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華
(福建省廈門市第九中學,福建 廈門 361000)
隨著《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布,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成為當下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要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思維。因此,發(fā)展學生思維,尤其是批判性思維,讓學生能自主地、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就成了語文教學的重要抓手之一。
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與“思維”關系緊密。它要求未來的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培養(yǎng)學生具備“批判質疑”“勇于探索”“勤于反思”“解決問題”等必備品格和能力。這些素養(yǎng)要點正好與“批判性思維”密切相關。
那么,首先讓我們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了解什么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基于問題意識和反思意識,指向個體思維發(fā)展與成熟,而做出的一系列大腦反應的過程。批判性思維是審慎判斷是非和正確決策的關鍵,是集知識、價值和思維方法于一體的綜合能力和品格。它不僅是一種重要品質,也是未來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其要素包括理性、懷疑、獨立、責任和思維自覺等。批判不僅是批評,更多的是思考與分析。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過于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承與價值觀的灌輸。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語文教學如何聚焦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這個點,首先就要聚焦獨立思考的素養(yǎng)。從某種程度上說,個體要能獨立思考,就必須具備良好的批判性思維。這種思維的培養(yǎng)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下面,我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在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方面所做的幾點嘗試,做一點小結。
批判性思維也可以說是一種反思意識。反思是人類思維成熟的重要標志。早在19世紀,在西方文壇中就出現(xiàn)了新批評主義,該理論著眼于對文學文本自身的解讀與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批評范疇。在新批評主義者看來,“文學文本是一個由語言所構成的充滿矛盾的和諧的結構整體”。所以新批評解讀的要義就是要考察和評價文學的語言結構,通過對文本語言中的張力、悖論、沖突、含混、復義等因素的分析,來研究文本結構如何達到和諧統(tǒng)一。為此,新批評提出了文本“細讀法”,并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新批評的范疇,即悖論、復義、張力、對比、反諷、隱喻、象征等。
李白的詩《渡荊門送別》有“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在詩人筆下,似乎“故鄉(xiāng)水”很多情,其實是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詩人賦予流水感情。再加上詩人把自身情感移植到流水身上,“故鄉(xiāng)”二字表明詩人從家鄉(xiāng)一路乘舟而下,恰恰是利用語言的陌生化效果來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利用復義,一語雙關,“惶恐”“零丁”既是指地名,也是詩人艱難處境和危急關頭的闡釋。李商隱《無題》“東風無力百花殘”,東風乃是春天的和風,為何又說“百花殘”,二者看似悖論,實則統(tǒng)一。結合前一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方才明白面對別離,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正像暮春時節(jié)即將凋零的百花,再無力爭奇斗艷。再比如范仲淹《漁家傲·秋思》,這一首詞結句“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有學生在預習中提問“范仲淹為什么也流淚”,順著這個問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岳陽樓記》中喊出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偉大詞人,怎么在這首詞就流下眼淚了呢?針對這兩處情感的矛盾沖突,我有意識啟發(fā)學生,思考作者在兩文的不同處境。經(jīng)查閱,學生發(fā)現(xiàn)該詞是作者在鎮(zhèn)守西北邊疆期間的感懷之作。當時的北宋朝廷腐敗積弱,軍隊在抵抗中敗多勝少,致使“燕然未勒歸無計”,詞人出于對國家局勢的擔心,對將士深切的同情,終是流下感傷、無奈的眼淚。那么,這樣的詞作是否會削弱范仲淹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此復雜幽微的情感更增添了詞作感情的真摯,使得詩人的形象更加豐滿。
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憑借“經(jīng)典精讀”,引導學生在閱讀名家經(jīng)典時加入自我的人生體驗與思考,以批判性思維進行理性反思在經(jīng)典作品的精細解讀中,形成反思意識,進而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一大特點在于敢于質疑,不隨意附和、不盲從,能針對他人的言論、思維做獨立的、個性化的思考和解讀。落實到語文課堂教學,也就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對文本進行恰當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研讀,敢于打破傳統(tǒng)思維定式,按照批判的眼光去重新建構文學作品的能力,從而引導學生提出獨到的見解和感悟,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目的。作為語文老師,首先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緊貼文本前行,敏銳發(fā)現(xiàn)教材中有矛盾沖突的細節(jié),再提出具體問題進行質疑。
《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一篇優(yōu)美古文。文章對承天寺月色美景作了細膩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期間的一個生活片段,也體現(xiàn)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被貶謫的無限悲涼和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豁達,表現(xiàn)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全文感情質樸,言簡義豐。但到底該如何引導學生去品味這種感情呢?在預習過程中,我讓學生初讀文章后提出一到兩個有疑惑的問題。然后搜集學生的預習作業(yè),在學生所提的問題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富有批判意識的問題。比如原文有一句“懷民亦未寢”,學生據(jù)此提問——懷民為什么也還沒睡?原文寫“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學生據(jù)此又問張懷民是誰,為什么在承天寺,蘇軾為什么要去找他。是啊,這些問題是學生在初讀文章后形成的最初的疑問。但恰恰是這些問題帶動了對整篇短文的理解。循著這些問題,我指導學生進一步搜集材料,去了解蘇軾和張懷民的貶官經(jīng)歷。最終學生了解到此時的張懷民和蘇軾同被貶官在黃州,二人又是好友,蘇軾常到承天寺找張懷民。有了這一背景知識,就能輕松理解后文兩人在庭院中一起漫步賞月的復雜況味。
可見,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可以從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開始。老師成為“有問題意識”的老師,學生成為“有問題意識”的學生?!扒拜呏^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這是明代學者陳獻章在《論學書》中所說。學貴有疑,疑問是思考的開始,有疑問,方能有深入的思考,方能有自主的學習。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就要善于激趣,善于激發(fā)學生在看似平常的文本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比較閱讀就是指把內(nèi)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將其有關內(nèi)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區(qū)別,最要緊的還在多對比、多歸納……”但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平常的課堂教學往往不能指導學生深度閱讀,這不僅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漸漸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然而有效地進行對比閱讀,不僅能很好擴充學生的閱讀量,同時也能拓寬學生的視野,開闊思維。
以部編教材八年級上冊《蟬》一課教學為例?!断s》是法國作家法布爾《昆蟲記》中的片段選文。《昆蟲記》中關于蟬的內(nèi)容有四個部分:蟬和蟻、蟬的地穴、蟬的歌唱、蟬的卵。本文節(jié)選自第二和第四部分。本文的學習目標在于通過學習課文,了解蟬的生活習性,了解說明性小品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以及法布爾樸素而真實的寫作風格,培養(yǎng)獨立閱讀《昆蟲記》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然而,在備課時我想到了《伊索寓言》里也有“蟬和螞蟻”的故事,于是我嘗試著對比閱讀,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大有文章可做。于是,在教授《蟬》這一課時,我把寓言中“蟬和螞蟻”的故事引進課堂。我問學生:通過讀這兩篇文章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說,原來螞蟻不一定是勤勞的,蟬也未必是懶惰的。恰恰相反,蟬為了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不惜在地底下蟄伏四年甚至更長時間,蟬顯得那么頑強、那么大度、那么寬容。還有一個學生提出,蟬往往冬天就已死去,所以是不可能像寓言中所說,還跑去向螞蟻借糧食。再說,蟬也不喜歡吃螞蟻的糧食,從科普角度來說,蟬以吃樹根的汁液為主。聽著學生妙語連珠的辨析,我的內(nèi)心充滿了感動。
正是在對比閱讀中,學生從根本上改變了一葉障目、盲目附和、迷信權威等弊端,從而有鑒別、有選擇地接受新知,形成批判性思維。
語文教育走到今天,始終沒有走出空洞的道德說教、高蹈的人文精神、細碎的文本解讀、直奔“考點”的灌輸?shù)裙秩Γ环矫媸侨宋男?,另一方面是工具性,往往有所失衡。批判性思維的提出,是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一劑良方。批判性思維倡導追求合理、公正和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思維方式,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尊重、理解、包容與創(chuàng)新的健全人格,還能培養(yǎng)學生追求事實、邏輯和情理相統(tǒng)一的思維技能。本人力求在日常教學中,將批判性思維引入初中語文教學,企圖通過“思辨讀寫”進行嘗試和實踐。
譬如,我每天通過“課前五分鐘”口語訓練,讓學生上臺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新近發(fā)生的新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同學和老師再依次進行點評,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嘗試。在這個口語訓練中,學生往往就社會的焦點、熱點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不免有些同學的觀點和認識有失偏頗,這時,我就引導他們換一個角度思考,進而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思考,甚至展開即時辯論,通過爭辯交鋒,最終形成比較富有思辨色彩的認識。在一次次思維碰撞中,學生的思考變得成熟,不再偏激,不再憤青。能辯證思考,不落入他人言論的陷阱,其實也是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一種途徑。
在寫的方面,亦是如此。無論是在議論文寫作中,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還是在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中,啟發(fā)學生以公民的姿態(tài),就公共事務,做理性的表達,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自覺。須知,理性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即是尊重事實,實事求是,要做到這點,并不是單單具備邏輯思維能力就可以,還要排除情緒、偏見等干擾,保有客觀、冷靜的立場和態(tài)度。而這些,也是形成批判性思維的前提。
綜上,通過觀看邏輯推理性小說和影片等也是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不錯的選擇,這里不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