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琦君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實驗小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9)
敘事類文本是一種以敘事功能為主的文學作品,具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敘事類文本廣泛地存在于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童話、寓言、散文甚至詩歌中。教師如何充分發(fā)掘敘事類文本的教學價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探究文本的精彩,品味語言的精妙,遷移寫法的精湛呢?筆者以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誠信主題單元的教學為例,試述敘事類文本的教學價值和教學策略。
敘事類文本多有精彩的情節(jié),或優(yōu)美動人,或離奇夸張,或緊張刺激……教師在進行敘事類文本教學中,首先要指導學生從時間空間的轉換、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和豐富復雜的人物關系中梳理出敘事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初讀、默讀、瀏覽時圈畫出表示時間、空間、邏輯轉換的關鍵詞、句,再提供一些“詞式”幫助學生梳理內容。這種“詞式”就是我們通常提及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果,它就像一條脈絡串聯(lián)起整個文本。抓住六要素,聚焦文本的敘事內容,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敘事文本的教學重點。我們以《誠實與信任》為例,這篇文章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了某天晚上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發(fā)生的一個故事。人物主要是“我”和小紅車主人,“人物”這一要素在敘事類文本中很重要,因為每個故事必然是圍繞主要人物展開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關注主要人物的行動,用“誰在哪里干什么”提煉重要情節(jié),舍去次要內容。保留或舍去的判斷依據(jù)就是這件事的行為主體是不是主要人物,它是否推進了情節(jié)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就“起因”“經(jīng)過”“結果”把文本概括成三句話,再將三者串聯(lián)起來,進一步整合,思考文本中的“人”與“事”之間的關系,借助“六要素”就能迅速厘清行文思路:“我”不慎撞碎小紅車反光鏡,留下聯(lián)系字條,對方卻致電表示歉意與感謝。
教師在指導學生聚焦敘事類長文的主要內容時,要讓學生格外留意有關時間、地點變換的詞句,進而達到從時間、空間層面去整體把握文本主要內容,處理好整體框架和局部情節(jié)之間的關系。教師經(jīng)常有意識地在語文課堂上進行此類訓練,能使學生在把握內容、梳理情節(jié)、劃分段落結構時事半功倍。
故事離不開人,閱讀敘事類文本就要品讀語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或品質,往往是通過作者的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語、一種心思,傳遞著豐富細膩的情思。作者借由這些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心,表現(xiàn)人物感情,點化人物關系,暗示人物處境……追本溯源,教師就應該在語文課堂上,帶領學生關注細節(jié)描寫,引導他們充分朗讀感悟,借助想象內化,使這些文本中的人物在每個學生的頭腦中立體、清晰、豐滿起來,從而產生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好地理解文本主題。
《九色鹿》這個民間故事就是通過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九色鹿既是全文的核心,又是故事的靈魂。陌生人落水遇險,它不顧朋友勸阻,縱身躍入水中,它的內心善良勇敢;見義勇為之后,不求回報,它的動作淡定從容;面對刀槍箭斧,不卑不亢,它的語言充滿智慧。再說調達,生死攸關之際他“連連叩頭”等一串動作描寫十分精彩,承諾“永遠做你的奴仆,終身受你的驅使”時那樣謙卑??僧斔吹綉屹p皇榜后“立即”進宮告密,“主動帶路”去捕捉恩人,神態(tài)描寫精當傳神。從獲救時的語言描寫,到翻臉時的動作、心理,作者用一系列生動的詞句把調達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的丑惡嘴臉刻畫得栩栩如生。
課堂上,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默讀思考、學習批注、想象畫面,把九色鹿和調達的一言一行進行對比閱讀,想象人物的心理,體會人物的情感,在自己的頭腦中還原出作者心中的故事。學生在朗朗的書聲中,穿梭于飽滿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里,自然就會產生“美”與“丑”、“好”和“惡”的價值判斷。抓住細節(jié)描寫,聚焦事中人物,展開合理想象,走進人物內心,教師幫助學生讀懂人物的性格,也是為下一步把握故事主題、產生情感共鳴奠定基礎。
敘事類文本的主題大多鮮明清晰,教學的價值在于讓學生通過個性化的文本解讀,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內心世界的澄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關注文本敘述時的矛盾沖突點或不同尋常處,轉換立場或者視角來體會想象,這也許是走向文本主題的一條捷徑。
在教學《誠實與信任》時,可讓學生試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類似情況,大多數(shù)人會如何選擇?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不難得出結論:主動留下聯(lián)系方式的風險很大,實在不是明智之舉??烧n文中的“我”又做了什么選擇呢?明明是自己的車被人剮蹭,小紅車主為何非但不索賠,反而致電表示感謝呢?教師要順勢指導學生抓住這幾個不合常理之處,轉換敘事者的身份和視角,讓學生站在小紅車主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天色昏暗,視線不清;停車超線,不合要求;留下字條,誠心認錯;坦誠相告,毫無保留。學生在朗讀、交流的基礎上,換一個角度去想象,體驗小紅車主的疑惑與思考,選擇和感謝,文本的主題就豁然開朗了。面對邏輯兩難的境遇,“我”和小紅車主的選擇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人與人之間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誠實和信任”。
再看《珍珠鳥》。日常生活中,體型嬌小的鳥類一定是害怕人類的,可小珍珠鳥為何能夠那么親近 “我”呢?這是課文里最不可思議之處。因為這個故事是以作家馮驥才的角度講述的,要想讀懂這份特別的信任,我們可以嘗試從鳥的角度來思考。在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閱讀體會,展開想象,嘗試填表。
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就能輕松地走進小珍珠鳥的內心:在它心里,作家就是最好的伙伴。多么美好的一份感情,通過轉換視角,展開想象,學生自然地觸摸到了文本的主題:信賴,創(chuàng)造美好的境界。敘事類文本的打動人心之處,一定有主要人物的不同尋常之舉。抓住其中看似矛盾、情節(jié)沖突的地方,換一個視角去體會想象,就能幫助學生迅速走進人物內心,深刻感受文本主題。
綜上所述,敘事類文本有其獨特的教學價值和教學規(guī)律,教師應幫助學生用提煉六要素的方式聚焦敘事內容,用關注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聚焦事中人物,用抓矛盾沖突的角度聚焦敘事主題。以上途徑,旨在指導學生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地徜徉于文本中,最終培養(yǎng)學生敘事類文本的閱讀技巧,提升語文學習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