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qū)錢橋中心小學,江蘇 無錫 214151)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人際關系學家卡耐基曾經說過:“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薄缎W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但是,我經常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樣的場景:
鏡頭一:課堂上,小手林立,小臉通紅,氣氛很是活躍。老師的話還沒說完,學生的手已經舉得老高,嘴里還喊著“我來,我來!”可當他們站起來回答問題時,不是結結巴巴,就是答非所問。同學發(fā)言還沒結束,有的學生就按耐不住,一躍而起,打斷他人的講話,而他的發(fā)言只是重復別人的內容。
鏡頭二:課堂上常常有這樣一類學生,看上去特別乖巧地坐著,顯出一副正在傾聽的樣子,但雙眼無神。看似在聽,實則未聽,未能讓大腦參與到課堂交流,也未能讓知識停留心中。
類似這樣的鏡頭在我們的課堂上頻繁出現(xiàn),暴露出很多學生在學習上的一個“通病”——不善于傾聽,并直接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傾聽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后天的培養(yǎng)和訓練。
傾聽是人的一種基本能力,是我們了解客觀世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要讓學生樹立這樣的意識——“聽”和“說”同樣重要,“說”是表達自己,讓別人明白,“聽”是尊重他人,理解別人的意思。沒有靜聽和沉思為前提,徒有數(shù)量的“積極發(fā)言”,只不過是表面的低效鬧騰而已。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傾聽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聽別人把話講完,聽懂別人的意思后,再舉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是對他人的禮貌尊重。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假如你發(fā)言時,沒有人在聽你說,你會是什么感想?
課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傾聽的準備,比如老師領著念兒歌:“小眼睛看黑板,小耳朵仔細聽。手放平腰挺直,認認真真來上課。”課上,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的傾聽姿勢:當老師、同學說話時,眼睛注視說話者。當同學、老師朗讀某段文章后,要對所聽內容作出評價,不能簡單地以“好”或“不好”來概括,要從吐字發(fā)音、節(jié)奏音量、情感投入等多方面進行真實點評。當個別學生走神發(fā)呆時,教師要及時用眼神、手勢來提醒他注意聽講。
教師還要教給學生傾聽的技巧,比如聽優(yōu)點,思考同學的發(fā)言哪里值得自己學習和借鑒;聽不足,思考同學發(fā)言中還有哪些不足之處,可以從哪些方面補充;聽異同,當幾個同學對同一個問題發(fā)言時,要比較他們的異同點,思考誰的發(fā)言更合理;聽關鍵詞,可以邊聽邊做記錄和圈畫。
很多學生不會傾聽,原因是缺乏一個安靜的傾聽氛圍。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學生自然會大聲說話,心浮氣躁,無法靜心傾聽。有道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所以,教師說話音量要柔和適中,使用和風細雨式的教學語言,而不是暴風驟雨式的大聲呵斥。當學生發(fā)言時,老師更要認真傾聽,不隨意打斷,不敷衍點評,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可以和學生約定一種表示安靜的手勢,當老師或值日班長做出這個手勢時,學生要盡快安靜下來,而不是用教鞭在講臺上敲得梆梆響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空閑時,可以和學生一起聽聽輕柔的音樂,或者安靜地看看課外書,不要放任學生在教室內外喧嘩打鬧。多媒體、擴音器要調到適中的音量,不要讓刺耳的高分貝噪聲損壞學生的聽力。在細節(jié)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使學生體驗到安靜帶來的舒適感,進而形成一個適合傾聽的班級氛圍。
自然界中的“反芻”是指牛羊等動物進食一段時間后,將胃中的半消化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這樣能更徹底地消化食物。而課堂上的“反芻學習”則是通過關注同學的發(fā)言,加上自己的思考,進行再次表達。我在課堂上也嘗試著進行這種反芻式提問。
“這位同學的一個成語用得特別形象,你聽出了嗎?”這是讓學生直接復述,加深對好詞好句的理解和記憶。
“這位同學的話語中包含著三層意思,你能分別說一說嗎?”這是讓學生拆解式陳述,關注的是語言的條理性和思維力。
“你贊同哪位同學的觀點,說說你的理由?!边@是認同式轉述,訓練了學生理解、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這位同學分析得特別詳細,你能來總結一下嗎?”這是歸總式概述,訓練了學生概括總結的能力。
實踐表明,教師通過巧妙的反芻式提問,督促學生時刻關注伙伴語言,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
課堂中教師千萬不要吝嗇贊揚,要真誠而熱情地給予善于傾聽的孩子及時的鼓勵——“你聽得可真認真,這么微小的差異都能聽出來!”“這位同學不僅聽懂了別人的發(fā)言,還加進了自己的想法,真棒!”雖然只是簡短的評價,卻讓認真傾聽的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體會到了老師的關注。當然對傾聽者的激勵評價遠不止這些,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表揚的手勢……這些可以把鼓勵、賞識傳遞給學生。班級里還可以開展評選“傾聽小明星”活動,通過自薦、推薦、選拔等形式,并給予一定的獎勵。在多種形式的激勵評價之下,學生無疑會產生認真傾聽的不竭動力,會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變得更注意傾聽。
小學生活潑好動,快樂的游戲是他們的最愛。教師可以設計、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輕松愉悅的課間游戲,用快樂的游戲活動作載體,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和判斷力。
傳話游戲——先由教師把傳話內容悄悄口傳給每一組的第一個學生,然后按順序以最快的速度往下傳。最后一個學生接到話后,立即上臺匯報,又快又準為優(yōu)勝。每一次游戲后,還要組織學生從聽、記、說三方面總結成功與失敗的原因。
找茬游戲——讓學生從教師所讀的故事中找出相應的詞語,這些詞語可以是人物名稱、時間、地點、某類事物等。如果聽到指定的詞語,學生必須馬上起立。站錯或遲疑者,淘汰出局。
故事大王——教師朗讀故事或播放有聲讀物,聽完故事后讓學生嘗試復述情節(jié)。開始只要他們講講故事的題目、主人公、結果等,慢慢過渡到講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人物對話。故事越聽越多,學生專心傾聽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
日本著名教育家左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寫道:“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fā)言更重要。然而大多數(shù)教師卻仍然以學生的‘發(fā)言’為中心來了解他們的看法,而并不是認真仔細地對待傾聽……對那些不思考就草率發(fā)言的學生,倒是更應該寫上‘更加注意仔細傾聽吧’。”這段話值得我們每個教師深思。傾聽,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素質,是一種習慣,更是語文學習的精髓。課堂呼喚靜悄悄的精彩,相信練就一對“慧耳”的學生會更有智慧,更有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