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花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河海實驗小學,江蘇 常州 213000)
小學語文教材編排過程中會融入大量的語文要素,而只有利用好這些語文要素,才能夠推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材在編排過程中,把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作為兩條線來設置內容,基于內容主題組織單元教學,還注意用語文要素歸納基本因素,進行知識與技能劃分,以推動學生基礎素質到語文素養(yǎng)的深層次發(fā)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材習題中包含著豐富的語文要素,是不可多得的語文教學素材,需要得到教師的關注和合理利用。本文將著重就小學語文課程語文要素的策略指導進行探討。
伴隨新課標的提出,對小學教育有了全新要求,也獲得了一個極大的發(fā)展機遇。小學語文教師要做的就是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將培育學生綜合素質放在首位。要順利達成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貫徹語文教育的宗旨,就必須將促進語文要素落實作為重中之重??v觀小學語文教材,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包含著各種各樣的語文要素。教師需要著重思考的是如何運用高質量的教學策略挖掘與落實語文要素,打造高質量的語文課堂。入選到語文教材中的各篇文章均存在著自身獨特的價值與功用,呈現出來的語文要素也具備相對獨立性特征。小學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要注意對各篇文章涉及到語文要素的個體性與獨立性進行剖析和把握,并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進行貫徹落實,增大訓練力度,扎實學生語文學習基礎。語文要素常常沒有在教材中給出明確的導語提示,也不能夠通過顯著的組織形式體現出來,于是給教師提出了要求,需要教師加強前后關聯,注意結合教材練習題和文章中給出的泡泡提示來明確語文要素,在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優(yōu)化各課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秋天》時,教材課后為學生設置的問題是讓學生朗讀課文,特別關注“一”的不同讀音并對文章進行背誦。這篇文章中的“一”字顯現出了三種讀音,要讓學生有感情朗讀且讀得順暢而又準確,就要把握好“一”字讀音。對此,教材設置了練習內容,將讀好文章的側重點放在結合語境讀準文字上,使得教師可以明確獲知朗讀指導的重點,便于對語文要素進行貫徹落實。在朗讀指導中,教師可以先進行示范朗讀和領讀,著重引導學生關注文字讀音及其讀音變化,接下來讓學生自主朗讀,提高學生對實踐技巧的運用能力,之后還可以組織朗讀競賽活動,增強學生讀準字音的積極性。這樣教師就結合課程語文要素完成了教學設計和安排,能夠給學生留下清晰的印象,讓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實現一課一得。
縱觀重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各個單元,為各個單元安排的文章擁有著同樣的人文主題,在編排語文要素方面也非常明確而具體。不過并不一定會在每篇文章中清楚標明,不能夠讓師生一看就知道課程學習和訓練的要點??紤]到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樹立單元整組觀念,注意將語文要素貫穿各個單元的篇章之中,做到逐層深入和遞進,保證語文要素指導質量。這是改進單元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語文要素策略指導的關鍵。例如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涉及到的語文要素是聯系上下文掌握詞語含義。在對教材進行多角度研讀的過程中,發(fā)現只是在《樹和喜鵲》這篇文章教學中用泡泡提示方法讓學生閱讀第一自然段,了解孤單的含義。這正好是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提醒。該方法除了適用于本課學習,還適用于整個單元各個課程的教學,而且要把這一語文要素訓練作為重點內容來抓,這也正好凸顯了語文要素的整組性特征。教師可以把聯系上下文掌握詞語的語文要素,貫穿到該單元所有課程的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在反復性和鞏固性的練習中掌握語文要素,獲得相應的語文技能。例如《小公雞和小鴨子》的教學指導中,教師要積極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指導學生聯系第三自然段說一說“偷偷地”這一詞語的含義。在教師的指導和啟發(fā)之下,學生會積極聯系上下文,揣摩小公雞的心理特點,然后順利掌握這個詞語,再理解句子和段落中的含義,歸納小公雞調皮和淘氣的性格特征。
學生的知識素質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整個過程顯現出螺旋式上升的規(guī)律。教材的上下冊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聯,下冊學習往往會基于上冊基礎,相同單元中后一篇文章學習往往需要基于前一篇文章。縱觀教材對語文要素的安排情況,每個單元有著明確的重點,而且重點明確和突出;單元之間的銜接,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凸顯出了層次性;各個學段、年級和一冊書前后單元遵循了螺旋上升的規(guī)律,使得教師的教學任務清楚鮮明,總有一定的教學根據。就拿訓練學生體會文章作者生動形象表達,學會觀察生活和寫觀察日記的語文要素來說,教師需要明確語文要素訓練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掌握觀察分析方法,先指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細致剖析和解讀,接下來學會自主觀察和實踐,學寫觀察日記。在對整個單元安排的文章進行統(tǒng)籌分析中發(fā)現,每一篇文章在層次深度方面存在著逐層深入的特征,運用層層遞進的語文要素優(yōu)化單元教學的同時,還能夠對整冊教學起到指導作用。這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掌握的技巧,也是落實語文要素指導過程中需要著重修煉的教育方法。
課后練習題是展現語文要素的一個重要載體,這在教材編排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課后練習具備鮮明的實踐性特征,要求學生通過完成相關問題的思考和解答之后,掌握相應的語文要素,提高學習質量。所以要突出語文要素的實踐性,從根本上優(yōu)化語文教學質量,小學語文教師要從抓好課后練習題訓練入手,挖掘每道練習題中包含并且滲透的語文要素材料,讓學生可以明確學習方向,發(fā)揮語文要素的實用性價值。例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時,課后練習題就指明了本課學習必須要落實的語文要素,而且通過引導學生解答課后練習題內容能夠讓學生的語文技巧和知識掌握能力得到鍛煉。課后練習題涉及到的語文要素是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首先為學生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暢談自己受到的啟發(fā),實際上這三個問題是從不同角度提出的,分別是基于課文內容角度,基于文章寫作方法角度和基于生活經驗角度。接下來還為學生提出了一個片段,讓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出發(fā)提出自己的疑問,這將在極大程度上鞏固學生對語文要素的理解和掌握。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學生會從不同視角出發(fā)進行思考,開始掌握基于不同角度提出問題的方法,歸納這一過程中的技巧,這些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寶貴財富,對于語文要素落實來說也有著重要意義。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加大對學生的語言訓練力度,提高學生語言綜合能力是教師必須把握的內容,而為了獲得語言訓練的實效性,指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就必須凸顯語文要素,促進語文要素在課程教學中的全面落實。教師要注意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入挖掘,同時注意從整體角度出發(fā)進行語文課程的深入研討,以便明確語文要素教學指導策略,促進課程目標和學生語文學習目標的整體達成。