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新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第一實驗小學,山東 聊城 252000)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各種各樣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的思維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可以劃分為三大部分:第一,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核心所在,即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心的家國主義情懷教育。第二,仁愛教育,即開展以仁愛共濟、仁者愛人為基礎的社會關懷教育。第三,思想品德教育,即開展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目標的人格道德修養(yǎng)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不同教學階段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在小學教育階段,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要更加注重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啟蒙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以提高感受力為重點,積極引導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教學問題,并不利于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首先是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往往以教材中的閱讀知識為主,根本沒有將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語文教材知識進行融合,這就讓閱讀教學變得過于單調了,沒有給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機會。即使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能夠積極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活動,但由于教師自身教學觀念、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局限,無法真正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教育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沒有保持平等的溝通狀態(tài),反而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看法與理解,學生往往只能跟隨教師的步伐進行模仿學習,這就阻礙了學生的思維成長。同時小學教師的教學手段也千篇一律,缺乏創(chuàng)新,這就讓原本龐大復雜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變得更加枯燥難懂了,讓整個閱讀課堂更為僵化了,根本不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甚至還會讓學生對閱讀學習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產生厭煩心理,學生的學習得不到提高,教師的教學工作也會遭到破壞,這就得不償失了。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有效,也是最普遍的教學方式,通過朗讀,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理解。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有許多優(yōu)秀的知識文章,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這些文章融入到閱讀課堂之中,加強文章朗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中的《圓明園的毀滅》這部分知識時,除了立足教材知識外,還要搜集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資料,進行資源整合,組成一篇全新的文章,再要求學生朗讀。首先教師自己要先進行朗讀,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在講臺上感情充沛地朗讀文章,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然后教師再組織同學們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并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實時糾正與評價,在“以讀促悟”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后教師再次與同學們一起通過朗讀深入文本,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情感基調,幫助學生不斷理解文章,學習文章,最終提高了自己的朗讀水平及感知水平。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朗讀教學中要時刻進行相應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滲透,例如在這一課程中,教師應該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圓明園的毀滅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主動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國已經步入了現代化社會,現代科學技術更是有了質的飛躍?,F代科學技術在各行各業(yè)都不斷發(fā)展著,在教育領域更是如此。現代科學技術能夠很好地幫助教師教育學生,大大地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和課堂教學質量,深受廣大教育工作者青睞。傳統(tǒng)文化教育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能用傳統(tǒng)教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解說,更應該進行傳統(tǒng)與現代的碰撞,合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育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當前比較普遍用于課堂教學的現代科學技術是多媒體教學技術,它既保留了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又促進了教學現代化,教師可以通過它來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課堂滲透。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中的《故宮博物館》這部分知識時,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活動。教師可以立足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信息整合,將各種傳統(tǒng)文化知識制作成一個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的故事課件,以此來便于學生閱讀學習。然后教師還可以適當播放一些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教學視頻、音頻,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影響來引導學生走進情境世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教師的任何教學工作都應該圍繞學生而展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一個合理的學習空間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更可以讓教師的教學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空間,鼓勵學生表達自我想法。首先教師要調整師生關系,要擺脫傳統(tǒng)教學思維的影響,不會因為學生的學習成績、性格特點等因素而進行差別對待,而是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在學習上給予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注。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教師都要積極關注學生們的思想變化動態(tài),運用傳統(tǒng)文化知識來幫助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努力與學生成為知心朋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對教師產生信任感與依賴感,就會積極主動配合教師進行傳統(tǒng)文化知識學習和閱讀學習了。當具備上述教學條件之后,教師再將教學主導權交給學生,鼓勵每一名學生主動上臺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文章的朗讀、分析、教學等工作,最終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認知。
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各方面能力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對學習知識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即使是在同一階段的學生也有著不同的學習差距,如果教師對學生們都采取同樣的學習策略,那是十分錯誤的做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想促進全體學生的進步,就應該要立足學生實際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進行針對性學習。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階段。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主要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在傳統(tǒng)文化閱讀教學中,要選擇較為簡單易懂的文章,進行語言文字的深入分析教學,為學生之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對于中年級學生而言,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相應的知識,在交流討論中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傳統(tǒng)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則是要進行閱讀文章的延伸發(fā)展,立足文章進行問題設計,要求學生進行閱讀分析,體會文章內涵。同時教師還要多進行課外積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文學素養(yǎng)。對于同一階段的不同學生,教師也是采用相應方式,優(yōu)秀學生進行突破學習,其他學生進行基礎學習和溝通交流。
綜上所述,傳統(tǒng)文化教育能夠優(yōu)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要想促進小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就必須要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并掌握相應的教育手段,從而走出以前的教學誤區(qū),能夠以學生為教學重心,從學生學習出發(fā),來進行教育內容和方式的不斷調整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師要努力將傳統(tǒng)文化知識和語文閱讀知識巧妙結合在一起,構建一個更加趣味化、高效化、多元化的語文閱讀課堂,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積極引導小學生學習,讓學生能夠在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下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認知的同時也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最終促進小學生的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