,則也無從解答出此問題來。再如:一根繩子對折三次后,從折痕處將繩子剪斷,得到若干段長度相等的繩子,每段長0.46m。這根繩子原來長多少米?如果學生對繩子對折的日常知識缺乏,則也不能準確解答出此問題來,所以,有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專門領域的知識、技能和策略、專門的知識經驗對于解決問題至關重要。
智力是影響問題解決的極其重要的因素。智力水平高的學生,解決問題較易取得成功;智力水平低的學生,解決問題較易遭到失敗。智力中的理解力、記憶力、推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影響著問題解決。
思維源于問題,但只要具有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動機時,人才可能以進取的態(tài)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對問題持不在乎的態(tài)度的人,既不能發(fā)現問題也不能解決問題。但是動機過于強烈,就會讓人處在高度的焦慮,這也會阻礙問題的解決。
所以,為了有利于問題的解決,要指導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既要積極振奮,又要沉著從容。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一些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只用眼睛掃一遍,就急于動筆了,沒有認真閱讀語句并理解其意,導致未能理解題意而解答出錯。如:小明有10只蘋果,小明的蘋果數比小強多2只,他們倆共有多少只蘋果?一些學生常常把這道題解錯為10+(10+2)=22,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學生看見題中的“多2只”,按以往習慣看見“多”就用“+”,而沒有認真理解語句含義導致的。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當學生沒有正確地理解語句含義的時候,就會導致解答錯誤。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促進學生正確地理解問題,首先要讓他們觀察各種不同類型的例題,并且比較這些例題,想每種解答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以識別和歸類各種不同類型的問題。其次,還要幫助學生用數學符號或者語言來表征問題。最后,要辨析問題的相關信息和無關信息。
充分利用已有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以已有的相關知識和經驗作為背景,不僅能使學生把問題情境與認知結構聯(lián)系起來,正確地理解面臨問題的內涵,而且有助于幫助學生進行分析及尋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進而能較好的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小明、小剛和陽陽的數學平均成績?yōu)?3分,若去除小明的成績后,則小剛和陽陽的平均成績?yōu)?0分,問小明的數學成績多少?學生要解答好此問題,必須對求平均數知識要有深刻認識,否則就會感到無從下手。對此老師在講解此題前應通過復習平均數的概念,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轉化思想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一個重要思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當學生不會準確的轉化問題,就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困難和難以理解,從而感覺無從下手,故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如能學會適當變換問題,甚至連續(xù)轉化問題,把解題過程看成是問題的轉化過程,將問題轉化為最熟悉的基本問題加以解決就會容易的多。二是要重視知識的融會貫通,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縱橫相連。三是注意具體問題和抽象模式的靈活轉換。具體問題和抽象模式之間的聯(lián)系渠道是學生解題困難的重要原因。教學中要注意通過變式練習和不斷的歸納、總結,實現具體問題與抽象模式之間的溝通。四是要教給學生解決學科問題的有效的思維策略。
如:兩個車站相距30km,兩輛車分別從兩站相向而行。正當汽車行駛出車站時,有一只鳥從第一輛車出發(fā)飛向第二輛車,到達后,又飛回第一輛車,反反復復,直到這兩輛車相遇。如果兩輛車速度都為每小時10km,小鳥的飛行速度為每小時20千米,問,在兩車相遇之前,小鳥飛行了多少米?
如果把這個問題理解為一個距離問題(先算出小鳥從第一輛到第二輛車的距離,然后返回到第一輛車的距離.......再求出這些距離的總和),這個問題就很難完成,但是,我們靈活轉換一下,變?yōu)橐粋€時間問題,把焦點放在小鳥在天上飛的時間,那么就很容易得到解答。
在教學中,我們通過使用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的方式不僅可以滲透、活化所學知識,還可開闊學生思路,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一筐蘋果連筐共重71.4千克。賣出一半蘋果后連筐共重36.4千克??鹬囟嗌偾Э耍靠饍仍刑O果多少千克?此題可先由教師拿出模型進行演示講解,然后由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據情況引導出如下兩種解法。
解法一:半筐蘋果重:71.4-36.4=35(千克)
一筐蘋果重:35×2=70(千克)
筐重:71.4-70=1.4(千克)
答:筐重1.4千克,筐內原有蘋果70千克。
解法二:半筐蘋果重:71.4-36.4=35(千克)
筐重:36.4-35=1.4(千克)
一筐蘋果重:71.4-1.4=70(千克)
答:筐重1.4千克,筐內原有蘋果70千克。
又如學生在學習“雞兔同籠”問題時,在學習了課本例題“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只?”等問題后可列出如下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雞和兔共有100只,雞的腳比兔的腳數多80只,雞和兔各多少只?此問題不象上面例題給出了雞和兔的腳共有94只,而此問題改為了“雞的腳比兔的腳數多80只”,有了前面問題作鋪墊,學生對此變換后問題非常感興趣,也急于想求解,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如下方法進行解答。
解法一:假設這100只全是雞,那雞腳的總數是200只,這時兔的腳數是0,雞腳比兔腳多200只,面實際上雞腳比兔腳多80只,因此雞腳與兔腳的差數多了120只,這是因為把其中的兔換成了雞。每把一只兔換成雞,雞腳將增加2只,兔腳減少4只,那么雞腳與兔腳的差數增加了2+4=6(只),所以換成雞的兔有120÷6=20(只),雞的只數也就迎刃而解了。
解法二:每只雞2只腳,每只兔4只腳,如果把2只雞和1只兔放在同一個籠子里,這樣放若干個籠子,那么這些籠子中雞腳的總數與兔腳的總數相等,題目中雞腳比兔腳多80只,則再取40只雞放同一籠子里,這樣籠子中雞腳比兔腳多80只,因為雞、兔一共100只,則之前放了60只,每個籠子2只雞、1只兔,則共有20個籠子,那么之前一共放了40只雞和20只兔,加上后放的40只雞,雞一共是80只,兔就是20只。
猜想能使人更直接地深人問題的核心,尋找問題的關鍵,很快地作出判斷。猜想是問題解決的一條捷徑。當然,猜想要以豐富、扎實的知識作基礎,要與漫無邊際的胡思亂想區(qū)分開。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就某一個問題的答案、問題的解答過程進行猜想。當然,學生會因為已有基礎不同,所得答案也不一樣。這不要緊,因為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猜想的膽量,只有大膽地猜想,才能更快更直接地切人問題的核心。況且學生在學完新課后,如果發(fā)現自己猜想對了,會覺得無比激動;即使猜想錯了,也不氣餒,反而會使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學習意識得到增強。但是,必須讓學生明白的是,猜想只是一種設想,并非正確答案,只有經過實踐檢驗和求證,才能成為科學的答案。
總之,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語句的含義,借助舊知識導出新知識,循序漸近地引導學生,在教學中逐步滲透問題轉化思想,注重一題多解、多變的訓練,通過設置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逐漸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并使之成為一種習慣,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